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红楼梦》的导读为例,探讨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指导。通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可化繁为简地从表达形式,表达形式的选择、表达主题等初步走进文本,又由简生丰地让同学们初步感知《红楼梦》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整体指导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整本书是高中阶段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但是,阅读过程中,需要我们给予不同形式的指导。我是通过抓住一首短诗,来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诗实际上解释了本书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
1.“满纸荒唐言”——表达形式
荒唐:荒诞。本书是现实主义作品,但作者的开篇却是充满浪漫主义的,很有象征意味。
首先,小说成书和男女主人公的来历“荒唐”。主人公来自神仙世界。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此石已通灵性,因未被选中补天常悲怨。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路遇此石想去人间,便准备将它携至人间走一道。正好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欲下凡,于是有了口中衔玉而生的宝玉。三生石畔绛珠草修炼而成的绛珠仙子也想趁此回报神瑛侍者浇灌之恩,这便有了林黛玉。由此,宝黛情缘就慢慢展开,进而顺带展现出相关人、事、世。
其次,某些情节的“荒唐”。像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第十二回“风月宝鉴”的幻境,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前托梦等等。
再次,人、事名字的“荒唐”。本书中很多名字是谐音和充满寓意的。石头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荒、无稽,不可考察;青埂,谐音情根、情梗、情恨,主人公很早就情根深重,情有遗憾。携石下凡的是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记录其故事的,是空空道人——渺渺茫茫,空空寂寂啊。文中说“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于是它开篇的两个人物,甄士隐、贾雨村,谐音是“真事隐”“假语存”,可不就是假语村言了么?主人公的玉是石头化成的,所以是“贾宝玉”。可是你若说是假的吧,第二回告诉你,现实世界真有类似的人儿,乃“甄宝玉”,有真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何必计較是真是假,且看这书中的人活出怎样的精彩就好了。
此外,现实世界的荒唐。除了神话,本回的主要故事围绕甄士隐和贾雨村展开。名字先告诉你,本书我不仅把真事隐了去,这个世界的真名士也都隐去了,活跃的,不过是“贾儒存”,一些假模假样假正(贾政)经的人罢了。
最后,也是最大的荒唐——人生的荒唐。石头是“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可谓是人生如梦,阅尽悲欢终是空。这是不是也是见证家庭荣衰,历尽悲欢离合的曹雪芹的感受?
《好了歌》唱“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世界上那么多痴迷的甚至是穷近一生追求的东西,其实不过都是假相,是离心灵太远的他乡罢了,可是我们却把它们当做了故乡。荒唐吗?荒唐至极......
2.“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表达方式的选择缘由
“辛酸泪”是悲苦伤心泪。充满悲剧意蕴,书中人为自身命运悲,作者也为书中人和自己命运悲。
“痴”——痴迷、痴心、痴情、痴傻......
都云作者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创作动机之痴——何其勇敢。
“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身处封建时代,却要为闺阁中的女子昭传,这是多么大胆的动机。“至若佳人才子等书......竟不如我半世亲赌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样的言论,已经不限于男女平等思想,而是远超越时代的女权主义论调了。
创作过程之痴——何其执着。“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冷眼瞧世人之痴。
《好了歌》里叹到世人四个忘不了:
“惟有功名忘不了!只有金银忘不了!
只有娇妻忘不了!只有儿孙忘不了!”
实际上说到世人的“痴”:痴迷于名利者,痴溺在情爱者,痴心于儿女者。
但实际上,又有什么是你都把握得了的呢。有缘珍惜,努力守护或者追求,缘尽时不必强求,“痴”也是病啊。
历经三劫的甄士隐为好了歌注解完,就飘飘而去了。甄士隐,实际上也是作者的一个隐喻。实际上,作者正是参透了世人的“痴”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用悲悯的眼睛观照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真实,又不能完全写实。如蒋勋先生所谈:“他写《红楼梦》,不是要暴露隐私,而是悲悯的宽容,所以一开始就表示要把“真事隐去”。“真正好的文学,一定是对人生在比较高的层次上的观察与领悟。”②
3.“谁解其中味?”——主题
“味”,味道。作者想传达什么味?人生的幻灭感么?看透、放下。青春的味道么?那样一群青春年少的美好生命,展现成长中的喜怒悲欢。
美的追求么?至真至纯的美。造一个园子让水做的女儿们居住,写诗,品茶,饮酒,逗趣。
世情的呈现么?官场、望族、皇宫、贩夫走卒......
生命的展现么?或许也有......
那么多人品读、研究它,但是谁解其中味?我们解了它的味了吗?后边还有多少味可解呢?
