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这本书从我们最熟悉的糖入手,探讨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本书的作者西敏司是著名的人类学家。西敏司于1943年获得了布鲁克林学院的学士学位,后来他师从斯图尔德和鲁思·本尼迪克特,并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研究主要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加勒比海人类学、农民、社会文化分析、奴隶制以及食物的意义与历史。
《甜与权力》主要是借十七世纪英国社会开始大量的消费“糖”这一历史现象,一方面讨论其发生的过程,另一方面试图从人思想与行动的意义来讨论蔗糖消费与资本主义经济兴起的关系。在本书的第一章“食物、社会性和糖”中,作者通过讨论“甜”不是指“甜的东西”,来阐述“甜”是一种味觉——霍布斯将其称为一种“品质”。他指出有的人把大规模的消费蔗糖当做是人们对“甜”的天生的喜爱,不过在他看来应当把对甜味的感觉和带来甜味的东西区分开。人们对甜的喜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说不能把喜欢甜当做是人类的普遍特征,这就引出作者要讨论的问题——一个特定的民族究竟是怎样变得如此顽固地坚持对“甜”的大量的、习惯性的摄入。
在第二章生产中,作者讨论了甘蔗种植园和工业、农业的关系。作者认为这是最接近17世纪的典型工业——它是农业生产与权威监控的混合。纪律可能是它的本质特征,劳动具有同质性,有严谨的时间意识,生产与消费分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早期的劳动模式属于混合式,兼有来自欧洲的小农场主、契约工人,以及非洲、美洲的奴隶。18世纪可谓是英法奴隶制种植园发展的顶峰时期。1850年之前的种植园生产模式的基础在于奴隶劳动,这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后者是在一个非人格化的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不过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这些农用工业为英国本土的某些资产阶层提供了养分。蔗糖市场越来越大,重商主义不利于让世界上最便宜的糖进入英国国内市场,奴隶制使得工业只能通过政府补贴和缺乏流动性的劳动力来维持,因此英国资本主义的主导势力要求自由贸易,并且废除奴隶制,而这背叛了种植园主。接着作者还讲了废除奴隶运动所带来的劳动力问题。
在第三章“消费”中,作者介绍了12世纪及其之后的几个世纪的一些饮食情况,并由此提出要探究蔗糖的地位就应该关注蔗糖是怎么被利用的。他向读者介绍了五大类蔗糖的用途,即药品、香料、装饰品、甜味劑、防腐剂,至于其“食物”的功能,是到了18世纪晚期才到来的。如此,蔗糖从一种稀奇、奢侈的东西转变成为一种日常的必需品。
第四章“权力”,作者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随着蔗糖的价格不断下跌,歧视性关税逐渐走向了消亡。这至少能在帝国范围内平衡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也鼓励了国外的生产者为了庞大的不列颠市场而展开竞争。第二个问题关于糖的内在意义。蔗糖变得普遍寻常,人们对平民百姓消费蔗糖的行为抱不同意见,有的人支持扩张此类商品的消费,认为这种消费扩张对消费者和国家来说都是好事;有的人则持反对态度,认为消费扩张在生理和伦理上都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这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都不利。第三个问题关于糖的外在意义。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力影响蔗糖的生产。当蔗糖的市场潜力爆发时,有的人主张关税平等,有的人主张废奴,他们信奉商业扩张和消费提升,并最终背叛了种植园主。第四个问题是不列颠的劳动者阶层是怎样成为了食糖者。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支持成为庞大的糖市场的后盾,在此基础上,新的工作与休息时间安排,雇佣条件的变化等原因使得劳动者为了获取报酬而努力工作,而糖能够提供能量,并且带来一种享受的感觉。
在第五章“饮食人生”中,作者提到蔗糖生产的高效率,以及蔗糖是一种较高效的热量供给源,它的价格不断下降,但是这仍不能解释创造出欲求的人为努力。蔗糖商人强化市场在人们消费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刺激了处于焦急不安的消费者的心理,让人们通过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来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蔗糖按照不同的方式被安排到不同的用途上,成为了反映发展程度的一个参照物。越是发达国家,蔗糖的非家庭的工业式消费所占比例也就越高。蔗糖消费的增长不过是发展改变人们的食物习惯,以及选择的多种途径之一。这些变化影响到膳食结构和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作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趋向消亡。饮食变得更加个人化,并且缺少互动性。蔗糖还以另一种方式影响了消费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吃东西时其实更关注的是质感或口感,而不是味道。
