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非典,广州。城市里不见了往日的车水马龙,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酸酸的醋味。学校放假了,工厂停产了,商人们也纷纷抛售货物,关门回家。许多外乡人都惶恐着,想方设法着逃离广州城。
而在这时,有一个人正神情若定、不紧不慢地做着“有悖常理”的事,他耗尽自己所有的积蓄,就是跑到几个正要停业的工厂,把他们急于处理的货物统统买进。这个人叫林友根。
一纸留书闯上海
林友根从商的渊源,与他的父母有关。原来林友根的父母早年就做服装生意,只不过那时的经营方式与现在的大相径庭。“那时做服装生意,一般就是从批发市场把货批发来后,放在两个竹编的大筐里,然后挑到乡镇的集市上或走街串巷叫卖。”
“但父母亲刚开始是反对我从商的。”林友根告诉记者。“我那会毕竟初中都还没念完,而做买卖是件十分辛苦的事。” 林友根出生在浙江,他的母亲曾有一次在外面叫卖衣服,不巧遇上刮台风,难以赶回家。台风来临时,狂风暴雨大作,未来得及固定的东西都被刮得满天满地乱撞,到处时是花盆、玻璃打碎的声音,大风卷着尘土和碎片肆虐,还在外面的行人十分危险。“幸好有个好心的老婆婆看到了差点被风刮倒的母亲,让我母亲住在她家里,才避过了那三天三夜的风雨。”林友根陷入了回忆,“尽管如此,我那时还是暗暗决心要学做生意。”
八十年代末,林友根的许多同乡都开始外出打工谋生。15岁的林友根向父母要了200元,决定去上海碰碰运气。“200元在当年也算是小笔钱,我想拿它好好做点事,但又怕父母担心,于是我就瞒着父母,留了张纸条就走了。”
初涉商海遭失败
刚到上海,林友根就直奔农贸批发市场。他说那时本打算试着做个菜商,但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经营蔬菜的商户已经过于饱和,就放弃了这个计划。林友根发现,那个农贸批发市场一楼批发蔬菜,二楼还兼营服装批发,于是他打起了服装的“主意”。“但又有一个难点,若要批发服装,手头那一点钱是完全不够的,因此我就批了点成本较小的袜子和鞋垫。”
“第一次我就那样去摆地摊了,是个晚上,就卖了一点点,但我对自己有信心。”林友根回忆说。事实上,林友根那时在上海生活十分艰苦,他舍不得花钱住旅馆,每天就在汽车站过夜。后来境况慢慢转好了些,他才租了间小屋。“那个破旧的小屋,一到下雨天,水就只往屋子里灌。”林友根的好友告诉记者。
就这样,林友根在上海摆了近3个月的地摊。“在上海的3个月里,我认识了不少同乡,其中有个同乡就告诉我,摆地摊卖这些袜子和鞋垫是赚不了多少钱的,他劝我跟他跑‘展销’。我当时的生活也的确很窘迫,他给我每个月20~30元,这个工资在当时是很不错的水平了。”林友根就决定帮着同乡做展销。
转眼又过了半年多,林友根离家有9个月了,“毕竟那时才15岁,我想家了,而最重要的是我想自己做生意,干一番自己的事业。因此,做了半年我就辞职回家了。”林友根说,那时除去在上海的一些开支,自己回家时兜里只剩下几百元。几个月的闯荡又回归到了原点。
“感觉做生意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林友根感慨道。
老汉选婿传商经
事实上,林友根在上海并非一无所获。他学会了自立,初涉商海的艰难历程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拼搏。
回家后,林友根经人介绍在一个家具生产厂上了班。这个厂的工资待遇都不错,林友根在那一做做了4年,也有了一小笔积蓄。“那时,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做生意的想法。况且每天的生活一个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不是我追求的,我喜欢挑战。”时刻怀着梦想的林友根跟父母说了自己的想法。
在家人的支持下,林友根终于开了一家品牌服装店,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店。而这一次,他成功了,仅一年,林友根就赚了8万元,那时8万元在小城镇就能买套相当不错的房子了。
但是,富有挑战性格的林友根并不打算这样长期经营下去。他又萌发了再次出去闯荡的念头。不过,该去哪里呢?
