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连云港位于苏北平原,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且面临海州湾渔场,鱼类资源十分丰富,连云港人喜欢吃鱼,也擅长烹制鱼,千百年来,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鱼习俗。
[关键词]连云港 食鱼风俗 传统文化
一、宴饮中的鱼食习俗
连云港地区有句俗语叫做“无鱼不成宴”,正规宴席,鱼是必不可少的,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连云港地区鱼也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鱼菜上桌,给宾客一个信号——菜齐了。宴席中所用的鱼也是很讲究的,要选用鱼形好、鱼名吉祥的,旧时婚嫁、乔迁、老人过寿,宴席中一定要用“红鱼”(连云港地区对鲤鱼的俗称)。现此俗有改变,城市中多使用海鱼,但乡村多还沿用旧俗。海边渔民逢有重要宴饮,则多使用加吉鱼。
鱼上桌时摆放也很讲究,要把鱼头朝向主宾,体现尊敬。鱼头所对的人也不能随便吃鱼,要举行一定的“剪彩”仪式,“剪彩”时还要说一些“彩话”——“敲敲小脑门,亲亲小嘴唇。挖出小鱼眼,献给心上人”,主宾此时将鱼尾上翻,将鱼眼夹出送给桌上的尊客。在主宾“剪彩”的同时,桌上其他宾客还要打“酒官司”,所谓“头三、尾四、腹五、脊六”,意思就是鱼头所对的人要喝三杯酒,鱼尾四杯,鱼腹、鱼脊所对的人分别要喝五杯、六杯,这多为闹酒,但鱼头鱼尾的酒则是一定要喝的。经过这一番闹腾,酒桌上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如果没有经过“剪彩”,而有人食鱼,则会被视作没有礼数的表现,有时甚至为此事发生不快。
“十里不同风”,处于连云港南端的灌南县有些地方宴席中则将鱼背对准桌上的贵客,意思为您为长辈,是这桌的尊客。
二、生育中的鱼饮食习俗
孕妇多吃一些鱼类,以增加营养,但连云港地区传统的说法则要求孕妇不吃泥鳅、不吃鳗鱼,说是吃了这些东西,生出来的孩子小头、小脸、小“绿豆眼”。孩子出生后,母亲则要食用鱼汤“投奶”(催乳),一般使用鲫鱼,也有使用沙光鱼、鲈鱼的,如母亲奶水不足还要放入通草、海马等中药,以增加鱼汤“投奶”功效。
加吉鱼是连云港民间对鲷鱼的俗称,鲷鱼体态与鲤鱼相仿,呈银红色,有淡蓝色的斑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鱼名十分讨口彩,故深受连云港地区人们欢迎。连云港民间更有“加吉(鱼)如鸡”之说,意思是说加吉鱼像老母鸡一样鲜美有营养。如果谁能经常以加吉鱼孝敬父母,则会被四邻称为孝子,一些体弱的人也习惯于食用加吉鱼汤增强体质。海边妇女生孩子则一定要用加吉鱼熬汤“投奶”,妇女月子里能吃上几顿加吉鱼,将是很大的满足。如果有谁月子里没有喝上一顿加吉鱼汤,那将是产妇和家人的极大遗憾。所以连云港沿海居民有这样一句俗语;“月子地没喝上加吉鱼汤——亏透心了。”
三、渔民的鱼饮食习俗
渔民因常年在海上生产生活,鱼饮食风俗是最多也是最讲究的。旧时海边缺少蔬菜,渔家日常佐餐菜肴多是鱼虾,俗称“鱼朝前”,
