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ois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认知不同
“吃西药干吗?还是吃中药好,纯天然安全无毒,绝对没有副作用。”
“对对,中药哪怕见效慢,起码治不坏。”
国庆节期间,我得了热感冒想吃几粒西药,却被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制止,在她们心中,只有中药才能和绿色安全划上等号。不过,我正要拿中成药吃,又被在药监局工作的表弟劝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抽检结果里,中药材的不合格率最高,有25.3%!你现在要吃的中成药,不合格率也有7.5%。”姨妈也附和,“你们不知道吗?美国对含有朱砂、水银、砷等重金属成分的中药已经禁止进口和销售了。在新加坡,连黄连、川芎都被列为有毒物呢!”
经过表弟的讲解,我们才知道,在西汉以前,一切药物(中药)都是以“毒药”作为名称的,当时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药物所存在的毒副作用,但因其无法清楚地了解,因此将药物统称为“毒药”。那么,中药的毒性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应怎样吃中药才能趋利避害呢?
是毒才治病
早在中国最早的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古人就已经做出了药物的毒性分类。这本书里记载的药物达365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成了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病补虚,含有一定毒性,需斟酌使用;下品125种,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由此可见,常用的中药材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有毒的。不过,《神农本草经》也提到,毒性才是中药得以治疗疾病的原因所在,只要把握住药性的强弱,就能够让它有效地治疗疾病,而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机能。
是药三分毒
“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广为流传,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毒”指的是药材所具有寒热温凉的偏性,而不是说所有药物都含有毒性。在请教过专家后,我知道可以大致将中医药材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无毒中药。比如我们日常经常食用的生姜、葱白、大枣、蜂蜜、桂圆、枸杞、薏仁米、黑芝麻、山药、桑椹等。它们可以入药,虽然这类药物在中药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都是临床常用的。它们本身也是食物,不含有毒成分,即使经常服用也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第二类是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毒副作用的中药。绝大多数中药均属于此类,比如人参、甘草、茯苓、金银花、板蓝根等,这类药物如药症相合、应用得当,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药的不良反应中,由于超量用药引起中毒的,占85%以上,中药中毒导致死亡的病例中,约75%是超量所致。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药的毒性强弱是和用药剂量密切相关的,而不应单纯地用有毒、无毒加以区分。
比如,许多标注为无毒的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由于药性苦寒,久服会损害脾胃功能。即使如竹葉卷心这样,具有良好清心火、解暑的保健中药,假如服用过多,也会损伤脾阳,影响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再举一个更通俗的例子,人参作为大补之品,药性过猛,服用过多,也对人体不好。
第三类是含有较大毒性成分的中药,如附子、全蝎、蜈蚣、水银、砒霜等,使用这类药物必须慎重,谨遵医嘱。擅自服用,会导致患者中毒甚至死亡。近几十年,许多中药不良反应案例多是误服此类有毒中药所致。如天王补心丹、牛黄解毒片等含有汞,服用过久容易引发汞中毒。
中国药学会统计,我国患者因服用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所占的比例仅次于抗生素类药物,位居第二。多达数百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其不良反应可同时累及肝、肾等多个脏器,少数甚至可致患者死亡。
以毒攻毒
像我的大多数亲戚那样,盲目地认为中药是纯天然、无毒副作用,是不对的,但一听有毒,就立马封杀也是杯弓蛇影。其实,只要使用得当,中药的毒性可被克服,还会变害为利。
用毒虫药可以治疗症瘕、积聚、惊厥等,一些毒性草药可以治疗癌症、痹症、瘀症等疑难杂症;雄黄对治疗白血病有奇效,这些都是有毒中药“做大贡献”的实例。
比如马钱子,虽有大毒,但是炮制得当、使用合理,可以治疗许多重症,包括风湿、半身不遂、重症肌无力、肿瘤、精神分裂症等。乌头(川乌、草乌、附子等)含乌头碱,多食可致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心脏骤停,但经过提炼,毒性成分大多被破坏,而强心的成分依然保留,用其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各种休克有效率达86.5%。人们熟知的牛黄解毒片和安宫牛黄丸都含有雄黄和朱砂,雄黄主要含有氧化砷,朱砂含有硫化汞,都可引起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但它们又都是非常有效的治疗药。
据中医专家讲,许多安全性极高的中药,如黄芪、山药、扁豆、银耳等等,虽使用范围很广,但一般只能作为辅助用药;而毒性中药虽药性猛烈,但其毒性具有指向性,合理使用将更具神威。
其实,不论中药、西药,它们都会在人体引起反应,只不过西药的分子比较简单,容易控制。而中药的相对复杂,需要有一定经验,才能正确把握,如只因中药也有毒性就放弃使用,那岂不是因噎废食了。
最后,我选择了中成药的感冒茶,因为西药里,并没有针对“热感冒”这一症结的药物,与其选择“缓释胶囊”,我还是相信这已经流传了千年的治本药方。W
责编 /刘明烨
lmy@lnddgr.cn
认知不同
“吃西药干吗?还是吃中药好,纯天然安全无毒,绝对没有副作用。”
“对对,中药哪怕见效慢,起码治不坏。”
国庆节期间,我得了热感冒想吃几粒西药,却被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制止,在她们心中,只有中药才能和绿色安全划上等号。不过,我正要拿中成药吃,又被在药监局工作的表弟劝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抽检结果里,中药材的不合格率最高,有25.3%!你现在要吃的中成药,不合格率也有7.5%。”姨妈也附和,“你们不知道吗?美国对含有朱砂、水银、砷等重金属成分的中药已经禁止进口和销售了。在新加坡,连黄连、川芎都被列为有毒物呢!”
