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读者也许不知道,属于你的储蓄存款可能比你银行卡里的数字多出65%。
2月22日,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表示,“国有企业的资产实际上是属于国家、属于全体人民的一笔储蓄,一旦以后国家需要钱,完全可以动用”。
如果此话当真,我国的人均储蓄将由2.3万元“变成”3.8万元。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0万亿,人均约2.3万元。而据財政部公布的数据,去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98万亿,净资产利润率为10.2%,据此测算,全部国有企业的净资产约为19.4万亿,摊到13亿人手中人均约1.5万元。
“国企资产储蓄说”一出就引来质疑。有人认为按《储蓄管理条例》中“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规定,把国企资产算作“储蓄”太过牵强;有人认为国企的实际利润分配中,大多数都在国企内部循环,真正用于全民利益方面的上缴和投入少得可怜。
国企资产是否属于全民储蓄?这个问题乍看上去很简单——当然是。国有企业就是国家所有的企业,国家是全体国民的集合,所以国有资产就是全民財富、就可以理解为全民储蓄。
但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却又有些尴尬。
19.4万亿国有资产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产权,而所谓产权,包括財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一系列权利。并且,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也就是说,产权所有者必须可以找到具体的人。
而“全民”却是政治概念,并非经济主体。一个非经济主体,如何可以拥有一项实实在在的产权呢?所以,“国有资产是全民储蓄”听起来就像“地球是人类的共同財富”一样,是没有经济学意义的绝对真理。
也许这个结论有些偏颇,我们不妨再讨论得深入一些。在这个话题中,很多概念看似有着与生俱来的正确,但如果一一推敲,就能发现总有些疑问困扰着我们。比如“国有”是人民所有还是政府所有?央企和地方国企,是分属全民和当地人民?还是分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就拿上汽集团来说,这家年销售收入近2000亿元上海市“国有”企业,名义上的股东是上海市国资委,但上海市国资委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只是行使资产代管的职责,而代“谁”管理呢?是上海市政府还是中央政府?是上海市民还是全体国民?而上汽集团产生的利润又是属于谁的储蓄呢?
也许我们越是讨论,越会觉得难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者说,以我们的智慧找不到答案。但我们并不该因此而放弃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哪怕最后的结果是“说不清”,那也有“说不清”的意义——官员们就不必再谈国有资产是谁的储蓄了。
也许是因为“说不清”,国有企业的现实利益就理所当然的被实际控制者占据。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盈利应该由最终的股东享用,但股东是谁如果“说不清”,或者的名义上的股东(全民)对企业没有任何发言权,那么,谁控制了企业,这个企业就是谁的。
在这里我们想说的是,国企的控制者并不只是企业的管理层和经营者,还包括主管国有企业的政府部门,也包括影响政府决策的利益集团。当国有企业凭借其政策的便利和资源优势获得巨额盈利时,但这种盈利往往首先被其实际控制者及相关利益集团享用。
此外,国企收益分红问题一直被社会舆论诟病,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国企吝啬的分红与其强大的盈利能力,总是形成鲜明对比。
过去三年,国企的利润快速增长。2008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2万亿,2009年国企利润为1.3万亿,到2010年,国企利润已近2万亿。但国企在利润分配上却吝啬得让人难以理解,三年累计分红才1860亿,仅到利润总额的4%。国企赚钱最多的2010年,分红才440亿元,占利润总额的2.2%。就是这点可怜的分红,也没有分到“全民”手中,而是上缴给財政部,成为8万亿財政收入的沧海一粟。
如果以需要“再投入”的理由不分配国企利润,还算有一点合理性——不是不给你,而是需要帮你赚更多钱,以后再给你。但如果以“帮全民储蓄”为理由不分配的话,就显得太过霸道——凭什么“全民”需要国企来帮着储蓄呢?
也有人建议将国企利润的处置权交给財政部,由全国人大来代表全民公平地处置国企分红,但我们想说的是,与其国企赚钱再分给老百姓,不如国企多腾点空间出来让老百姓直接赚钱。就社会效率而言,是该让国企赚钱、老百姓等着分钱好呢,还是大家都参与到竞争中一起赚钱好呢?
