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延青是忙碌的。一天中70%的时间,他要履行临床的消化内科主任职责;还要拿出固定的时间来指导研究生、博士生;早晨和深夜,排满了要钻研的业务知识内容;而周末,往往被忽略了。
也正是这样的孜孜以求,在不到10年的时间,李延青便成为全国消化界举足轻重的权威人物。
说起李延青,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老专家们无不感叹“后生可畏”。求学时代,无论是理论还是专业实习,他都名列前茅。师从国内著名消化内科专家赵宪村教授的经历更让他学术专攻、医术精湛。而突出的临床工作能力和超群的科研素养为他创造了一次次难得的机会。
1994年,李延青被破格晋升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95年,他凭借突出的工作表现和国家教委雅思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中澳优秀青年奖学金并被选送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深造。
对李延青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先进医疗技术,让李延青如鱼得水。他每天都废寝忘食的钻进实验室,刻苦钻研。这期间,他在肝脏葡萄醛酸转移酶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出色研究成果,并通过了维多利亚洲医师资格认证,被墨尔本大学附属医院聘为消化科医师并从事临床工作。
李延青的优秀潜质得到导师Paul Desmond教授的器重。他希望这个优秀的年轻人能够留下来。而导师的助手也曾问过李延青,会不会留在澳洲工作?李延青的答案是:毕业即回国。当时那个助手没再说什么,可能他觉得时间会让这个优秀的中国人改变初衷的。
而当李延青学成回国前去跟这个助手告别时,那个助手才惊问:你真的要走吗?
“国外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就像走亲戚,即使亲戚待你再好,也没有家的感觉。”李延青坚定地说。他相信,回到祖国,发展空间更大。
1999年,李延青博士毕业回国;2000年,他成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回到国内,李延青开始了改革创新之路。他为消化内科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并以一个优秀医生的耐心、细致和坚持将这些计划一一实现。
他坚持开展新技术来提高科室临床医疗水平。2005年,当发现激光共聚集显微内窥镜是一极具发展潜力的新技术时,他兴奋不已。为率先开展这项工作,他不辞辛苦,多方协调。当这项被誉为“内镜革命”的新技术在中国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率先开展的那一天,他兴奋得彻夜难眠。
在李延青教授的带领下,消化内科陆续开展了胃肠动力检测、超声内镜、胆道介入治疗、激光共聚集显微内窥镜、胶囊内镜、放大内镜、肝癌介入射频治疗、门脉高压介入治疗、内镜小消化道支架术等大大小小63项新技术。尤其是激光共聚集显微内窥镜、超声内镜等方面,作为国内率先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因此闻名国内,慕名前来的病人络绎不绝。
科室要发展,技术要创新,没有必要的硬件条件是不行的。李延青积极筹建新的消化内科内镜室,购置新的仪器设备。2006年初夏,占地1000平方米的新消化内科内镜室终于落成了。新的内镜室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内镜消毒系统,普通内镜50余条,国内各种最先进的内镜品种一应俱全,而且拥有独立的X线介入治疗系统,可以开展国内各种最先进的内镜诊疗技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镜室自此当之无愧地跨入了国内最先进的内镜中心行列。
作为科室带头人,李延青非常注重为青年医师创造条件,拓展成长空间。“如果几年下来,年轻医师没有任何进展,责任首在主任。”在李延青看来,他这个带头人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培养出一个业务精、能力强、功底扎实的团队。
于是,他不断督促科室青年医生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并积极为青年医生的成长创造条件。他将科内医生分成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超声内镜、胶囊内镜、超声介入、胃肠动力5个研究小组。各研究组形成一定的年龄梯度,根据他们的特点分别确定发展方向,这样一来,资深医生可以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特长,有效地化解了竞争带来的矛盾,也带动了青年医生的快速成长。近年来,消化内科的骨干力量及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还有5名医生先后出国学习进修。他们都在科研工作和开展医疗技术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科研成果是衡量一个科室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担任科主任伊始,李延青就把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和胃肠动力性疾病作为科研工作的突破点。多年来,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始终围绕这一方向,开展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系列研究,先后两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在肠易激综合症的发病机制领域做出了国际一流的科研成绩。