“一天,我们家里来了一名老汉,他是我们的同乡,长期在外做经营。他说愿意带我出去做生意。”林有根告诉我们,此人在外打拼多年,在上海有自己的4个店面,此外,在石家庄还有一个店面。“但他说有个条件,就是让我做他的女婿。”这个老汉就是林友根现在的岳父。
把自己的店面转给妹妹后,林友根就被岳父带到了石家庄。“他把石家庄的所以生意都交给了我打理,就只身回上海了。”石家庄与浙江老家相隔千里,林友根初到那完全是人生地不熟,生活不习惯,妻子也没在身边。“我问岳父,把生意交给我放心吗?他说绝对放心,让我尽管放开去做。因此,我也信心倍增。”
勇于拼搏创家业
帮着岳父在石家庄做了两三年的经营,林友根学到了很多生意经。一向喜欢挑战的他想创一番自己的事业了。说干就干,林友根算了算自己手头的积蓄,几年给岳父打工下来,存了4.5万。他就用这笔资金在石家庄旭冉商城租了家店面。“租金就花去了4.3万多,我当时手头只剩下1千多元。于是进货时,我就跟厂家诚心协商,赊了货款。”6个月的时间,林友根就净赚了15万。
谈起其中的玄机,林友根直率地告诉我们,自己跑遍了各大毛衣市场,发现当时许多人经营的毛衣的生产原料都是澳毛(由澳大利亚进口的毛线织成的),成本比较高。他就决定打破惯例,经营用国产毛线纺织成的毛衣。“国产毛线做成的毛衣花色和款式实际上和澳毛做成的一个样,我卖得便宜,批发生意自然好,但实际造价却要低很多。”
然而,对林友根来说,最大的转折还是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林友根那会正在广州进货。“当时整个广州城人心惶惶,谁还顾得上做买卖,许多厂家的货都没人要,原来批发价30元的衣服都以16~18元抛售。”林友根把自己所有的资金都用来收购抛售的男装。“整整3万件,我还为此租了4间仓库。”他说。
记者纳闷地问:“别人都在抛售货物,你却为何要买进?大家那时都不知道非典什么时候才会结束,你不担心风险吗?”
林友根平静地告诉记者:“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任何灾难都不曾摧毁过我们。我看到全国上下齐心奋战,就坚信不久一定能战胜非典。而当时许多服装市场都在拼命地抛售货物,我认为这其中孕育着一个巨大的商机。”林友根把货囤积在手中。没多久,各地非典的阴影就渐渐散去了。当时由于北京城比较严重,戒严时间长。山西、内蒙古的一些二级批发商进不去,都前往石家庄进货。可整个石家庄服装市场的货物基本都已脱销了。但在这时,林友根手里的货物却是最充足的。短短20天,林友根所有的货物都卖了出去。他赚了足足60万。
“我感谢我的岳父,从他那,我学到了做批发的许多经验。”林友根深有体会地说,“现在做生意与以前已大不相同了,现在的竞争要激烈得多。要多给对方一些利润,互惠互利,以量取胜。如果对方批发去的服装不适应市场,难以销售,我会适当把比较畅销的服装调换给他们,销路不好的货物自己处理掉。赢取更多客户的信任和好感。”
林友根大方地告诉我们,在冬季,他主要做毛衣生意,而到了春夏秋则改经营衬衣和T恤。全国各处都各有自己的优势产品,如毛衣,浙江的长屿生产得不错,而衬衣和T恤广州的就要更好些。
当问起将来有什么打算时,林友根告诉记者,“现在家人都在身边,为了照顾他们,他会在石家庄好好发展,但计划去投资回报更大一点的事。”喜欢而乐于挑战,这就是林友根。
而在这时,有一个人正神情若定、不紧不慢地做着“有悖常理”的事,他耗尽自己所有的积蓄,就是跑到几个正要停业的工厂,把他们急于处理的货物统统买进。这个人叫林友根。
一纸留书闯上海
林友根从商的渊源,与他的父母有关。原来林友根的父母早年就做服装生意,只不过那时的经营方式与现在的大相径庭。“那时做服装生意,一般就是从批发市场把货批发来后,放在两个竹编的大筐里,然后挑到乡镇的集市上或走街串巷叫卖。”
“但父母亲刚开始是反对我从商的。”林友根告诉记者。“我那会毕竟初中都还没念完,而做买卖是件十分辛苦的事。” 林友根出生在浙江,他的母亲曾有一次在外面叫卖衣服,不巧遇上刮台风,难以赶回家。台风来临时,狂风暴雨大作,未来得及固定的东西都被刮得满天满地乱撞,到处时是花盆、玻璃打碎的声音,大风卷着尘土和碎片肆虐,还在外面的行人十分危险。“幸好有个好心的老婆婆看到了差点被风刮倒的母亲,让我母亲住在她家里,才避过了那三天三夜的风雨。”林友根陷入了回忆,“尽管如此,我那时还是暗暗决心要学做生意。”
八十年代末,林友根的许多同乡都开始外出打工谋生。15岁的林友根向父母要了200元,决定去上海碰碰运气。“200元在当年也算是小笔钱,我想拿它好好做点事,但又怕父母担心,于是我就瞒着父母,留了张纸条就走了。”
初涉商海遭失败