连云港沿海地区渔民喜吃鱼,也会吃鱼,吃鱼的技巧很好,有“鱼刺不卡海边人”之说。
渔民出海之前,一定要吃加吉鱼,寓意此行吉上加吉,大吉大利。
渔民出海时在船上吃鱼则更讲究——每年第一次出海吃第一顿鱼时必须把鱼拿到船头烧香磕头祭祀龙王和海神之后方能下锅。第一顿鱼,不能去鳞,不能破肚,要将鱼完整下锅,第一顿鱼不能全部吃光,一定要留一碗投在下一顿的鱼锅里,以后每顿吃鱼都要留一碗投入下一顿锅中。一次出海不论长短,鱼锅里都要保留有第一顿祭祀过龙王海神鱼的成份,表示在海上吃龙王的臣民是经过龙王和海神恩准的,同时感谢龙王的恩赐,预兆海上丰收,顿顿吃不完,长流水不断线。
每次吃鱼,装鱼的盆第一次放在饭桌什么位置,以后就放在什么位置,大家可以围着鱼盆吃饭,但鱼盆不得挪动位置,若鱼盆挪动位置,则意味着海里的鱼跑了,下次就捕不到鱼了。放鱼盆时,鱼头一定要对准船老大的位置,所谓“鱼头奔老大,此行装不下”,寓意满载而归。船上吃鱼,只能夹自己面前的鱼,不得把筷子伸到别人面前,若是夹了别人面前的鱼菜,就叫“筷子过河”。“筷子过河”是渔船上最忌讳的事情之一,寓意船搁浅或遭遇风浪,人会遇到危险,出现这种情况,船老大会板着脸将“过河”的筷子扔到海中,让筷子做了人的替身扔了,人才能逢凶化吉。吃鱼剩下的鱼刺、鱼骨不能扔到海中,而是要和其它垃圾一起带回岸上统一处理。如果将鱼刺等物品扔到海里,龙王会认为渔民食用了它的臣民而进行报复。
为了省时间省柴,海中食鱼,尽量简单,大多数是锅底烧鱼,锅边贴饼子,俗称“一锅熟”,同时为了多贴饼子,会将饼剂子做成弓形,中间鼓起,像是旧时的瓦片,称作“瓦屋拢”,现在流行的“活鱼锅贴”就是“瓦屋拢”的细做方式。
渔船上盛鱼不能叫盛鱼,而是叫装鱼;鱼的一面吃完了,吃另一面时不能叫翻,而是叫“调一戕”——寓意是渔船在海上不能沉了,不能翻了,此俗在连云港渔民以外地区也广为流传。
四、其它鱼饮食习俗
(一)、连云港地区鱼的主要烹饪方法。
连云港地区烹饪鱼的方法主要有鲜鱼的“熬”,干鱼的“炕”和“蒸”。“熬”鱼,讲究是原汁原味,鱼收拾干净待用,根据不同品种,有的鱼事先需要用盐的腌制一下。锅烧热,倒入底油,放入葱姜辣椒等炝锅,一次性倒足水,烧开,将鱼放入(鱼不要煎,俗称“穿汤下”),大火烧开,小火慢炖,这样方能入味。渔民“熬”鱼只放很少的调味品,传统的做法连酱油都不放,说是酱油“改味”,掩盖了鱼本身的鲜味。
渔民在产鱼旺季会腌制一些鱼干子,放盐腌的叫作“咸干子”,不放盐的叫作“甜干子”,品种丰富,有大有小,大的如黄鱼、鲈鱼等,多采用“蒸”的方法食用;小的鱼干子,如黄季鱼等,则采取“炕”的方法,所谓“炕”是将少许油倒入锅中,将洗净的鱼干,慢慢煎,直至将鱼自身的油脂析出,鱼骨炸酥。用热馒头夹“炕”熟的鱼干,是连云港地区民间一项传统美食,有的人连鱼刺一起都吃了。以前人家用蜂窝煤,也有人将洗净的小鱼干放在炉子上慢慢烤熟食用的。 (二)、连云港地区鱼饮食的禁忌
1、不吃鳝鱼。因黄鳝长得像蛇,旧时连云港地区的人不吃黄鳝,人们将捉来的黄鳝剁碎了喂鸭子,黄鳝多为穷人所食。
2、不吃黑鱼。连云港民间传统认为黑鱼是“孝子鱼”,母黑鱼孵完小鱼之后,眼睛瞎了,不能觅食,小鱼就主动游到母鱼嘴里,充当母鱼食物。现此俗有改变,连云港民间认为黑鱼“劲”大(滋补功效强),手术后一定要吃黑鱼汤。
3、不吃鳗鱼。认为鳗鱼不干净,什么东西都吃,特别是红眼睛的鳗鱼更是吃腐尸的标志。