经过表弟的讲解,我们才知道,在西汉以前,一切药物(中药)都是以“毒药”作为名称的,当时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药物所存在的毒副作用,但因其无法清楚地了解,因此将药物统称为“毒药”。那么,中药的毒性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应怎样吃中药才能趋利避害呢?
是毒才治病
早在中国最早的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古人就已经做出了药物的毒性分类。这本书里记载的药物达365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成了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病补虚,含有一定毒性,需斟酌使用;下品125种,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由此可见,常用的中药材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有毒的。不过,《神农本草经》也提到,毒性才是中药得以治疗疾病的原因所在,只要把握住药性的强弱,就能够让它有效地治疗疾病,而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机能。
是药三分毒
“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广为流传,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毒”指的是药材所具有寒热温凉的偏性,而不是说所有药物都含有毒性。在请教过专家后,我知道可以大致将中医药材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无毒中药。比如我们日常经常食用的生姜、葱白、大枣、蜂蜜、桂圆、枸杞、薏仁米、黑芝麻、山药、桑椹等。它们可以入药,虽然这类药物在中药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都是临床常用的。它们本身也是食物,不含有毒成分,即使经常服用也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第二类是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毒副作用的中药。绝大多数中药均属于此类,比如人参、甘草、茯苓、金银花、板蓝根等,这类药物如药症相合、应用得当,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药的不良反应中,由于超量用药引起中毒的,占85%以上,中药中毒导致死亡的病例中,约75%是超量所致。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药的毒性强弱是和用药剂量密切相关的,而不应单纯地用有毒、无毒加以区分。
比如,许多标注为无毒的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由于药性苦寒,久服会损害脾胃功能。即使如竹葉卷心这样,具有良好清心火、解暑的保健中药,假如服用过多,也会损伤脾阳,影响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再举一个更通俗的例子,人参作为大补之品,药性过猛,服用过多,也对人体不好。
第三类是含有较大毒性成分的中药,如附子、全蝎、蜈蚣、水银、砒霜等,使用这类药物必须慎重,谨遵医嘱。擅自服用,会导致患者中毒甚至死亡。近几十年,许多中药不良反应案例多是误服此类有毒中药所致。如天王补心丹、牛黄解毒片等含有汞,服用过久容易引发汞中毒。
中国药学会统计,我国患者因服用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所占的比例仅次于抗生素类药物,位居第二。多达数百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其不良反应可同时累及肝、肾等多个脏器,少数甚至可致患者死亡。
以毒攻毒
像我的大多数亲戚那样,盲目地认为中药是纯天然、无毒副作用,是不对的,但一听有毒,就立马封杀也是杯弓蛇影。其实,只要使用得当,中药的毒性可被克服,还会变害为利。
用毒虫药可以治疗症瘕、积聚、惊厥等,一些毒性草药可以治疗癌症、痹症、瘀症等疑难杂症;雄黄对治疗白血病有奇效,这些都是有毒中药“做大贡献”的实例。
比如马钱子,虽有大毒,但是炮制得当、使用合理,可以治疗许多重症,包括风湿、半身不遂、重症肌无力、肿瘤、精神分裂症等。乌头(川乌、草乌、附子等)含乌头碱,多食可致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心脏骤停,但经过提炼,毒性成分大多被破坏,而强心的成分依然保留,用其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各种休克有效率达86.5%。人们熟知的牛黄解毒片和安宫牛黄丸都含有雄黄和朱砂,雄黄主要含有氧化砷,朱砂含有硫化汞,都可引起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但它们又都是非常有效的治疗药。
据中医专家讲,许多安全性极高的中药,如黄芪、山药、扁豆、银耳等等,虽使用范围很广,但一般只能作为辅助用药;而毒性中药虽药性猛烈,但其毒性具有指向性,合理使用将更具神威。
其实,不论中药、西药,它们都会在人体引起反应,只不过西药的分子比较简单,容易控制。而中药的相对复杂,需要有一定经验,才能正确把握,如只因中药也有毒性就放弃使用,那岂不是因噎废食了。
最后,我选择了中成药的感冒茶,因为西药里,并没有针对“热感冒”这一症结的药物,与其选择“缓释胶囊”,我还是相信这已经流传了千年的治本药方。W
责编 /刘明烨
lmy@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