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钢琴艺术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载体,自从进入中国以来,就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在理论学界和艺术界产生一种“民族钢琴艺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其中涵盖了民族的钢琴创作、民族的钢琴演奏、民族的钢琴教学等诸多领域。鉴于此,对于传统民族的钢琴艺术形式和艺术创作来说,深入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是积极发展民族钢琴艺术创新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钢琴艺术 艺术分析 民族艺术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钢琴艺术民族化特征的逐步显现,在钢琴的创作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了诸多民族特性,这已经成为人类钢琴艺术创作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当前艺术发展的情况下,将其作为发展钢琴音乐等其它类型艺术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看待钢琴艺术中的民族化作品创作,其中,在改编和创新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演奏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民族作品,既能够促使钢琴音乐艺术所能够塑造出来的具有强烈诗情画意的民族化美妙场景,同时又能够具有原来曲目的经典特征,已经成为钢琴艺术学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创新特征
首先,具有钢琴艺术民族化的线性旋律特征。对于西方的钢琴艺术文化来说,其中,具有钢琴艺术的立体特征、多声特征、思维特征,有的时候欣赏钢琴艺术的音乐结构感到随意性的成分和特征,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说,经过重新组合的手法,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的历史条件,采取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创新手段,已经构成了相对比较传统的线性特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融入钢琴艺术之中,加入民族的各种传统的因素,采取的是线性的思维对心中情感进行充分表达。中国的语言风格属于平仄多变型的,也属于抑扬顿挫型的,还属于声调变化型的,能够根据钢琴艺术所想要表达的情感而采取完全不同的钢琴艺术的词义,上述因素使得传统的钢琴艺术音乐呈现单音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具有钢琴艺术民族化的独奏曲目特征。对于钢琴艺术民族化进程中的传统民族乐器和民歌来说,采取创新的方式和渠道将其成功改编为钢琴艺术的独奏曲目,将社会上喜闻乐见达到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的曲目,将其改编为符合钢琴艺术发展和演奏特征的民族化曲目。以《夕阳箫鼓》这个典型曲目为例,很好地实现了中国传统民族的音乐艺术和美学思想。在钢琴艺术创作创新领域的突破和探索,这样的经典曲目不胜枚举,这些都已成为加快推进中国传统民族的钢琴艺术创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再次,以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贺绿汀所写的《牧童短笛》作为主要经典代表,所创作的钢琴曲目具有较为典型的民族韵味和特征,能够有效、集中地展示出具有传统特征的音乐美学和音乐审美的高尚情趣。在其中旋法结构实现了有效的灵活运用,将牧童的鲜活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和勾勒出来。
最后,具有钢琴艺术民族化的模仿应用特征。钢琴艺术的民族化特征,对于中国传统民族的钢琴艺术来说,已经体现出了一种清淡色调、旋律跌宕、感情奔放、线条旋律等诸多显著特征。与此同时,需要及时融入中国传统民族的艺术审美思想和思维,这些都是实现民族化艺术创新创作的必要条件。
二 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创新历程
影响较大的作曲家丁善德在1945年创作的作品《春之旅》,标志中国钢琴创作开始前进,其中《序曲三首》等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过程也是对民族乐器进行高度模仿和借鉴的过程,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增强中国传统民族钢琴艺术的浓厚色彩。在钢琴艺术民族化的进程中,这是由于西方传统钢琴曲式更加偏重和注重的是钢琴音乐所具有的较为典型的理性思维特征,有的民族钢琴艺术的旋法结构在钢琴艺术民族化过程中具有呼应、对答、重复等特征,坚持由点及面有序地进展钢琴音乐和乐曲。更加讲究的是宇宙的变换、外界的流动、心境的变换等诸多的关键因素的时空现实感受的重要方式方法。纵观我国的钢琴艺术音乐在民族化发展的主要历程,主要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分析。1709年,出现了第一个钢琴,到19世纪,钢琴进入了我国,西欧钢琴艺术此时逐渐进入了较为浪漫的黄金阶段,中国钢琴音乐的崛起比欧洲要晚百余年。桑桐根据民歌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第一首复调旋律结合的民族作品。此后,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一批著名的大家为民族风格作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曲家不断为风格的民族音乐发展探索和实践,追求改编的路线研究民族音乐,用西方技法创作,将民族的风格做新的探索。