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表达心意,交流情感,传达信息,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正式把“口语交际”纳入了教学内容,让“口语交际”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文明和谐地交流的素养。我们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交际,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能力,实现练于课堂,益于课外,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技能,养成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却不尽人意。尤其在农村学校,“口语交际”更是常常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的情况出现。那么,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情况,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开发和整合交际材料,创设有实际意义的情境,激起学生兴趣。
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的来源大致有两个:一是语文课本中提供的说话凭借;二是教师选取的课外说话材料。《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生活,着眼农村,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新教材虽然对“口语交际”的知识内容、能力培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编排,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城市化、成人化的话题。例如《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说清好与不好的理由。通过交际,能更全面地看问题。但是,农村孩子很少过生日,即使有也是一碗寿面两个鸡蛋罢了,根本不可能请客吃饭。倒是在一些婚庆、佛事上大办宴席。于是,我创设了有实际意义的情境,把话题转换为:让学生讨论《农村的这些习俗好不好?》。学生便积极的去观察生活,甚至主动地了解大人的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讨论时,学生个个有理有据,异常活跃。由于贴近生活,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于是他们会把话毫不费劲地说得既完整又通顺,从老师“要我说,要我听”变成“我要说,我要听”。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当地资源。
二、拓展空间、强化互动,多渠道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课程标准》指出: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在农村,方言的大量使用给学生的交际带来极大的阻碍。一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致使说话时吞吞吐吐、词不达意。发展、规范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语言。首先,“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做好指导、修正和示范。例如《介绍健康的小常识》中,教师应先介绍预防秋噪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必须说清楚要预防什么,治疗什么,用什么药(方法),注意把药名、药量等介绍清楚。其次,面向全体学生,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再次,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他具有长效性。短短的40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如上完《购物讲价》后,我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与爸爸、妈妈一起上市场,注意观察大人们在购买中的讨价还价,甚至自己去购买一件小物品。这样长期训练,扩大互动范围,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还发展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借助朗读教学,训练学生说有感情。
加强朗读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如果受到良好的朗读训练,平时说话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注意语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语调语气的变化,并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连词读,不唱读,然后逐步做到读流利,注意停顿,读出一定的语气。其次,在朗读训练中十分注意学生读出节奏感。如《小小的船》一课,是一首内容浅显的小诗,节奏感强,在学生初读感知诗句后,我指导学生按以下节奏朗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学生反复朗读后,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培养了语感。
朗读的形式是多样的,可采取领读、齐读、个别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能力,以达到训练学生有感情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关注过程,积极评价,激励交际信心。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中,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既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并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作出快速反应,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捕捉说话者的观点,并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开展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评价当然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以自己宽大的胸怀去呵护学生在交际中的细微进步。但不是不管学生说得如何,教师都总是说好,这样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平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如“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真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的信心。对一些在交际中沉默不语或词不达意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形式帮助唤醒他们的自信和矫正他们的不足,并在交际中注意观察,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多加鼓励,树立交际的信心 。
总之,只有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创设具有实际意义而又宽松、愉悦的交际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好地激起他们交际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水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文明和谐地交流的素养。我们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交际,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能力,实现练于课堂,益于课外,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技能,养成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却不尽人意。尤其在农村学校,“口语交际”更是常常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的情况出现。那么,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情况,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开发和整合交际材料,创设有实际意义的情境,激起学生兴趣。
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的来源大致有两个:一是语文课本中提供的说话凭借;二是教师选取的课外说话材料。《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生活,着眼农村,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新教材虽然对“口语交际”的知识内容、能力培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编排,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城市化、成人化的话题。例如《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说清好与不好的理由。通过交际,能更全面地看问题。但是,农村孩子很少过生日,即使有也是一碗寿面两个鸡蛋罢了,根本不可能请客吃饭。倒是在一些婚庆、佛事上大办宴席。于是,我创设了有实际意义的情境,把话题转换为:让学生讨论《农村的这些习俗好不好?》。学生便积极的去观察生活,甚至主动地了解大人的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讨论时,学生个个有理有据,异常活跃。由于贴近生活,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于是他们会把话毫不费劲地说得既完整又通顺,从老师“要我说,要我听”变成“我要说,我要听”。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当地资源。
二、拓展空间、强化互动,多渠道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课程标准》指出: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在农村,方言的大量使用给学生的交际带来极大的阻碍。一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致使说话时吞吞吐吐、词不达意。发展、规范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语言。首先,“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做好指导、修正和示范。例如《介绍健康的小常识》中,教师应先介绍预防秋噪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必须说清楚要预防什么,治疗什么,用什么药(方法),注意把药名、药量等介绍清楚。其次,面向全体学生,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再次,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他具有长效性。短短的40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如上完《购物讲价》后,我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与爸爸、妈妈一起上市场,注意观察大人们在购买中的讨价还价,甚至自己去购买一件小物品。这样长期训练,扩大互动范围,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还发展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借助朗读教学,训练学生说有感情。
加强朗读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如果受到良好的朗读训练,平时说话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注意语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语调语气的变化,并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连词读,不唱读,然后逐步做到读流利,注意停顿,读出一定的语气。其次,在朗读训练中十分注意学生读出节奏感。如《小小的船》一课,是一首内容浅显的小诗,节奏感强,在学生初读感知诗句后,我指导学生按以下节奏朗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学生反复朗读后,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培养了语感。
朗读的形式是多样的,可采取领读、齐读、个别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能力,以达到训练学生有感情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关注过程,积极评价,激励交际信心。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中,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既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并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作出快速反应,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捕捉说话者的观点,并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开展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评价当然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以自己宽大的胸怀去呵护学生在交际中的细微进步。但不是不管学生说得如何,教师都总是说好,这样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平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如“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真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的信心。对一些在交际中沉默不语或词不达意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形式帮助唤醒他们的自信和矫正他们的不足,并在交际中注意观察,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多加鼓励,树立交际的信心 。
总之,只有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创设具有实际意义而又宽松、愉悦的交际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好地激起他们交际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