我们可以试着去品......如此经典的书,一定开卷有益。
4.结语
通过这首诗,我和同学们化繁为简地从表达形式,表达形式的选择、表达主题等初步走进文本。又由简生丰地让同学们初步感知:原来《红楼梦》里一首诗可以有这么多的解读,原来《红楼梦》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好玩,这本书还有那么丰富的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找到切入口可以让阅读指导“事半功倍”,然而,要找准这个切入口,需要老师能够沉下心来,细读文本,深读文本,多下功夫,方得巧法。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蒋勋.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
关键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整体指导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整本书是高中阶段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但是,阅读过程中,需要我们给予不同形式的指导。我是通过抓住一首短诗,来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诗实际上解释了本书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
1.“满纸荒唐言”——表达形式
荒唐:荒诞。本书是现实主义作品,但作者的开篇却是充满浪漫主义的,很有象征意味。
首先,小说成书和男女主人公的来历“荒唐”。主人公来自神仙世界。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此石已通灵性,因未被选中补天常悲怨。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路遇此石想去人间,便准备将它携至人间走一道。正好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欲下凡,于是有了口中衔玉而生的宝玉。三生石畔绛珠草修炼而成的绛珠仙子也想趁此回报神瑛侍者浇灌之恩,这便有了林黛玉。由此,宝黛情缘就慢慢展开,进而顺带展现出相关人、事、世。
其次,某些情节的“荒唐”。像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第十二回“风月宝鉴”的幻境,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前托梦等等。
再次,人、事名字的“荒唐”。本书中很多名字是谐音和充满寓意的。石头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荒、无稽,不可考察;青埂,谐音情根、情梗、情恨,主人公很早就情根深重,情有遗憾。携石下凡的是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记录其故事的,是空空道人——渺渺茫茫,空空寂寂啊。文中说“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于是它开篇的两个人物,甄士隐、贾雨村,谐音是“真事隐”“假语存”,可不就是假语村言了么?主人公的玉是石头化成的,所以是“贾宝玉”。可是你若说是假的吧,第二回告诉你,现实世界真有类似的人儿,乃“甄宝玉”,有真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何必计較是真是假,且看这书中的人活出怎样的精彩就好了。
此外,现实世界的荒唐。除了神话,本回的主要故事围绕甄士隐和贾雨村展开。名字先告诉你,本书我不仅把真事隐了去,这个世界的真名士也都隐去了,活跃的,不过是“贾儒存”,一些假模假样假正(贾政)经的人罢了。
最后,也是最大的荒唐——人生的荒唐。石头是“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可谓是人生如梦,阅尽悲欢终是空。这是不是也是见证家庭荣衰,历尽悲欢离合的曹雪芹的感受?
《好了歌》唱“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世界上那么多痴迷的甚至是穷近一生追求的东西,其实不过都是假相,是离心灵太远的他乡罢了,可是我们却把它们当做了故乡。荒唐吗?荒唐至极......
2.“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表达方式的选择缘由
“辛酸泪”是悲苦伤心泪。充满悲剧意蕴,书中人为自身命运悲,作者也为书中人和自己命运悲。
“痴”——痴迷、痴心、痴情、痴傻......
都云作者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创作动机之痴——何其勇敢。
“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身处封建时代,却要为闺阁中的女子昭传,这是多么大胆的动机。“至若佳人才子等书......竟不如我半世亲赌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样的言论,已经不限于男女平等思想,而是远超越时代的女权主义论调了。
创作过程之痴——何其执着。“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冷眼瞧世人之痴。
《好了歌》里叹到世人四个忘不了:
“惟有功名忘不了!只有金银忘不了!
只有娇妻忘不了!只有儿孙忘不了!”
实际上说到世人的“痴”:痴迷于名利者,痴溺在情爱者,痴心于儿女者。
但实际上,又有什么是你都把握得了的呢。有缘珍惜,努力守护或者追求,缘尽时不必强求,“痴”也是病啊。
历经三劫的甄士隐为好了歌注解完,就飘飘而去了。甄士隐,实际上也是作者的一个隐喻。实际上,作者正是参透了世人的“痴”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用悲悯的眼睛观照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真实,又不能完全写实。如蒋勋先生所谈:“他写《红楼梦》,不是要暴露隐私,而是悲悯的宽容,所以一开始就表示要把“真事隐去”。“真正好的文学,一定是对人生在比较高的层次上的观察与领悟。”②
3.“谁解其中味?”——主题
“味”,味道。作者想传达什么味?人生的幻灭感么?看透、放下。青春的味道么?那样一群青春年少的美好生命,展现成长中的喜怒悲欢。
美的追求么?至真至纯的美。造一个园子让水做的女儿们居住,写诗,品茶,饮酒,逗趣。
世情的呈现么?官场、望族、皇宫、贩夫走卒......
生命的展现么?或许也有......
那么多人品读、研究它,但是谁解其中味?我们解了它的味了吗?后边还有多少味可解呢?
我们可以试着去品......如此经典的书,一定开卷有益。
4.结语
通过这首诗,我和同学们化繁为简地从表达形式,表达形式的选择、表达主题等初步走进文本。又由简生丰地让同学们初步感知:原来《红楼梦》里一首诗可以有这么多的解读,原来《红楼梦》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好玩,这本书还有那么丰富的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找到切入口可以让阅读指导“事半功倍”,然而,要找准这个切入口,需要老师能够沉下心来,细读文本,深读文本,多下功夫,方得巧法。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蒋勋.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