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洗尽铅华,从容出发

来源 :E药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移动医疗的表现是一张惨不忍睹的考卷?
  投资者说我们不投移动医疗,这东西不靠谱;创业者说我做的是医疗信息化,不是移动医疗;医生说没有补贴的移动医疗,就是个摆设;患者说啥叫移动医疗,能挂到专家号,看病还少花钱吗?
  两年前,大家还争先恐后地给自己戴上移动医疗的帽子,两年后的今天就避之不及了。当每个人都觉得当前医疗体制不合心意的时候,却对医疗创新非常提防。当互联网横扫传统行业时,大家一致认为医疗是个例外。
  移动医疗入冬?
  北京卫计委禁止移动医疗APP介入公立医院加号预约,魏则西事件对百度等从事网络医疗广告业务的公司打击甚大,CFDA叫停阿里健康独家经营的电子监管码和第三方平台药品网售业务,O2O明星项目药给力因内讧而关门,红极一时的医药电商盈利困难,一线移动医疗公司如好大夫、就医160、寻医问药等纷纷爆出裁员冻薪等负面新闻,不少移动医疗公司因用户不活跃、模式不清晰而面临资金断裂,移动医疗的旗手张锐遽然离世……
  以上情况都不假,但移动医疗中还有另一幅场景。
  尽管顶着烧钱补贴的恶名,但据估算中国整个移动医疗在2015年~2016年间实际融资之和也不过30亿美元,而滴滴打车一家公司融资就超过70亿美元,2015年烧钱更是超过100亿元。医疗市场比出行市场规模更大、利润更高,目前的融资和烧钱状况其实不算过分。
  在大量天使轮和A轮的小项目融资困难中,仍有平安好医生、趣医院、思派网络和心医国际等项目完成了数千万美元甚至数亿美元的融资。一边是小公司缺钱嗷嗷待脯,一边是因资产荒而成立大量专注医疗的风投基金,对商业模式清晰或有技术和用户壁垒的项目,资本出手从来都不含糊。行业不缺钱,缺的是投资信心和方向。
  跟去年还热衷于拉用户给补贴相比,2016年的移动医疗务实很多。下载量、用户数、日活月活不再是大家关注焦点,主打挂号问诊的向医疗深度服务拓展,线上线下服务结合成为共识。慢病管理注重于线下机构和智能硬件结合,智能硬件从消费级向医疗级提升,医学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挖掘的创新项目也层出不穷。尽管商业模式和盈利前景还需要时间证明,但注重创造医学价值和医疗效率的观念已经成为主流。
  对于移动医疗这样出现只有几年的行业,早期有一些浮躁和泡沫非常正常。移动医疗跟其它中国式创业一样存在跟风、造假、烧钱的问题,潮水退去难免留下一地鸡毛,何况创业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探险,过于关注负面只会让你忽略埋藏在沙子下面的黄金。从过去两年的表现来看,创业者总体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至少让我们明白哪些道路走不通。如果有人不以为然,那只能说大家对医疗体制太失望,对移动医疗希望值太高。
  医疗移不动?
  移动医疗这两年始终在医疗外围徘徊,无法切入诊疗服务的核心部分,垄断医疗资源的公立医疗机构在体制上并没有动力打开大门,大医院医生在患者饱和的情况下没有精力去使用移动医疗,有名无实的多点执业也制约了医生在个人品牌、患者管理上的尝试兴趣。
  移动医疗在健康管理、慢病防控和改善康复上的优势,无法在现有以报销治疗费用为主的医保体系中得到承认,关注用户长期健康的商业健康险自身又发育不良。在医疗本身都要靠药品和检查来包养的时代,移动医疗还只能当一只无依无靠的流浪猫。
  移动医疗另外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受制于医疗信息化的不足,结构化电子病历(健康档案)还非常稀罕,掌握中国人医疗信息的医院并不愿意把自家的数据与其它医院互联互通。当大数据获取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核心时,没有数据的互联网+医疗还能有什么前途?
  在公立医院仍然呈垄断态势,民营医疗和多点执业举步维艰,商业保险命运未卜,医疗信息化遥遥无期情况下,移动医疗面临的生存环境实在太过恶劣。
  只是服务工具?
