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Child—free 40年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xuaner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从离经叛道开始
  1972年7月2日,美国《时代》周刊一篇写NON(非家长全国协会)的文章里第一次提到“不生养一族(Child-free)”,那时NON还是拥有四百多会员的小团体,他们提出“None is fun(没有孩子就是乐趣)”口号,在当时显得荒谬而大胆,极富冲击力。
  1987年4月20日,又是《时代》周刊,刊发题为《丁克族来了》的报道,关注一种日渐普遍的生活方式。丁克(DINK)是英文Double Incomeand No Kids的缩写,指双收入无子女家庭。在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的西方社会中的原教旨主义者看来,放弃延续子嗣无疑是一种离经叛道的生活观念。
  欧美社会“不生养一族”的正式出现,是在二战婴儿潮之后。在第二波女权主义和70年代经济衰退的共同作用下,女性的角色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动选择暂时或永久不生孩子——要么是更强调自身发展,没有生儿育女的意愿,要么是因为机会成本太高。
  在欧美国家,从1973年到2002年,已婚女子选择不生养的百分比始终呈上升趋势,而且由于千禧年后的经济衰退,在本世纪初更有不小的增幅。2002年的一份统计结果显示,欧洲多个国家四十岁以上尚未生养的女性所占比例超过了10%,英国和前西德地区则超过20%,后者的数据是令人瞠目的27.8%。
  不生养一族,他们是谁?他们在想些什么?
  西方社会里“不生养一族”的特质是什么?从调查结果来看,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更倾向于无宗教信仰,肤色更浅,更多从事专业工作。
  这些特点,很契合《时代》周刊1987年4月那篇报道第一段对丁克家庭生活场景的描绘:“晚9点的芝麻菜冻比目鱼晚餐,巴宝莉大衣,宝马轿车,秋田犬,意大利真皮沙发,高清大屏幕电视……”他们高薪,时髦,工作繁忙,没有子女。
  转眼40年过去,不生养一族缓慢壮大的同时,在种族、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未曾改变。调查显示,美国18-44岁决定不生养的男人中,白人比例最高,亚裔次之。
  不生养宣言大行其道
  40年发展史,不容忽视的佐证,是英文世界里已有超过一百部相关书籍问世。其中,《没孩子,不罪恶》简单直白,《二人世界》侧面说理,《无儿女生活指南》客观又实用,不过最具影响力的,当数法国女作家科琳梅尔的《40个不生孩子的绝妙理由》。
  写这本书时,科琳已是两个男孩的母亲。一次为迁就孩子而成行的巴黎游,孩子的尖叫打闹毁掉了她的博物馆之旅,她忽然意识到“要让其他女人明白实在不该生孩子”。
  2007年,这本妙趣横生的愤怒之作在法国出版,迅速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作品——记者描述:“那段时间无论你走到哪里,好像都能看到这本书封面上大大的字:‘不要孩子(NO KID)。’”
  书中这样忠告那些在生育门槛前徘徊的女性:“不要变成移动的哺乳工具,不要开始使用迎合幼儿的白痴语言”,“你总会有一天对孩子失望,这无可避免”,“养孩子太费钱”……
  这些理由分别对应了Child-free一族心底的想法——不想失去自我、感觉无法为子女人生负责、机会成本过高。
  在Facebook的Child-free小组里,一位女士这样说:“人们忘记了生孩子其实是一个选择题——而非人生必须完成的重点。我倒宁愿成天和丈夫一起外出旅行,做一个酷酷的阿姨。每天下班后回到宁静的家里,给自己调上一杯马提尼。”
  社会评价大逆转
  40年中,伴随着一本本Child-free宣言的出版,整个欧美社会对Child-free一族的态度发生了堪称戏剧性的转变。
  1960年一份调查显示,不愿生养的夫妇被认为“幼稚、神经质、以自我为中心、身体差”;无独有偶,1965年的调查里,哪怕只(想)生一个孩子的夫妇都被视为“缺乏责任感、自私、冷酷、病态”,而对生7个孩子的母亲的评价则是“耐心、善良、甜美、幸运”。
  然而时代潮流不可逆,最终,还是有了“惊世骇俗”的不生养概念,有了不生养宣言的出版,有了相关网络论坛、社会组织,这一群体的影响力俨然与日俱增。
  提到影响力,更有有心人整理出长长的名单——是的,名单上正是欧美不生养一族里大名鼎鼎的公众人物,老帅哥乔治·克鲁尼、奥斯卡影后海伦·米伦、名嘴欧普拉·温弗瑞均在其列。
  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不能生育也好,不愿生养也好,都不再被赋予负面的、消极的评价。从鄙视、不解到客观接受、不逼问、不评判——近三十年的前后反差让人惊喜,似乎再没有什么因素可以阻止夫妇们在生育问题上自主选择。
  Child-free一族的力量并未止步于此。在反生育组织施压下,积极意义的“不生养(child-free)一词在美国广泛取代了稍带贬斥色彩的“无子女”(childless)。相关组织、协会早已不满足于消除歧视,他们试图拓展新的空间:宣传不生养观念、美化无子女生活方式,更有激进者开始发掘不生养群体的政治影响力——譬如澳大利亚的ACFP(无后党)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党派。
  首次报道丁克族的那本《时代》封面上醒目的“Spy Scandal”和最新一期《时代》的核心文章《Spyfall》,恰如一个不真实的轮回;而Child-free这个始于西方社会的概念,在零星丁克差不多二十年的试水之后,如今水到渠成,已是中國大陆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罗伯特·弗罗斯特那首著名的《无人选择的路》常在Child-free一族的论坛里被人引用——最重要的是:无论选择林间哪条岔道,有着怎样的不同,都无须被评判,不应被干扰。
