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幼儿学会关爱是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关爱提出更高要求,社会普遍认为富有爱心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所以无论是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还是从儿童自身成长成才的角度来看,这一课题都具有重要意义。童谣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有重要教育意义,它以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广受喜爱。本文主要就如何以童谣为载体,培养幼儿关爱情感展开论述。
关键词:童谣;幼儿;关爱情感
引言
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在多种活动或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渗透童谣,比如挖掘童谣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创新教育方式等等,拓展其教育价值,这有助于对儿童社会态度以及社会情感的培养,既让孩子在轻松快乐中学习,也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更大胆的表现自我,培养其关爱情感,最终形成健康人格。
一、借助童谣的健康内容,感受积极向上的情感
情境性与感染性是儿童情绪的最大特点,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孩子关爱情感的培养,一首健康的童谣之中,具有优美的词汇与旋律,并且富含真善美的情感,这能影响幼儿的情感态度,帮助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有助于关爱情感的形成。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童谣。童谣多产生形成于人们生产劳作之中,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同时蕴含浓郁地方特点,大部分内容有趣且积极向上,但也不能排除其中部分含有低俗负面的情绪,所以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经验等等。其次,要注意挖掘其中的情感价值。浅显易懂是其特点,简洁的旋律阐述普通的事理,而幼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孩子朗诵它,而是感受其中情感。以歌谣《老乌鸦》举例,“老乌鸦,年纪老,飞不动,跳不高,躲在窝里呀呀叫。小乌鸦,身体好,捉到虫,找到肉,送给妈妈吃个饱[1]。”通过简单的词语旋律表达了小乌鸦对老乌鸦的关爱之情,学习时应引导幼儿对情感的理解。
二、创新童谣的教学模式,体验轻松学习的快乐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反复听读记忆为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寻求突破,尝试以多种感官渠道来学习童谣,促进其关爱情感的养成。童谣具有内容丰富,表现多样的特点,与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关联密切。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幼儿想象力的引导,为其配画,通过这一过程,既提升了孩子的想象力与智慧,也培养了他们健康的审美。如学习《风和树》时,“树公公痒痒,想伸手挠挠,没指甲;想借天蹭蹭,够不着。风娃娃,来帮忙,挠的公公笑哈哈!”教师以范读的方式引导孩子想象,启发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将想到的故事画出来,通过有滋有味的绘画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对童谣中蕴藏情感的领悟[2]。
三、以童谣为教学的载体,进行幼儿的德育教育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纪尚小,他们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而抽象思维刚刚萌芽,所在对于较为深刻的、抽象的道德观念而言,通过对感官的直接刺激形成的教育效果要远远好过单纯的说教。童谣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趣味童谣,如游戏“拍大麦”,在朗诵的同时进行游戏,“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拍大麦。”通过童谣为其创造语言化境,一边念歌谣一边拍手,不仅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使得孩子心情愉悦,同时通过游戏加强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逐渐学会表达,丰富了儿童的语言词汇。又如童谣“妈妈的吻”中,通过对一个细节动作的描写,使孩子形象的感受到母亲的爱,通过联想生活经验产生情感共鸣,激起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达到教育目的。好的童谣有助于情感的培养和健康成长。民间童谣对儿童起到启蒙的重要作用,即能幫助他们明辨是非好坏,又能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其中所流露的关爱之情,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关爱意识,理解生活中来自父母、长辈已经朋友的关爱之情,懂得回报关爱,有助于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3]。
四、注重童谣的有机渗透,让幼儿在熏陶中成长
童谣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更要重视生活之中的有机渗透,扩展童谣的教育价值,使其成为孩子情感上的引领者。首先将其穿插于游戏之中,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与游戏的相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通过边玩边诵边表演的教学模式,让他们感受关爱情感。如《拍手歌》中“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等等,可以组织幼儿在相互拍手击掌中收货快乐体验,在简单亲密的小游戏中,增进同学之间友谊,感受朋友之间关爱情感。其次将其运用于班级管理之中,具体形象的童谣有助于班级管理的强化,通过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的方式为儿童讲道理、树模范,为其带来积极的情感示范,激发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最后可以将其结合到随机教育之中,在日常之中随机应用,善于挖掘随机事件与童谣内容之间的关联,引起儿童共鸣,通过情感体验使其得到启发。如在练习平衡木时,为了鼓励胆小的小朋友,引导幼儿们一起朗诵《小熊过桥》,让他们在童谣声中得到关心,感受伙伴之间的关爱之情[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孩子的关爱情感,要以尊重其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为前提,进行生活化、形象化的教育。童谣是最适合幼儿教育的优良资源,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蕴含丰富知识,使幼儿易于接受,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在充分考虑幼儿理解与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能很好促进幼儿成长,对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柴成林.童谣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D].曲阜师范大学,2017.
[2]吴孟琦.徐州市幼儿园童谣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
[3]姚金霞.创新童谣教学模式,调动幼儿游戏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142-143.
