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B-Lynch(子宫)外科缝扎术用于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元月至2009年12月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36例,予加强宫缩、宫缩药物使用、按摩子宫、B-Lynch(子宫)外科缝合术。结果:36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经相应处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 针对产后出血中子宫收缩乏力的病因,進行积极预防、治疗,适时应用B-Lynch(子宫)外科缝扎术,此术简单易行,可能避免子宫切除,有利于保留生育功能。
【关键词】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B-Lynch(子宫)外科缝扎术
【中图分类号】R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009-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总分娩5622例(含顺产、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186例(3、86%),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112例,其中36例应用了B-Lynch(子宫)外科缝扎术止血,其余为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产后出血,无1例死亡。36例产妇产后出血量为500~3500ml ,年龄18~41岁,孕周29+2~42+3周。
1.2 治疗方法:本组宫缩乏力所致出血予加强子宫收缩、迅速有效止血,按摩子宫、子宫收缩药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的应用等,经以上处理后出血仍未减少,给予B-Lynch(子宫)外科缝合术[1]。麻醉取硬膜外、腰硬联合或全麻,体位取膀胱截石位,切口取下腹正中切口或耻骨上横切口,从腹腔搬出宫体,分离膀胱行子宫下段横切口,探查宫腔并清宫,确认为子宫收缩乏力,用2号微乔线自子宫切口右侧的下缘2~3cm处进针,经宫腔自切口上缘2~3cm处出针,由子宫体前壁至后壁与前壁相当部位出针处缝合3~5针,再自右侧与左侧同水平相应部位向子宫后壁穿出,由子宫体后壁至前壁缝合3~5针,在与右侧子宫切口相对应处出针,把线的两端收紧后打结,使子宫看起来象个背包,因此我们也称“背包似缝合”。检查子宫止血完好,缝合子宫切口。和手术学中不同之处是微乔线从子宫前壁拉到后壁及返回时多缝合了3~5针,以免子宫缩小后线未吸收时可能引起肠套叠。
2 结果
2.1 疗效 36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经按摩子宫、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等处理后无缓解,立即行B-Lynch(子宫)外科缝合术,35例成功,成功率97、2%,其中1例经此缝合后子宫仍不收缩,且出血已达3000多毫升,立即行子宫次全切除术,36例患者无一例死亡,均治愈出院。
2.2 术后情况 产后42天内随访,子宫复原,腹部切口愈合良好,无一例发生晚期产后出血。术后随访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分娩时收集和测量失血量有一定难度,估计失血量偏少,实际发病率更高[2]。本资料表明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86%,高于3%。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2]。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对分娩过度恐惧,体质虚弱或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子宫肌纤维过分伸展,产次过多、剖宫产史;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抑制子宫收缩;在分娩过程中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宫腔感染等可引起子宫肌水肿或渗血;还有部分农村产妇对孩子性别的要求未达到后的心理因素等原因都会影响子宫收缩功能。
3.2 产后出血预防:加强围产期保健,加强孕前孕期妇女保健工作,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孕妇,加强产前检查,提前入院,作好计划生育宣传,提高分娩质量,严密观察及正确处理产程,加强产后观察。产后2小时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峰,产妇应在产房观察2小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宫缩、阴道流血情况,及时处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前置胎盘等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可在进入第二产程后或剖宫产术前将20U缩宫素加入500毫升氯化钠注射液内,待胎儿娩出后立即静滴此配制液,以迅速使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所以加强产前宣教,定期产检检查,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管理,减少高危因素,孕中期补铁、补钙预防妊娠贫血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预防产后出血有临床意义。
3.3 在除外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产后出血的其他原因后,常规按摩子宫、用促宫缩药物,在以上方法都失败的情况下,可考虑行B-Lynch(子宫)外科缝合术。此术是由英国Milton Keynes医院报道的一种新的控制产后出血的外科手术缝扎方法,更简单易行,有可能避免子宫切除,有利于保留生育功能,在子宫前后壁缝扎加压子宫制止出血,术后无并发症[1]。本资料中36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应用此术,其中35例成功,成功率97、2%。此方法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完成,能迅速达到止血目的,不需专门技术或特殊设备,值得推广,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 妇产科手术学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66-968
