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锂,是所有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同时也是比较昂贵的。46年前,李锂的父亲、一名化学老师,给儿子起这个单名,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大放光彩。最近一段时间,李锂的光彩的确不可阻挡。“李锂”这个名字成为中国财经界最热门的关键词和一个多元的符号——此前的几乎不为人知、出名后面对媒体的低调、网络上影像资料的匮乏、致富方式的冷门,当然还有似乎一夜暴富的神话和只有三周的短暂中国首富历程。李锂的横空出世,如此突兀与急促,令他自己和这个世界都措手不及。
当然,李锂李坦“忽然首富”的背后,其实隐藏了众多的启示与预示……
李锂出名后,“人肉”与他有关的一切不仅成为媒体焦点,也成为网络的热点。然而,处在风暴眼中心的海普瑞却拒绝了媒体的一切采访请求。于是,所有的探究,只能从他曾经的同学,同事那里以及他所毕业的四川大学和其事业起步的成都开始。
李锂从肉联厂起步发迹的原点,多少让人有些哑然失笑。但这正应了古人常说的那句话,“英雄不问出处”。所以正是这样一个起点,让“忽然首富”的突兀更多了许多悬念——因为他的财富积累,与传统意义那些从事房地产,传媒等有关的富豪,有着几乎截然不同的轨迹。
肉联厂走出的低调首富
出生于四川眉山市仁寿县的李锂,父母都是当地中学的老师。高中毕业后,李锂考入成都科技大学(后并入四川大学)化学系。当年的成都科技大学化学系。培养了众多如今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中国内地新首富李锂李坦夫妇,硅宝科技董事长王跃林、利尔化学股东黄世伟均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时间都集中在1986年和1987年。
李锂的同学回忆说,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他的专业课非常优秀,但公共课不是特别好。他是一个如饥似渴读书的人,而且读书非常庞杂,是个杂家。李锂爱读书的习惯多年来没有改变,直到现在他的办公室依旧像一个图书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他的很多同学分析,李锂的成功,并不是源自传统教育。他是毕业于他自己的大学,是丰富的阅历、文化和实践精神造就了他。这种爱读书的精神,也同样激励着他的工作热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20多年来,我从来就没有感觉到无聊过,我是可以为了工作燃烧的人。” 1987年。本科毕业后的李锂被分配到成都肉联厂。据他的同事回忆,李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和车间里度过的。直到现在,认识李锂的人都说他是那种典型的技术型老板,话不多,只有说到技术问题的时候才会兴奋起来。这种说法从他在网络上为数不多的照片中就可得到印证——李锂似乎极其缺乏寻常意义上大老板那种满不在乎的姿态,他的拘谨甚至是害羞。在当今的富豪里算是个异数。
计划经济年代,国营成都肉联厂负责全市的生猪集中屠宰。因为四川一直是我国生猪产量最大的省份,为就近开发当地资源,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依托肉联厂成立了成都生物化学制药厂。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都生化制药厂的一个重要科研课题就是,专门研究肝素、胆红素的提取工艺。李锂当年的同事回忆道:“当时的实验室就是宰猪车间后面的一间小屋子,每到夏天就臭气难挡,一共四五个人,李锂最年轻。但他从不抱怨,很少说话,从早到晚待在一个角落里埋头做试验。”
肝素是一种从猪小肠等动物内脏黏膜中提取出来的酸性天然黏多糖物质,自1935年开始临床使用以来,已经成为抗血凝、抗血栓领域的主要药物。当年以扶贫为方向的发展使得家庭小作坊遍地开花,农民把猪小肠冲洗后刮下来的黏液,直接经过简单处理就加工成了肝素粗品。当时的市场非常火爆,3000根小肠做1公斤粗品,就能卖到三五千元,外商都是提着现金来取货。但由于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保障,李锂他们当时就天天研究如何能提高收率,减低成本,稳定质量。在李锂同事的印象里,他是个一心钻研技术的人,总能提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方案,为了验证哪种树脂的吸附率最高,他甚至把几百种树脂挨个试了个遍。
这种严谨的精神一直延续至今,一些参观过他企业的人评价说:“感觉他的管理跟德国企业似的,超乎寻常的训练有素。“李锂的司机向别人证实,李锂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甚至一大早就到实验室去上班。他不是辛苦,是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这或许是李锂成功的原因之一。因为,从这样一个起点直到如今成为财富界翘首,两点相距23个春夏秋冬,走过的是寂寞创业路。这跟一个人闷头修路的许三多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最困难的时候,李锂也像许三多一样,不放弃不抛弃,最终坚持下去。
当然,李锂生活虽单调亦有爱好,比如古文造诣很高,经常会随口吟自己做的诗。他还是个美食家,喜欢吃各种美食,但不一定要贵的。之前到上海路演时间特别紧,都在五星级酒店吃自助餐。从上海飞北京在虹桥机场,他看到一个餐厅里有炒面,会让大家都进去吃,边吃边说“真香!”