4、鲳鱼不上正规宴席。连云港民间认为鲳鱼生于咸淡水交合之处,什么鱼都交配,称为“婊子鱼”,不上正规宴席。
5、甲鱼吃之前要吊起来。连云港民间认为有的甲鱼是蛇变成的,宰杀之前要将其吊起来,并用一块猪肝放在嘴边,如果是蛇变的,尽快让它现出原形。
6、小孩子不吃鱼籽。“籽”,谐音“字”,小孩子正在求学阶段,吃鱼籽,会将“字”吃到了肚子里,从而造成孩子不识字,影响学业。
7、带鱼低于四指宽不吃。海边渔民吃带鱼,要吃六七公分以上的(四个手指左右宽),只有四指头以上的带鱼方能带籽,吃小带鱼不利于带鱼种群繁育。
(三)、鱼饮食的谚语
1、十月沙光(鱼)赛羊汤,八月沙光软丢当。三月沙光满滩撂,四月沙光又还阳。说是农历十月份的沙光鱼炖汤味道鲜美,能和羊汤媲美,其它时候的沙光鱼远没有十月份得鲜美。
2、鲻鱼鳃,米鱼肚,鲈鱼咂骨下锅煮。刀鱼(加吉)头,鲤(绵)鱼鳃,马鲛鱼骨头香满街。说不同的鱼最美味的部位也不同。
3、宁吃鱼锅菜,不吃菜锅鱼。意思是说鱼锅的配菜由于吸收了鱼的味道,较之鱼本身味道更鲜美,鱼反而没什么味道了。
4、吃味吃磷刀(带鱼),吃肉吃马鲛(鱼),没钱逮个狗腿(鱼)熬。意思是说带鱼的味道鲜美,马鲛鱼的肉多,狗腿鱼价格比较低廉。
5、小鱼饭拐子。意思是说鱼的味道鲜美,用鱼来佐饭,吃得比平时多。
6、寒刀夏鲤。意思是说冬天的鲫鱼(刀鱼)比较肥美,夏天则是鲤鱼味道较佳。
7、紧火鱼,慢火肉,不紧不慢炖豆腐。意思是说烧鱼的时候先要用大(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炖。
8、六月漫滩秋季勾,米鱼勒鱼最可口。意思是说六月份的时候满滩上都是季勾鱼(一种像海鳗一样的鱼),米鱼勒鱼此时味道最佳。
(四)、连云港地区特色鱼菜
1、红烧沙光鱼。沙光鱼属虾虎鱼科,多生长于黄海海域,因连云港地区气候适中,地理环境独特,所产沙光鱼肉质细微,味道鲜美,品质最佳。沙光鱼既可红烧,又可做汤,已列入《中国名菜谱》。
2、大乌(贼鱼)烧肉。用带皮五花肉和大乌贼鱼一起红烧,是连云港的特色菜。
3、烧杂鱼。以小黄鱼为主,将各类小海鱼(还要放入几个虾子)放在一起,穿汤下,大火烧制而成,味道极为鲜美。
4、烧虾婆饼。选母虾婆婆(琵琶虾)若干,洗净取肉打成糊状,制成虾婆饼,烧菜、做汤,味如螃蟹。
5、鱼豆子。鱼豆子是渔民日常佐餐小菜。做法简单,将黄豆洗净放入各种调料和鱼一起煮熟即可,连云港地区群众讲究用勒鱼(白鳞鱼)做鱼豆子。除了鱼豆子,连云港地区的人们还喜欢食用蟹渣和虾酱,虾、蟹洗净捣碎,放入适量的盐,装入罐中封口发酵即成,味极鲜美。
6、鱼冻子。深冬季节,选用小鱼(以鲫鱼为佳,一斤称到十几个),与雪里蕻或萝卜一锅炖熟,冷后结成冻状,冷食,风味绝佳。
另有各色鱼汤面、鱼肉水饺、鱼汤面疙瘩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五、传统文化思想对连云港地区鱼饮食风俗的影响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第十九》和《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了同一个故事:意思是说,哀公请孔子吃饭,有黍米有桃子,孔子先吃黍米,后吃桃子。别人都笑话他说:“黍米是用来擦桃毛的,不是吃的。”孔子说:“我知道,不过黍米是五谷之长,祭祀先王都先端上它。而桃子不过是六种水果之末,怎么能用黍米擦桃毛呢!”这个故事表明了老祖宗早就让食物赋予了文化属性。