这种形式创作逐步进入了繁荣期。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中国的钢琴曲被允许继续发展和生存,在此出现高水平钢琴的改编曲,如王建中、储望华改编的《浏阳河》、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王建中的《梅花三弄》、《陕北民歌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崔世光的《松花江上》;陈培勋的《平湖秋月》;刘庄、殷承宗的《十面埋伏》;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等。钢琴的改编曲也就随之到了一个顶峰阶段。殷承宗等作家进一步将钢琴加入到流行革命歌曲的演奏,经常贯穿于钢琴艺术全曲,积极尝试着将京剧的曲调以及钢琴的表现手法一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其做成京剧唱腔钢琴的小曲,分门别类,针对不同阶段钢琴艺术的民族化教学目标,与我国古典艺术结合,有了新韵味的美学重要价值。
三 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是实现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必由之路。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传统民族钢琴艺术的旋法结构来说,我国钢琴艺术民族化取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进步,众多的具有民族显著特色的钢琴艺术曲目相继问世。主要原因就是在于钢琴艺术的民族化演奏、钢琴艺术的民族化技巧、钢琴艺术的民族化音色、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装饰、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踏板等诸多关键环节和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和突破,具有钢琴艺术民族化的旋法结构特征。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有:《快乐的日子》、《情景》、《钢琴复调小品八首》、《二人转的回忆》、《巴蜀之画》、《青年钢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等诸多经典作品,其中,有许多的经典钢琴艺术乐曲来源于传统民族的优秀题材,这种特征和方式,共同构成了民族的钢琴艺术音乐的显著特色和特征。例如:《快乐的日子》、《兰花花》、《梅花三弄》、《庙会》、《巴蜀之画》等。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钢琴艺术民族化创新的道路在中国的发展是越来越宽广和越来越坚定,甚至做到了许多经典的钢琴艺术作品享誉全世界,赢得越来越多的殊荣,努力做到钢琴艺术民族化和民间歌曲演唱风格的虚实结合和刚柔相济。纵观中国钢琴艺术演奏的民族化艺术实践的发展历程,尝试把原有民间调编成钢琴的风格曲目。在新文艺方针指导下,赵元任、黄白都是创作民族歌曲的大家,音乐钢琴的创作由原曲的改编逐步发展为创作道路,许多题材风格的作品大量涌现。特别是在民族化钢琴音色的处理方面,通常采取民族乐器等方面的较强的模仿进一步强化钢琴艺术民族化的特征,其中钢琴艺术的装饰音也能够随时根据不同的民族乐器演奏。他们注意和声的风格,写出一批具有中国浓厚风味的作品。同时,我们也要高度关注钢琴艺术民族化的中国钢琴艺术的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将钢琴艺术民族化的显著特色进一步突显出来。与此同时,中国钢琴艺术民族化的演奏风格和特色,也逐渐吸引了来自世界其他国家著名钢琴家的高度关注。例如,李嘉禄编写的《钢琴表演艺术》、周铭孙编写的《钢琴考级与钢琴教学》等不胜枚举。这是因为中国的钢琴艺术教学也逐渐步入民族化特色创新发展的道路。我国钢琴曲的创作有了大发展,世界上众多理论家、学者、演奏家、作曲家都在不断地研究中国的作品,所取得的成绩领世界瞩目。中国的钢琴艺术教育教学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传统方法和传统理论,始终处于核心重要的位置,是创造性开展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关键所在,进而,开展钢琴演奏的不断变化,精心编写具有钢琴艺术民族化特色的优秀教材,足以看出我国钢琴作品创作和演奏取得的显著成绩。大家需进行不懈奋斗,使钢琴的作品占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中国的钢琴作曲家最初和西方音乐接触时,学生学琴的生涯里,真正是中国人自己创造有我国独特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数量不多。 四 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创新问题
当前,在积极推进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创新道路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和注意把握好几个较为重要的现实问题。需要重点把握好民族化的发展方向,因为民族化的方向直接决定着钢琴艺术民族化的水平和程度。在同仁的大力支持之下,又把民乐伴奏京剧的传统表演转移到钢琴演奏上,实现了钢琴和古典艺术的结合,《红灯记》这部作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伴随着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表演形式和演奏的艺术,这是艺术进入成熟阶段重要的标志,以其更加鲜明的民族化特征和民族化的特色,允许进行公演,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这种做法得到人们的效仿。将各民族生活的习俗、艺术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是艺术的成功支点。在钢琴的演奏和创作、研究陷入低谷的时候,尝试作曲的大家有储望华、郭志鸿。