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说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iang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曰:“彼众吾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①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对也。虽及胡耈②,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③可也。”
  【注释】①勍(qíng):强劲。②胡耈(gǒu):年老的人。③鼓儳(chàn):未鼓即进攻不成阵势的敌人。儳,阵列不整。
  【赏析】
  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745年,英法交战,法军的5.2万人和英国、荷兰的4.6万精兵摆开阵势,法王路易十五和王太子在附近的山包上亲自观战。当双方接近到毛瑟枪射程之内的时候,英军指挥官查理·赫伊大喊:“法国卫队的绅士们!开枪吧!”不料法军的指挥官安托歇伯爵却回答说:“先生们,我们从来不先开枪!你们请先开枪吧!”结果,这样的君子风度代价惨重,英荷军队一阵排枪,就把法军阵线打垮。这一仗,法军差一点打输,靠国王亲自督战才挽回败局。
  这是270多年前的事。仗打得这样有礼貌,现在听来未免过分迂腐,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古人的确是这样讲究“游戏规则”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但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常有人说,既然是战争,还讲什么规则。然而,战争从来就是有规则的,人类的战争史是一个规则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这些规则的产生,道理很简单:我们常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不能不讲规则,规则是政治能够得以进行下去的先决条件。战争也是这样。战争是残酷的,而交战双方之所以愿意守规则,就是因为这样的规则对双方有利。
  而同样是战国时代的曹刿,对待战争的规则是灵活理解的。他面对强敌齐国军队,却没有怯懦,而是先给鲁庄公定下“取信于民”的国策,然后把握好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因此,取得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胜利。这个事例说明,规则是可以在大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
  我们一直在谈论规则,那么先一同来看看规则的潜在能力吧!
  一块砖,当它放在草坪上时,没有任何力量规范它。但如果它想做些有意义的事儿,比如参与了一面墙体的构造,就要受建房要求的规范作用。建房子,一旦没有规则,那么房屋会坍塌。所以说建房的规则保证了房屋不坍塌。如果一块砖,参与的是建筑小平房,约束它的规则很少;如果它参与的是高楼大厦的构造,约束它的规则将很多。
  其实,一个人犹如一块砖,加入一个组织就如同参加一面墙体的构造,理所当然也要受规则约束;许多人和许多国家参与的战争也是如此,也要有一定的规则。
  组织要想壮大,就如建造大厦,必须对每块砖有“质量”要求。要想大厦胜利竣工,就必须遵循建楼规则!同样的,我们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也要靠“规则”来成就。
  无数的交通事故,告诫了人们,违反了交通规则,跨越的将是生与死的红线。
  无数的违法犯罪,警示了人们,触犯了法律法规,面临的将是严厉的制裁。
  无数的倒闭企业,警醒了我们,不遵守社会公约,遭受的将是“闭门思过”。
  多少个无数,多少次警钟,多少血与泪的教训……
  是我们缺少规则吗?非也。那为何我们总是对规则熟视无睹呢?一是我们没有那种遵守规则的意识,二是我们对违反规则的人惩处不严。没有意识,就得培养,要培养就得从小抓起,所以我们在教育下一代时,来不得丝毫马虎,在教会孩子们规则意识的同时,也要慢慢地培养起按规矩办事的习惯。惩处不严是因为我们太温情脉脉了,我们要敢于拿起我们的“鞭子”!一个在新加坡工作的同学说,那么文明的国家至今还保留鞭刑,专门对那些破坏环境卫生的人,用鞭子抽打他们,同时还罚款,而且是重罚。不可思议吗?是的,当执掌规则的人真要拿起“鞭子”时,我们在逾矩之时,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头上还有“鞭子”!时间一长,我们的规则意识就养成了。
  【思考练习】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小惠未徧
  (2)牺牲玉帛
  (3)公将鼓之
  (4)宋人既成列
  (5)不禽二毛
  (6)公伤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未既济——济:渡河。
  B.天赞我也——赞:帮助。
  C.不禽二毛——二毛:头发花白的老人。
  D.若爱重伤——爱:爱惜。
  3.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以告
  ②不以阻隘也
  ③三军以利用也
  ④金鼓以声气也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D.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4.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3)不以阻隘
  (4)何有于二毛
  5.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________。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________,(2)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遍”,普遍 (2)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3)击鼓进军 (4)已经 (5)通“擒”,擒拿 (6)大腿。
  2.D。爱,当“怜惜”讲。
  3.C。