作者简介:央金措(1988.6——),女,26岁,藏族,四川松潘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2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灾难人类学。
《甜与权力》主要是借十七世纪英国社会开始大量的消费“糖”这一历史现象,一方面讨论其发生的过程,另一方面试图从人思想与行动的意义来讨论蔗糖消费与资本主义经济兴起的关系。在本书的第一章“食物、社会性和糖”中,作者通过讨论“甜”不是指“甜的东西”,来阐述“甜”是一种味觉——霍布斯将其称为一种“品质”。他指出有的人把大规模的消费蔗糖当做是人们对“甜”的天生的喜爱,不过在他看来应当把对甜味的感觉和带来甜味的东西区分开。人们对甜的喜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说不能把喜欢甜当做是人类的普遍特征,这就引出作者要讨论的问题——一个特定的民族究竟是怎样变得如此顽固地坚持对“甜”的大量的、习惯性的摄入。
在第二章生产中,作者讨论了甘蔗种植园和工业、农业的关系。作者认为这是最接近17世纪的典型工业——它是农业生产与权威监控的混合。纪律可能是它的本质特征,劳动具有同质性,有严谨的时间意识,生产与消费分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早期的劳动模式属于混合式,兼有来自欧洲的小农场主、契约工人,以及非洲、美洲的奴隶。18世纪可谓是英法奴隶制种植园发展的顶峰时期。1850年之前的种植园生产模式的基础在于奴隶劳动,这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后者是在一个非人格化的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不过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这些农用工业为英国本土的某些资产阶层提供了养分。蔗糖市场越来越大,重商主义不利于让世界上最便宜的糖进入英国国内市场,奴隶制使得工业只能通过政府补贴和缺乏流动性的劳动力来维持,因此英国资本主义的主导势力要求自由贸易,并且废除奴隶制,而这背叛了种植园主。接着作者还讲了废除奴隶运动所带来的劳动力问题。
在第三章“消费”中,作者介绍了12世纪及其之后的几个世纪的一些饮食情况,并由此提出要探究蔗糖的地位就应该关注蔗糖是怎么被利用的。他向读者介绍了五大类蔗糖的用途,即药品、香料、装饰品、甜味劑、防腐剂,至于其“食物”的功能,是到了18世纪晚期才到来的。如此,蔗糖从一种稀奇、奢侈的东西转变成为一种日常的必需品。
第四章“权力”,作者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随着蔗糖的价格不断下跌,歧视性关税逐渐走向了消亡。这至少能在帝国范围内平衡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也鼓励了国外的生产者为了庞大的不列颠市场而展开竞争。第二个问题关于糖的内在意义。蔗糖变得普遍寻常,人们对平民百姓消费蔗糖的行为抱不同意见,有的人支持扩张此类商品的消费,认为这种消费扩张对消费者和国家来说都是好事;有的人则持反对态度,认为消费扩张在生理和伦理上都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这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都不利。第三个问题关于糖的外在意义。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力影响蔗糖的生产。当蔗糖的市场潜力爆发时,有的人主张关税平等,有的人主张废奴,他们信奉商业扩张和消费提升,并最终背叛了种植园主。第四个问题是不列颠的劳动者阶层是怎样成为了食糖者。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支持成为庞大的糖市场的后盾,在此基础上,新的工作与休息时间安排,雇佣条件的变化等原因使得劳动者为了获取报酬而努力工作,而糖能够提供能量,并且带来一种享受的感觉。
在第五章“饮食人生”中,作者提到蔗糖生产的高效率,以及蔗糖是一种较高效的热量供给源,它的价格不断下降,但是这仍不能解释创造出欲求的人为努力。蔗糖商人强化市场在人们消费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刺激了处于焦急不安的消费者的心理,让人们通过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来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蔗糖按照不同的方式被安排到不同的用途上,成为了反映发展程度的一个参照物。越是发达国家,蔗糖的非家庭的工业式消费所占比例也就越高。蔗糖消费的增长不过是发展改变人们的食物习惯,以及选择的多种途径之一。这些变化影响到膳食结构和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作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趋向消亡。饮食变得更加个人化,并且缺少互动性。蔗糖还以另一种方式影响了消费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吃东西时其实更关注的是质感或口感,而不是味道。
作者简介:央金措(1988.6——),女,26岁,藏族,四川松潘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2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灾难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