连云港的鱼饮食习俗中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如:鲳鱼不上正规宴席,则将鲳鱼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不吃鳝鱼、鳗鱼是受到传统饮食审美风尚的影响;不吃乌鱼,是因为乌鱼的“孝”与乌鸦反哺是一脉相传的,是中国孝文化的一种体现;鲤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寓意,吉祥、富贵、多子、镇邪……,故正规宴席一定要上鲤鱼。海上不乱丢鱼刺,带鱼要食用四指宽以上的,则是中国人尊重自然的思想在饮食习俗上的体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连云港独特的环境,丰富的物产,传统的劳动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一起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连云港食鱼风俗,它和其它地方饮食文化一道构成了博大的中国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兆元,崔月明.西连岛渔民风俗.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年,89—94页;
[2]刘兆元.海州民俗志.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1年,232页,260页;
[3]张大强采风资料。
[关键词]连云港 食鱼风俗 传统文化
一、宴饮中的鱼食习俗
连云港地区有句俗语叫做“无鱼不成宴”,正规宴席,鱼是必不可少的,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连云港地区鱼也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鱼菜上桌,给宾客一个信号——菜齐了。宴席中所用的鱼也是很讲究的,要选用鱼形好、鱼名吉祥的,旧时婚嫁、乔迁、老人过寿,宴席中一定要用“红鱼”(连云港地区对鲤鱼的俗称)。现此俗有改变,城市中多使用海鱼,但乡村多还沿用旧俗。海边渔民逢有重要宴饮,则多使用加吉鱼。
鱼上桌时摆放也很讲究,要把鱼头朝向主宾,体现尊敬。鱼头所对的人也不能随便吃鱼,要举行一定的“剪彩”仪式,“剪彩”时还要说一些“彩话”——“敲敲小脑门,亲亲小嘴唇。挖出小鱼眼,献给心上人”,主宾此时将鱼尾上翻,将鱼眼夹出送给桌上的尊客。在主宾“剪彩”的同时,桌上其他宾客还要打“酒官司”,所谓“头三、尾四、腹五、脊六”,意思就是鱼头所对的人要喝三杯酒,鱼尾四杯,鱼腹、鱼脊所对的人分别要喝五杯、六杯,这多为闹酒,但鱼头鱼尾的酒则是一定要喝的。经过这一番闹腾,酒桌上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如果没有经过“剪彩”,而有人食鱼,则会被视作没有礼数的表现,有时甚至为此事发生不快。
