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梦不能过于物质化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imitere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八岁到十七八岁,正是有梦的年龄。学校,是学生做梦的地方;在学校,学生应该萌生个人梦想,甚至尽情做梦。也因为如此,学生需要和一些有理智也有梦想的教师在一起,在耳濡目染间,让思想和情感飞向未来。
  现在的麻烦,往往是非常“现实”的一代教师在教训做梦的学生。在一些学校,常常听教师诉说:“不知道这些学生成天在想些什么东西,已经高二了,成天胡思乱想”“作业总是少做,却有空写了一本子诗”“成绩一直上不去,倒是想到西藏去”……
  我不太理解:你既然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凭什么认为他是“胡思乱想”?他写诗,有什么不好?诗比作业有趣多了。什么时候有过规定,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不配去西藏?
  总之,儿童以及迈入青春的青少年,他们可以尽情去幻想他们希望的事,这个年龄应当做些梦,即使“梦做错了”也没关系,如果少年时代没有梦,那也许一生也就没有梦了。没有梦想的人生是可怜的。
  少年的心思,是人生的美丽,谁没有过最“敢想”的时代?因为眼前没有困难和挫折,或者没有把困难挫折估计得准确,因此,想以一个人的奋斗拯救世界,缔造和平,想行医救死扶伤,想掏出心来救民于水火,想以一丸之发明战胜癌症,想均贫富,想人间平等,想世界大同,等等。虽然他有可能在不断的耻笑和一盆盆泼来的冷水中逐渐清醒,但不能说明这样的梦想没有价值。这是一名少年或是儿童心智成长中的正常现象,有真善美的基因,有人性、人道的基因,他会在成长中逐渐变得理性,选择更为实际的态度去设计未来。我甚至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成长必须”,有必要让少年儿童走一段曲折的路,这样的体验会给他的一生留下一粒梦的种子。如果他从小就是个非常“实际”的孩子,极其务实,从不做梦,那么长大后有可能变得很猥琐——他成长的基因中最顽强的是占有和争夺。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开始上学时总是愉快的,他把上学作为美好的事;而一旦他发现考试成绩与家长的喜怒、教师的眼神有关联后,压力便出现了,恐惧和不安开始追随他,甚至把学习当作一件苦事。他原来以为自己长着翅膀,应当飞翔,飞得很高;上学了,他希望教师能给他一双有力的翅膀;或者,他以为自己是有翅膀的,希望教师至少能指给他一个方向。然而,他的老师冷静地教训他:“你现实一些吧,别做梦了,来,就从这里,开始爬……”有梦的学生进了无梦的学校,如同想飞的人被锁进了地狱。牢笼关不住鸟的飞翔梦,然而时日久远,鸟的翅膀会退化,即便有飞的欲望,也会丧失飞的力量。錯误的教育比没有教育更糟糕。
  没有梦想,学生不会走得太远,梦想过于物质化,则有可能原地打转。三十年前,语文界流行一些与“梦想”有关的作文题,如“假如我是市长”“二十年后的我”“三十年后回母校”等等,无非是鼓励少年发挥想象,大胆说话。那年我教初二,有不少学生也写类似的梦想。有个学生写道:“同学们回到母校,纷纷慷慨地向母校捐款……”课堂讲评作文,听他读到这里,全班都笑起来。我说:“你是不是认为,过了三十年,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还是很穷?”我并不赞同毕业生为母校捐款,对民族教育的文化品格而言,这也许未必是什么幸事,但我还是肯定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也有学生颇有想象力,有个学生写道:“学校上空一阵轰鸣,一架直升机停在教学楼顶,从飞机上走下一个西装革履、气宇轩昂的人,这就是中国最大的科技公司总经理——我。”全班听了又大笑,有学生笑得捶课桌。
  当年国家穷,教育穷,学校穷,人也穷,因为这个“穷”,给学生留下了多少物质梦想!三十年过去,一些城市小学的设备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大学,有些中学花成亿资金掘地十几米建停车场。校友聚会,豪车堵门,基本没有骑自行车来的;有些发达的学生,也早就买得起直升机了。至于“纷纷向母校捐款”的事,并不多,即使捐,往往也会有些附带条件。大部分学生当年追求的物质梦想差不多都实现了,只是在聚会上,他们在感激母校栽培的同时,似乎仍然在焦虑:为升职,为待遇,为利润,为争取“项目”,为同行竞争,为“上市”,为子女出国、就业……总之,他们的话题仍然是物质的,这也许是他们当年写“三十年后回母校”时没想过的。
  教师呢,是不是也没想到?虽然未必具体到校园“变小”私家车无处停放,没有具体到学生刚到中年健康就会出问题,但是,我们当年本应当想到: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我们的教育究竟给学生灌输了一些什么,让他们过早地失去了天真,让他们那样急匆匆地走过青春,又忙忙碌碌地走向老年?我们究竟教了他们什么,让他们那样热衷于追逐与获取?
