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民和濮存昕,是引人瞩目的父子俩,他们都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艺术成就有目共睹。过去,濮存昕小的时候,别人说起来,都说“这是苏民的儿子”;现在,苏民老了以后,别人说起来,都说“这是濮存昕他爸”。在这种时候,名气决定了“谁领衔”。作为濮存昕的父亲,苏民倒是很幽默:“父亲是不会吃儿子醋的。”
投身戏剧 收获爱情
濮存昕的祖上,是江苏溧水的显赫家族。算起来,濮存昕是濮青士的嫡传第五代。濮存昕的父亲原名濮思洵,后来以字为姓名就是苏民。
苏民是其父48岁才有的孩子,在家最小,排行第六。谈起自己成长的家庭,苏民是这样概括的:算是一个读书人家,但是有一定的封建性。“父亲对男孩子很少有笑容,这里显而易见,他寄托的希望,是将家庭的责任落在男孩子身上。”
苏民的父亲在东北为张作霖的部下做过两任县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家人坐着骡子车,从东北经过热河,到北京落了户。那年苏民6岁,刚上小学。“白天上学,晚上得跟父亲念书。《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汉唐文》,每天得背,短的背一篇,长的背一段。即使他白天工作很累,晚上也要检查,背不上来是要打手心的。但从不打右手,因为右手要写字。还要把写的字拿出来让他检查。”
正是这种严格的家教,让苏民受益匪浅。比如,苏民学书法,尤其是隶书,颇见功力;苏民能作诗,亲朋好友间以诗往来;苏民能作画,20年前的一幅山水长卷,让观者叹其“笔法细腻,气韵生动”。这也是苏民成为“人艺”著名导演的底蕴。
书香门第,又世代为官,因此苏民的父亲对演戏是深恶痛绝。在他的观念里,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当戏子!但是,苏民却被革命吸引,投身到进步的戏剧运动中。
1942年,苏民在北京第三中学上高二的时候,学校有个同学领来一个北大法学院的学生,来给大家排戏。戏演完之后,他就给出了个主意:“你们这么喜欢演戏,干脆组织个剧团吧。”一说组织剧团,大家非常赞同,于是就有了“沙龙”剧团。
苏民说:“从1942年成立,一直到1946年,这时候我们都上大学了,这个剧团也没有散,后来又把各个大学联系了起来,成立了‘戏剧团体联合会’,我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正是这个阶段,濮存昕的妈妈贾铨认识了苏民。贾铨说:“当时我们在中学,每学期、每一学年结束,都要演话剧,苏民他们剧团给我们帮助。他那时候叫濮思洵,我对他不太了解。我哥哥说,给你介绍一个人,这人家庭条件挺好的,特别能吃苦。后来一见面,挺朴实的,留下了好印象。到1946、1947年,在《青春》里他演田喜,在《虎符》里演信陵君,排《嫦娥》他又搞设计,什么都行,我就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才气,印象就更好了。那时候没有什么浪漫的内容,就是工作,就是干活。因为大家相互都有好印象,所以很快就明确关系了。我们是通过介绍,自由恋爱的。”
言传身教 父爱深深
因为有一个严父,所以苏民要当慈父,他说:“我对孩子绝对不会像我父亲那样严厉。我常跟孩子们说,我不讲父道尊严要你们必须听我的,我是把你们当成朋友。”是朋友就得彼此尊重,因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彼此间的相互学习,就成了这个家庭的相处方式。
濮存昕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时间一长,病脚脚弓特别高,拱着放不平,走路很困难。四年级的时候,苏民带他去医院放脚弓,把5个脚趾的筋做了延长,治脚过程中,先是动手术,然后是打石膏,后来拆了石膏还整天拄着拐,时间一长,有病的那条腿比好腿细,走起路一跛一跛的。“有一天早晨,我吃了早点预备上班,走到窗台口,正好看见他出大门。他不是背着书包吗,他就把书包挎在胸前,再往后一撩,书包就背在肩后了,两手就腾下来,他把拐拿在手里不拄,就用坏腿蹦着走。当时看完之后,我还真是挺动心的,心说,这个病虽然是灾难,但是也锻炼了他的意志。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自觉性,不简单。”后来苏民当着姐姐弟弟的面给濮存昕鼓劲:“你这样做是对的,一定要坚持。”