“十里不同风”,处于连云港南端的灌南县有些地方宴席中则将鱼背对准桌上的贵客,意思为您为长辈,是这桌的尊客。
二、生育中的鱼饮食习俗
孕妇多吃一些鱼类,以增加营养,但连云港地区传统的说法则要求孕妇不吃泥鳅、不吃鳗鱼,说是吃了这些东西,生出来的孩子小头、小脸、小“绿豆眼”。孩子出生后,母亲则要食用鱼汤“投奶”(催乳),一般使用鲫鱼,也有使用沙光鱼、鲈鱼的,如母亲奶水不足还要放入通草、海马等中药,以增加鱼汤“投奶”功效。
加吉鱼是连云港民间对鲷鱼的俗称,鲷鱼体态与鲤鱼相仿,呈银红色,有淡蓝色的斑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鱼名十分讨口彩,故深受连云港地区人们欢迎。连云港民间更有“加吉(鱼)如鸡”之说,意思是说加吉鱼像老母鸡一样鲜美有营养。如果谁能经常以加吉鱼孝敬父母,则会被四邻称为孝子,一些体弱的人也习惯于食用加吉鱼汤增强体质。海边妇女生孩子则一定要用加吉鱼熬汤“投奶”,妇女月子里能吃上几顿加吉鱼,将是很大的满足。如果有谁月子里没有喝上一顿加吉鱼汤,那将是产妇和家人的极大遗憾。所以连云港沿海居民有这样一句俗语;“月子地没喝上加吉鱼汤——亏透心了。”
三、渔民的鱼饮食习俗
渔民因常年在海上生产生活,鱼饮食风俗是最多也是最讲究的。旧时海边缺少蔬菜,渔家日常佐餐菜肴多是鱼虾,俗称“鱼朝前”,
连云港沿海地区渔民喜吃鱼,也会吃鱼,吃鱼的技巧很好,有“鱼刺不卡海边人”之说。
渔民出海之前,一定要吃加吉鱼,寓意此行吉上加吉,大吉大利。
渔民出海时在船上吃鱼则更讲究——每年第一次出海吃第一顿鱼时必须把鱼拿到船头烧香磕头祭祀龙王和海神之后方能下锅。第一顿鱼,不能去鳞,不能破肚,要将鱼完整下锅,第一顿鱼不能全部吃光,一定要留一碗投在下一顿的鱼锅里,以后每顿吃鱼都要留一碗投入下一顿锅中。一次出海不论长短,鱼锅里都要保留有第一顿祭祀过龙王海神鱼的成份,表示在海上吃龙王的臣民是经过龙王和海神恩准的,同时感谢龙王的恩赐,预兆海上丰收,顿顿吃不完,长流水不断线。
每次吃鱼,装鱼的盆第一次放在饭桌什么位置,以后就放在什么位置,大家可以围着鱼盆吃饭,但鱼盆不得挪动位置,若鱼盆挪动位置,则意味着海里的鱼跑了,下次就捕不到鱼了。放鱼盆时,鱼头一定要对准船老大的位置,所谓“鱼头奔老大,此行装不下”,寓意满载而归。船上吃鱼,只能夹自己面前的鱼,不得把筷子伸到别人面前,若是夹了别人面前的鱼菜,就叫“筷子过河”。“筷子过河”是渔船上最忌讳的事情之一,寓意船搁浅或遭遇风浪,人会遇到危险,出现这种情况,船老大会板着脸将“过河”的筷子扔到海中,让筷子做了人的替身扔了,人才能逢凶化吉。吃鱼剩下的鱼刺、鱼骨不能扔到海中,而是要和其它垃圾一起带回岸上统一处理。如果将鱼刺等物品扔到海里,龙王会认为渔民食用了它的臣民而进行报复。
为了省时间省柴,海中食鱼,尽量简单,大多数是锅底烧鱼,锅边贴饼子,俗称“一锅熟”,同时为了多贴饼子,会将饼剂子做成弓形,中间鼓起,像是旧时的瓦片,称作“瓦屋拢”,现在流行的“活鱼锅贴”就是“瓦屋拢”的细做方式。
渔船上盛鱼不能叫盛鱼,而是叫装鱼;鱼的一面吃完了,吃另一面时不能叫翻,而是叫“调一戕”——寓意是渔船在海上不能沉了,不能翻了,此俗在连云港渔民以外地区也广为流传。
四、其它鱼饮食习俗
(一)、连云港地区鱼的主要烹饪方法。