  既然医疗的核心是医院和医生,那么移动也只能给医疗当一个配角吗?在重大疾病的诊断治疗上,医院和医生无疑是舞台的主角。但中国最急需的还不是高精尖医疗技术的提升,而是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基層医疗能力的提升、慢病防控的落实、院外康复的实现和健康管理的正本清源,从而实现预算可控下的全民医保。这些看似技术不高的挑战实际执行极为不畅,固然有体制和利益分配的问题,但是移动医疗这种新技术平台的缺乏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没有强大的移动医疗平台,患者的分诊转诊和远程会诊就无法实现,分级诊疗也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强大的移动医疗平台,基层医生的线下学习成本会很高,能力提升速度会很慢。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院外康复和健康管理,就连政府大力鼓吹的民营医疗和多点执业,如果没有移动医疗帮着联接患者打造品牌,这些新医疗服务很难跟大医院进行PK。在信息化浪潮改变几乎所有行业的现在,很难想象医疗是个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虽然医生和医院长期都会是医疗的核心,但一定不是现在的形态、规模和功能。
  没有商业模式?
  如果我们把2014~2016年的移动医疗称为1.0版,这个版本的商业模式确实能力不够,根基不牢。但是悲观者往往忽略了技术和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忽视了创业者打不死的小强精神。2016年我们至少看到了以下亮点:
  首先是互联网医院的建立。虽然患者习惯培养需要时间,医保支付和隐私保护需要解决,但互联网医院成为医院的未来标配是可以预期的。
  其次是“移动医疗+商业险”模式的推出。大量移动医疗公司与保险公司在眉来眼去,抱团取暖是双方共同需求。虽然第一步合作局限于新险种推出和新销售渠道的利用,但基于移动医疗平台的诊疗行为和患者生活干预都在摸索之中。
  第三,线上加线下布局。移动医疗公司积极与公立和民营机构合作,甚至自行开办诊所,对患者就医进行全程干预。
  最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尤其是与精准医疗数据的结合更是前途无量。
  近三四年看似浮躁的尝试其实也帮我们证伪了很多东西,例如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并不适用于移动医疗,医疗的低频性难以改变,模仿互联网的烧钱模式此路不通。
  在当前技术下,做平台型移动医疗项目的机会几乎已经关闭,靠商业模式创新来讲故事也难以得逞,相反垂直类移动医疗项目如果能深度结合线下诊疗或智能设备倒是机会不错,例如专注于某些精神疾病和PCI术后患者管理的移动医疗项目。
  没有稳定的现金流就没有未来,没有高质量的医疗数据就没有竞争力。最有生命力的模式是通过现有业务能获得稳定收入和高质量的医疗数据,前者能支持公司度过不确定期,后者能让公司找到爆发成长期。
  每个关注移动医疗的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局限。看好看淡并不重要,但是资本对移动医疗的投入却是非常严肃的事。资本的决策可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盲目,它们的实际行动比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对判断未来更有意义。有一家知名的移动医疗公司正在融资,它存在多年用户基础坚实,但仍没找到可靠的收入来源,5亿美元的融资和30亿美元的估值是否被资本接受会是市场转暖与否的风向标。
  2016年的移动医疗看似并不兴奋,未来走向也不明朗,但这一年绝不无聊。我们真心体验到了创业的艰巨漫长,验证了可行不可行的各种路径。虚妄跟风的项目倒下,正好腾出更多空间给初心不改的公司。移动医疗其实没享受过几天春光,现在也没有多少寒风刺骨,医疗创业注定是个寂寞又低调的征途。
  洗尽铅华,从容出发,2017的移动医疗才会有多一点的亮色。
其他文献
8个国家创新生物新药,1项被纳入国家“863”计划,7项被纳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这是烟台荣昌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昌制药”)自踏足生物新药创制领域以来,所交出的答卷。  事实上,这家以“肛泰”系列痔疮产品起家并打响品牌的山东药企,近年来反而是在生物新药研发领域动作更为频繁。从填补研究空白的首个抗体药物偶联物(ADC)“RC48”获C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到生物创新药物“泰爱”进入
期刊