老同事解读李锂另类面相
李锂早年的一位同事称,当时厂里大学生不少,但李锂是特别另类的一个,他的确能吃苦,总体比较沉默,与同事、工友基本上没有来往。也有很多人认为,李锂其实是非常精明的人,他在工厂里面人缘似乎不太好。
据说,虽然李锂总是沉默寡言,也鲜有应酬,但是他创新能力很强。对于他的想法,只要理由充分,厂领导总是从各方面给予最大的帮助,厂里为此将李锂提升为生化研究所所长。为使其工作方便,还为他单独租房。之前,他一直住集体宿舍。
“他刚从校门出来,资历又这么浅,我们作为国有企业,能够破例提拔,给他租房,对他的支持力量是可以想象的。”前领导称。而由于技术保密纪律,加上当时领导的器重,样品可以在厂长授权后由李锂直接呈送到国家标准局鉴定。
这位前领导透露,有一次他到国家标准局了解进展,负责鉴定的~位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你们报上的样品,和我们标准品的各项理化指标完全吻合。“当时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他把标准品取出,标上样品,送国家鉴定。”这位领导称,作为 个复杂的药品原料产品,成分非常复杂,加上用于提纯的粗品都是从各个地方收集而来,要各项理化指标吻合,还要有相同的提纯和实验条件。根据GB国家标准,允许出现正负百分之五的差异,但是李锂呈送的样品完全吻合,作弊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李锂的实验,纯度是否达到标准级,需要用国家标准品进行检疫,为此制药厂要购买大量标准品。李锂因此被怀疑利用了这些标准品。但是李锂方面,却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版本。海普瑞药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司高管称,李锂向国家标准局所提供的样品,获得了国家标准物质申报证书,“原来国家对胆红素没有标准,最后是根据李锂研究的标 准建立起来的”。这位高管称,李锂当时的胆红素提纯技术,已在国际上领先了。“他当时获得了四川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全部属于单位。”
因工艺需要保密,当时实验全过程由李锂单独操作,其他任何人不能介入。李锂前领导认为,李锂~直在制造一个谜团,“我一直在质疑,既然做到这个程度,为何还不放大?”因为,从实验到生产,有漫长的过程,厂里一直希望,他的工艺能从实验室放大,应用于生产线。他迟迟放不出来,就说明有问题。在这方面,迟迟没有一个准确答案。
1991年左右,李锂突然。人间蒸发”。据说,李锂每天大量领料,当时因为要提供这么一个环境,让他充分做,对李锂只有领东西的记录,没有产出来的记录,当时领取胆红素原料价值近10万,厂里特别为他的实验配备了专门的保险柜。1992年,这个实验室打开,保险柜也打开,里面空空如也。10万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笔巨款了,按情理这样消失,是应该报案的,但因为考虑到对主要领导的影响,实验室被打上封条,尘封起来。
对此,海普瑞高管回应说,实验产品要实现产业化,需要很多方面配合,不是李锂一个人可以推动。离开肉联厂后,李锂没有再染指胆红素,也未带走任何东西。李锂的离开,是因为肉联厂开始不景气,在计划经济时代,肉联厂这样的国有企业享受财政补贴,杀一头猪,国家就会定量给予补贴,而后来垄断屠宰取消了,就失去了这笔补贴。另外。厂里引进丹麦火腿肠生产线,将很多钱用在这个上面,运作也不成功,这都使肉联厂受到影响。厂里因此允许停薪留职,正好李锂生病就提出辞职,肉联厂也同意了,等他1992年去转档案时,肉联厂已经不存在了。
一位当年与李锂共事的同时期研究人员对于李锂夫妇的肝素钠生意,只说了句:“你相信这样大的盈利能力吗?”
李锂背后的女人
与许多富豪浪漫的爱情经历相比,李锂与妻子李坦属于很老套、很典型的大学同学一起创业致富的朴素情侣。李坦与李锂同龄,在化学系同班,在校时学习刻苦,品学兼优,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不错。与李锂的低调相比,李坦甚至更为神秘,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两人膝下有何子嗣。所有的资料除了说明她的简历外,都无法提供与其有关的精确影像资料。
李锂多次跟别人说过,能遇到他太太,是他在大学里面最大的收获。许多了解李锂的人都说,海普瑞有今天,李坦功不可没。在海普瑞的几乎每一个地方,都能够看到李坦的影子。李坦是海普瑞的质量总监,而海普瑞的成功,除了李锂的高瞻远瞩,还有李钽对质量的贡献。海普瑞在国际上成为龙头老大,主要原因就是质量过关。
李坦毕业后到安徽石油化学工业厅工作,初期与李锂是两条不同的事业轨迹。1990年左右,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带来的外商压价,加之国企改革的内外交困,生化制药厂很快走向了败落。肉联厂的科研人员乌兽散,大多数人放弃或转行。从1990年到1998年,李锂的轨迹有些模糊。但从海普瑞的招股说明书和重庆有关媒体上所报道的李锂信息获知,1992年,李锂与重庆通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肝素钠项目承包协议》,出任重庆通达总经理,通过合作经营方式生产销售肝素钠。也就从那时开始,李坦也加入重庆通达,任副总经理。
1998年4月,合同到期后李锂夫妇转战深圳,成立深圳海普瑞实业公司,专门从事肝素钠原料药的生产销售。注册资本200万元,李锂出资102万元,李坦出资76万元,另外由李坦的哥哥单宇出资20万元,唯一一家无关联的股东冀枣玻璃钢出资2万元,仅占1%,且于当年9月份就把股份转让给了单字,也就是李坦的哥哥。由此,海普瑞成为家典型的家族企业。此后,虽经多次变更,直到2009年将注册资本增至3.6亿元,其家族性质并未改变,李锂、李坦,单宇三人所持股份仍占到84%。
