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经典致敬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ONGQ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展示的课题是“向经典致敬——《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重点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展示。
  一、阐述教学目标
  首先,说一下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
  《阿长与〈山海经〉》是部编教材七下第三单元起始课,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的人文主题是平凡人物的闪光品格,以及“熟读精思”语文要素,课后练习思考探究一、二则提出了概括阿长形象、体会两种叙事角度的学习要求。
  此外,这篇散文还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定评的经典之作。
  据此,我设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默读3-16段,把握童年鲁迅和中年鲁迅视角下的阿长形象。
  2.精读19-29段,领悟阿长买《山海经》所蕴含的深意。(重点)
  3.诵读结尾两段,感悟中年鲁迅对阿长的深情。(难点)
  二、规划教学活动
  结合教学目标,我规划了三个教学活动,下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默读3-16段,把握不同视角下的阿长形象。
  要求同学们围绕阿长的相关事件,用四字短语概括其特点。
  在童年鲁迅的眼中,阿长好管闲事、不拘小节、礼节繁琐和愚昧迷信;然而到了中年,鲁迅再来看这些琐事,感受到的却是“善意”和“爱意”。
  比如说,阿长管“我”很严,喜欢“告状”,可以看出阿长对“我”严格要求真诚以待;睡觉摆成“大”字的旁若无人可以看出她行为举止虽是不拘小节却也率真;从她除夕给“我”吃福橘的“郑重”“惶急”和“十分欢喜”可以看出待“我”的真诚和善良;从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可以看出她愚昧背后的单纯。
  阿长既可气又可爱。也正是这种叙述视角的转变,巧妙地把文字背后的“此中真意”传递给读者。
  (二)精读19-29段,领悟阿长买《山海经》所蕴含的深意。(重点)
  接下来,精读《山海经》部分,领悟阿长买《山海经》所蕴含的深意。
  为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我设计以下4个活动:
  第1个活动,朗读25、26段,提炼词句,说说“我”得到《山海经》后的反应。
  “霹雳、震悚”等词语,作者明显采用大词小用的方法,意图从生理到心理上来表现童年鲁迅在得到《山海经》后的巨大反应。
  第2个活动,让同学们说一说这一巨大反应的原因。
  第3个活动,让同学们演一演“阿长买书”,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四人小组,一人扮演阿长,其余扮演街市老板,大胆想象,让这个念着“三哼经”的阿长买书的过程呈现出来。
  在体验式学习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大字不识的阿长在买《山海经》过程中的艰难、不易,内心的急切、纠结。
  综观全文,买《山海经》部分仅用了70字一带而过,我发现此处“留白之笔”,给人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我认为,教学的时候,补充这一部分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4个活动,思考插叙远房叔祖部分的深意。鲁迅先生用插叙的方法写了远房叔祖,这一部分内容常被忽略。这一活动拟采用“教师朗读,学生听读思考交流”的方式完成。
  这段“闲来之笔”,其实“大有深意”,我巧设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叔祖的个性、《山海经》的特别以及迫切得到《山海经》的缘由,为下文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埋下伏笔,当中年鲁迅再来看这件事的时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蕴含的深意也就不难读出了:
  1.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呵护了孩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2.打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满足“我”的精神渴求。
  3.影响了“我”的人生趣味。
  4.保姆阿长对自己乳养的孩子是尽职尽责的。
  5.保姆阿长敬畏书本,对爱读书的孩子充满期待。
  (三)诵读结尾2段,感悟中年鲁迅对阿长的深情。
  一直到这里,文章都在“蓄势”,前面所有的描写都是一个铺垫,一个酝酿情感的过程。从阿长买《山海经》的“留白之笔”到远房叔祖的“闲来之笔”,再到结尾一句“神来之笔”,一股情感就喷涌而出了。
  三、讲解重点问题
  下面讲解重点问题:阿长购买《山海经》对童年鲁迅有什么意义?
  同学们刚刚进行了分角色表演,还原了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
  除了这部分留白之笔,文章还有一部分看似与《山海经》无关的“闲来之笔”,请大家听老师朗读。思考三个问题:
  叔祖与太太、族人的关系如何呢?
  叔祖收集的《山海经》有什么特点呢?
  为什么大人们不愿意帮“我”寻买《山海经》?