孩子们都还小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传来的,说是父母的血可以预防传染病。苏民就带着三个孩子,拿着血型证明,上了医院。“我的血是O型的,我就让大夫抽我的血,给他们注射。很粗的针管,一抽就抽多半管子。三个孩子站在旁边不言语,看着血进到管子里头,我说:‘看见没有,一点都不疼。’完了就给他们三人注射。姐姐说:‘不疼,不疼,真不疼,真不疼。’可脸上很紧张。然后就是濮存昕。小三比他小四岁。给小三注射的时候,那眼泪就在眼角上。这以后再打针,不管是肌肉注射,还是静脉注射,没一个哭的。”
苏民翻开一本影集,指着濮存昕牵马远眺的一张照片说:“濮存昕从兵团给我寄来这张照片,我也给他题了首诗寄去:目穷碧野尽/胸横白云轻/挽辔思远志/昂首寄豪情/秣马壮秋草/厉兵逆朔风/龙骏腾血汗/战士炼心红。苏民合上影集遗憾地说:“那时候我们通了不少信,可惜现在一封也没留下来。”
有一本线装本,被苏民视为 “永久的纪念”,这是苏民的父亲73岁时的手抄本,清秀的小楷字,记下了苏民高曾祖、曾祖父及祖父的诗句。苏民指着诗文旁边的一个章印说:“上面刻的5个字是‘清白吏子孙’。这枚图章是我父亲刻的,还是我曾祖父刻的,还是我高曾祖刻的?不知道。因为旁边没有边款。它说明什么呢?是说,我的祖先是‘清白吏’,我是‘清白吏’的子孙。这等于是家训:你们就要做清白吏的子孙。”
相濡以沫 其乐融融
从1951年至今,这个家庭已经走过风风雨雨50多年。这个家庭中有很走运的人,也有很不走运的人,却能始终保持祥和的气氛。妻子贾铨把功劳归功于丈夫苏民:“我这个人性格很直,有话在心里存不住,所以在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虽然觉得问心无愧——经常夜里睡不着,心想,地、富、反、坏、右,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地主、富农没有了,剩下反坏右,我又升两格。不光我倒霉,孩子将来都受我的影响,越想心越窄,都要崩溃了。怎么办?没辙,就把他捅醒了。什么时候把他叫醒了,什么时候他就给我开导,慢慢我就缓解了。
“很多人都说搞文艺的,生活上面都不严肃,都会有些作风问题,他没有这些。他没有绯闻,濮存昕也没有绯闻。我那时候都成了‘敌人’了,实际上是敌我矛盾了,可苏民他一直对我很负责任,很信任。所以1978年底我被‘改正’的时候,朋友们来祝贺,大家举杯,首先是给苏民。”
看着老伴夸自己,苏民坐在一旁笑而无语。
苏民的藏画不少,有些是好友间的诗画联手。其中有一幅画,是苏民梦中偶得诗句,让好友完成的命题画,颇为自得。
“有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教我画画的老师拿了一幅画说:你看看这是谁画的?我说:这是孙琪峰画的。老师又说:你题几句吧!我就在睡梦里写了四句:本无落脚意/敛羽亦偶然/究其神往处/天地接壤间。半夜里三四点钟,我一下子爬来,趁着这个梦,写下了这个偈语。本无落脚意:我没想当人艺副院长;敛羽亦偶然:我落到副院长位置上也是偶然的;我神往的地方,是天地接壤间的那条地平线上。后来我就把这四句话写给了孙琪峰,请他画一幅画:一只鹰在山头上将落即起,要画出这个瞬间。本来他是病在床上,接到我的信,病也没了,爬起来就画,画完就寄来了。他在画上附了一笔:梦不难,为人画梦,则一大难事也。”
苏民认为,人的境界确实是有高低之分的,他用禅宗的一个故事做了注解:五祖想选继承人,让诸僧各出一个偈语,上座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于是自念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惠能。
苏民说:“这是个很有趣的故事,我十几岁就知道了。前者的心还没脱离物体,后者已是‘物我两忘’。一个人到‘物我两忘’的时候,是一种不得了的快活。”
问:您有过这种快活吗?