尽管海普瑞算是典型的家族企业,但员工眼中,李锂夫妇在管理上还是相当理智。海普瑞和其他一般的民企不一样的是,李锂夫妇都不懂财务,说自己“见了数字就头疼”。他们放心地把财务部门交给职业财务经理去打理。夫妇俩,一个专注于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一个专注于质量的监管,备司其职。
今年4月24目起,随着新首富的出台。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向李锂夫妇袭来,势头日盛一日。这对极其低调的学者型夫妇,同他们创立并默默经营了12年的海普瑞,猛然被推到聚光灯下。随即,他们公司紧急召开中层会议,李锂在会上不认为他是首富,而且觉得那跟他没什么关系。他说“我吃饭还是吃那么多,该工作就工作,该睡觉就睡觉。我会做的就只有肝素钠,过去25年我就只做了这一件事。”
2.5亿根猪小肠造就的海普瑞价值
海普瑞目前是全球产销规模最大的肝素钠原料药的生产和销售企业。一年需2.5亿根猪小肠。
自2000年起,海普瑞的主营业务一直未变,最近3年,肝素钠原料药的生产和销售分别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00%,99.10%,99.91%产品几乎全部用于出口。肝素在医药领域并不陌生,作为抗血凝领域使用最广泛的第一大药,肝素类药物的市场容量非常大。因为开刀病人必须打两针,血才不会凝固。心脑血管疾病一犯,打一针最快几分钟就见效,此外体内支架植入、肿瘤放疗和化疗等等,都需要肝素类药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每年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人数占全球因病死亡的1/3以上,仅在中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者就高达300万左右。
肝素是人类已知的分子结构最复杂的有机化台物,以前欧美国家曾大量从牛,羊肝脏中提取,但后来由于疯牛病盛行,加之多年的实验表明只有从健康生猪小肠中提取出来的肝素才与人体内的肝素分子结构一致,猪小肠就逐渐成为肝素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生猪产量约占全球一半,成为世界肝素原料的第一大供应国理所当然。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口以来,肝素长期处于我国前三大医药原料出口行列,仅次于维生素C和青霉素工业盐,每年的出口量都徘徊在13万亿单位左右,2008年超过了青霉素工业盐,达到16万亿单位。按照1公斤肝素粗品产出1亿单位计算,每年的出口量约在100吨左右。
在这100吨市场份额中,海普瑞能占多少7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的数据,2006,2007、2008年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8。47%、20.06%、28.08%,但到了2009年1-9月份,飙升至39.58%。
另外,2008年的“百特事件”,成就了海普瑞崛起的机遇。当年春天,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发布消息称,多人因注射百特公司生产的标准肝素制剂引起不良反应死亡,其肝素原料来自于中国常州凯普生化公司,科研人员声称从 中检测出了“类肝素物质”,百特公司被迫退出大剂量标准肝素制剂市场。当年4月,美国FDA两名检查官员来到深圳,海普瑞以“零缺陷”得以通过现场复查,并与另一大肝素制剂生产巨头APP公司签订了独家供货协议,并且通过了欧盟CEP认证。
此后,海普瑞出口量开始猛增,产品99%以上出口,客户遍布全球,包括世界知名的跨国医药企业。海普瑞2009年销售收入22.24亿元,净利润8.09亿元,成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
海普瑞引发的多方质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海普瑞的暴富,引发了不同的声音。
在很多人看来,如果不是这次上市,海普瑞在国内众多制药企业中知名度并不算高。海普瑞到底是代表高新技术的制药行业英雄,还是又个虚高的资本传奇7制药界与证券界人士似乎更倾向于选择后者。
海普瑞的制药同行认为,其实肝素的产业链条并不复杂。处于底端的是肝素粗品,遍布全国的上千家小
加工厂,甚至是几个人的家庭小作坊都可以制作。“大约2000到2500根猪小肠出]公斤粗品,直到2006年之前,每公斤只有三四千元,利润并不高。目前的临床应用上,肝素只有以制剂的形式才能被人体吸收。收购来的肝素粗品经过提取和纯化工艺,加工成肝素原料药,这是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也是招股说明
书中所说的海普瑞主营业务。肝素原料药可以用来制成标准肝素制剂,或加工成低分子肝素原料药后再制成低分子肝素制剂,这才是产业链的最高端。
无独有偶,面对“为什么肝素要大量出口”这个问题时,很多人给出的答案基本一致“那是因为中国人不怕脏不怕累,”肝素粗品生产所造成的环保问题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冲洗小肠内残留粪便的水加上各种化学溶剂的排放,曾经让很多粗品加工厂登上各地都市报的头版。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浪费原料是其次,但如果中国总是跟在跨国制药巨头屁股后面赚个辛苦钱,民族医药工业就永远起不来。遗憾的是,行业内曾经掀起多次抗拒出口粗品的行动最终都无果而终,新药研制的长周期与无底洞的投入让大多数厂家望而却步,为了压制中国的制剂研究,欧美国家甚至把粗品的价格定得比精品还高。这样一来原料出口见钱就很快,有些企业甚至把粗品出口到印度,再由印度加工成精品卖给欧美。