  当年的学校,给过学生“奋斗”“拼搏”“成功”“励志”的教育,灌输过庸俗的名利观,甚至用各种各样的物质化的梦想诱惑学生学习。特别是所谓的“老校”“名校”,如果不鼓励学生成名成家,不鼓励学生力争上游,这个老师就好像有些失职。我曾有过一些“上进心不强”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会说“人不笨,就是不努力”,于是我也按惯例“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和他们谈心,“找差距”,帮他们想办法。我必须承认,那些努力基本是徒劳的。虽然有学生对我当年的教育表示感激,但我很清楚:我当年所做的,仅仅是平等地对待他,尽可能地安抚他;我的确曾试图“激励”他,而由于我说服不了他们,所以大多放弃了。这些经历,启发我懂得尊重教育规律,明白“人的教育”才是教师的职业任务。
  如果教育只是用物质化的梦想把儿童和少年教得只知“拼搏” “奋斗”“成功”“励志”,只知刻苦而不懂得趣味与快乐,那还算不算“教育”?教育要让人美好而和谐地生活,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当今社会的文艺热衷于宣扬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就连广告反映的生活画面也趋于富贵化、奢侈化,缺乏普通人的文化意识。在这种文化熏染下,学生把读书学习当作“脱离底层生活”的途径,他们对学习的认识总是带着强烈的物质欲望。经过奋斗“发达”之后,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包括荣归母校、慈善捐助),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非常体面的人生。我们不否认个人奋斗的合理性,然而这些不能成为教育目的,倘若教育之果仅仅以这类形式呈现,说明社会的文化教育观仍然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   那些从小就被引导去追名逐利的人,无论如何掩饰,都难以遮盖品格与教养的缺陷,都遏制不了无边的物质欲望。有位教师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说对那个只教了一学期语文的老师印象最深,因为他在课堂上公开宣称“为什么要读书,就是为了今后做大官,挣大钱”——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猥琐,他的话是发自内心的。那个老师后来当了校长,颇有权势,然而,他也没有想到:当年的学生记住了他课堂上的猥琐之论,并一直在观察他。学生为什么会记住他那番话?是他们多多少少受过一些常识教育,有判断是非的基本能力;教师的猥琐言论侮辱了学习宗旨,学校就可能鄙俗不堪。十多年前有校长称“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是诗,应试教育是馒头”,结论是“不吃馒头会死”。他只知道“不吃馒头会死”,他哪里知道,不读诗是另外一种死法!
