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少年的心灵历险记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一个误会,我晚读了《约翰·克里斯朵夫》很多年,这个误会是,我错把这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当成那个写《罗兰小语》的罗兰了。写《罗兰小語》的那位,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罗兰女士,初中时班里无论男生、女生都爱把她的语录抄在笔记本上,由于我抄得太多,乃至于后来有段时期想到《罗兰小语》就会有吐的感觉——不是说罗兰女士写的有多糟糕,而是长大后觉得少年时的某些情怀实在太矫情。
   在终于读到《约翰·克里斯朵夫》后,阅读心态可以用“饥饿”来形容,厚厚的两卷本,几天时间就读完了,读的时候心中曾无数次赫然长叹,“那写的不就是我吗?那写的不就是我吗?”有人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如是说,它能够穿越时空与国界,能够让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青少年对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此我深以为然,《约翰·克里斯朵夫》写的是一个孤独少年的心灵历险,书中人物克里斯朵夫能够成长为伟大的人物,在于他能够从内心的痛苦中汲取巨大的能量,并时时能够与自己袒露的灵魂进行交流。
   克里斯朵夫的一生发生了一连串的爱情,在这点上吾辈无法望其顶背。在纯情的少年时代,很多中国孩子的想法,要么受父辈影响,追求老婆孩子热炕头式的传统男人生活,要么受《罗兰小语》、琼瑶、席慕容等女性作家的影响,爱上一个女人就死心塌地地想和她过一辈子。等到成年之后,这些中国男人才恍然大悟,纷纷要补上爱情这一课,但为时已晚。所以,喜欢克里斯朵夫的故事,会有羡慕嫉妒恨的成分在。可读多了他的爱情故事,了解了他为爱情所受的那么多伤,也会觉得,爱情是柄双刃剑,伤人一千自损八百,有时候情史简单也未尝不是好事。
   在克里斯朵夫一连串的情事当中,莎冰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名女性,但却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女性形象。莎冰是一个寡妇,她对克里斯朵夫有着致命的吸引,一个少年对一名成熟女性的憧憬,不自觉地让他为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书里,罗曼·罗兰用最诗意的文笔来刻画着莎冰的样子,她在月色下皎洁如女神,倚门的姿态荡人心魄,她洞察男人以及爱情,万念俱灰之后,又从灰烬中生长出稚嫩的花朵。莎冰与克里斯朵夫的爱情,处在刀锋的边缘,有着死神般的诱惑,正因为此,情欲才被恐惧压制于激动的肉身之内。后来,莎冰之死为这份充满惊悸的爱情画上了最为悲伤的句号。记得这段故事,曾读得我全身冰冷,第一次觉得,有些爱情比死亡还可怕。
   无论对于爱情、友情还是音乐,克里斯朵夫都拥有极其强烈的情感,一般人会承受不住这种情感火焰的炙烤,恐怕也只有伟大的艺术家,能一次次走出情感地狱,死而复生。克里斯朵夫对待友情像对待爱情一样,充满自私的占有欲。童年时期的奥托也好,成年后的奥里维也好,克里斯朵夫都像挚爱自己的情人那样,愿意把生命奉献给朋友。有时会觉得书中有关男人之间的友谊描写过火,但想想少年时期,也曾数次有过可以为朋友去生去死的情感冲动,也就释然了——有些情感是超越性别的,现在我们不再相信那种毫无杂质的纯洁感情,是因为我们没有处在那个古典主义时代。那个时代,灵性还主导着人们的思维与行动,不像现在,灵性尽失,只剩欲望。
   读完《约翰·克里斯朵夫》,我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归类于克里斯朵夫式的人——只是,我的创造欲可怜的只有他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甚至更少,但这不妨碍,我把他当成自己过去时光的代言人,尽管经历千差万别不可同日而语,但心灵上曾经发生的那些刀光剑影,却是大致相同的。只是,克里斯朵夫是至死都不肯妥协的人物,而我却在一次次妥协之后成为一名庸常的、幸福的男人——这不可想象,在十几岁时的少年时代,怎么可能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看上去很幸福的男人?难道不是应该一生在刀锋上行走、哪怕遍体鳞伤也会高呼痛快的那种男人?
