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百衲本二十四史》具有无与伦比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和版本价值,在中国史学乃至世界史学上都上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国宝级的珍品,精心的修缮使得这套“二十四史”成为弥足珍贵的善本。明确《缩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汉书》版本信息,能够进一步探究其价值,更好的提供服务,并进行利用。
【关键词】:版本源流,《缩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汉书》,版本描述
《百衲本二十四史·汉书》,东汉班固撰。亦称《前汉书》。《百衲本》为民国张元济等主持校勘。商务印书馆刊印。《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此本共分一百卷。
一、《汉书》各版本源流:
《汉书》所记启于汉高祖,止於王莽,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表、志也有不限於西汉的,如古今人表就包括很多汉以前的人物,但这是个别的)。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名士隐者,天文食货,百官群县,无所不有。《汉书》的版本很多,唐朝以前的版本多已佚失。
1、北宋时有“景佑本”(即北宋遞修刻本),《百衲本汉书》即采用此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影印。景佑本其独特价值就在於其为《汉书》现存的最早刻本,尽可能的保留了《汉书》的原始面貌,相对於其後的诸本因经多次转抄而致遗漏、增佚,景佑本传误的情况较少,正可以校正点校本《汉书》中文本之漏误以及颜注之误。
2、清朝乾隆年间,武英殿刊印了“殿本”,又称“武英殿本”。此本是经过皇帝钦定的本子,其中因要避讳,多有错讹。书刻采用清代标准方体字,所以也基本代表了清代方体字刻印的最高水平。在1936年《百衲本二十四史》问世之前,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简称“殿本”)即为清朝和民国两代研究中国历史最为通行的正史版本。
3、清朝同治年间,清政府又刊印了“局本”。清朝刊印的“殿本”和“局本”都是《汉书》较通行版本,也是《汉书》较好的两个本子。
4、民国时期的 “百衲本”,系影印北宋时期的“景佑本”而成,其中很少错误,是《汉书》的善本,由商务印书馆印制,作为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印刷技术过硬,亦被部分学者视为是《汉书》最好的版本之一。
5、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铅印本(共十二册),是经过了专家学者的精校,又为之标点,读起来更为方便,是目前的通行本。尽管在第二版的二十四史中有部分书在当初校订时候,点断、出注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总的而言,汉书史记还是做得很好的,都是名家手笔。
二、《缩印百衲本汉书》版本描述:
(一)牌记:
此本目录前有墨围单线长方形四行无界牌记,上书“上海芬楼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北宋景佑刊本原书板高廿二公分宽十六公分”,第一行八字,后三行每行九字,反映了《百衲本》影印所据的底本信息,包括原版收藏者、版本和原板大小。
(二)目录:
《百衲本汉书》目录共十四页,包括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卷。四周双边(即双栏)(四周双边的双栏是宋室南渡,流风既远,古风无存后才出现的,所以疑该目录可能是宋室南渡后或更晚时才新加之刊印的,不应是与正文同时刊印之目录)。每半页皆十三行。单鱼尾、黑鱼尾、白口、无刻工。
(三)正文版式:
1、栏线:
《百衲本汉书》天头加一单线,上中标卷数、类别顺序,单线左上或右上标注每一页在《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总页码与本单册页码。正文采用左右双边,是典型的宋初刊本。
2、行款:
每卷卷首均有数量不等的印章,如:宋本、郇斋、祁阳陈澄中藏书记、季振宜印、沧苇、经绶珊眼、阆源真赏、王□(疑为“镭”或“镏”或“镛”字)注印、铁琴铜剑楼、贞元、仲雅、緐露堂图书印、云间潘氏仲履公图书、汲古阁、毛晋秘籍、毛氏奏叔、隐湖毛表图书等,表明此书历经毛晋汲古阁、季振宜、徐乾学、黄丕烈等递藏,对鉴赏此本价值、流传过程等均有重要作用。每半页皆十行,每行十九字(不带注者)。正文下带有颜师古之随文注,小字、分两行注,行25~28字不等。字体为欧阳询体,字体宽博端重,有元倪瓒及黄丕烈、顾广圻跋,笔画、注释安排都较密,但是基本上都能看清楚。因刻工水平不一,稍有参差。正文竖看齐整,横看多不齐整。
3、版心:
单鱼尾、黑鱼尾、白口。鱼尾下标书名、类别顺序,再下为页码,压栏线处有刻工名字,或以此计酬、或表明责任、或借以自我宣传。今以书中刻工考之,原书是否景祐间刻,尚可再议。因书中刻工牛实、徐高等,皆南宋初年杭州地区名匠,故原版最早也应是北宋后期完成的。
4、避讳:
本书中有避讳的情况,如“敬”、“恒”等字,有助于进一步考证成书年代。
《缩印百衲本汉书》作为后来为了学术需要加印的《百衲本汉书》缩印本,采用影印手段,为胶装本。然因为其内容与初版无异,虽在收藏价值上逊色不少,但仍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亦可作为《汉书》善本来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元济等.缩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汉书〔M〕.北京,商務印书馆,1958年9月第一版。
[2]二十五史·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第一版。
[3]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月第一版。
[4]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目录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4月第二版。
[5]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版本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4月第二版。
[6]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校勘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4月第一版。
[7]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典藏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4月第一版。
[8]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二版。