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劳动方式和艺术的审美情趣都不相同,钢琴音乐在表达的时候,作品个性迥然不同。打破以往人声抒发和表达的表现形式。这些钢琴作品是作曲深入民间采风,将民族的文化进行寻根创作,民族精神得到极大的表现,改编却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的发展支柱。钢琴艺术实现民族化,灵感实现创作,表现人民习俗和生活,表达作曲家的创作特点。这时期改编基本是把原曲直接移植钢琴曲上,杜鸣心的《红色娘子军》出现后,曲目的改编才逐步有了一点儿的新意。刘庄等集体把《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改编成了钢琴协奏曲,定名为《黄河》,通过协奏曲手法的恰当使用,成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由殷承宗独奏,中央乐团演奏,李德伦作为主要指挥,直接将完整民族的音乐和作品改编。这些经典作品的成功演出,原生态歌调素材创作,能够有效表现出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运用了独特的钢琴技巧,给我国的钢琴乐发展增添了崭新的一笔,民族音乐的素材重新进行了组织和整理,原来内容充分得到展开,钢琴的创作也多了一种主要创作手段。民族感情得到极大的表达,使音乐产生灵动的力量,能够体验传达情感是人类审美活动和科学活动存在明显区别的地方。钢琴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一种独特的手法,将各族细腻、真挚、质朴的情感展现无遗。音乐有灵感,用心体验,便能挖掘出有内涵,令人震撼的部分,这既是人民的共同精神,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文化厅2012年度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国音乐的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8004。
参考文献:
[1] 卡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2] 洛奏:《钢琴的故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 辛丰年:《钢琴文化三百年》,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4] 魏廷格:《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概述》,《钢琴艺术》,2001年第2期。
[5] 孙天彪:《北疆戏剧论集》,中圆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
[6] 张葆成:《黑土戏剧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 [美]贝内特·雷默,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8] 金兆钧:《关于“原生态”和“学院派”之争的观察与思考》,《人民音乐》,2005年第4期。
[9] 满都夫:《论民族民间音乐的美学本质》,《中国音乐》,2000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序,女,1979—,河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单位: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钢琴艺术 艺术分析 民族艺术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钢琴艺术民族化特征的逐步显现,在钢琴的创作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了诸多民族特性,这已经成为人类钢琴艺术创作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当前艺术发展的情况下,将其作为发展钢琴音乐等其它类型艺术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看待钢琴艺术中的民族化作品创作,其中,在改编和创新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演奏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民族作品,既能够促使钢琴音乐艺术所能够塑造出来的具有强烈诗情画意的民族化美妙场景,同时又能够具有原来曲目的经典特征,已经成为钢琴艺术学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创新特征
首先,具有钢琴艺术民族化的线性旋律特征。对于西方的钢琴艺术文化来说,其中,具有钢琴艺术的立体特征、多声特征、思维特征,有的时候欣赏钢琴艺术的音乐结构感到随意性的成分和特征,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说,经过重新组合的手法,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的历史条件,采取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创新手段,已经构成了相对比较传统的线性特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融入钢琴艺术之中,加入民族的各种传统的因素,采取的是线性的思维对心中情感进行充分表达。中国的语言风格属于平仄多变型的,也属于抑扬顿挫型的,还属于声调变化型的,能够根据钢琴艺术所想要表达的情感而采取完全不同的钢琴艺术的词义,上述因素使得传统的钢琴艺术音乐呈现单音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具有钢琴艺术民族化的独奏曲目特征。对于钢琴艺术民族化进程中的传统民族乐器和民歌来说,采取创新的方式和渠道将其成功改编为钢琴艺术的独奏曲目,将社会上喜闻乐见达到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的曲目,将其改编为符合钢琴艺术发展和演奏特征的民族化曲目。以《夕阳箫鼓》这个典型曲目为例,很好地实现了中国传统民族的音乐艺术和美学思想。在钢琴艺术创作创新领域的突破和探索,这样的经典曲目不胜枚举,这些都已成为加快推进中国传统民族的钢琴艺术创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再次,以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贺绿汀所写的《牧童短笛》作为主要经典代表,所创作的钢琴曲目具有较为典型的民族韵味和特征,能够有效、集中地展示出具有传统特征的音乐美学和音乐审美的高尚情趣。在其中旋法结构实现了有效的灵活运用,将牧童的鲜活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和勾勒出来。