答:有,比如现在我和你谈话。
在濮家,交谈一下午,胜读十年书。
(责编:辛娅)
投身戏剧 收获爱情
濮存昕的祖上,是江苏溧水的显赫家族。算起来,濮存昕是濮青士的嫡传第五代。濮存昕的父亲原名濮思洵,后来以字为姓名就是苏民。
苏民是其父48岁才有的孩子,在家最小,排行第六。谈起自己成长的家庭,苏民是这样概括的:算是一个读书人家,但是有一定的封建性。“父亲对男孩子很少有笑容,这里显而易见,他寄托的希望,是将家庭的责任落在男孩子身上。”
苏民的父亲在东北为张作霖的部下做过两任县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家人坐着骡子车,从东北经过热河,到北京落了户。那年苏民6岁,刚上小学。“白天上学,晚上得跟父亲念书。《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汉唐文》,每天得背,短的背一篇,长的背一段。即使他白天工作很累,晚上也要检查,背不上来是要打手心的。但从不打右手,因为右手要写字。还要把写的字拿出来让他检查。”
正是这种严格的家教,让苏民受益匪浅。比如,苏民学书法,尤其是隶书,颇见功力;苏民能作诗,亲朋好友间以诗往来;苏民能作画,20年前的一幅山水长卷,让观者叹其“笔法细腻,气韵生动”。这也是苏民成为“人艺”著名导演的底蕴。
书香门第,又世代为官,因此苏民的父亲对演戏是深恶痛绝。在他的观念里,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当戏子!但是,苏民却被革命吸引,投身到进步的戏剧运动中。
1942年,苏民在北京第三中学上高二的时候,学校有个同学领来一个北大法学院的学生,来给大家排戏。戏演完之后,他就给出了个主意:“你们这么喜欢演戏,干脆组织个剧团吧。”一说组织剧团,大家非常赞同,于是就有了“沙龙”剧团。
苏民说:“从1942年成立,一直到1946年,这时候我们都上大学了,这个剧团也没有散,后来又把各个大学联系了起来,成立了‘戏剧团体联合会’,我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正是这个阶段,濮存昕的妈妈贾铨认识了苏民。贾铨说:“当时我们在中学,每学期、每一学年结束,都要演话剧,苏民他们剧团给我们帮助。他那时候叫濮思洵,我对他不太了解。我哥哥说,给你介绍一个人,这人家庭条件挺好的,特别能吃苦。后来一见面,挺朴实的,留下了好印象。到1946、1947年,在《青春》里他演田喜,在《虎符》里演信陵君,排《嫦娥》他又搞设计,什么都行,我就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才气,印象就更好了。那时候没有什么浪漫的内容,就是工作,就是干活。因为大家相互都有好印象,所以很快就明确关系了。我们是通过介绍,自由恋爱的。”
言传身教 父爱深深
因为有一个严父,所以苏民要当慈父,他说:“我对孩子绝对不会像我父亲那样严厉。我常跟孩子们说,我不讲父道尊严要你们必须听我的,我是把你们当成朋友。”是朋友就得彼此尊重,因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彼此间的相互学习,就成了这个家庭的相处方式。
濮存昕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时间一长,病脚脚弓特别高,拱着放不平,走路很困难。四年级的时候,苏民带他去医院放脚弓,把5个脚趾的筋做了延长,治脚过程中,先是动手术,然后是打石膏,后来拆了石膏还整天拄着拐,时间一长,有病的那条腿比好腿细,走起路一跛一跛的。“有一天早晨,我吃了早点预备上班,走到窗台口,正好看见他出大门。他不是背着书包吗,他就把书包挎在胸前,再往后一撩,书包就背在肩后了,两手就腾下来,他把拐拿在手里不拄,就用坏腿蹦着走。当时看完之后,我还真是挺动心的,心说,这个病虽然是灾难,但是也锻炼了他的意志。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自觉性,不简单。”后来苏民当着姐姐弟弟的面给濮存昕鼓劲:“你这样做是对的,一定要坚持。”