[2] 乐杰. 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24-227
作者单位:637600 四川省仪陇县妇幼保健院
【关键词】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B-Lynch(子宫)外科缝扎术
【中图分类号】R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009-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总分娩5622例(含顺产、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186例(3、86%),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112例,其中36例应用了B-Lynch(子宫)外科缝扎术止血,其余为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产后出血,无1例死亡。36例产妇产后出血量为500~3500ml ,年龄18~41岁,孕周29+2~42+3周。
1.2 治疗方法:本组宫缩乏力所致出血予加强子宫收缩、迅速有效止血,按摩子宫、子宫收缩药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的应用等,经以上处理后出血仍未减少,给予B-Lynch(子宫)外科缝合术[1]。麻醉取硬膜外、腰硬联合或全麻,体位取膀胱截石位,切口取下腹正中切口或耻骨上横切口,从腹腔搬出宫体,分离膀胱行子宫下段横切口,探查宫腔并清宫,确认为子宫收缩乏力,用2号微乔线自子宫切口右侧的下缘2~3cm处进针,经宫腔自切口上缘2~3cm处出针,由子宫体前壁至后壁与前壁相当部位出针处缝合3~5针,再自右侧与左侧同水平相应部位向子宫后壁穿出,由子宫体后壁至前壁缝合3~5针,在与右侧子宫切口相对应处出针,把线的两端收紧后打结,使子宫看起来象个背包,因此我们也称“背包似缝合”。检查子宫止血完好,缝合子宫切口。和手术学中不同之处是微乔线从子宫前壁拉到后壁及返回时多缝合了3~5针,以免子宫缩小后线未吸收时可能引起肠套叠。
2 结果
2.1 疗效 36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经按摩子宫、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等处理后无缓解,立即行B-Lynch(子宫)外科缝合术,35例成功,成功率97、2%,其中1例经此缝合后子宫仍不收缩,且出血已达3000多毫升,立即行子宫次全切除术,36例患者无一例死亡,均治愈出院。
2.2 术后情况 产后42天内随访,子宫复原,腹部切口愈合良好,无一例发生晚期产后出血。术后随访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分娩时收集和测量失血量有一定难度,估计失血量偏少,实际发病率更高[2]。本资料表明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86%,高于3%。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2]。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对分娩过度恐惧,体质虚弱或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子宫肌纤维过分伸展,产次过多、剖宫产史;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抑制子宫收缩;在分娩过程中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宫腔感染等可引起子宫肌水肿或渗血;还有部分农村产妇对孩子性别的要求未达到后的心理因素等原因都会影响子宫收缩功能。
3.2 产后出血预防:加强围产期保健,加强孕前孕期妇女保健工作,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孕妇,加强产前检查,提前入院,作好计划生育宣传,提高分娩质量,严密观察及正确处理产程,加强产后观察。产后2小时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峰,产妇应在产房观察2小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宫缩、阴道流血情况,及时处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前置胎盘等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可在进入第二产程后或剖宫产术前将20U缩宫素加入500毫升氯化钠注射液内,待胎儿娩出后立即静滴此配制液,以迅速使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所以加强产前宣教,定期产检检查,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管理,减少高危因素,孕中期补铁、补钙预防妊娠贫血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预防产后出血有临床意义。
3.3 在除外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产后出血的其他原因后,常规按摩子宫、用促宫缩药物,在以上方法都失败的情况下,可考虑行B-Lynch(子宫)外科缝合术。此术是由英国Milton Keynes医院报道的一种新的控制产后出血的外科手术缝扎方法,更简单易行,有可能避免子宫切除,有利于保留生育功能,在子宫前后壁缝扎加压子宫制止出血,术后无并发症[1]。本资料中36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应用此术,其中35例成功,成功率97、2%。此方法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完成,能迅速达到止血目的,不需专门技术或特殊设备,值得推广,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 妇产科手术学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66-968
[2] 乐杰. 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24-227
作者单位:637600 四川省仪陇县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