最后,具有钢琴艺术民族化的模仿应用特征。钢琴艺术的民族化特征,对于中国传统民族的钢琴艺术来说,已经体现出了一种清淡色调、旋律跌宕、感情奔放、线条旋律等诸多显著特征。与此同时,需要及时融入中国传统民族的艺术审美思想和思维,这些都是实现民族化艺术创新创作的必要条件。
二 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创新历程
影响较大的作曲家丁善德在1945年创作的作品《春之旅》,标志中国钢琴创作开始前进,其中《序曲三首》等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过程也是对民族乐器进行高度模仿和借鉴的过程,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增强中国传统民族钢琴艺术的浓厚色彩。在钢琴艺术民族化的进程中,这是由于西方传统钢琴曲式更加偏重和注重的是钢琴音乐所具有的较为典型的理性思维特征,有的民族钢琴艺术的旋法结构在钢琴艺术民族化过程中具有呼应、对答、重复等特征,坚持由点及面有序地进展钢琴音乐和乐曲。更加讲究的是宇宙的变换、外界的流动、心境的变换等诸多的关键因素的时空现实感受的重要方式方法。纵观我国的钢琴艺术音乐在民族化发展的主要历程,主要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分析。1709年,出现了第一个钢琴,到19世纪,钢琴进入了我国,西欧钢琴艺术此时逐渐进入了较为浪漫的黄金阶段,中国钢琴音乐的崛起比欧洲要晚百余年。桑桐根据民歌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第一首复调旋律结合的民族作品。此后,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一批著名的大家为民族风格作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曲家不断为风格的民族音乐发展探索和实践,追求改编的路线研究民族音乐,用西方技法创作,将民族的风格做新的探索。这种形式创作逐步进入了繁荣期。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中国的钢琴曲被允许继续发展和生存,在此出现高水平钢琴的改编曲,如王建中、储望华改编的《浏阳河》、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王建中的《梅花三弄》、《陕北民歌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崔世光的《松花江上》;陈培勋的《平湖秋月》;刘庄、殷承宗的《十面埋伏》;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等。钢琴的改编曲也就随之到了一个顶峰阶段。殷承宗等作家进一步将钢琴加入到流行革命歌曲的演奏,经常贯穿于钢琴艺术全曲,积极尝试着将京剧的曲调以及钢琴的表现手法一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其做成京剧唱腔钢琴的小曲,分门别类,针对不同阶段钢琴艺术的民族化教学目标,与我国古典艺术结合,有了新韵味的美学重要价值。
三 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是实现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必由之路。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传统民族钢琴艺术的旋法结构来说,我国钢琴艺术民族化取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进步,众多的具有民族显著特色的钢琴艺术曲目相继问世。主要原因就是在于钢琴艺术的民族化演奏、钢琴艺术的民族化技巧、钢琴艺术的民族化音色、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装饰、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踏板等诸多关键环节和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和突破,具有钢琴艺术民族化的旋法结构特征。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有:《快乐的日子》、《情景》、《钢琴复调小品八首》、《二人转的回忆》、《巴蜀之画》、《青年钢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等诸多经典作品,其中,有许多的经典钢琴艺术乐曲来源于传统民族的优秀题材,这种特征和方式,共同构成了民族的钢琴艺术音乐的显著特色和特征。例如:《快乐的日子》、《兰花花》、《梅花三弄》、《庙会》、《巴蜀之画》等。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钢琴艺术民族化创新的道路在中国的发展是越来越宽广和越来越坚定,甚至做到了许多经典的钢琴艺术作品享誉全世界,赢得越来越多的殊荣,努力做到钢琴艺术民族化和民间歌曲演唱风格的虚实结合和刚柔相济。纵观中国钢琴艺术演奏的民族化艺术实践的发展历程,尝试把原有民间调编成钢琴的风格曲目。在新文艺方针指导下,赵元任、黄白都是创作民族歌曲的大家,音乐钢琴的创作由原曲的改编逐步发展为创作道路,许多题材风格的作品大量涌现。特别是在民族化钢琴音色的处理方面,通常采取民族乐器等方面的较强的模仿进一步强化钢琴艺术民族化的特征,其中钢琴艺术的装饰音也能够随时根据不同的民族乐器演奏。他们注意和声的风格,写出一批具有中国浓厚风味的作品。同时,我们也要高度关注钢琴艺术民族化的中国钢琴艺术的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将钢琴艺术民族化的显著特色进一步突显出来。