如此看来,海普瑞技术与市场的门槛并没有那么高,对上游资源的争夺才是未来的关键。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海普瑞目前年产能为5万亿单位,若按照2500根猪小肠出1亿单位粗品计算,需要1.25亿根猪小肠。2008年我国生猪出栏量是6亿头,小肠资源利用率按60%计算只有3.6亿头,海普瑞一家就要垄断1/3的猪小肠。募集资金之后,预计2012年产能扩大到10万亿单位,假设技术标准提高到1亿单位粗品只需要2000根猪小肠,也得需要至少2亿根猪小肠。他们每天就需要50多万头猪,中国最大的屠宰企业每年的产量也不够供应海普瑞一周的需求。
一些业内人士很感慨,国内前几名的企业都想上市,海普瑞先走了一步,盘子就这么大,就看你能吃下多少了。因为,上游资源争夺不需要什么门槛,谁能砸钱谁就占优。
对于海普瑞148元的发行天价,一些证券人士分析,其实保荐机构中投证券最初给出的询价区间是96-122元,按照2009年医药板块平均35倍的市盈率来看,预测2010年海普瑞的利润达到12亿元,这个价格并不算高,之所以能冲上148元,更多的是市场的一种追捧。
股市“博傻时代”与海普瑞
创业板刚推出时,一天就宣告了115个亿万富翁的诞生,疯狂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热炒心态,一夜暴富的梦想和沸腾的股市泡沫何其一致7李锂忽然坐上新首富的宝座不可能没有资本泡沫。如果不是这次上市,海普瑞的知名度并不算高,近日“海普瑞药业”的暴跌也是个证实。
每股148元的发行价格,创下了A股发行价格的最高;同时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李锂,李坦夫妇也以426亿元的身家成为内地首富。
面对新股的高价发行,李锂表示“赶上了伟大的时代”。但一些业界人士却认为,恰恰相反,它是中国股市处于“博傻时代”的有力证明。海普瑞股票的天价发行,是一种非理性的选择,完全是市场“博傻”的结果。因为在一个理性的市场里,是不可能有73.27倍这样的高市盈率发行的。更重要的是,这种高市盈率发行,不仅仅只存在于海普瑞一只股票的身上,从去年6月份IPO重启以来,新股发行几乎都是高市盈率发行,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的新股发行,动辄五六十倍,七八十倍,甚至上百倍。新股发行完全沦为一种赤裸裸的“圈钱”。发行人不仅因为高价发行募集了大量的计划内募资,而且更募集了数倍于募资计划的超募资金。海普瑞的超募资金是其计划募资的约6倍,超募资金超过50亿元,造成股市资源的严重浪费。
新股发行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只是一种价值转移。李锂暴富,是当前新股发行制度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的结果,是将广大公众投资者的利益转化成了李锂的利益。如此,天价发行价与新首富的奥秘,只能从虚幻的资本市场去求解了。
一些制药界同行也提出质疑:海普瑞自称是“国内唯一一家取得美国FDA认证的肝素原料药生产企业”,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除了海普瑞,烟台东诚,常州千红、河北常山等多家肝素钠原料药生产商均已获得FDA认证。
海普瑞引导新资本流向
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股市的调整和国家有关宏观政策的出台,股市上房地产金融等大行业的热钱就纷纷被挤出,流向了代表高科技的医药行业和关系民生的农业板块。比如,医药行业的市值占总市值3%,但大多数基金配置医药板块的比重达到10%,健康产业算得上是投资界的常青树。
有关经济界人士分析,海普瑞的创富神话,给目前资金极度充裕的国内资本市场提供了 个新的投资方向,那就是向医药领域的上中游进军。医药板块大热的背后,隐隐约约浮现出来的是各路资本的出现。多位药材销售商以及行业人士都表示,一些资金是从房地产撤下来进入医药市场的。
2009年初,国内中药材市场进入了10年以来的价格低谷期,中药材经营者和加工者都敬而远之。而这种价格低谷期却为新的资本介入提供了最佳的途径,低价成为吸引市场外部资本介入的诱饵。现在,囤积医药产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药材坐地起价,国内的中药材市场在今年杀机重重,使得药材价格扶摇直上。“忽如一夜春风来”的药材价格飞涨让生产中药制品的医药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
除了中药材,一些炒房资金还流向了农产品,炒大蒜、炒绿豆成为热门。今年蒜价暴涨至历史最高水平,因而产生了六七位千万富翁和若干位百万富翁。金乡、鱼台苍山等地作为国家大蒜主产地,也是番热闹的“炒蒜”景象,造就了不少百万,千万富翁。
理智看待李锂现象
新首富是如伺炼成的7表面上看是因为投资者给予其公司股票定价过高而成就的,实际上呢?应该说是李锂夫妇十几年来呕心沥血的结果。李锂走上财富巅峰并不是坐着直升机,只是之前在曲折山路上攀登那会儿没人关注而已。
尤其上月,史上最贵新股海普瑞连续三天大跌,不仅丢掉了第一高价股的地位,公司董事长李锂的身家也在一周之内缩水上百亿。对于过山车般的首富经历,李锂说,他和妻子都不在意“纸上富贵”,即使被称为“最短命的首富”也无所谓。