曾经被媒体报道评为“十大独立医学实验室”之一的康圣环球医学特检集团(以下简称“康圣环球”)在2011年6月宣布完成B轮11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美国中经合集团、贝雅亚洲私募股权基金、晨兴创投和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此前康圣环球已在2008年完成首轮融资,投资方为晨兴创投。B轮后不久,2012年3月,康圣环球宣布完成了C轮2000万美元融资,由美国创投界大亨凯鹏华盈领投。  这不是一个资本与投资标的
期刊
在众多制药企业中,南通联亚药业  (以下简称“南通联亚”)可能是最为低调的一家,距今最近的一次较大规模公开曝光,还要回溯至2012年。彼时,礼来亚洲基金在原有对南通联亚风险投资的基础上,再度追加了2000万美元,并与南通联亚签订战略协议,使其成为礼来在品牌仿制药战略上的合作伙伴。此外,再鲜有来自南通联亚的声音出现。  “绝对低调”,是南通联亚总裁兼CEO张国华自始至终恪守的一个理念。但同这种低调形
期刊
尽管一开始胡澜就将连锁化经营列为美中宜和的发展目标,但在最初五年内,这位从美国J·P·摩根归来的创始人却没做任何开疆扩土之举。2006年,美中宜和第一家医院丽都院区落户北京,自此之后,胡澜便将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管理体系作为首要工作。  这也是美中宜和夯实内功的关键五年。包含32个管理模块、1000多条制度流程的管理体系和诊疗常规是胡澜曾在多个场合分享过的内容,这样一套涉及临床操作流程、客户服务标准以
期刊
谈到卖出收购时间不长的山西普德药业,誉衡药业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国磊峰不否认有一些“忍痛割爱”的情愫在里面。  2016年11月,誉衡药业公告称,拟将普德药业100%股权以30.01亿元的交易价格出售给仟源医药,宣布卖出的日期距其完全收购普德药业仅过去了半年时间。  让业界不能理解的是,交易之初,当时交易的补偿义务人承诺普德药业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89亿元、2.0
期刊
当3年前E药经理人关注诺尔康这家公司的时候,其刚刚完成由凯鹏华盈领投的第二轮融资。由于诺尔康董事长是曾轰动中国商界的“温州八大王”之一“合同大王”李方平,加之研发的一款颇具市场潜力的人工耳蜗产品刚上市,正在受到资本的追捧,风头正劲。参与该轮投资的凯鹏华盈合伙人唐欣对诺尔康的投资颇为满意,当时告诉E药经理人,“如果诺尔康需要钱,我们会毫无疑问地继续投资。”  3年后,曾经的明星投资案例诺尔康现状如何
期刊
回忆起8年前投下的项目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斯瑞),现在已经改行的舒展这样评价:“金斯瑞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感的投资案例。”2008年,作为彼时金斯瑞的融资咨询公司,舒展所在的贝祥投资集团参与了这家公司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出资300万美元。其中凯鹏华盈领投,中经合也有出资。该轮融资过后,金斯瑞创始人章方良在接受E药经理人专访时,格外强调生物CRO这个标签。彼时,中国医药行业的
期刊
2016年11月末,信达生物完成共2.6亿美元(约17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这为即将收官的2016年中国医药创新投融资抹上浓重一笔。  信达生物的融资是当下中国医药创新投融资的一个缩影。近一两年来,随着整个医药行业创新意识的不断变强,医药创新逐渐成为了行业内的重要投资方向,同时资本市场对产业创新的期望值也在变高,伴随而来的是对新兴创新型研发企业估值的水涨船高。  特别是2016年,行业内的医药创
期刊
2016年12月20日,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首届执委会线下会议在上海举行。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蔡大庆、中信证券投行部医药组负责人程杰、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陈鹏辉、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方源资本董事总经理吕明方、盛世投资合伙人李丹、亮·中国秘书长李虹邑、医药投资并购俱乐部合伙人饶春梅、老鹰基金合伙人唐传龙、《E药经理人》执行出品人谭勇、九鼎医药基金总裁吴清功、华盖
期刊
2016年是医药并购重组的井喷年,无论是并购案例数量还是交易金额均刷新历年纪录,而且交易规模超过10亿元以上的并购案例数量快速上升,大交易、高估值成为今年并购交易的最大特点,而医药借壳上市是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  嘉林药业借壳天山纺织以83.68亿元的交易金额问鼎医药资产并购重组的榜首。嘉林药业从1999年开始规划上市,新疆梧桐树、基石投资、北京中信等诸多PE公司参与其中。国内IPO监管的不确定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