李延青教授善于通过创新性的角度解决科研问题。他提出的肠易激综合症病人的温度感觉异常的分子机制理论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在他的主持下,消化内科先后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科研基金,总经费达数百万元。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在国际权威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篇,在国内杂志发表200余篇。
古人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在李延青教授的带领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厚积而薄发。2005年2月,消化内科当选山东省卫生厅重点学科;2006年2月,消化内镜室成为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内镜培训基地山东分中心;2006年7月,消化内镜室成为中国内镜医师协会首批内镜培训基地;2006年末,消化内科被评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最佳科室、最佳住院医师医生培训科室、科研成果最佳科室。
在带领科室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李延青个人也在医疗、科研和教学上更是取得了不菲的业绩。
李延青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的一线临床工作,是功能性胃肠病和胰腺疾病领域的全国知名专家,在消化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和危重疾病抢救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擅长各种消化内镜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尤其在激光共聚集显微内窥镜、超声内镜和治疗性内镜方面,以技术精湛而闻名全国。
他在临床医学科研和基础医学科研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以科研思路清晰和基础知识扎实而深受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推崇。近年来,李延青主要致力于功能性胃肠病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并迅速成为这些领域的全国知名学者,多年来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14篇发表在《pharmacolo-gy》等国际著名刊物,7篇被SCI收录,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并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科技奖励多项。李延青教授担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期间,迄今已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研究生7名、博士后2名。
自2002年起,李延青教授担任现任山东省消化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全国委员。2006年,李延青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全国常务委员及胃肠动力学组副组长,这在山东省消化界是历史性的突破。
今天的李延青,既要拿出大部分时间坐门诊,又要进行学术研究,还要给他所带的山大医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上课。全国重要的学术会议也少不了他的身影。“忙得几乎不过周末,学习的时间也很少,只好挤出早晨或深夜的时间学习”,李延青说,没办法,身处这样一个位置,诚惶诚恐,必须不断学习、思考,不断创新、实践。
当李延青在学术上、诊疗水平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当李延青的医德医风广为传播,当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在全国的影响力日渐强大时,他留在身后的是一长串深深的脚印。
也正是这样的孜孜以求,在不到10年的时间,李延青便成为全国消化界举足轻重的权威人物。
说起李延青,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老专家们无不感叹“后生可畏”。求学时代,无论是理论还是专业实习,他都名列前茅。师从国内著名消化内科专家赵宪村教授的经历更让他学术专攻、医术精湛。而突出的临床工作能力和超群的科研素养为他创造了一次次难得的机会。
1994年,李延青被破格晋升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95年,他凭借突出的工作表现和国家教委雅思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中澳优秀青年奖学金并被选送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深造。
对李延青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先进医疗技术,让李延青如鱼得水。他每天都废寝忘食的钻进实验室,刻苦钻研。这期间,他在肝脏葡萄醛酸转移酶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出色研究成果,并通过了维多利亚洲医师资格认证,被墨尔本大学附属医院聘为消化科医师并从事临床工作。
李延青的优秀潜质得到导师Paul Desmond教授的器重。他希望这个优秀的年轻人能够留下来。而导师的助手也曾问过李延青,会不会留在澳洲工作?李延青的答案是:毕业即回国。当时那个助手没再说什么,可能他觉得时间会让这个优秀的中国人改变初衷的。
而当李延青学成回国前去跟这个助手告别时,那个助手才惊问:你真的要走吗?
