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老子时期的“无”及哲学准备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shu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察前老子时期"无"的诞生及发展轨迹,追寻"无"观念的上古知识和宗教源头,探寻它在甲骨金文中的使用及原始义,梳理这一语词在前老子时期文献中的衍生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无"由日常语词发展为哲学概念的准备过程。通过这些内容的考察,使我们知道,老子的"无"并不是"无源之水",前老子时期关于"无"的丰富内涵的认识及人类认识、思维的发展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子的形上之"无"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实现的一次质的飞跃。
其他文献
齐泽克认为,当今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犬儒性的,在犬儒理性话语下,主体获取了自身的社会身份,同时也实现自身外在的“同化”,即主体趋于客体,与客体达到同一。而且,主体还发
被害人的认识能力是刑法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被害人不具备相应的认识能力,那么其承诺在刑法学上可能就难以成立,这在行为人与被害人存在互动关系的犯罪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党群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党群关系和谐的核心。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基本思路是以利益为导向,促进发展,协调利益,不与民争利,其基本要求是坚持理性
为了探索区域文化对当地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影响,选择了影响集群创新绩效的2个重要构念"集群内学习和集群外学习"作为中介变量,来解析文化嵌入与集群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