山青花欲燃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ra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故乡多沟壑,少山。
  幼时居于村庄,对于大山的景象,几乎全凭影视作品里的场景和闲暇时刻的想象。唯一欣慰的是,可以在某个清朗的早晨,跟着父亲去往田地里的路上,可以看见一望无际的视野尽头,隐约浮现出一座山峰的脉络,时而清晰可见,时而模糊难辨。
  “爸,那是什么山,距离我们远吗?”我随口问道。
  “那是石门山,在山沟对面的另外一边塬上,有几十公里吧!”父亲说。
  我本想细问一下关于山沟、塬以及山的具体区别,可最终还是默默地沉下心来,没有再去追问,而是自己私下里去思考和揣摩了。
  可是,影視作品里那随处可见的青山绿水,已经在脑海深处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大千世界的门径,自然的奇妙,也是自那时起,慢慢地根植于心了。
  等到离开村庄的初级小学,走进另外一所联合小学就读高年级的课程时,我便已知晓,自此刻起,那双羽翼未丰的翅膀,正铆足劲儿撑着,向着更广阔的山川沟壑间伸展开来。
  我和同村的、邻村的、街上商铺或单位的几个小伙伴,悄悄地组建了一个“探险队”。等到周六中午十二点多放学铃声一响,便如同脱缰之马一般,撒着欢儿向着距离联合小学不到一里地的山沟边狂奔。这迥异于村庄的山沟,早已经成了我们对于青山那种巍峨与崎岖的寄托,更像我们内心深处的“乌托邦”。
  山沟边有一处遗迹,是古时的城门。
  那城门与我从影视作品里获知的竟然不同,没有像样的堡垒,没有咯吱的木门,只有一堆黄土夯实的厚重墙壁,孤零零地伫立在山沟的边缘。
  我们顺着城门鱼贯而入,顷刻间,天地间苍翠葳蕤的景象,就这样跃入眼帘。只见那弯弯曲曲的豁口,向着无尽的远方拓展开来,没有人知道它的尽头在何处,或者究竟通往何方。
  我喜欢听山谷间回荡的呐喊声,那是一种最具有民歌情怀的释放与嘶喊,是久处学校的压抑宣泄,也是渴望自然的深情拥抱。
  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惊吓到了某处正在低头吃草的羊群,也惊醒了牧羊人昏昏欲睡的美梦。空气中传来几声扬鞭声,清脆而响亮,该是牧羊人在追逐那些被我们的呐喊声惊吓到而跑开的羊儿吧?
  狭窄的羊肠小道,曲折蜿蜒地顺着斜坡向沟底探出。我们侧着身子,试探着向下挪动脚步。道路两旁的树林边上,各色花儿开得正艳,和朱自清先生在《春》里所描写的那般景象别无二致,真正一幅“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山河图。
  这般艳丽的花儿,不过是乡村间、田野上随处可见的一些。像打碗碗花、蒲公英花、野菊花,以及个别叫不上名字的花儿。可我不曾想到,它们竟然能在这通往山沟底部的道路两旁,簇拥在一起,延伸出这般美丽的景致来。在我的脑海和记忆里,这是不曾料到亦无法想象的事情。它们用自身最为渺小的身躯,向着大自然绽放出最亮丽的风景线,燃烧生命,衬托美景。
  等我们来到山沟底部,回头仰望时,身后的沟壑林木茂盛,葱茏的绿意将整个目光可及处,悄然地包围起来。霎时间,我顿觉恍惚,以为自己正站立在某座山峁的跟前了。几个小伙伴,正弯腰在沟底的河床前掬水嬉闹,那爽朗清澈的欢笑声,就这么轻易地撕裂开了我的幻境。
  我向往的青山,何时才能抵达你的彼岸?
