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初期,唐太宗提出了反绮靡的文风主张,但齐梁宫体仍在发展。一直到“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出现,文坛诗风才由齐梁以来的婉缛变为清劲、豪放。从此,初唐诗歌迈出绮靡的阴霾,为走向明朗、豪放之路做出了典范,实为大唐之音的始发。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上官体在诗坛上有巨大的影响,诗风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号称“初唐四杰”)虽然未能完全摆脱绮靡文风的影响,但是企图改变这种文坛积习,他们才华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激愤不平之情和远大的抱负,拓宽了诗歌题材。如杨炯的《从军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格调豪迈,情感浓郁,气势奔放,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他们纵览古今,笼括宇宙,其情思已经不再回旋于个人生活的狭窄天地里,而是回旋于沧海桑田、变动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为个人的悲欢离合而缠绵悱恻,而是在开阔的范围内思索人生哲理。闻一多先生说,卢诗“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嗓子”,有着“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当然,“初唐四杰”这种对浓烈情感与昂扬气势的追求,还是不太明确与不太成熟的,这种明确与成熟还有待于他们之后的陈子昂、张若虚去完成。他们主张的意义在于抓住了强大的盛唐社会对文学精神风貌的要求,正如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所写的那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初唐文学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发展,有沈俭期、宋之问等人在声律方面的总结,有“初唐四杰”对浓郁情感与壮大气势的追求,宫体诗逐渐让位于以市井民间与江山塞漠为题材的诗作,实现了题材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一个杰出的人物——陈子昂应运而生了。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是在“初唐四杰”要求浓郁的情感与壮大的气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陈子昂坚决要求废除齐梁文风,恢复汉魏风骨。
与陈子昂大致同时登上诗坛的张若虚,却在创作中追求明丽纯美。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达到了纯美的极致。他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内容,与陈子昂诗中表现的内容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同样是感悟人生,体认哲理,纵览历史,横观宇宙。不过,陈子昂出之以慷慨悲歌,苍凉浑茫,而张若虚出之以明丽流畅,轻快纯美,情趣不同,情思则一。这是初唐时代给予他们的共同的精神财富。所以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这样总结《春江花月夜》:“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更有人认为《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始创于陈后主。在“初唐四杰”之后,歌行体的藻饰有所淡化,其声情、韵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突出。这其中,张若虚是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虽用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却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出新的情趣,将画意、诗情和对宇宙奥秘与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以月生到月落为时间线索,把客观景物描写与梦幻一般的情感抒发结合在一起,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而断续。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他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使人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张若虚在迷离朦胧的环境气氛中表现一种情感与哲理,从而对盛唐诗歌空明纯美的意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春江花月夜》诗歌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触碰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张若虚虽然写的也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却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韵律上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
《春江花月夜》开篇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如此轻松,张若虚就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唯美的春江花月夜: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在这样的月色里,光随波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而且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有诗意的哲理性问题。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亘古不变的,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逝……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人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迷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春江花月夜》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对哲理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韵味。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上官体在诗坛上有巨大的影响,诗风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号称“初唐四杰”)虽然未能完全摆脱绮靡文风的影响,但是企图改变这种文坛积习,他们才华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激愤不平之情和远大的抱负,拓宽了诗歌题材。如杨炯的《从军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格调豪迈,情感浓郁,气势奔放,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他们纵览古今,笼括宇宙,其情思已经不再回旋于个人生活的狭窄天地里,而是回旋于沧海桑田、变动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为个人的悲欢离合而缠绵悱恻,而是在开阔的范围内思索人生哲理。闻一多先生说,卢诗“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嗓子”,有着“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当然,“初唐四杰”这种对浓烈情感与昂扬气势的追求,还是不太明确与不太成熟的,这种明确与成熟还有待于他们之后的陈子昂、张若虚去完成。他们主张的意义在于抓住了强大的盛唐社会对文学精神风貌的要求,正如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所写的那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初唐文学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发展,有沈俭期、宋之问等人在声律方面的总结,有“初唐四杰”对浓郁情感与壮大气势的追求,宫体诗逐渐让位于以市井民间与江山塞漠为题材的诗作,实现了题材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一个杰出的人物——陈子昂应运而生了。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是在“初唐四杰”要求浓郁的情感与壮大的气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陈子昂坚决要求废除齐梁文风,恢复汉魏风骨。
与陈子昂大致同时登上诗坛的张若虚,却在创作中追求明丽纯美。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达到了纯美的极致。他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内容,与陈子昂诗中表现的内容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同样是感悟人生,体认哲理,纵览历史,横观宇宙。不过,陈子昂出之以慷慨悲歌,苍凉浑茫,而张若虚出之以明丽流畅,轻快纯美,情趣不同,情思则一。这是初唐时代给予他们的共同的精神财富。所以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这样总结《春江花月夜》:“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更有人认为《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始创于陈后主。在“初唐四杰”之后,歌行体的藻饰有所淡化,其声情、韵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突出。这其中,张若虚是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虽用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却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出新的情趣,将画意、诗情和对宇宙奥秘与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以月生到月落为时间线索,把客观景物描写与梦幻一般的情感抒发结合在一起,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而断续。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他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使人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张若虚在迷离朦胧的环境气氛中表现一种情感与哲理,从而对盛唐诗歌空明纯美的意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春江花月夜》诗歌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触碰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张若虚虽然写的也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却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韵律上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
《春江花月夜》开篇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如此轻松,张若虚就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唯美的春江花月夜: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在这样的月色里,光随波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而且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有诗意的哲理性问题。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亘古不变的,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逝……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人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迷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春江花月夜》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对哲理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