  (参考资料:St. John’s College, Oxford, Stuart Basten, PhD "Voluntary childlessness and being Childfree" )
其他文献
如果你想看到的是《大逃杀》,想观摩青少年们怎样在极端环境下花样百出地互相杀戮,想看普通人如何被一步步逼出狰狞的恶,那《饥饿游戏2》一定会让你失望。毕竟,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进行到一个半小时后,才正式进入竞技场。这引来无数抱怨——前戏太长。  如果你想看到的是反乌托邦、反极权什么的,《饥饿游戏2》大概也会让你失望,因为主角们对抗的那个极权有微弱的呆萌感,跟《1984》《美丽新世界》之类比起来简直是幼
2012年,世界末日会来临吗?老实说,我们也不知道答案。更吸引我们注意的是新浪曾经的一项调查:假设世界末日明天就要来临,你会选择同谁共度?近九成的人选择了和父母、子女、爱人——也就是,我们的家人,在一起。  居然有近九成的中国人作此选择?  请原谅这个唐突的质疑,中国人不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血缘的族群之一吗,绝大多数人作此选择有何奇怪?不错,中国人注重家庭血缘关系,这是一个传统文化,但今天,它却更像
不可向你说  许多人向覆船洪荐禅师参学问道并因此开悟,所以十方学人都争相前往他处进行参拜。  一个学僧在参访禅师的路上,碰到一个卖盐的老翁,于是趋前请教:“请问老人家,覆船路如何去?”  老翁良久不语。  学僧又问了一次。  老翁很不高兴地说:“我已经向你说过了,你聋了吗?”  学僧不知所以:“你根本没发出一点声音,怎么说已经说了呢?”他反问老翁:“你向我说过什么?”  老翁:“向你说覆船路。”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3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公立医院应如何改革?怎样破除“以药补医”的局面?为此,本刊采访了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原司长、《大国医改》作者朱幼棣。    1、我国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该朝什么方向进行?  朱幼
2013年娱乐圈耳目一新的事不多,倒是有各种让人跌破眼镜的旧人。他们争先恐后地出现并表达,有的用作品,或好或坏;有的用婚姻,或分或合。但这些在经历了一年的沉淀之后,最终都只是一个个娱乐版面的头条,没能对时代作出实质性的改变。我们仍然嘻嘻哈哈地看热闹,保持了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习惯,出现与消失都理所当然,又无足轻重。  国产电影每年的情况似乎都更好了一点,又更糟了一些。这种分裂撕扯的观感,在几个热闹
1997年10月26日,江泽民对美国展开为期8天的国事访问,这是1989年以后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美,也很可能是江泽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访问。  一个多月前结束的“十五大”上,他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这一次,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改革正在向前推进,社会重新活跃起来,香港也在7月1日顺利回归,可惜“一国两制”的提出者邓小平并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幕——2月19日,这位老人在宁静中离开人世,江泽民为其举
电影完成后,失去目标和方向了  人物周刊:电影试映时,我看放映完后,观看的人几乎都是沉默的,没有人想说话。  冯小刚:几乎所有人看完后,都是这反应,闷了一会儿。有人说感觉像隔着书被打了一闷棍。震云那小说,没故事,没情节,没人物,主角就是民族。看完这个电影,你对自己的民族可能会有更深入的或者说跟以前不太一样的认识,这会让你有点不舒服。  人物周刊:听说你惦记这个小说20年之久?  冯小刚:差不多吧。
周迅 著名女演员。1991年初登大银幕,后成为第一位包揽两岸三地最高电影奖项影后桂冠的演员。2011年成为香奈儿中国形象大使。    我知道,你这辈子,太多人用古灵精怪来形容你,从媒体到影迷再到你的合作者。那我就不用这4个字来讲你。  我哪里是个倔强的人,只是在你面前,不想泯然众人而已。这跟男生爱在班花面前顶撞老师,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不过是想让你多记得我一点。这才勉强公平。虽然我记得你的,肯定
2月3日晚,电影《昂山素季》在香港举行首映礼,女主角杨紫琼、导演吕克贝松偕夫人一同出席记者会,畅谈拍摄经验及心得。饰演昂山素季的杨紫琼,点亮特制的蜡烛,寓意为缅甸点燃希望之光。吕克贝松强调,他的作品并非倡导政治,是属于当地人民的。对于昂山素季,他们都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杨紫琼 和她交谈的时光令人难忘  1991年,我听说一位东盟女子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对亚洲女性来说,这实在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布劳德把国资被偷窃的信息公布给了国际媒体,造成俄罗斯巨大政治危机,普京亲自插手Gazprom案件,更换了公司高层    上世纪20年代末,比尔·布劳德的爷爷老布劳德在纽约,当地的共产主义运动很活跃。老布劳德(厄尔·布劳德)曾经在堪萨斯和纽约州都担任过工会的主席, 1927年被邀请到红色苏联,在那里遇见了布劳德的奶奶,接着,布劳德的父亲在苏联出生。  1932年,老布劳德被派回美国,成为美国共产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