   可惜,少年时的想象与向往总是不经风吹,所以,像我们这样庸常的男人,只能在夜晚读完书掩卷叹息一番后,沉沉地进入梦乡,等待第二天那个毫无激情可言的黎明到来。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
  
  韩浩月,男,生于上世纪70年代,现居北京。评论人,为多家媒体撰写文化、娱乐评论。专栏作家,出版有多部个人作品集。
其他文献
有一个女孩,正值青春花季,原本是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然而,她却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爱好和业余生活。别的女孩储物箱里装的是衣物和书籍,她的储物箱里养的却是昆虫;别的女孩手里拿的是时尚杂志,她随身带的却是装着小虫子的离心管;别的女孩去逛街购物的时候,她却不顾风吹日晒跑到荒山野岭采集昆虫;别的女孩网上聊天的时候,她却在到处查阅文献资料;别的女孩休息的时候,她却在安安静静地做标本……   至今她已去
期刊
征稿启事:   为了繁荣校园文学,扶持和培养一批新创作者,本刊特开辟“青春梦工厂”栏目,欢迎大中院校文学社团和老师组织投稿,本刊择优刊登。投稿邮箱:hope_sun@163.com。     梦寄托在两个地方,一是床头,放着最需要的书;一是手边,有爱不释手的玩物。   我喜欢把最需要的书放在床头,在我的梦与某个人的生命轨迹遇合的时刻,我会找到自己对人生的朦胧触觉。譬如,床头放着钱钟书的《管锥
期刊
张茸,1981年出生于北京。上海同济大学工学学士,德国基尔大学理学硕士。现从事金融文案翻译工作,旅居麻州。     对于现在很多正在选择职业的年轻人来说,搞音乐或者美术,往往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成名之路。以至于每年的艺校报考大军都铺天盖地,甚至连艺术类考试辅导学校都开得如火如荼,最近连五花八门原本与艺考都不相干的网站都开始参与。其实艺术类职业和很多普通的职业一样,大多数行业参与者都只是在明星的阴影里
期刊
老尤,我叫他尤伯。儿时农村的物质条件并不丰富,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尤伯家比别人也好不了多少,可尤伯总是乐呵呵的,后来有一件事让我知道了他是“乐天派”的奥秘。   腊月的一天,难得队上放了假,队上的男劳动力差不多都来到鲫鱼湖,大家是来挖莲藕的,因为那是最好的度荒食物。   天尚早,一些挖藕的熟手们似乎觅食的鸭子一般,呼拉一下子踏着冰霜就下到了湖中。然而尤伯似乎不着急,他笑眯眯地对像我这样的一些新手
期刊
评 论   近些年,媒体时有“啃嫩族”新闻的报道,啃嫩族多为中年父母,50岁上下,鉴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靠年轻的儿女生活,但自己身体康健,并未失去劳动能力。然而,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大多很重,许多人不到三十岁已开始负担“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疲惫不已。   一些“被啃嫩”的年轻人实在是无以负担,对父母有了埋怨,可父母却指责他们不孝顺,年轻的儿女却认为父母只顾自己享受而不体谅孩子的辛苦,双方各执一
期刊
前些年,社会、媒体都在讨论“啃老”的话题,痛斥中国孩子的不独立、不自强。从去年开始,“啃嫩”这一现象开始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不计现实情况、在可以自食其力的前提下向年轻一代索要生活费的一类人,被称之为啃嫩族。本来,养儿防老是中国的国情,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年轻人刚刚成家立业,面临社会的各种压力,负担严重,再面对啃嫩族,生活更是艰难。其实,国际青年歌手大奖赛的青年标准是49岁以下,而中国许多
期刊
保险代理人是一份什么样的职业?江苏盐城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一区恒源中经理潘美岚说:“其实,做保险就是做人。”    用心带新人   潘美岚拥有一支被称为“钻石营业组”的团队,而这一切全是她用心打造出来的。在团队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困难,潘美岚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带新人拜访客户,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与客户交流,为不同的新人制订不同的培训和发展计划。   王先生是一名退伍军人,当过8年消防兵,刚
期刊
1   夜深而人未静。   电视节目已经谢幕,荧屏开满白色花朵,沙沙声音如同落雪。盛夏时节,陈茉仍觉得冷,她起身倒一杯热水,双腿麻木,只得自己轻轻捶打。一条毯子裹得很紧,成为陈茉一层肌肤。   看墙上的钟表,已经将近凌晨一点。这个时刻,不知道林远处于城市的哪片灯火?他酒杯里的液体会是什么颜色?   她看见阳台上那株茉莉。这个夏天,水肥充足的茉莉只开放十几朵,白色,幽雅,有馥郁的香,但已没有
期刊
院墙外一排排的紫薇花又开了,秋儿已经记不清这是她记忆里第几次的花开了。那一棵棵粉红色的紫薇花树,那个花下俊朗温润的男孩子,承载了她满满一整个的青春。  1   那是一个七月,秋儿第一次住进这个政府大院,那时,她刚好十二岁。看着爷爷奶奶远走的背影,看着爸爸妈妈关切的目光,秋儿明白,以后,这里才是她的家。她将告别绿油油的稻田,金灿灿的油菜花,或是夏夜一阵阵的蝈蝈叫,就连她最爱的池塘也没有了,她依稀听
期刊
◆风载歌行◆  陈建正的诗(江苏盱眙县)     一条河流  一条河流  突然出现在门前  一条白晃晃的影子  绕过大片的农田  从我的脚边悄悄地  流过    生怕人发现它的秘密  我侧着耳朵听  声音真的很小  连骑在它背上的  一片片小小的鸟语  都盖过了它    我都不知道  它是怎么搬开一块块  粗砺的石头  怎么让一棵倒在它  怀里的大树  重新撑开了笑脸    它甚至没有忘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