相比数百亿身价,李锂作为个坚韧的创业者,长期以来对于自身事业的顽强坚守和不懈努力,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
相比之下,新首富李锂无疑是幸运的,创业板的推出对于他成为新首富功不可没。创业板开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具有自身优势且有市场竞争力的创业者取得成功,它是辅助促进创业企业更快成长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不仅可以把创业者的知识技术等智力产品转化成现实的财富,而且还可以使创业者通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编辑/崔燕
当然,李锂李坦“忽然首富”的背后,其实隐藏了众多的启示与预示……
李锂出名后,“人肉”与他有关的一切不仅成为媒体焦点,也成为网络的热点。然而,处在风暴眼中心的海普瑞却拒绝了媒体的一切采访请求。于是,所有的探究,只能从他曾经的同学,同事那里以及他所毕业的四川大学和其事业起步的成都开始。
李锂从肉联厂起步发迹的原点,多少让人有些哑然失笑。但这正应了古人常说的那句话,“英雄不问出处”。所以正是这样一个起点,让“忽然首富”的突兀更多了许多悬念——因为他的财富积累,与传统意义那些从事房地产,传媒等有关的富豪,有着几乎截然不同的轨迹。
肉联厂走出的低调首富
出生于四川眉山市仁寿县的李锂,父母都是当地中学的老师。高中毕业后,李锂考入成都科技大学(后并入四川大学)化学系。当年的成都科技大学化学系。培养了众多如今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中国内地新首富李锂李坦夫妇,硅宝科技董事长王跃林、利尔化学股东黄世伟均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时间都集中在1986年和1987年。
李锂的同学回忆说,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他的专业课非常优秀,但公共课不是特别好。他是一个如饥似渴读书的人,而且读书非常庞杂,是个杂家。李锂爱读书的习惯多年来没有改变,直到现在他的办公室依旧像一个图书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他的很多同学分析,李锂的成功,并不是源自传统教育。他是毕业于他自己的大学,是丰富的阅历、文化和实践精神造就了他。这种爱读书的精神,也同样激励着他的工作热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20多年来,我从来就没有感觉到无聊过,我是可以为了工作燃烧的人。” 1987年。本科毕业后的李锂被分配到成都肉联厂。据他的同事回忆,李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和车间里度过的。直到现在,认识李锂的人都说他是那种典型的技术型老板,话不多,只有说到技术问题的时候才会兴奋起来。这种说法从他在网络上为数不多的照片中就可得到印证——李锂似乎极其缺乏寻常意义上大老板那种满不在乎的姿态,他的拘谨甚至是害羞。在当今的富豪里算是个异数。
计划经济年代,国营成都肉联厂负责全市的生猪集中屠宰。因为四川一直是我国生猪产量最大的省份,为就近开发当地资源,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依托肉联厂成立了成都生物化学制药厂。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都生化制药厂的一个重要科研课题就是,专门研究肝素、胆红素的提取工艺。李锂当年的同事回忆道:“当时的实验室就是宰猪车间后面的一间小屋子,每到夏天就臭气难挡,一共四五个人,李锂最年轻。但他从不抱怨,很少说话,从早到晚待在一个角落里埋头做试验。”
肝素是一种从猪小肠等动物内脏黏膜中提取出来的酸性天然黏多糖物质,自1935年开始临床使用以来,已经成为抗血凝、抗血栓领域的主要药物。当年以扶贫为方向的发展使得家庭小作坊遍地开花,农民把猪小肠冲洗后刮下来的黏液,直接经过简单处理就加工成了肝素粗品。当时的市场非常火爆,3000根小肠做1公斤粗品,就能卖到三五千元,外商都是提着现金来取货。但由于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保障,李锂他们当时就天天研究如何能提高收率,减低成本,稳定质量。在李锂同事的印象里,他是个一心钻研技术的人,总能提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方案,为了验证哪种树脂的吸附率最高,他甚至把几百种树脂挨个试了个遍。
这种严谨的精神一直延续至今,一些参观过他企业的人评价说:“感觉他的管理跟德国企业似的,超乎寻常的训练有素。“李锂的司机向别人证实,李锂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甚至一大早就到实验室去上班。他不是辛苦,是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这或许是李锂成功的原因之一。因为,从这样一个起点直到如今成为财富界翘首,两点相距23个春夏秋冬,走过的是寂寞创业路。这跟一个人闷头修路的许三多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最困难的时候,李锂也像许三多一样,不放弃不抛弃,最终坚持下去。
当然,李锂生活虽单调亦有爱好,比如古文造诣很高,经常会随口吟自己做的诗。他还是个美食家,喜欢吃各种美食,但不一定要贵的。之前到上海路演时间特别紧,都在五星级酒店吃自助餐。从上海飞北京在虹桥机场,他看到一个餐厅里有炒面,会让大家都进去吃,边吃边说“真香!”