2月22日,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表示,“国有企业的资产实际上是属于国家、属于全体人民的一笔储蓄,一旦以后国家需要钱,完全可以动用”。
如果此话当真,我国的人均储蓄将由2.3万元“变成”3.8万元。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0万亿,人均约2.3万元。而据財政部公布的数据,去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98万亿,净资产利润率为10.2%,据此测算,全部国有企业的净资产约为19.4万亿,摊到13亿人手中人均约1.5万元。
“国企资产储蓄说”一出就引来质疑。有人认为按《储蓄管理条例》中“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规定,把国企资产算作“储蓄”太过牵强;有人认为国企的实际利润分配中,大多数都在国企内部循环,真正用于全民利益方面的上缴和投入少得可怜。
国企资产是否属于全民储蓄?这个问题乍看上去很简单——当然是。国有企业就是国家所有的企业,国家是全体国民的集合,所以国有资产就是全民財富、就可以理解为全民储蓄。
但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却又有些尴尬。
19.4万亿国有资产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产权,而所谓产权,包括財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一系列权利。并且,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也就是说,产权所有者必须可以找到具体的人。
而“全民”却是政治概念,并非经济主体。一个非经济主体,如何可以拥有一项实实在在的产权呢?所以,“国有资产是全民储蓄”听起来就像“地球是人类的共同財富”一样,是没有经济学意义的绝对真理。
也许这个结论有些偏颇,我们不妨再讨论得深入一些。在这个话题中,很多概念看似有着与生俱来的正确,但如果一一推敲,就能发现总有些疑问困扰着我们。比如“国有”是人民所有还是政府所有?央企和地方国企,是分属全民和当地人民?还是分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就拿上汽集团来说,这家年销售收入近2000亿元上海市“国有”企业,名义上的股东是上海市国资委,但上海市国资委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只是行使资产代管的职责,而代“谁”管理呢?是上海市政府还是中央政府?是上海市民还是全体国民?而上汽集团产生的利润又是属于谁的储蓄呢?
也许我们越是讨论,越会觉得难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者说,以我们的智慧找不到答案。但我们并不该因此而放弃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哪怕最后的结果是“说不清”,那也有“说不清”的意义——官员们就不必再谈国有资产是谁的储蓄了。
也许是因为“说不清”,国有企业的现实利益就理所当然的被实际控制者占据。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盈利应该由最终的股东享用,但股东是谁如果“说不清”,或者的名义上的股东(全民)对企业没有任何发言权,那么,谁控制了企业,这个企业就是谁的。
在这里我们想说的是,国企的控制者并不只是企业的管理层和经营者,还包括主管国有企业的政府部门,也包括影响政府决策的利益集团。当国有企业凭借其政策的便利和资源优势获得巨额盈利时,但这种盈利往往首先被其实际控制者及相关利益集团享用。
此外,国企收益分红问题一直被社会舆论诟病,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国企吝啬的分红与其强大的盈利能力,总是形成鲜明对比。
过去三年,国企的利润快速增长。2008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2万亿,2009年国企利润为1.3万亿,到2010年,国企利润已近2万亿。但国企在利润分配上却吝啬得让人难以理解,三年累计分红才1860亿,仅到利润总额的4%。国企赚钱最多的2010年,分红才440亿元,占利润总额的2.2%。就是这点可怜的分红,也没有分到“全民”手中,而是上缴给財政部,成为8万亿財政收入的沧海一粟。
如果以需要“再投入”的理由不分配国企利润,还算有一点合理性——不是不给你,而是需要帮你赚更多钱,以后再给你。但如果以“帮全民储蓄”为理由不分配的话,就显得太过霸道——凭什么“全民”需要国企来帮着储蓄呢?
也有人建议将国企利润的处置权交给財政部,由全国人大来代表全民公平地处置国企分红,但我们想说的是,与其国企赚钱再分给老百姓,不如国企多腾点空间出来让老百姓直接赚钱。就社会效率而言,是该让国企赚钱、老百姓等着分钱好呢,还是大家都参与到竞争中一起赚钱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