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本文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解读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在其乡村建设理论里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构造,中国社会的问题在于文化问题,这些结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者对中国的看法大相径庭。我们今天以唯物史观的视角观察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实践,借以分析其失败的内在必然性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参考意义。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内容1.1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梁漱溟认为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本文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解读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在其乡村建设理论里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构造,中国社会的问题在于文化问题,这些结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者对中国的看法大相径庭。我们今天以唯物史观的视角观察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实践,借以分析其失败的内在必然性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参考意义。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内容1.1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梁漱溟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群体生活,
其他文献
为探索水稻新品种泸两优晶灵在稻麦茬机插秧种植方式下的高产潜力,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播种时间,设3个处理,播期分别为4月3日、4月10日、4月17日。裂区为施氮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8、11、14kg/667m~2。再裂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分别为1.11、1.39、1.58×10~4/667m~2(移栽规格分别为30cm×20cm、30cm×16cm、30cm×14cm),在大田试验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全国范围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作为代表人物之一的梁漱溟立足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并在山东邹平等地进行近十年的乡村建设实验。在辩证吸收乡治、自治、乡约等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借鉴其文化、教育、人才的实践经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需要探索整体性文化振兴、本土化教育振兴和本地化人才振兴的现实路径。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形成了不同的实践模式和丰富的思想流派。其中,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在乡村教育、卫生、经济和自治组织等方面的思想建设和实践成果丰硕。三位学者的思想都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征,均以文化改造为目的,强调用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推进乡村建设,并能够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界”看待乡村文化,以长期的田野调查考察乡村社会。今天,在乡村振兴中,知识分子理应要承担起责任和使命,引领作为乡村振
从“治学”到“治世”,梁漱溟迅速转变自己的学者身份,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实践,这是他所认为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他提倡以“伦理本位”为根柢的组织形式,打通以乡村社会整体发展为代表的“公领域”与以民众道德情感为代表的“私领域”之间的界限,力图探索一条新的社会发展之路来挽救乡村、促进社会发展。然而,由于时局动荡、研究院的内部分歧以及乡土社会难以打破的固有文化结构等种种障碍,乡村建设陷入困境之
面对现代化浪潮,梁漱溟先生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深刻反思了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与不足。进而,梁先生提出以民族精神和礼俗乡约架构新乡村、以工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撑乡村文化建设和以知识分子为主导激发农民的主体自觉等的乡村建设思想。就其思想体系而言,不仅展现出其以“文化复兴中国”的基本志向,同时也展现出个人的理性觉醒和团体的伦理情谊相统一的基本特质。最后,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丰富内
二十世纪初,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遭到严重的破坏,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投身于乡村建设实践,想要通过乡村建设进而振兴中国。虽然其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移风易俗、发展农村教育、成立农业合作社以及重视公共卫生等实践,不仅在当时产生良好的效果,也为今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现实启示。
在山东邹平主持乡村建设实验期间,梁漱溟结合自身学识和乡村社会实际,在乡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一些颇具启发性的观点和思想,主要特点在于坚持就地取材、重视精神陶炼和讲求实地训练。受其思想的影响,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构建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为邹平乡村建设事业造就了核心力量和骨干人才,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他乡村建设实验区人才培养的制度化、系统化趋势。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人才思想
面对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国步方蹇的困境,梁漱溟认为这一切皆来自于文化的“失调”,拯救中国必须依靠中华文化的复兴,同时用“伦理本位,职业分立”概括中国的社会结构,为乡村建设运动打下了理论基础。作为一个实践者,他通过建立村学、乡学,重建新乡约;鼓励知识分子下乡以求政教合一;建立合作社模式促进经济发展等途径,在组织、政治、经济多方面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在帝国主义入侵的外因和
<正>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适应了从单篇课文教学走向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趋势,让教师有了单元整体建构的意识。教师在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依托语文教材,在单元整体教学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梳理如下。一、双线并行,为优化整体建构单元教学提供必要前提(一)问题引领中突出人文主题教师设计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品读、发现,深刻理解文本主旨,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涵养与升华。
<正>将主题式单元教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整体学习语文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构建语文知识结构,提高学习针对性。同时,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更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要。一、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单元教学是指以整体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以多篇文章促进单元整体教学,将自读、默读、分析、写作等方面相互融合,成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辅助的教学整体。主题式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