  和学生相处,学生无意间会说些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也颇有意思。比如,他们会谨慎地诉说困惑,认为一些教师的班级管理简单粗暴,教学水平不高;同时也会说“但这个老师要求很严格”“他的严格也是为我们好”“他自己也从来不休息的”……听多了,則感到这不是学生个人的认识,而是来自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无梦的教师,教学观念总有许多问题,他们缺乏学习和自省意识,他们自认为是合格的教师,能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然而他们不知道:“为学生好”,也不过是引导学生求田问舍,受这样的教育,学生走不远。
  我常感到困惑:基础教育为什么会出现那么浓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为什么那些有境界有梦想的教师,反而常处在被体制边缘化的境地,甚至会被部分学生当作幼稚?我们不难看到,把学生教得太现实了,他就不会有任何梦想;如果在他每迈出一步之前都告诉他“你不能输,如果你输了,你的人生就完了”,这个学生便不敢走路,不会前行。这样的学生是没有梦也不会做梦的。这种无梦的学生,没有朋友,只有对手;没有合作,只有竞争;没有高尚,只有利益;没有快乐,只有“成功”……然而,学生过早地失去梦想,还会有“明天”吗?他们能拯救自己吗?这个社会还会好起来么?一个有梦的学生如何看待无梦的老师?一个有梦的学生如何看待不准做梦的课堂?一个有梦的学生如何看待周围不敢做梦的同学?我恐怕想多了,但我不绝望,毕竟有在做梦的学生,有让学生自由做梦的老师。
  和一些过去的学生交流,我发现,他们人到中年,仍然有梦想,对未知世界保持好奇心,能对新事物作出理智判断,他们始终有学习探究的意识,他们满足于基本生活保障,不为“利”而辛苦,在公共社会和私人空间,都能保持读书人应有的修养和品格。这样的生活态度,不是教育界那些急吼吼的人能想象出的。这样的梦想,庶可接近鲁迅所说的“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其他文献
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幼儿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让幼儿非常自然、顺利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二是通过衔接工作对幼儿加深了解做出更为正确的评价。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期刊
【摘 要】 类比是发现探究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很多发现、技术发明中,不乏通过类比而得到的重大成果。同样,在数学的学习中,也有大量知识可以通过类比的思想来发现和学习,本文就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类比思想方法进行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 类比 类比思想 教学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新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
期刊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班级活动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发展的指导者。班级管理就是千万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和班务管理的主人。班级管理的目标分为班级思想建设、班风建设、班级管理体系建设。  1 积极开展班级思想建
期刊
摘 要:在高三一轮复习课《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中,设计“课前尝试,熟悉基本模型”“要点梳理,回归命题本原”“题型梳理,回归试题模型”“典例剖析,命题视角研题”四个环节,与学生合作选题、编题、解题,并让学生明晰试题的来源及基本模型,以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从命题的视角进行习题教学需要注意培养抽象建模的意识,重视命题思路的剖析,创设命题实践的机会。  关键词:习题教学 命题视角 基本不等式 
期刊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小学学生的主体,隔代教育也已经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的主流形式。再加上农村小学条件差,受教育的学生人数锐减,教育整合,学生上学的路程明显增长。作为农村小学班主任,应努力做到“二化三沟通”。以学生为主体,班级管理制度化、日常管理民主化;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1 建立班级管理制度  1.1 班级管理制度化,日常管理民主化。在新学期两周,逐步建立科
期刊
【摘 要】 多模态环境为基于行为导向理论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意义构建方式,也赋予了行为导向理论更丰富的内涵。本文以旅游英语课程为例,通过论述旅游英语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与评估机制,探究旅游英语教学如何在多模态环境下以行为导向理论为指导,建立更为科学的旅游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多模态 行为导向 旅游英语  迅猛发展的信息通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途径,而语义的表述也更加多元化,
期刊
几次和老师们谈“优雅而有趣味的生活”的话题,回应的多是叹息,也许他们认为我退休后能闲一些,忘记上班劳累的狼狈了。其实,谁都会希望自己的生活优雅而有趣味,但现实总把我们的梦想不断地拉低。而我总会固执地想,如果人没有那样的向往,生存底线岂不是更要下滑?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能让学生立于人世,有尊严地生活,创造并享受生活。优雅而有趣味的生活,在于人的发展有良好的精神基础与稳定的社会环境。人因对世界的正
期刊
【摘 要】 当前推行的英语高考改革提出要改变哑巴英语的教学模式和过度纠结于语法的考试方法,再次把口语教学推向了高中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顺应时代潮流,作者在文中就当前高中学生在语音、心理和知识量等方面存在的口语学习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更新理念、丰富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重视英语早读和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口语教学 问题 对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意义主要有: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知识构建,帮助教学面向全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主要有:明确培养学生的“有疑”意识,重视反馈学生的课堂提问,灵活运用课堂提示语言,充分借助题目编拟方法。  关键词:提出问题能力 教学意义 教学策略  发现、提出问题是思考的先决条件,更是长时间思考的源源动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期刊
摘要:阅读界限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思辨能力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韩李之争”的焦点之一。教材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界限有三个维度:宏观方面的主流价值观维度,中观方面的语文课程特点及语文学科文化特质维度,微观方面的教材文学类文本的形成机理及学生的语文思辨心理状态维度。三个维度只有形成宏观、中观、微观逐层“俯视”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思辨能力才能走在“正道”上。  关键词:阅读界限教材文学类文本思辨能力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