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对精神损害赔偿额的认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界对于精神损害的补偿功能、抚慰功能似无疑问,但惩罚功能仍有异议。《民法典》对惩罚性赔偿规则的扩充体现了私法对于惩罚功能的现实需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惩罚功能便于弥补公法和私法惩罚性赔偿规则之间的空缺,同时有利于应对社会恶性侵权事件,制裁并惩罚加害人,保护人身权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对精神损害赔偿额的认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界对于精神损害的补偿功能、抚慰功能似无疑问,但惩罚功能仍有异议。《民法典》对惩罚性赔偿规则的扩充体现了私法对于惩罚功能的现实需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惩罚功能便于弥补公法和私法惩罚性赔偿规则之间的空缺,同时有利于应对社会恶性侵权事件,制裁并惩罚加害人,保护人身权益。
其他文献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技术、身体与媒介的关系被重新定义,身体传播的价值被再次发掘。短视频通过时空再造、剪辑美化和影像肢解等技术,使身体成为一种传播介质、想象载体和视觉化符号。但短视频身体传播也逐渐显露出技术加持下的身体异化、性别属性与凝视、他者压力与身体规训等风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更加渴望健康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其基本思想是站在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包括“大健康”、“全方位全周期”的基本理念、“全民健康”的基本目标,以及以“新发展”引领“健康中国”的发展路径。其基本思想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它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提高了国家总体安全能力,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
本文从精神交往论入手,指出世界交往、文化霸权、文化传播背后的本质特征,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基础,总结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强调在“一带一路”文化交往中要凝结传统文化符号,筑牢文化安全屏障,发展文化生产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02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在充分探索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媒介发展的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对马克思经典思想的再探索、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程与方法的探讨、对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总结归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的反思等方面,表现出传承与发展、坚守与创新的统一。
本文重点关注网络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传播的态度符号化生成与组织过程,认为主流网络媒体的意见领袖在舆情态度义韵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所持态度取向被转发、点赞、评论的次数与强度是树立、传递并固化态度义韵的必要前提,较大程度上制约着个体态度的集体认同度与关联辨识度。
灾害事件中人为凭空捏造的谣言信息与移动互联网耦合后,扩大了传播半径和弥散密度,由此建构的社会议程误导公共舆论并干扰灾害救助,甚至会衍生灾害和次生灾害。造谣、传谣、信谣的传播特点折射出不同传播主体的社会心理差异。始作俑者的造谣行为若勾连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谣言扩散离不开应激状态下的群体影响,信谣过程则是在安全恐慌和熟人社会机理下催生行为异常。
算法日益辅助甚至代替编辑进行信息分发,算法歧视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基于对34个省级行政区937个提示词的内容分析,发现百度的提示词引导用户更多关注中部地区人群的素质品性和西部地区人群的身体特征,所建构的地域形象也更加负面。数字平台算法系统的局限性和不完美应由人进行纠偏。
媒介记忆在数字时代的个体化转向要求我们检视它何以形塑集体记忆与书写公共历史。从公众史学的角度观照媒介记忆,公众应当以“公共理性”为约束来践行“公共历史学家”的责任,谨防权力与商业的双重干扰。
本文梳理媒介记忆在国内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时发现,关于媒介记忆理论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主要是对媒介记忆实践的研究。媒介记忆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底层记忆和深层记忆,伴随着数字记忆的崛起,学者们将会加强对记忆“病理”学的研究。
科学技术进步使得媒介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移动互联网时代,高互动、高速率的信息传递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媒介乱象。自媒体从业人员提升媒介素养、坚守传播“底线”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