“国外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就像走亲戚,即使亲戚待你再好,也没有家的感觉。”李延青坚定地说。他相信,回到祖国,发展空间更大。
1999年,李延青博士毕业回国;2000年,他成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回到国内,李延青开始了改革创新之路。他为消化内科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并以一个优秀医生的耐心、细致和坚持将这些计划一一实现。
他坚持开展新技术来提高科室临床医疗水平。2005年,当发现激光共聚集显微内窥镜是一极具发展潜力的新技术时,他兴奋不已。为率先开展这项工作,他不辞辛苦,多方协调。当这项被誉为“内镜革命”的新技术在中国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率先开展的那一天,他兴奋得彻夜难眠。
在李延青教授的带领下,消化内科陆续开展了胃肠动力检测、超声内镜、胆道介入治疗、激光共聚集显微内窥镜、胶囊内镜、放大内镜、肝癌介入射频治疗、门脉高压介入治疗、内镜小消化道支架术等大大小小63项新技术。尤其是激光共聚集显微内窥镜、超声内镜等方面,作为国内率先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因此闻名国内,慕名前来的病人络绎不绝。
科室要发展,技术要创新,没有必要的硬件条件是不行的。李延青积极筹建新的消化内科内镜室,购置新的仪器设备。2006年初夏,占地1000平方米的新消化内科内镜室终于落成了。新的内镜室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内镜消毒系统,普通内镜50余条,国内各种最先进的内镜品种一应俱全,而且拥有独立的X线介入治疗系统,可以开展国内各种最先进的内镜诊疗技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镜室自此当之无愧地跨入了国内最先进的内镜中心行列。
作为科室带头人,李延青非常注重为青年医师创造条件,拓展成长空间。“如果几年下来,年轻医师没有任何进展,责任首在主任。”在李延青看来,他这个带头人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培养出一个业务精、能力强、功底扎实的团队。
于是,他不断督促科室青年医生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并积极为青年医生的成长创造条件。他将科内医生分成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超声内镜、胶囊内镜、超声介入、胃肠动力5个研究小组。各研究组形成一定的年龄梯度,根据他们的特点分别确定发展方向,这样一来,资深医生可以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特长,有效地化解了竞争带来的矛盾,也带动了青年医生的快速成长。近年来,消化内科的骨干力量及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还有5名医生先后出国学习进修。他们都在科研工作和开展医疗技术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科研成果是衡量一个科室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担任科主任伊始,李延青就把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和胃肠动力性疾病作为科研工作的突破点。多年来,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始终围绕这一方向,开展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系列研究,先后两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在肠易激综合症的发病机制领域做出了国际一流的科研成绩。
李延青教授善于通过创新性的角度解决科研问题。他提出的肠易激综合症病人的温度感觉异常的分子机制理论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在他的主持下,消化内科先后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科研基金,总经费达数百万元。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在国际权威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篇,在国内杂志发表200余篇。
古人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在李延青教授的带领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厚积而薄发。2005年2月,消化内科当选山东省卫生厅重点学科;2006年2月,消化内镜室成为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内镜培训基地山东分中心;2006年7月,消化内镜室成为中国内镜医师协会首批内镜培训基地;2006年末,消化内科被评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最佳科室、最佳住院医师医生培训科室、科研成果最佳科室。
在带领科室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李延青个人也在医疗、科研和教学上更是取得了不菲的业绩。
李延青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的一线临床工作,是功能性胃肠病和胰腺疾病领域的全国知名专家,在消化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和危重疾病抢救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擅长各种消化内镜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尤其在激光共聚集显微内窥镜、超声内镜和治疗性内镜方面,以技术精湛而闻名全国。
他在临床医学科研和基础医学科研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以科研思路清晰和基础知识扎实而深受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推崇。近年来,李延青主要致力于功能性胃肠病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并迅速成为这些领域的全国知名学者,多年来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14篇发表在《pharmacolo-gy》等国际著名刊物,7篇被SCI收录,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并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科技奖励多项。李延青教授担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期间,迄今已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研究生7名、博士后2名。
自2002年起,李延青教授担任现任山东省消化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全国委员。2006年,李延青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全国常务委员及胃肠动力学组副组长,这在山东省消化界是历史性的突破。
今天的李延青,既要拿出大部分时间坐门诊,又要进行学术研究,还要给他所带的山大医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上课。全国重要的学术会议也少不了他的身影。“忙得几乎不过周末,学习的时间也很少,只好挤出早晨或深夜的时间学习”,李延青说,没办法,身处这样一个位置,诚惶诚恐,必须不断学习、思考,不断创新、实践。
当李延青在学术上、诊疗水平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当李延青的医德医风广为传播,当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在全国的影响力日渐强大时,他留在身后的是一长串深深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