  2
  花城多花卉,四季可赏。
  这里的青山绿水,以及四季宜人的鸟语花香,让我恍惚间有些穿越的感觉。它与北国风光截然不同的是,无论春夏秋冬,何时何地,总会在公园里,小区旁,或者某一个路口,邂逅一阵芬芳。
  那山,那花儿,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占据了我的心头,使得原本积蓄在内心二十多年来对于它们的固定印象。
  闲暇之余,我总会抽时间去拜谒那些山脉。白云山便是其中一个。
  南粤的山,与故乡那些高原边缘裂开的豁口而沉陷下去的山沟相貌迥异。即便拿儿时在山沟底部向上仰望的那些或高或低的山梁,也是缺乏山的神气和韵味的,那些山梁上,也是密布着各种树木花草,覆盖着凸起的大地。可是,那些青翠葳蕤的景象,总归是来去匆匆的,时令一过霜降,基本上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伸向浅蓝色的天空,孤独而落寞的情景,是它们在冬天的常态;至于花色,早已经在枯萎之前,衰败的没了踪影。
  从山脚沿水泥路拾阶而上,两旁满是南国特有的树木品种,郁郁葱葱,簇拥在一起。它们的枝梢浓密宽厚,将并不宽阔的道路遮挡了接近三分之二,这使得登山路上的行人,在抵抗空气里闷热烦躁的热浪时,内心不经意间会划过一道凉爽的意象。
  白云山的植被种类相当丰富,各色植物数量相加,八百余种之多,并且尚有一些濒危物种,像鹅掌楸,降香黄檀,大叶竹柏等。不过,最常见的树木,还是法国梧桐、榕树等居多。
  鲜花铺满山,不再是一种想象的场景,它是真切地存在着,并且随处可见的景致。山在城中,花在山中,红黄橙绿蓝靛紫,拼了命地向着阳光疯长。连绵不断的白云山麓,无论春秋冬夏,每个角落都是不同层次的绿意,各种颜色的花儿点缀其中,倒也不辜负花城这个美誉。
  譬如,那看上去黄澄澄的黄花风铃木,成片的杜鹃花海,有红色粉色紫色白色等;还有令人惊异的禾雀花,浅绿色的花色里,穿插几串白色的花絮,一簇簇,整齐划一地从树枝上垂下来,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令人有一种迷醉其中的失控感。
  除此之外,桃花、樱花、油菜花、炮仗花、宫粉紫荆也都在四季里轮换登场。它们在山清水秀的大山里,延伸出大自然最美丽的色彩,并且在持续地诉说着花城四季的风情。漫步云山花径,微风拂面,看着那花儿在枝头摇曳生姿,这艳色照人的美景,这惬意舒爽的时光,让人在幽静唯美的路径里,再也抬不动前进的脚步。
  绿树如荫,花美色浓。阵阵芬芳,早已经迫不及待地钻入你的鼻孔里,痒痒的,说不清是暖风熏得游人醉,抑或绿树阴浓夏日长了。
  3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喜欢北宋大家辛弃疾这样的诗句,欢快明亮的语调,让人有种轻松畅快的淋漓。   青山以其风格迥异的形态,矗立在万里河山的各个角落。巍峨雄壮各不相同,有的带着粗犷的欢声笑语,有的带着秀气的低声呢喃。没有人清楚知晓那些山峰曾经写满怎样的故事,有着怎样的典故由来。大家无一例外地关心着:这座山,如何常青;那些花,如何点缀。毕竟,每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都希冀于自己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好。
  我是在一个晴朗的午后,偶然地发现,从高楼窗外的目光所及处看到西秦岭的巨幅轮廓的。这一幕,如同多年前,我和父亲在村口的乡间小路上,望见石门山的轮廓不尽相同。
  正是这一幕风景的突然显露,才促使我在一个冬日的午后,驱车几十公里来到秦岭脚下。初冬的天气里仅有的那点寒意,在我靠近秦岭的支脉前,便已被驱散在风里。