孩子们都还小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传来的,说是父母的血可以预防传染病。苏民就带着三个孩子,拿着血型证明,上了医院。“我的血是O型的,我就让大夫抽我的血,给他们注射。很粗的针管,一抽就抽多半管子。三个孩子站在旁边不言语,看着血进到管子里头,我说:‘看见没有,一点都不疼。’完了就给他们三人注射。姐姐说:‘不疼,不疼,真不疼,真不疼。’可脸上很紧张。然后就是濮存昕。小三比他小四岁。给小三注射的时候,那眼泪就在眼角上。这以后再打针,不管是肌肉注射,还是静脉注射,没一个哭的。”
苏民翻开一本影集,指着濮存昕牵马远眺的一张照片说:“濮存昕从兵团给我寄来这张照片,我也给他题了首诗寄去:目穷碧野尽/胸横白云轻/挽辔思远志/昂首寄豪情/秣马壮秋草/厉兵逆朔风/龙骏腾血汗/战士炼心红。苏民合上影集遗憾地说:“那时候我们通了不少信,可惜现在一封也没留下来。”
有一本线装本,被苏民视为 “永久的纪念”,这是苏民的父亲73岁时的手抄本,清秀的小楷字,记下了苏民高曾祖、曾祖父及祖父的诗句。苏民指着诗文旁边的一个章印说:“上面刻的5个字是‘清白吏子孙’。这枚图章是我父亲刻的,还是我曾祖父刻的,还是我高曾祖刻的?不知道。因为旁边没有边款。它说明什么呢?是说,我的祖先是‘清白吏’,我是‘清白吏’的子孙。这等于是家训:你们就要做清白吏的子孙。”
相濡以沫 其乐融融
从1951年至今,这个家庭已经走过风风雨雨50多年。这个家庭中有很走运的人,也有很不走运的人,却能始终保持祥和的气氛。妻子贾铨把功劳归功于丈夫苏民:“我这个人性格很直,有话在心里存不住,所以在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虽然觉得问心无愧——经常夜里睡不着,心想,地、富、反、坏、右,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地主、富农没有了,剩下反坏右,我又升两格。不光我倒霉,孩子将来都受我的影响,越想心越窄,都要崩溃了。怎么办?没辙,就把他捅醒了。什么时候把他叫醒了,什么时候他就给我开导,慢慢我就缓解了。
“很多人都说搞文艺的,生活上面都不严肃,都会有些作风问题,他没有这些。他没有绯闻,濮存昕也没有绯闻。我那时候都成了‘敌人’了,实际上是敌我矛盾了,可苏民他一直对我很负责任,很信任。所以1978年底我被‘改正’的时候,朋友们来祝贺,大家举杯,首先是给苏民。”
看着老伴夸自己,苏民坐在一旁笑而无语。
苏民的藏画不少,有些是好友间的诗画联手。其中有一幅画,是苏民梦中偶得诗句,让好友完成的命题画,颇为自得。
“有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教我画画的老师拿了一幅画说:你看看这是谁画的?我说:这是孙琪峰画的。老师又说:你题几句吧!我就在睡梦里写了四句:本无落脚意/敛羽亦偶然/究其神往处/天地接壤间。半夜里三四点钟,我一下子爬来,趁着这个梦,写下了这个偈语。本无落脚意:我没想当人艺副院长;敛羽亦偶然:我落到副院长位置上也是偶然的;我神往的地方,是天地接壤间的那条地平线上。后来我就把这四句话写给了孙琪峰,请他画一幅画:一只鹰在山头上将落即起,要画出这个瞬间。本来他是病在床上,接到我的信,病也没了,爬起来就画,画完就寄来了。他在画上附了一笔:梦不难,为人画梦,则一大难事也。”
苏民认为,人的境界确实是有高低之分的,他用禅宗的一个故事做了注解:五祖想选继承人,让诸僧各出一个偈语,上座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于是自念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惠能。
苏民说:“这是个很有趣的故事,我十几岁就知道了。前者的心还没脱离物体,后者已是‘物我两忘’。一个人到‘物我两忘’的时候,是一种不得了的快活。”
问:您有过这种快活吗?
答:有,比如现在我和你谈话。
在濮家,交谈一下午,胜读十年书。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