  现在,一起来说一说。
  同学们刚刚发现了很多细节,从叔祖太太对叔祖的“咒骂”以及“无人可谈”的遭遇,看到一个“寂寞”、孤独的人。从叔祖收集的《花镜》和《山海经》等书,可以看出叔祖读书趣味的与众不同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那为什么大人们都不愿意帮童年鲁迅买来《山海经》呢?这个问题的确有难度,大家还记得鲁迅儿时在三味书屋所读的书吗?确实,《山海经》不是四书五经,它不入流、难登大雅之堂、是一本于“成才”无益的闲书。所以大人们是不会去帮孩子们买《山海经》这样的书的。可是,大字不识的阿长,把《山海经》读成《三哼经》的阿长,居然买回来了 。
  那么,当中年鲁迅再来回忆这段往事,就不难理解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意义了,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一说。
  “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山海经》让童年鲁迅念念不忘,为他打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满足了童年鲁迅的好奇心。
  同学们从反复出现“最为心爱的宝书”,以及后文“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并联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用“荆川纸”画画的细节,可以看出《山海经》影响了鲁迅的人生趣味。是啊,拥有《山海经》,让童年鲁迅的内心得到释放,《山海经》何尝不是他的“精神百草园”呢!
  阿长当然还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保姆,心里想的念的都是自己的小主人。阿长虽然大字不识,但她对知识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对读书的孩子充满信任,相信只要热爱读书,一定会有灿烂美好的未来。
  在文章结尾作者庄严而神圣地表达了他对阿长的深情,让我们一起深情诵读: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正如钱理群所言:“阿长与《山海经》,那是一种对母爱的依恋,一种自我反思的愧意,一种对生命的养育者和社会底层不幸者的深沉的爱。”
其他文献
【批注1:点明主旨,突出主题,呼吁儿女们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倾听妈妈讲述我们过去的事情,和她一起回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眷恋之情。】  毕淑敏  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宝历二年冬,55岁的刘禹锡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与白居易在扬子津首次相遇。白居易对刘禹锡前半生的贬谪充满不平和同情,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共鸣诞生了名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前半感叹“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怆,后半引吭
最后,来看结尾段(第四段)。  这一段,写的是人鸟同归的山间趣景,一派祥和。但细究下来,朴实的表达中间,却藏着深刻的寓意。“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已而”有三层意思,一是“不久,后来”;二是“罢了,算了”;三是“时而”。在此语境中,显然选第一种合适。但隐隐之中,却也可以读出“罢了,算了”的微痛感,因为当时的作者毕竟是被贬谪之人啊,所以当他看到眼前的盛景,不得不勾连身后现实的不
“哎!女儿,你过来看看,我在你外婆的背包里找到了一张小卡片!”正在整理外婆遗物的妈妈突然高声喊道。我拿起小卡片一看,只见上面用蜡笔花了一把大雨伞,构图和颜色都极其粗陋,一看就知道是我小时候画的。我默默地凝视着画上的那把大雨伞,思绪又飘回了从前……  那时候我还在幼儿园的小小班,外婆的身体也还很硬朗。有一天傍晚,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我站在窗边,羡慕地目送着小伙伴们一个个被撑着大伞的父母接走,心中有说不
案 例:  因家庭疏于管教加之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少年李某在看守所度過了自己的18岁生日。2016年6月17日,李某受吴某邀集,伙同其他3人随意殴打他人,致一人轻伤;2016年6月20日,李某伙同3人邀集数人持械与人在华容县某广场打群架,致一人重伤;2017年10月23日,李某受人雇佣伙同他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轻伤。[问题]  此案中,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评析]  本案中,李某无视国家法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4.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精神的内涵,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能读通顺;  2.找出文中四字词语,说说是什么意思。  一、 设疑引入  如果写一次出游,你会写什么
亲爱的妈妈:  您好!  “你要好好读书,不然就会跟他一样没文化、没素质,最后沦落到以侍弄垃圾为生的可悲下场!”  两年前,当我学习不认真时,您指着前来收垃圾的那位环卫工人的背影对我说了这句话。我一直将它铭记于心,成为鞭策我努力学习的动力。每次在楼下和他相遇时,我们避之唯恐不及。但是,从今天起,我却对他刮目相看了。为什么会这样?先让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吧!  今天,我们楼下举行一年一度的美食节,您一定
编者按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突如其来的疫情,就像一本本大大的语文书,所有人都在读;也是一张张生动的、充满生活气息与情境的语文卷,所有人都在答。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但不能闭目塞听。为此,我们特意以“疫情”为专题,编写了“语用题”“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三个板块的题目,以期同学们关注语文、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世界,同时,也让我们共同期盼春暖花开、一起祝愿国泰民安! 
又一次与父母驾车出行,又一次来到那个红绿灯前,又看到了那些跪地乞讨的身影,却已不见那个在马路上行走,引起我深思的老人。这一刻和那一刻一样,几分愧疚再次涌上我的心头。  那天清晨,天空飘着像雪一样洁白的云,太阳无私地将温暖带给地面上的生灵,微风轻拂着柳枝发出“沙沙”的响声。行车至此,红灯拦停了所有的车辆,使得我有闲看到十字路口人行道上的风景。我不觉讶然:许多人在人行道上乞讨,有些甚至还是四肢健全的年
(续上期)  第二部分 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