  太阳将大不如从前的微弱热量从巍峨的山顶上传递下来,落在我的身上。我漫步在林间,寻找着往日里与葳蕤有关的迹象。干枯的荒草,攀爬在大地之上。树木像一个个守望者一般,齐刷刷地向着太阳投射下来的方向。那是一种带着渴望地张望,它们渴望春天,渴望青翠,渴望自己可以在山体的肌肤里,彰显更多的存在感。一树浓荫,绽放开花蕾,便是它们在青山里无比的荣耀。
  行至山边,几株红彤彤的色调,像一朵朵艳丽的红花,突兀地显露在灰土土的空间里。走近一看,火紅的柿子挂满了枝头,一个个耷拉着曾经高昂的头颅,正垂向大地。我从旁边的荒草里,捡拾起一根枯枝,踮起脚跟,挥手向着那柿子而去。
  几声“哐当”的声响之后,我从草丛里捡起三两个柿子,剥开它们薄弱的外衣,一股鲜红的汁液,便已经倾盆而出。“滋溜”一声,瞬间就已经由喉咙抵达胃部,甘甜和滋润,依旧在唇齿间回味着。
  待到春暖花开,这如今干枯没了生机的柿子树,必定是吐露新芽,再放花朵,和脚下泥土里的各色野花、青草一起,重新将这座山脉点缀的青翠欲滴。那幅景象,注定是唯美纯粹的,想来与南国的青山并无二致的,我想。
  它的妩媚,与时令有关,与年月无染。
  4
  我又想起,那座从村口张望过的石门山了。
  这些年,我日思夜想地期望有朝一日能走进它的腹地,感受那有别于在村口张望的气息。再多的张望,也只是张望,始终无法真切的感悟到它有怎样的怀抱和生机。遗憾的是,我至今没能够走近它。
  反倒在距离故乡百公里,千公里之外的地方,我到访过许多青山。像秦岭、庐山、泰山、阿里山、白云山、三清山等山脉,却唯独少了石门山,少了华山,不得不说,这是我至今的遗憾。
  或者,我该是时候,去看看它了。它的葱郁浓荫,花香四溢,已经为我守候了许久,再若不去,恐有负青山之美意了。
  毕竟,那漫山的红花,像火光一样,已经映照在我的心底许多年了……
其他文献
家乡老屋的院子边上有一座石碾盘。  从我记事起,它就在那里。一座碾盘由磨盘、碾滚子、辕杆和立轴组成,碾盤底下用坚实的石头四面支撑起来,就成了劳作工具。我小的时候,村里的大人们用它碾过辣椒、小麦、玉米等等。最有记忆的是碾辣椒面。当年一家人把摘回来的红辣椒晒干晾透了,就用碾滚子来碾碎成辣椒面。我小的时候,经常和家人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碾辣椒的流程是先把碾盘用笤帚清扫干净,把干透了的红辣椒在碾盘的碾
期刊
轻往  旧物。安静的林子里藏着痛  我想过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想你  一首诗的长度。过后  打开电脑听一首老歌,让自己靠着椅子睡着  半夜冻醒后,脑海里有一棵树  我试图用鲁智深的气力拔掉  月光下,你温一壶酒,拉我  树下细酌  阮籍虽狂……  我却可以扑(你)怀痛哭  无题  即白,一只鸟儿对着最后的夜色  灯火寥落,一分钟的思念被拉长成夜  弯月照过窗台又落了下去  梦中人,依旧没有入梦  春去
期刊
“叮……”随着一枚硬币从钱包里掉到地上的声音,我的思绪也跟着回到了许多年前。  昏暗的房间里,我正坐在地上发脾气,祖母则盘腿坐在炕上,一边看着,一边笑着哄着。我从手缝里看祖母,见她还没有要掏钱的意思,于是便大声地哭起来。祖母实在没有办法,只听“哎”的一声,便将手伸进衣襟里。我蹭一下起来,站在祖母跟前。我知道,祖母衣襟里有个手帕,里面包着钱。果然,祖母拿出了那个手帕,四角打开,再打开里面的一层,取出
期刊
我的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陕北女人,一辈子守在大山里与黄土疙瘩打交道。别人眼中的母亲各有千秋,然而在我眼中,母亲却是那样的伟大。  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家里条件并不很好,一切的经济来源全靠种地。加之,陕北的白于山区大多都是沟壑纵横,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母亲生了我们兄弟四个,为了让我们都能上学读书,母亲吃了很多苦。  如今,母亲已将年迈六旬,身材瘦小,皮肤面部已呈麦色,皱纹爬上了眼角额