老同事解读李锂另类面相
李锂早年的一位同事称,当时厂里大学生不少,但李锂是特别另类的一个,他的确能吃苦,总体比较沉默,与同事、工友基本上没有来往。也有很多人认为,李锂其实是非常精明的人,他在工厂里面人缘似乎不太好。
据说,虽然李锂总是沉默寡言,也鲜有应酬,但是他创新能力很强。对于他的想法,只要理由充分,厂领导总是从各方面给予最大的帮助,厂里为此将李锂提升为生化研究所所长。为使其工作方便,还为他单独租房。之前,他一直住集体宿舍。
“他刚从校门出来,资历又这么浅,我们作为国有企业,能够破例提拔,给他租房,对他的支持力量是可以想象的。”前领导称。而由于技术保密纪律,加上当时领导的器重,样品可以在厂长授权后由李锂直接呈送到国家标准局鉴定。
这位前领导透露,有一次他到国家标准局了解进展,负责鉴定的~位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你们报上的样品,和我们标准品的各项理化指标完全吻合。“当时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他把标准品取出,标上样品,送国家鉴定。”这位领导称,作为 个复杂的药品原料产品,成分非常复杂,加上用于提纯的粗品都是从各个地方收集而来,要各项理化指标吻合,还要有相同的提纯和实验条件。根据GB国家标准,允许出现正负百分之五的差异,但是李锂呈送的样品完全吻合,作弊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李锂的实验,纯度是否达到标准级,需要用国家标准品进行检疫,为此制药厂要购买大量标准品。李锂因此被怀疑利用了这些标准品。但是李锂方面,却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版本。海普瑞药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司高管称,李锂向国家标准局所提供的样品,获得了国家标准物质申报证书,“原来国家对胆红素没有标准,最后是根据李锂研究的标 准建立起来的”。这位高管称,李锂当时的胆红素提纯技术,已在国际上领先了。“他当时获得了四川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全部属于单位。”
因工艺需要保密,当时实验全过程由李锂单独操作,其他任何人不能介入。李锂前领导认为,李锂~直在制造一个谜团,“我一直在质疑,既然做到这个程度,为何还不放大?”因为,从实验到生产,有漫长的过程,厂里一直希望,他的工艺能从实验室放大,应用于生产线。他迟迟放不出来,就说明有问题。在这方面,迟迟没有一个准确答案。
1991年左右,李锂突然。人间蒸发”。据说,李锂每天大量领料,当时因为要提供这么一个环境,让他充分做,对李锂只有领东西的记录,没有产出来的记录,当时领取胆红素原料价值近10万,厂里特别为他的实验配备了专门的保险柜。1992年,这个实验室打开,保险柜也打开,里面空空如也。10万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笔巨款了,按情理这样消失,是应该报案的,但因为考虑到对主要领导的影响,实验室被打上封条,尘封起来。
对此,海普瑞高管回应说,实验产品要实现产业化,需要很多方面配合,不是李锂一个人可以推动。离开肉联厂后,李锂没有再染指胆红素,也未带走任何东西。李锂的离开,是因为肉联厂开始不景气,在计划经济时代,肉联厂这样的国有企业享受财政补贴,杀一头猪,国家就会定量给予补贴,而后来垄断屠宰取消了,就失去了这笔补贴。另外。厂里引进丹麦火腿肠生产线,将很多钱用在这个上面,运作也不成功,这都使肉联厂受到影响。厂里因此允许停薪留职,正好李锂生病就提出辞职,肉联厂也同意了,等他1992年去转档案时,肉联厂已经不存在了。
一位当年与李锂共事的同时期研究人员对于李锂夫妇的肝素钠生意,只说了句:“你相信这样大的盈利能力吗?”
李锂背后的女人
与许多富豪浪漫的爱情经历相比,李锂与妻子李坦属于很老套、很典型的大学同学一起创业致富的朴素情侣。李坦与李锂同龄,在化学系同班,在校时学习刻苦,品学兼优,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不错。与李锂的低调相比,李坦甚至更为神秘,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两人膝下有何子嗣。所有的资料除了说明她的简历外,都无法提供与其有关的精确影像资料。
李锂多次跟别人说过,能遇到他太太,是他在大学里面最大的收获。许多了解李锂的人都说,海普瑞有今天,李坦功不可没。在海普瑞的几乎每一个地方,都能够看到李坦的影子。李坦是海普瑞的质量总监,而海普瑞的成功,除了李锂的高瞻远瞩,还有李钽对质量的贡献。海普瑞在国际上成为龙头老大,主要原因就是质量过关。
李坦毕业后到安徽石油化学工业厅工作,初期与李锂是两条不同的事业轨迹。1990年左右,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带来的外商压价,加之国企改革的内外交困,生化制药厂很快走向了败落。肉联厂的科研人员乌兽散,大多数人放弃或转行。从1990年到1998年,李锂的轨迹有些模糊。但从海普瑞的招股说明书和重庆有关媒体上所报道的李锂信息获知,1992年,李锂与重庆通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肝素钠项目承包协议》,出任重庆通达总经理,通过合作经营方式生产销售肝素钠。也就从那时开始,李坦也加入重庆通达,任副总经理。
1998年4月,合同到期后李锂夫妇转战深圳,成立深圳海普瑞实业公司,专门从事肝素钠原料药的生产销售。注册资本200万元,李锂出资102万元,李坦出资76万元,另外由李坦的哥哥单宇出资20万元,唯一一家无关联的股东冀枣玻璃钢出资2万元,仅占1%,且于当年9月份就把股份转让给了单字,也就是李坦的哥哥。由此,海普瑞成为家典型的家族企业。此后,虽经多次变更,直到2009年将注册资本增至3.6亿元,其家族性质并未改变,李锂、李坦,单宇三人所持股份仍占到84%。