连云港地区烹饪鱼的方法主要有鲜鱼的“熬”,干鱼的“炕”和“蒸”。“熬”鱼,讲究是原汁原味,鱼收拾干净待用,根据不同品种,有的鱼事先需要用盐的腌制一下。锅烧热,倒入底油,放入葱姜辣椒等炝锅,一次性倒足水,烧开,将鱼放入(鱼不要煎,俗称“穿汤下”),大火烧开,小火慢炖,这样方能入味。渔民“熬”鱼只放很少的调味品,传统的做法连酱油都不放,说是酱油“改味”,掩盖了鱼本身的鲜味。
渔民在产鱼旺季会腌制一些鱼干子,放盐腌的叫作“咸干子”,不放盐的叫作“甜干子”,品种丰富,有大有小,大的如黄鱼、鲈鱼等,多采用“蒸”的方法食用;小的鱼干子,如黄季鱼等,则采取“炕”的方法,所谓“炕”是将少许油倒入锅中,将洗净的鱼干,慢慢煎,直至将鱼自身的油脂析出,鱼骨炸酥。用热馒头夹“炕”熟的鱼干,是连云港地区民间一项传统美食,有的人连鱼刺一起都吃了。以前人家用蜂窝煤,也有人将洗净的小鱼干放在炉子上慢慢烤熟食用的。 (二)、连云港地区鱼饮食的禁忌
1、不吃鳝鱼。因黄鳝长得像蛇,旧时连云港地区的人不吃黄鳝,人们将捉来的黄鳝剁碎了喂鸭子,黄鳝多为穷人所食。
2、不吃黑鱼。连云港民间传统认为黑鱼是“孝子鱼”,母黑鱼孵完小鱼之后,眼睛瞎了,不能觅食,小鱼就主动游到母鱼嘴里,充当母鱼食物。现此俗有改变,连云港民间认为黑鱼“劲”大(滋补功效强),手术后一定要吃黑鱼汤。
3、不吃鳗鱼。认为鳗鱼不干净,什么东西都吃,特别是红眼睛的鳗鱼更是吃腐尸的标志。
4、鲳鱼不上正规宴席。连云港民间认为鲳鱼生于咸淡水交合之处,什么鱼都交配,称为“婊子鱼”,不上正规宴席。
5、甲鱼吃之前要吊起来。连云港民间认为有的甲鱼是蛇变成的,宰杀之前要将其吊起来,并用一块猪肝放在嘴边,如果是蛇变的,尽快让它现出原形。
6、小孩子不吃鱼籽。“籽”,谐音“字”,小孩子正在求学阶段,吃鱼籽,会将“字”吃到了肚子里,从而造成孩子不识字,影响学业。
7、带鱼低于四指宽不吃。海边渔民吃带鱼,要吃六七公分以上的(四个手指左右宽),只有四指头以上的带鱼方能带籽,吃小带鱼不利于带鱼种群繁育。
(三)、鱼饮食的谚语
1、十月沙光(鱼)赛羊汤,八月沙光软丢当。三月沙光满滩撂,四月沙光又还阳。说是农历十月份的沙光鱼炖汤味道鲜美,能和羊汤媲美,其它时候的沙光鱼远没有十月份得鲜美。
2、鲻鱼鳃,米鱼肚,鲈鱼咂骨下锅煮。刀鱼(加吉)头,鲤(绵)鱼鳃,马鲛鱼骨头香满街。说不同的鱼最美味的部位也不同。
3、宁吃鱼锅菜,不吃菜锅鱼。意思是说鱼锅的配菜由于吸收了鱼的味道,较之鱼本身味道更鲜美,鱼反而没什么味道了。
4、吃味吃磷刀(带鱼),吃肉吃马鲛(鱼),没钱逮个狗腿(鱼)熬。意思是说带鱼的味道鲜美,马鲛鱼的肉多,狗腿鱼价格比较低廉。
5、小鱼饭拐子。意思是说鱼的味道鲜美,用鱼来佐饭,吃得比平时多。
6、寒刀夏鲤。意思是说冬天的鲫鱼(刀鱼)比较肥美,夏天则是鲤鱼味道较佳。
7、紧火鱼,慢火肉,不紧不慢炖豆腐。意思是说烧鱼的时候先要用大(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炖。
8、六月漫滩秋季勾,米鱼勒鱼最可口。意思是说六月份的时候满滩上都是季勾鱼(一种像海鳗一样的鱼),米鱼勒鱼此时味道最佳。
(四)、连云港地区特色鱼菜
1、红烧沙光鱼。沙光鱼属虾虎鱼科,多生长于黄海海域,因连云港地区气候适中,地理环境独特,所产沙光鱼肉质细微,味道鲜美,品质最佳。沙光鱼既可红烧,又可做汤,已列入《中国名菜谱》。
2、大乌(贼鱼)烧肉。用带皮五花肉和大乌贼鱼一起红烧,是连云港的特色菜。
