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时代下教学理念与方法不断革新,语文课程中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下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由机械式教学转变为灵活式教学,学生的创新、实践和自主学习等能力的培养得到重视。语文教师经过对新课程的教学观与学生观的认真学习与研究,并将其应用和实践于日常教学课堂中。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教学观;学生观
一、新课程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终极目标是全面育人,具体表现为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师作为知识的播种者,不但需求将所学的知识传播给学生,更应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实践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新课改下教学观由传统的以学科为本转变为以学习者为本。语文课更加注重学生的接受性,强调学生的诵读力、理解力和知识积累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由,培养学生的语感认知力。新课改下教育者应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致力于提高学生整体素养。以往的课堂教学均以教师讲读为主,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主。通过注重自主探究学习,将拼音、识字、朗诵、写作、背诵等有效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教学不再局限于单调的课本教学方式,而是将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相连。语言描述来源于情感的表达,通过多组织课外活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学生观察自然生命、感受与记录生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着重强调要增强教师的知识力和感染力。学生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理念,因此教师必须拥有新一代教学观念,必须进一步开拓学科教育视野,坚持新课程教育方法,教师根据生活环境可利用自学、培训或研修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同时激发教师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针对难点课程或新课程,做到积极面对与克服,形成优秀的教学典范与新人辈出的新局面。
在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要求下,语文新课程要求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学习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语言文字、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不断增强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多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更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为互动具有双向性和创造性,能促进学生多向思考和主动表达。如果师生能做到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生活、情感、经验和知识,尊重与理解对方,这将是富有真正意义的互相学习过程。
二、新课程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学生观强调以人为本,即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深入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倡导尊重个体差异性教学方式,达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1.学生是教学中接受全面和谐发展的对象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且每个阶段时期学生接受的认知具有较明显的特征,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借助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以及吸吮、踢脚等肢体动作熟悉和适应外界环境。
(2)前运演阶段(2~7岁):随着身体的发育,儿童的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且此时儿童具有表象思维,开始利用表现符号来代表认知中的外界事物。
(3)具体运演阶段(7~12岁):儿童具有初级运演能力,可根据具体事物进行事件的完整性运演,且这种运演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
(4)形式运演阶段(12岁以后):拥有自我认知力,不再依赖具体事物表述,能抽象表达和逻辑運演所见所闻所感。
根据上述人的认知四个阶段的描述可以分析出1~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而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多认少写。写字过程高度重视写字姿势与习惯,认字过程注重学生新事物的接受力,是写字过程的充分条件。中年级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期,在低年级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加强朗读,重视默读,学习略读和浏览,读好词语和句子,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多理解,少背诵,多看书,少做题,好读书,读好书等。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年级则是为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而努力学习的阶段,要注重学生的积累与背诵。培养学生积累成语、谚语和名言警句的习惯。同时要在背诵上下工夫,背诵优秀诗文80篇,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个人知识面,提高阅读品位。根据这些年龄阶段的特点,新课程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帮助学生合理有效地表达情绪和理解情感。教师作为教的主体,需要帮助学生从不懂到懂的认知能力提高,并依据学生爱好培养其个人特长,助其学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做到活学活用。还需要积极关注与引导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之一,不应抱有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而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由于学生具有独特性与差异性,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尊重学生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与完善。
3.学生是合法的受教者
学校作为施教方,当以维护学生一切合法权益为首位责任。同时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理应学会承担责任,而学校和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需要正确引导其对自己、他人负责。教育学生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亲人为主旋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语文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同时折射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熏陶作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智力和内在创造潜能,协调发展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实现学生的全面终身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钟予.质朴与新鲜:我的语文教学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
[2]胡江海.小议我的语文教学观[J].魅力中国,2010(2).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教学观;学生观
一、新课程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终极目标是全面育人,具体表现为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师作为知识的播种者,不但需求将所学的知识传播给学生,更应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实践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新课改下教学观由传统的以学科为本转变为以学习者为本。语文课更加注重学生的接受性,强调学生的诵读力、理解力和知识积累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由,培养学生的语感认知力。新课改下教育者应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致力于提高学生整体素养。以往的课堂教学均以教师讲读为主,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主。通过注重自主探究学习,将拼音、识字、朗诵、写作、背诵等有效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教学不再局限于单调的课本教学方式,而是将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相连。语言描述来源于情感的表达,通过多组织课外活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学生观察自然生命、感受与记录生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着重强调要增强教师的知识力和感染力。学生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理念,因此教师必须拥有新一代教学观念,必须进一步开拓学科教育视野,坚持新课程教育方法,教师根据生活环境可利用自学、培训或研修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同时激发教师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针对难点课程或新课程,做到积极面对与克服,形成优秀的教学典范与新人辈出的新局面。
在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要求下,语文新课程要求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学习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语言文字、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不断增强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多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更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为互动具有双向性和创造性,能促进学生多向思考和主动表达。如果师生能做到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生活、情感、经验和知识,尊重与理解对方,这将是富有真正意义的互相学习过程。
二、新课程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学生观强调以人为本,即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深入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倡导尊重个体差异性教学方式,达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1.学生是教学中接受全面和谐发展的对象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且每个阶段时期学生接受的认知具有较明显的特征,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借助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以及吸吮、踢脚等肢体动作熟悉和适应外界环境。
(2)前运演阶段(2~7岁):随着身体的发育,儿童的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且此时儿童具有表象思维,开始利用表现符号来代表认知中的外界事物。
(3)具体运演阶段(7~12岁):儿童具有初级运演能力,可根据具体事物进行事件的完整性运演,且这种运演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
(4)形式运演阶段(12岁以后):拥有自我认知力,不再依赖具体事物表述,能抽象表达和逻辑運演所见所闻所感。
根据上述人的认知四个阶段的描述可以分析出1~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而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多认少写。写字过程高度重视写字姿势与习惯,认字过程注重学生新事物的接受力,是写字过程的充分条件。中年级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期,在低年级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加强朗读,重视默读,学习略读和浏览,读好词语和句子,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多理解,少背诵,多看书,少做题,好读书,读好书等。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年级则是为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而努力学习的阶段,要注重学生的积累与背诵。培养学生积累成语、谚语和名言警句的习惯。同时要在背诵上下工夫,背诵优秀诗文80篇,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个人知识面,提高阅读品位。根据这些年龄阶段的特点,新课程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帮助学生合理有效地表达情绪和理解情感。教师作为教的主体,需要帮助学生从不懂到懂的认知能力提高,并依据学生爱好培养其个人特长,助其学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做到活学活用。还需要积极关注与引导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之一,不应抱有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而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由于学生具有独特性与差异性,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尊重学生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与完善。
3.学生是合法的受教者
学校作为施教方,当以维护学生一切合法权益为首位责任。同时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理应学会承担责任,而学校和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需要正确引导其对自己、他人负责。教育学生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亲人为主旋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语文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同时折射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熏陶作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智力和内在创造潜能,协调发展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实现学生的全面终身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钟予.质朴与新鲜:我的语文教学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
[2]胡江海.小议我的语文教学观[J].魅力中国,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