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评价粮食统购统销的五项好处为,对贫农有利,对灾民有利,对发展经济作物有利,对城里人有利,可以拿些豆子出口换回机器。
既保证粮食安全,又放活粮食政策,这是多年来我国在粮食体制改革上的总体思路。
统购统销政策32年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是这一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
1953年,粮食购销矛盾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陈云分析其根本原因为,“人民购买力增长的速度日益超过这些消费品生产增长的速度”,建议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配售。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指出: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计划收购(统购)、计划供应(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和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四个组成部允,11月19日,《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及《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规定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具体办法。12月初开始,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城乡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继粮食统购统销后,油料、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也相继纳入统购统销的范围。
1955年,毛泽东评价这一政策的好处为,“第一,对贫农有利。贫农缺粮,保证他们饿不死。第二,对灾民有利。不统购统销就要饿死人。第三,对发展经济作物有利,种棉花、甘蔗、烟叶的可以买到粮食。第四,对城里人有利,保证工业化的实现。第五,可以拿些豆子出口换回机器”。
1985年开始的合同定购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继续沿用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直到1984年出现建国后第一次卖粮难。据统计,1978-1984年,农民增收的粮食中,70%-80%都卖给了国家,国家的粮库已经盛不下。国家采取了应急性改革措施。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从当年起,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至此,持续32年之久的统购统销政策废止。
但是,卖粮难引发了农民种植的选择和调整,粮食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小,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经历了连续几年的粮食减产后,国家对合同定购政策进行调整,规定合同定购也是任务这在实际上是部分地恢复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当前的粮食购销体制改革
目前,国家粮食局承担着国家战略储备粮的征购与管理工作,但多年来的运作结果表现为,国家粮食局收进来的粮食已经远远超过了安全储备的需要,把原本应在市场流通的部分粮食也收进来了。我国乡镇一级的粮站已经实现股份化改革,大多交由粮站的人承包经营,他们既承担着国家粮食局下达的任务,也经营市场业务。
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要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并连续三次提高粮食收购价,就是要把保护农民利益和保护国家安全两个目标结合起来,但目前看来,要用一个政策把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两个目标同时解决,难度极大,可以考虑的办法是“一分为二”。
把国家政策性、战略性粮食安全储备与粮食的商业性购销调存基本分开。国家的战略性储备用粮可以直接在产区收购,也可以考虑通过期货市场吞吐一部分。战略储备的方式和数量根据我国的国情,借用淮海战役刘伯承的一句名言,可以采用“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的办法,即实控国储一块、虚控民储一块、遥控国际市场一块。实控国储可以控制在1000亿斤左右。民储的数量,据调查,大约在2000亿斤左右,总量大约可以达到全年产量的1/3,达到中国历史文献中所说的“耕三余一”,即33%的储备水平。这一指标在今天应当说是很高的储备水平。
控制的目的在于尽量为粮食的市场运作让开空间,充分发育民间的市场交易网络和平台。鼓励凡是符合国家规定资质的国有和民营企业积极进入粮食购销调存的各个环节,鼓励各种符合条件的经纪人进入粮食市场,鼓励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社进入粮食市场与大型农贸市场直接对接。
划分粮食安全基金和粮食风险基金。粮食安全基金主要用于国家粮食的安全储备调控,粮食风险基金主要用于粮食市场波动的价格调控。对于农民粮食种植收益的保护,建议与粮食的市场价格和直接补贴脱钩,采用间接调控和间接补贴的办法解决,即通过调控粮食进出口的指标和配额,通过调控生态建设的粮食补贴指标、期限,通过累进征收粮食消费税等简易办法来解决。
既保证粮食安全,又放活粮食政策,这是多年来我国在粮食体制改革上的总体思路。
统购统销政策32年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是这一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
1953年,粮食购销矛盾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陈云分析其根本原因为,“人民购买力增长的速度日益超过这些消费品生产增长的速度”,建议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配售。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指出: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计划收购(统购)、计划供应(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和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四个组成部允,11月19日,《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及《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规定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具体办法。12月初开始,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城乡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继粮食统购统销后,油料、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也相继纳入统购统销的范围。
1955年,毛泽东评价这一政策的好处为,“第一,对贫农有利。贫农缺粮,保证他们饿不死。第二,对灾民有利。不统购统销就要饿死人。第三,对发展经济作物有利,种棉花、甘蔗、烟叶的可以买到粮食。第四,对城里人有利,保证工业化的实现。第五,可以拿些豆子出口换回机器”。
1985年开始的合同定购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继续沿用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直到1984年出现建国后第一次卖粮难。据统计,1978-1984年,农民增收的粮食中,70%-80%都卖给了国家,国家的粮库已经盛不下。国家采取了应急性改革措施。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从当年起,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至此,持续32年之久的统购统销政策废止。
但是,卖粮难引发了农民种植的选择和调整,粮食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小,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经历了连续几年的粮食减产后,国家对合同定购政策进行调整,规定合同定购也是任务这在实际上是部分地恢复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当前的粮食购销体制改革
目前,国家粮食局承担着国家战略储备粮的征购与管理工作,但多年来的运作结果表现为,国家粮食局收进来的粮食已经远远超过了安全储备的需要,把原本应在市场流通的部分粮食也收进来了。我国乡镇一级的粮站已经实现股份化改革,大多交由粮站的人承包经营,他们既承担着国家粮食局下达的任务,也经营市场业务。
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要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并连续三次提高粮食收购价,就是要把保护农民利益和保护国家安全两个目标结合起来,但目前看来,要用一个政策把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两个目标同时解决,难度极大,可以考虑的办法是“一分为二”。
把国家政策性、战略性粮食安全储备与粮食的商业性购销调存基本分开。国家的战略性储备用粮可以直接在产区收购,也可以考虑通过期货市场吞吐一部分。战略储备的方式和数量根据我国的国情,借用淮海战役刘伯承的一句名言,可以采用“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的办法,即实控国储一块、虚控民储一块、遥控国际市场一块。实控国储可以控制在1000亿斤左右。民储的数量,据调查,大约在2000亿斤左右,总量大约可以达到全年产量的1/3,达到中国历史文献中所说的“耕三余一”,即33%的储备水平。这一指标在今天应当说是很高的储备水平。
控制的目的在于尽量为粮食的市场运作让开空间,充分发育民间的市场交易网络和平台。鼓励凡是符合国家规定资质的国有和民营企业积极进入粮食购销调存的各个环节,鼓励各种符合条件的经纪人进入粮食市场,鼓励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社进入粮食市场与大型农贸市场直接对接。
划分粮食安全基金和粮食风险基金。粮食安全基金主要用于国家粮食的安全储备调控,粮食风险基金主要用于粮食市场波动的价格调控。对于农民粮食种植收益的保护,建议与粮食的市场价格和直接补贴脱钩,采用间接调控和间接补贴的办法解决,即通过调控粮食进出口的指标和配额,通过调控生态建设的粮食补贴指标、期限,通过累进征收粮食消费税等简易办法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