3、烧杂鱼。以小黄鱼为主,将各类小海鱼(还要放入几个虾子)放在一起,穿汤下,大火烧制而成,味道极为鲜美。
4、烧虾婆饼。选母虾婆婆(琵琶虾)若干,洗净取肉打成糊状,制成虾婆饼,烧菜、做汤,味如螃蟹。
5、鱼豆子。鱼豆子是渔民日常佐餐小菜。做法简单,将黄豆洗净放入各种调料和鱼一起煮熟即可,连云港地区群众讲究用勒鱼(白鳞鱼)做鱼豆子。除了鱼豆子,连云港地区的人们还喜欢食用蟹渣和虾酱,虾、蟹洗净捣碎,放入适量的盐,装入罐中封口发酵即成,味极鲜美。
6、鱼冻子。深冬季节,选用小鱼(以鲫鱼为佳,一斤称到十几个),与雪里蕻或萝卜一锅炖熟,冷后结成冻状,冷食,风味绝佳。
另有各色鱼汤面、鱼肉水饺、鱼汤面疙瘩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五、传统文化思想对连云港地区鱼饮食风俗的影响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第十九》和《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了同一个故事:意思是说,哀公请孔子吃饭,有黍米有桃子,孔子先吃黍米,后吃桃子。别人都笑话他说:“黍米是用来擦桃毛的,不是吃的。”孔子说:“我知道,不过黍米是五谷之长,祭祀先王都先端上它。而桃子不过是六种水果之末,怎么能用黍米擦桃毛呢!”这个故事表明了老祖宗早就让食物赋予了文化属性。
连云港的鱼饮食习俗中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如:鲳鱼不上正规宴席,则将鲳鱼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不吃鳝鱼、鳗鱼是受到传统饮食审美风尚的影响;不吃乌鱼,是因为乌鱼的“孝”与乌鸦反哺是一脉相传的,是中国孝文化的一种体现;鲤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寓意,吉祥、富贵、多子、镇邪……,故正规宴席一定要上鲤鱼。海上不乱丢鱼刺,带鱼要食用四指宽以上的,则是中国人尊重自然的思想在饮食习俗上的体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连云港独特的环境,丰富的物产,传统的劳动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一起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连云港食鱼风俗,它和其它地方饮食文化一道构成了博大的中国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兆元,崔月明.西连岛渔民风俗.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年,89—94页;
[2]刘兆元.海州民俗志.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1年,232页,260页;
[3]张大强采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