与此同时,中国钢琴艺术民族化的演奏风格和特色,也逐渐吸引了来自世界其他国家著名钢琴家的高度关注。例如,李嘉禄编写的《钢琴表演艺术》、周铭孙编写的《钢琴考级与钢琴教学》等不胜枚举。这是因为中国的钢琴艺术教学也逐渐步入民族化特色创新发展的道路。我国钢琴曲的创作有了大发展,世界上众多理论家、学者、演奏家、作曲家都在不断地研究中国的作品,所取得的成绩领世界瞩目。中国的钢琴艺术教育教学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传统方法和传统理论,始终处于核心重要的位置,是创造性开展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关键所在,进而,开展钢琴演奏的不断变化,精心编写具有钢琴艺术民族化特色的优秀教材,足以看出我国钢琴作品创作和演奏取得的显著成绩。大家需进行不懈奋斗,使钢琴的作品占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中国的钢琴作曲家最初和西方音乐接触时,学生学琴的生涯里,真正是中国人自己创造有我国独特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数量不多。 四 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创新问题
当前,在积极推进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创新道路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和注意把握好几个较为重要的现实问题。需要重点把握好民族化的发展方向,因为民族化的方向直接决定着钢琴艺术民族化的水平和程度。在同仁的大力支持之下,又把民乐伴奏京剧的传统表演转移到钢琴演奏上,实现了钢琴和古典艺术的结合,《红灯记》这部作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伴随着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表演形式和演奏的艺术,这是艺术进入成熟阶段重要的标志,以其更加鲜明的民族化特征和民族化的特色,允许进行公演,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这种做法得到人们的效仿。将各民族生活的习俗、艺术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是艺术的成功支点。在钢琴的演奏和创作、研究陷入低谷的时候,尝试作曲的大家有储望华、郭志鸿。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劳动方式和艺术的审美情趣都不相同,钢琴音乐在表达的时候,作品个性迥然不同。打破以往人声抒发和表达的表现形式。这些钢琴作品是作曲深入民间采风,将民族的文化进行寻根创作,民族精神得到极大的表现,改编却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的发展支柱。钢琴艺术实现民族化,灵感实现创作,表现人民习俗和生活,表达作曲家的创作特点。这时期改编基本是把原曲直接移植钢琴曲上,杜鸣心的《红色娘子军》出现后,曲目的改编才逐步有了一点儿的新意。刘庄等集体把《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改编成了钢琴协奏曲,定名为《黄河》,通过协奏曲手法的恰当使用,成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由殷承宗独奏,中央乐团演奏,李德伦作为主要指挥,直接将完整民族的音乐和作品改编。这些经典作品的成功演出,原生态歌调素材创作,能够有效表现出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运用了独特的钢琴技巧,给我国的钢琴乐发展增添了崭新的一笔,民族音乐的素材重新进行了组织和整理,原来内容充分得到展开,钢琴的创作也多了一种主要创作手段。民族感情得到极大的表达,使音乐产生灵动的力量,能够体验传达情感是人类审美活动和科学活动存在明显区别的地方。钢琴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一种独特的手法,将各族细腻、真挚、质朴的情感展现无遗。音乐有灵感,用心体验,便能挖掘出有内涵,令人震撼的部分,这既是人民的共同精神,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文化厅2012年度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国音乐的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8004。
参考文献:
[1] 卡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2] 洛奏:《钢琴的故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 辛丰年:《钢琴文化三百年》,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4] 魏廷格:《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概述》,《钢琴艺术》,2001年第2期。
[5] 孙天彪:《北疆戏剧论集》,中圆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
[6] 张葆成:《黑土戏剧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 [美]贝内特·雷默,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8] 金兆钧:《关于“原生态”和“学院派”之争的观察与思考》,《人民音乐》,2005年第4期。
[9] 满都夫:《论民族民间音乐的美学本质》,《中国音乐》,2000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序,女,1979—,河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单位: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