  4.(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
  (2)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
  (3)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
  (4)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
  5.齐人三鼓;及其未既济;既济而未成列。
其他文献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2月7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经历了最后áo zhàn( ),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夺冠。这之后武亦姝立马就成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里生动感人的故事,更是作文的宝贵素材,它不但深受学生的喜欢,更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我们以“感动中国”为桥梁,走进应用文拟写的新天地。  1.“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你所在的班级也开展了“我与感动”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⑴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点明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字数在50-
我第一次上庐山,到达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因为赶时间,所以我们就直接上山了。车子一路往山上开,经锦绣谷,过大越山,登五老峰……因为庐山以云雾著称,大家会觉得空气里湿得都能出水,脚底下的苔藓上永远都是滑腻腻的,四面充满了阴霾,呼吸都困难。然而,庐山的主人会建议你往上走,一直往上走,绝望而索然地往上,直到山顶。后来的一幕让我热泪盈眶、刻骨铭心——终于在某一个高度上,突然就看到了璀璨、浩然的阳光。一小时之
小时候晚上在家,在昏黄的灯下做作业的时候,曾以為黑暗中的那片小小的光区就是世界的中心。后来长大了发现世界的中心在别的地方,甚至有好几个,但每一个都离我很远。  这么多年长途跋涉,总想要靠近某个中心,可最终发现,无论多努力,还是挣扎在边缘。  如今又回到家里的台灯下,却发现世界的中心原来一直在这里。  (小宝摘自《人间卧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忘记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如果对象是建筑物,那忘记的过程只在其价值用尽的那一秒钟。  眼前的这座残喘的桥,无疑已被熙攘的人群忘却。这是一座废弃、塌败的铁桥。它从我来到这里的时候起便静静地卧在这儿,曾几何时,风光无限——匆匆送行的轿车、哼哧哼哧碾过的大卡车、载着货物慢悠悠溜过的木板车从三丈许的桥面上并排而行,赶路的学子、高声喊着电话的商人、挑著扁担的小贩从桥两侧三尺宽的小道上疾步而过。当它载上重负时,
【真题回放】  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绝不会再恩赐第二次。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一团火焰熄了,另一团火焰燃起。  ——罗曼·罗兰《名人传》  经典名著中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话语总能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以上两句话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写作
在信义路上,有一个卖猫头鹰的人,平常他的摊子上总有七八只小猫头鹰,最多的时候摆十几只,一笼笼叠高起来,形成一个很奇异的画面。  他的生意顶不错,从每次路过时看到笼子里的猫头鹰全部换了颜色可以知道。他的猫头鹰种类既多,大小也很齐全,有的鹰很小,小到像还没有出过巢,有的很老,老到仿佛已经不能飞动。  我注意到卖鹰人是很偶然的,一年多前我带孩子散步经过,孩子拼命吵闹,想要买下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猫头鹰。那
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篇幅很短的作文,一般不超过200字。写微作文,不仅可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让作文语言变得简练生动;也能训练谋篇布局的能力,积累审题、立意、构思等写作经验。  微作文的写作,既可以采用“压缩法”,按正常文章构思,然后压成短文章;也可采用“截取法”,取其中精彩片段呈现出来。下面,让我们走进一组2017年中考微作文模拟测试,了解微作文特点,学习微作文写法,然后动笔试一试,训练自己的写作
【中考真题】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次次的相遇,一次次的离别。其实在纯真的路上,总有些东西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文题解读】  要写好此篇文章,审题的关键是“在”字。“在”字是存在、拥有的意思,结合提示材料,可以发现“一棵无名的小草”
【2018年中考作文备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好立意,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这是在中国任何地方、任何电梯里司空见惯的情景:在最后一个人挤进来后,他(她)或靠近仪表板的人会条件反射般地按“关门”钮。而在意大利、瑞士、英国等国,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公共场所,没有一位外国人按“关门”钮,都是静候电梯门自动关闭。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恐怕与人的理念有关。举例来说,本来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