尽管海普瑞算是典型的家族企业,但员工眼中,李锂夫妇在管理上还是相当理智。海普瑞和其他一般的民企不一样的是,李锂夫妇都不懂财务,说自己“见了数字就头疼”。他们放心地把财务部门交给职业财务经理去打理。夫妇俩,一个专注于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一个专注于质量的监管,备司其职。
今年4月24目起,随着新首富的出台。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向李锂夫妇袭来,势头日盛一日。这对极其低调的学者型夫妇,同他们创立并默默经营了12年的海普瑞,猛然被推到聚光灯下。随即,他们公司紧急召开中层会议,李锂在会上不认为他是首富,而且觉得那跟他没什么关系。他说“我吃饭还是吃那么多,该工作就工作,该睡觉就睡觉。我会做的就只有肝素钠,过去25年我就只做了这一件事。”
2.5亿根猪小肠造就的海普瑞价值
海普瑞目前是全球产销规模最大的肝素钠原料药的生产和销售企业。一年需2.5亿根猪小肠。
自2000年起,海普瑞的主营业务一直未变,最近3年,肝素钠原料药的生产和销售分别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00%,99.10%,99.91%产品几乎全部用于出口。肝素在医药领域并不陌生,作为抗血凝领域使用最广泛的第一大药,肝素类药物的市场容量非常大。因为开刀病人必须打两针,血才不会凝固。心脑血管疾病一犯,打一针最快几分钟就见效,此外体内支架植入、肿瘤放疗和化疗等等,都需要肝素类药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每年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人数占全球因病死亡的1/3以上,仅在中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者就高达300万左右。
肝素是人类已知的分子结构最复杂的有机化台物,以前欧美国家曾大量从牛,羊肝脏中提取,但后来由于疯牛病盛行,加之多年的实验表明只有从健康生猪小肠中提取出来的肝素才与人体内的肝素分子结构一致,猪小肠就逐渐成为肝素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生猪产量约占全球一半,成为世界肝素原料的第一大供应国理所当然。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口以来,肝素长期处于我国前三大医药原料出口行列,仅次于维生素C和青霉素工业盐,每年的出口量都徘徊在13万亿单位左右,2008年超过了青霉素工业盐,达到16万亿单位。按照1公斤肝素粗品产出1亿单位计算,每年的出口量约在100吨左右。
在这100吨市场份额中,海普瑞能占多少7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的数据,2006,2007、2008年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8。47%、20.06%、28.08%,但到了2009年1-9月份,飙升至39.58%。
另外,2008年的“百特事件”,成就了海普瑞崛起的机遇。当年春天,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发布消息称,多人因注射百特公司生产的标准肝素制剂引起不良反应死亡,其肝素原料来自于中国常州凯普生化公司,科研人员声称从 中检测出了“类肝素物质”,百特公司被迫退出大剂量标准肝素制剂市场。当年4月,美国FDA两名检查官员来到深圳,海普瑞以“零缺陷”得以通过现场复查,并与另一大肝素制剂生产巨头APP公司签订了独家供货协议,并且通过了欧盟CEP认证。
此后,海普瑞出口量开始猛增,产品99%以上出口,客户遍布全球,包括世界知名的跨国医药企业。海普瑞2009年销售收入22.24亿元,净利润8.09亿元,成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
海普瑞引发的多方质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海普瑞的暴富,引发了不同的声音。
在很多人看来,如果不是这次上市,海普瑞在国内众多制药企业中知名度并不算高。海普瑞到底是代表高新技术的制药行业英雄,还是又个虚高的资本传奇7制药界与证券界人士似乎更倾向于选择后者。
海普瑞的制药同行认为,其实肝素的产业链条并不复杂。处于底端的是肝素粗品,遍布全国的上千家小
加工厂,甚至是几个人的家庭小作坊都可以制作。“大约2000到2500根猪小肠出]公斤粗品,直到2006年之前,每公斤只有三四千元,利润并不高。目前的临床应用上,肝素只有以制剂的形式才能被人体吸收。收购来的肝素粗品经过提取和纯化工艺,加工成肝素原料药,这是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也是招股说明
书中所说的海普瑞主营业务。肝素原料药可以用来制成标准肝素制剂,或加工成低分子肝素原料药后再制成低分子肝素制剂,这才是产业链的最高端。
无独有偶,面对“为什么肝素要大量出口”这个问题时,很多人给出的答案基本一致“那是因为中国人不怕脏不怕累,”肝素粗品生产所造成的环保问题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冲洗小肠内残留粪便的水加上各种化学溶剂的排放,曾经让很多粗品加工厂登上各地都市报的头版。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浪费原料是其次,但如果中国总是跟在跨国制药巨头屁股后面赚个辛苦钱,民族医药工业就永远起不来。遗憾的是,行业内曾经掀起多次抗拒出口粗品的行动最终都无果而终,新药研制的长周期与无底洞的投入让大多数厂家望而却步,为了压制中国的制剂研究,欧美国家甚至把粗品的价格定得比精品还高。这样一来原料出口见钱就很快,有些企业甚至把粗品出口到印度,再由印度加工成精品卖给欧美。