[4]王瑾婷.苗族童谣在幼儿园中班语言教育活动的运用研究[D].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9.
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幼儿园新佳分园 214500
关键词:童谣;幼儿;关爱情感
引言
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在多种活动或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渗透童谣,比如挖掘童谣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创新教育方式等等,拓展其教育价值,这有助于对儿童社会态度以及社会情感的培养,既让孩子在轻松快乐中学习,也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更大胆的表现自我,培养其关爱情感,最终形成健康人格。
一、借助童谣的健康内容,感受积极向上的情感
情境性与感染性是儿童情绪的最大特点,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孩子关爱情感的培养,一首健康的童谣之中,具有优美的词汇与旋律,并且富含真善美的情感,这能影响幼儿的情感态度,帮助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有助于关爱情感的形成。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童谣。童谣多产生形成于人们生产劳作之中,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同时蕴含浓郁地方特点,大部分内容有趣且积极向上,但也不能排除其中部分含有低俗负面的情绪,所以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经验等等。其次,要注意挖掘其中的情感价值。浅显易懂是其特点,简洁的旋律阐述普通的事理,而幼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孩子朗诵它,而是感受其中情感。以歌谣《老乌鸦》举例,“老乌鸦,年纪老,飞不动,跳不高,躲在窝里呀呀叫。小乌鸦,身体好,捉到虫,找到肉,送给妈妈吃个饱[1]。”通过简单的词语旋律表达了小乌鸦对老乌鸦的关爱之情,学习时应引导幼儿对情感的理解。
二、创新童谣的教学模式,体验轻松学习的快乐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反复听读记忆为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寻求突破,尝试以多种感官渠道来学习童谣,促进其关爱情感的养成。童谣具有内容丰富,表现多样的特点,与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关联密切。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幼儿想象力的引导,为其配画,通过这一过程,既提升了孩子的想象力与智慧,也培养了他们健康的审美。如学习《风和树》时,“树公公痒痒,想伸手挠挠,没指甲;想借天蹭蹭,够不着。风娃娃,来帮忙,挠的公公笑哈哈!”教师以范读的方式引导孩子想象,启发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将想到的故事画出来,通过有滋有味的绘画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对童谣中蕴藏情感的领悟[2]。
三、以童谣为教学的载体,进行幼儿的德育教育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纪尚小,他们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而抽象思维刚刚萌芽,所在对于较为深刻的、抽象的道德观念而言,通过对感官的直接刺激形成的教育效果要远远好过单纯的说教。童谣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趣味童谣,如游戏“拍大麦”,在朗诵的同时进行游戏,“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拍大麦。”通过童谣为其创造语言化境,一边念歌谣一边拍手,不仅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使得孩子心情愉悦,同时通过游戏加强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逐渐学会表达,丰富了儿童的语言词汇。又如童谣“妈妈的吻”中,通过对一个细节动作的描写,使孩子形象的感受到母亲的爱,通过联想生活经验产生情感共鸣,激起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达到教育目的。好的童谣有助于情感的培养和健康成长。民间童谣对儿童起到启蒙的重要作用,即能幫助他们明辨是非好坏,又能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其中所流露的关爱之情,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关爱意识,理解生活中来自父母、长辈已经朋友的关爱之情,懂得回报关爱,有助于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3]。
四、注重童谣的有机渗透,让幼儿在熏陶中成长
童谣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更要重视生活之中的有机渗透,扩展童谣的教育价值,使其成为孩子情感上的引领者。首先将其穿插于游戏之中,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与游戏的相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通过边玩边诵边表演的教学模式,让他们感受关爱情感。如《拍手歌》中“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等等,可以组织幼儿在相互拍手击掌中收货快乐体验,在简单亲密的小游戏中,增进同学之间友谊,感受朋友之间关爱情感。其次将其运用于班级管理之中,具体形象的童谣有助于班级管理的强化,通过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的方式为儿童讲道理、树模范,为其带来积极的情感示范,激发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最后可以将其结合到随机教育之中,在日常之中随机应用,善于挖掘随机事件与童谣内容之间的关联,引起儿童共鸣,通过情感体验使其得到启发。如在练习平衡木时,为了鼓励胆小的小朋友,引导幼儿们一起朗诵《小熊过桥》,让他们在童谣声中得到关心,感受伙伴之间的关爱之情[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孩子的关爱情感,要以尊重其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为前提,进行生活化、形象化的教育。童谣是最适合幼儿教育的优良资源,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蕴含丰富知识,使幼儿易于接受,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在充分考虑幼儿理解与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能很好促进幼儿成长,对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柴成林.童谣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D].曲阜师范大学,2017.
[2]吴孟琦.徐州市幼儿园童谣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
[3]姚金霞.创新童谣教学模式,调动幼儿游戏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142-143.
[4]王瑾婷.苗族童谣在幼儿园中班语言教育活动的运用研究[D].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9.
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幼儿园新佳分园 2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