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因而文言文教学势必成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要想使文言文教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必须弄懂以下几个问题:
一、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因而,其特点也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双音的词多,而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如果学生明白这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相对固定的步骤,让学生反复练习运用。
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联系
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既然如此,文言与现代汉语在实质上就存在着一个“源”与“流”的关系。因而,就中学文言教学而言,它就是一种继承与演变的关系。那么,在教学中就必须先弄清楚,那些是属于继承的内容,那些属于演变的内容。
简单地说,集成的内容有以下几种:1、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2、绝大部分纯自然事物名(除极个别的如“江”、“河”,特指长江、黄河外),以上两类词都有是继承的词语。教师在教学方法中,要求学生在翻译的时候照抄即可。而其余的都有是属于演变的词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法中,必须强调文言与现代汉语二者之间的源与流的关系,千万不可走入文言与现代汉语无关和误区里去。同时,又要强调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只有学好现代汉语,才能学好文言,现代汉语词语积累得越丰富,语法掌握得越牢固,文言学起来就越得心应手,如果脱离了现代汉语而孤立地去学文言,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犹如过眼云烟,即学即忘。
三、文言翻译的四把钥匙
由于文言与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在那些演变的词上。何为演变的词呢?即由于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在语法上、意义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的词,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来看,继承的词多,演变的词少,因而,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如果掌握了这些演变的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金钥匙,文言翻译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文言翻译的金钥匙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即文言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一)古今异义词
从字面上看,“古今异义词”即词的古义和今义的不同,不言而喻,文言中除了少数“古今异义词”外,其它的绝大多数是与现代汉语意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词,可以说,掌握了古仿异义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一把金钥匙。例如:教师在讲《桃花源记》的时候,如果学生掌握了“鲜美”、“妻子”、“无论”、“绝境”、“不足”、“间隔”等几个古今异义词,可以说就等于扫除了文言翻译的一半障碍。其余的部分只须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继承的原则,按步翻译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二)通假字
通假,即同音替代。它是文言尤其是先秦古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要构成通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是一对出现。2、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3、在上古音中,二者必须是同音或近音。由于通假字是同音替代,所以在教学法中不仅要注意到这一点,如遇到与古音不同时,必须读回本字之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同“悦”。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用本字“悦”的意义。
(三)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时改变了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的灵活运用,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
我们在文言语句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在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分别不大,但是一旦翻译成现代汉语,语言马上就不通了。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实际上这些词都是活用了。“异”原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意为“对某物感到奇怪”。“水”原为名词,先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 “箕畚”原为名词,现活用作状语,表示所用的工具,意为“用箕畚”。显而易见,如果将这些活用的意义插入句子中,句子马上就通顺了。
(四)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了以上三把钥匙外,还要懂得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常见的特殊句式有:1、倒装句2、省略句3、判断句4、被动句。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如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强调,并经常归纳总结,那么文言翻译对学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综上所述,教师能够让学生弄懂文言的特点,学会文言翻译的三个步骤,明白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掌握文言翻译的四把钥匙,理清脉络,把握关键,再加以读、背、归、用,学生的文言学习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一、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因而,其特点也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双音的词多,而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如果学生明白这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相对固定的步骤,让学生反复练习运用。
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联系
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既然如此,文言与现代汉语在实质上就存在着一个“源”与“流”的关系。因而,就中学文言教学而言,它就是一种继承与演变的关系。那么,在教学中就必须先弄清楚,那些是属于继承的内容,那些属于演变的内容。
简单地说,集成的内容有以下几种:1、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2、绝大部分纯自然事物名(除极个别的如“江”、“河”,特指长江、黄河外),以上两类词都有是继承的词语。教师在教学方法中,要求学生在翻译的时候照抄即可。而其余的都有是属于演变的词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法中,必须强调文言与现代汉语二者之间的源与流的关系,千万不可走入文言与现代汉语无关和误区里去。同时,又要强调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只有学好现代汉语,才能学好文言,现代汉语词语积累得越丰富,语法掌握得越牢固,文言学起来就越得心应手,如果脱离了现代汉语而孤立地去学文言,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犹如过眼云烟,即学即忘。
三、文言翻译的四把钥匙
由于文言与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在那些演变的词上。何为演变的词呢?即由于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在语法上、意义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的词,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来看,继承的词多,演变的词少,因而,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如果掌握了这些演变的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金钥匙,文言翻译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文言翻译的金钥匙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即文言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一)古今异义词
从字面上看,“古今异义词”即词的古义和今义的不同,不言而喻,文言中除了少数“古今异义词”外,其它的绝大多数是与现代汉语意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词,可以说,掌握了古仿异义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一把金钥匙。例如:教师在讲《桃花源记》的时候,如果学生掌握了“鲜美”、“妻子”、“无论”、“绝境”、“不足”、“间隔”等几个古今异义词,可以说就等于扫除了文言翻译的一半障碍。其余的部分只须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继承的原则,按步翻译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二)通假字
通假,即同音替代。它是文言尤其是先秦古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要构成通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是一对出现。2、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3、在上古音中,二者必须是同音或近音。由于通假字是同音替代,所以在教学法中不仅要注意到这一点,如遇到与古音不同时,必须读回本字之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同“悦”。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用本字“悦”的意义。
(三)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时改变了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的灵活运用,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
我们在文言语句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在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分别不大,但是一旦翻译成现代汉语,语言马上就不通了。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实际上这些词都是活用了。“异”原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意为“对某物感到奇怪”。“水”原为名词,先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 “箕畚”原为名词,现活用作状语,表示所用的工具,意为“用箕畚”。显而易见,如果将这些活用的意义插入句子中,句子马上就通顺了。
(四)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了以上三把钥匙外,还要懂得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常见的特殊句式有:1、倒装句2、省略句3、判断句4、被动句。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如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强调,并经常归纳总结,那么文言翻译对学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综上所述,教师能够让学生弄懂文言的特点,学会文言翻译的三个步骤,明白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掌握文言翻译的四把钥匙,理清脉络,把握关键,再加以读、背、归、用,学生的文言学习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