如此看来,海普瑞技术与市场的门槛并没有那么高,对上游资源的争夺才是未来的关键。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海普瑞目前年产能为5万亿单位,若按照2500根猪小肠出1亿单位粗品计算,需要1.25亿根猪小肠。2008年我国生猪出栏量是6亿头,小肠资源利用率按60%计算只有3.6亿头,海普瑞一家就要垄断1/3的猪小肠。募集资金之后,预计2012年产能扩大到10万亿单位,假设技术标准提高到1亿单位粗品只需要2000根猪小肠,也得需要至少2亿根猪小肠。他们每天就需要50多万头猪,中国最大的屠宰企业每年的产量也不够供应海普瑞一周的需求。
一些业内人士很感慨,国内前几名的企业都想上市,海普瑞先走了一步,盘子就这么大,就看你能吃下多少了。因为,上游资源争夺不需要什么门槛,谁能砸钱谁就占优。
对于海普瑞148元的发行天价,一些证券人士分析,其实保荐机构中投证券最初给出的询价区间是96-122元,按照2009年医药板块平均35倍的市盈率来看,预测2010年海普瑞的利润达到12亿元,这个价格并不算高,之所以能冲上148元,更多的是市场的一种追捧。
股市“博傻时代”与海普瑞
创业板刚推出时,一天就宣告了115个亿万富翁的诞生,疯狂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热炒心态,一夜暴富的梦想和沸腾的股市泡沫何其一致7李锂忽然坐上新首富的宝座不可能没有资本泡沫。如果不是这次上市,海普瑞的知名度并不算高,近日“海普瑞药业”的暴跌也是个证实。
每股148元的发行价格,创下了A股发行价格的最高;同时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李锂,李坦夫妇也以426亿元的身家成为内地首富。
面对新股的高价发行,李锂表示“赶上了伟大的时代”。但一些业界人士却认为,恰恰相反,它是中国股市处于“博傻时代”的有力证明。海普瑞股票的天价发行,是一种非理性的选择,完全是市场“博傻”的结果。因为在一个理性的市场里,是不可能有73.27倍这样的高市盈率发行的。更重要的是,这种高市盈率发行,不仅仅只存在于海普瑞一只股票的身上,从去年6月份IPO重启以来,新股发行几乎都是高市盈率发行,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的新股发行,动辄五六十倍,七八十倍,甚至上百倍。新股发行完全沦为一种赤裸裸的“圈钱”。发行人不仅因为高价发行募集了大量的计划内募资,而且更募集了数倍于募资计划的超募资金。海普瑞的超募资金是其计划募资的约6倍,超募资金超过50亿元,造成股市资源的严重浪费。
新股发行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只是一种价值转移。李锂暴富,是当前新股发行制度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的结果,是将广大公众投资者的利益转化成了李锂的利益。如此,天价发行价与新首富的奥秘,只能从虚幻的资本市场去求解了。
一些制药界同行也提出质疑:海普瑞自称是“国内唯一一家取得美国FDA认证的肝素原料药生产企业”,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除了海普瑞,烟台东诚,常州千红、河北常山等多家肝素钠原料药生产商均已获得FDA认证。
海普瑞引导新资本流向
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股市的调整和国家有关宏观政策的出台,股市上房地产金融等大行业的热钱就纷纷被挤出,流向了代表高科技的医药行业和关系民生的农业板块。比如,医药行业的市值占总市值3%,但大多数基金配置医药板块的比重达到10%,健康产业算得上是投资界的常青树。
有关经济界人士分析,海普瑞的创富神话,给目前资金极度充裕的国内资本市场提供了 个新的投资方向,那就是向医药领域的上中游进军。医药板块大热的背后,隐隐约约浮现出来的是各路资本的出现。多位药材销售商以及行业人士都表示,一些资金是从房地产撤下来进入医药市场的。
2009年初,国内中药材市场进入了10年以来的价格低谷期,中药材经营者和加工者都敬而远之。而这种价格低谷期却为新的资本介入提供了最佳的途径,低价成为吸引市场外部资本介入的诱饵。现在,囤积医药产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药材坐地起价,国内的中药材市场在今年杀机重重,使得药材价格扶摇直上。“忽如一夜春风来”的药材价格飞涨让生产中药制品的医药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
除了中药材,一些炒房资金还流向了农产品,炒大蒜、炒绿豆成为热门。今年蒜价暴涨至历史最高水平,因而产生了六七位千万富翁和若干位百万富翁。金乡、鱼台苍山等地作为国家大蒜主产地,也是番热闹的“炒蒜”景象,造就了不少百万,千万富翁。
理智看待李锂现象
新首富是如伺炼成的7表面上看是因为投资者给予其公司股票定价过高而成就的,实际上呢?应该说是李锂夫妇十几年来呕心沥血的结果。李锂走上财富巅峰并不是坐着直升机,只是之前在曲折山路上攀登那会儿没人关注而已。
尤其上月,史上最贵新股海普瑞连续三天大跌,不仅丢掉了第一高价股的地位,公司董事长李锂的身家也在一周之内缩水上百亿。对于过山车般的首富经历,李锂说,他和妻子都不在意“纸上富贵”,即使被称为“最短命的首富”也无所谓。
相比数百亿身价,李锂作为个坚韧的创业者,长期以来对于自身事业的顽强坚守和不懈努力,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
相比之下,新首富李锂无疑是幸运的,创业板的推出对于他成为新首富功不可没。创业板开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具有自身优势且有市场竞争力的创业者取得成功,它是辅助促进创业企业更快成长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不仅可以把创业者的知识技术等智力产品转化成现实的财富,而且还可以使创业者通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编辑/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