期刊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东北的黑土地里,朴实勤劳的人们像春种秋收的庄稼一样,生生不息,一茬过后又新长出另一茬来。从黑土地里走出来的人,每颗心都是从泥土里孕育出来的种子,一入泥土便生根发芽,散发出家乡的气息,只有把脚深深扎在肥沃的黑土地里,心里才踏实。背井离乡虽已多年,唯有童年那些往事像一张张年画叠在记忆深处,烙在心里。  又至中秋,思念顺着辽河水,缓缓流淌进二人转的腔调里。扇子一抖,手绢一转,“拉场
期刊
四十年前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穿着件旧花棉袄,坐上父亲的架子车,拉一车解开的枋板,来到西安交大附近的皇甫村。  我的大哥在交大商場给一位鳏居的老人打工,卖烤红薯。第二天正好是周末,大哥早早地卖完了红薯,帮父亲拉了架子车,到北池头村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去卖枋板。我戴着大哥给我新买的红帽子和棉手套,暖暖和和地东瞅西看,还不时用手给大哥指着从身旁急速而过的小汽车,大哥看着我高兴的样子说:“这有啥好看的?离这儿
期刊
一场秋汛过后,家乡的河流已改变了模样。河床上的石头被浆洗了一番,白白净净的,像我童年的脸庞。那些石头上陈年的青苔,连同这一河的往事都被带走了。此刻,我看见了秋风正和落叶舞蹈,舞池的尽头,河流温婉地拐过了弯。  我看懂了河的心思,秋水与石头的交织、碰撞是轻柔的,秋水有十个纤细的手指,而河床似乎只需三个黑白色的琴键。哗……啦……啦……单调悦耳的音符,他们是在日夜弹奏一曲庆典吗?  一定是在庆典,庆贺河
期刊
夏日的拙政园  苏州园林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凡到过苏州者,观赏园林是必不可少的。名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不观赏就不能感受古典园林工艺之精、造诣之深,也不能体会游园之趣、兴味之长。  在通往拙政园的街口,我有意放慢了脚步,环顾四处扫视了一番。入伏之后,烈日似火一样炙烤着姑苏古城,大街上骑着电瓶车的男女老少从身旁一晃而过,载客的公交车、私家车从路面疾驰而过,撑伞的行人在人行道上步履匆匆而过……人们
期刊
暮秋,万物萧条。高山牧人散放了牦牛,它们自由结伴走入山林寻找冷草、木叶果腹。在大树下,山窝里避风度日。  一场初冬的雪落到了进出麦铺牧场的谷口,白马和仁青开始着手准备冬喂的粮食——玉米面炒藏盐。我在白马家越冬,将随他们一道去麦铺冬喂。仁青的拖拉机载着我们驶向了白茫茫的峡谷,六个车轮子为峡谷碾压出了一条崭新的路途。越往深处去雪越厚,堆垒在路边的柴垛像一道道白色的城墙。渡过一座桥,拖拉机开始朝着山向上
期刊
父亲是极愿意让我们苦读书的,他几乎十年不添一件新衣,终年不沾荤腥,却愿意为我们读书3.5分揭贷款;但他也是极厌恶我们读“闲书”的,就是当今老师提倡孩子们需要多读的课外书。谁要读“闲书”,他就骂谁不成器,一股恨铁不成钢的劲。而我却恰恰不争气的特别喜欢“闲书”,但我也是万万不敢在家里,在他眼皮底下读的。挨骂事小,书被没收了事就大了。  那时候,书籍相当匮乏,全村也找不出几本像样的书来。好在,有户原本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