[9]余婷婷. 中华书局本《汉书》十二纪校勘札记〔D〕.苏州大学,2009。
作者简介:孙丽丽,女(1985 .7——),汉族,云南保山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地方文学与文化
【关键词】:版本源流,《缩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汉书》,版本描述
《百衲本二十四史·汉书》,东汉班固撰。亦称《前汉书》。《百衲本》为民国张元济等主持校勘。商务印书馆刊印。《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此本共分一百卷。
一、《汉书》各版本源流:
《汉书》所记启于汉高祖,止於王莽,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表、志也有不限於西汉的,如古今人表就包括很多汉以前的人物,但这是个别的)。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名士隐者,天文食货,百官群县,无所不有。《汉书》的版本很多,唐朝以前的版本多已佚失。
1、北宋时有“景佑本”(即北宋遞修刻本),《百衲本汉书》即采用此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影印。景佑本其独特价值就在於其为《汉书》现存的最早刻本,尽可能的保留了《汉书》的原始面貌,相对於其後的诸本因经多次转抄而致遗漏、增佚,景佑本传误的情况较少,正可以校正点校本《汉书》中文本之漏误以及颜注之误。
2、清朝乾隆年间,武英殿刊印了“殿本”,又称“武英殿本”。此本是经过皇帝钦定的本子,其中因要避讳,多有错讹。书刻采用清代标准方体字,所以也基本代表了清代方体字刻印的最高水平。在1936年《百衲本二十四史》问世之前,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简称“殿本”)即为清朝和民国两代研究中国历史最为通行的正史版本。
3、清朝同治年间,清政府又刊印了“局本”。清朝刊印的“殿本”和“局本”都是《汉书》较通行版本,也是《汉书》较好的两个本子。
4、民国时期的 “百衲本”,系影印北宋时期的“景佑本”而成,其中很少错误,是《汉书》的善本,由商务印书馆印制,作为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印刷技术过硬,亦被部分学者视为是《汉书》最好的版本之一。
5、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铅印本(共十二册),是经过了专家学者的精校,又为之标点,读起来更为方便,是目前的通行本。尽管在第二版的二十四史中有部分书在当初校订时候,点断、出注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总的而言,汉书史记还是做得很好的,都是名家手笔。
二、《缩印百衲本汉书》版本描述:
(一)牌记:
此本目录前有墨围单线长方形四行无界牌记,上书“上海芬楼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北宋景佑刊本原书板高廿二公分宽十六公分”,第一行八字,后三行每行九字,反映了《百衲本》影印所据的底本信息,包括原版收藏者、版本和原板大小。
(二)目录:
《百衲本汉书》目录共十四页,包括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卷。四周双边(即双栏)(四周双边的双栏是宋室南渡,流风既远,古风无存后才出现的,所以疑该目录可能是宋室南渡后或更晚时才新加之刊印的,不应是与正文同时刊印之目录)。每半页皆十三行。单鱼尾、黑鱼尾、白口、无刻工。
(三)正文版式:
1、栏线:
《百衲本汉书》天头加一单线,上中标卷数、类别顺序,单线左上或右上标注每一页在《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总页码与本单册页码。正文采用左右双边,是典型的宋初刊本。
2、行款:
每卷卷首均有数量不等的印章,如:宋本、郇斋、祁阳陈澄中藏书记、季振宜印、沧苇、经绶珊眼、阆源真赏、王□(疑为“镭”或“镏”或“镛”字)注印、铁琴铜剑楼、贞元、仲雅、緐露堂图书印、云间潘氏仲履公图书、汲古阁、毛晋秘籍、毛氏奏叔、隐湖毛表图书等,表明此书历经毛晋汲古阁、季振宜、徐乾学、黄丕烈等递藏,对鉴赏此本价值、流传过程等均有重要作用。每半页皆十行,每行十九字(不带注者)。正文下带有颜师古之随文注,小字、分两行注,行25~28字不等。字体为欧阳询体,字体宽博端重,有元倪瓒及黄丕烈、顾广圻跋,笔画、注释安排都较密,但是基本上都能看清楚。因刻工水平不一,稍有参差。正文竖看齐整,横看多不齐整。
3、版心:
单鱼尾、黑鱼尾、白口。鱼尾下标书名、类别顺序,再下为页码,压栏线处有刻工名字,或以此计酬、或表明责任、或借以自我宣传。今以书中刻工考之,原书是否景祐间刻,尚可再议。因书中刻工牛实、徐高等,皆南宋初年杭州地区名匠,故原版最早也应是北宋后期完成的。
4、避讳:
本书中有避讳的情况,如“敬”、“恒”等字,有助于进一步考证成书年代。
《缩印百衲本汉书》作为后来为了学术需要加印的《百衲本汉书》缩印本,采用影印手段,为胶装本。然因为其内容与初版无异,虽在收藏价值上逊色不少,但仍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亦可作为《汉书》善本来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元济等.缩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汉书〔M〕.北京,商務印书馆,1958年9月第一版。
[2]二十五史·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第一版。
[3]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月第一版。
[4]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目录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4月第二版。
[5]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版本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4月第二版。
[6]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校勘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4月第一版。
[7]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典藏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4月第一版。
[8]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二版。
[9]余婷婷. 中华书局本《汉书》十二纪校勘札记〔D〕.苏州大学,2009。
作者简介:孙丽丽,女(1985 .7——),汉族,云南保山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地方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