刚到上海,林友根就直奔农贸批发市场。他说那时本打算试着做个菜商,但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经营蔬菜的商户已经过于饱和,就放弃了这个计划。林友根发现,那个农贸批发市场一楼批发蔬菜,二楼还兼营服装批发,于是他打起了服装的“主意”。“但又有一个难点,若要批发服装,手头那一点钱是完全不够的,因此我就批了点成本较小的袜子和鞋垫。”
“第一次我就那样去摆地摊了,是个晚上,就卖了一点点,但我对自己有信心。”林友根回忆说。事实上,林友根那时在上海生活十分艰苦,他舍不得花钱住旅馆,每天就在汽车站过夜。后来境况慢慢转好了些,他才租了间小屋。“那个破旧的小屋,一到下雨天,水就只往屋子里灌。”林友根的好友告诉记者。
就这样,林友根在上海摆了近3个月的地摊。“在上海的3个月里,我认识了不少同乡,其中有个同乡就告诉我,摆地摊卖这些袜子和鞋垫是赚不了多少钱的,他劝我跟他跑‘展销’。我当时的生活也的确很窘迫,他给我每个月20~30元,这个工资在当时是很不错的水平了。”林友根就决定帮着同乡做展销。
转眼又过了半年多,林友根离家有9个月了,“毕竟那时才15岁,我想家了,而最重要的是我想自己做生意,干一番自己的事业。因此,做了半年我就辞职回家了。”林友根说,那时除去在上海的一些开支,自己回家时兜里只剩下几百元。几个月的闯荡又回归到了原点。
“感觉做生意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林友根感慨道。
老汉选婿传商经
事实上,林友根在上海并非一无所获。他学会了自立,初涉商海的艰难历程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拼搏。
回家后,林友根经人介绍在一个家具生产厂上了班。这个厂的工资待遇都不错,林友根在那一做做了4年,也有了一小笔积蓄。“那时,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做生意的想法。况且每天的生活一个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不是我追求的,我喜欢挑战。”时刻怀着梦想的林友根跟父母说了自己的想法。
在家人的支持下,林友根终于开了一家品牌服装店,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店。而这一次,他成功了,仅一年,林友根就赚了8万元,那时8万元在小城镇就能买套相当不错的房子了。
但是,富有挑战性格的林友根并不打算这样长期经营下去。他又萌发了再次出去闯荡的念头。不过,该去哪里呢?
“一天,我们家里来了一名老汉,他是我们的同乡,长期在外做经营。他说愿意带我出去做生意。”林有根告诉我们,此人在外打拼多年,在上海有自己的4个店面,此外,在石家庄还有一个店面。“但他说有个条件,就是让我做他的女婿。”这个老汉就是林友根现在的岳父。
把自己的店面转给妹妹后,林友根就被岳父带到了石家庄。“他把石家庄的所以生意都交给了我打理,就只身回上海了。”石家庄与浙江老家相隔千里,林友根初到那完全是人生地不熟,生活不习惯,妻子也没在身边。“我问岳父,把生意交给我放心吗?他说绝对放心,让我尽管放开去做。因此,我也信心倍增。”
勇于拼搏创家业
帮着岳父在石家庄做了两三年的经营,林友根学到了很多生意经。一向喜欢挑战的他想创一番自己的事业了。说干就干,林友根算了算自己手头的积蓄,几年给岳父打工下来,存了4.5万。他就用这笔资金在石家庄旭冉商城租了家店面。“租金就花去了4.3万多,我当时手头只剩下1千多元。于是进货时,我就跟厂家诚心协商,赊了货款。”6个月的时间,林友根就净赚了15万。
谈起其中的玄机,林友根直率地告诉我们,自己跑遍了各大毛衣市场,发现当时许多人经营的毛衣的生产原料都是澳毛(由澳大利亚进口的毛线织成的),成本比较高。他就决定打破惯例,经营用国产毛线纺织成的毛衣。“国产毛线做成的毛衣花色和款式实际上和澳毛做成的一个样,我卖得便宜,批发生意自然好,但实际造价却要低很多。”
然而,对林友根来说,最大的转折还是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林友根那会正在广州进货。“当时整个广州城人心惶惶,谁还顾得上做买卖,许多厂家的货都没人要,原来批发价30元的衣服都以16~18元抛售。”林友根把自己所有的资金都用来收购抛售的男装。“整整3万件,我还为此租了4间仓库。”他说。
记者纳闷地问:“别人都在抛售货物,你却为何要买进?大家那时都不知道非典什么时候才会结束,你不担心风险吗?”
林友根平静地告诉记者:“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任何灾难都不曾摧毁过我们。我看到全国上下齐心奋战,就坚信不久一定能战胜非典。而当时许多服装市场都在拼命地抛售货物,我认为这其中孕育着一个巨大的商机。”林友根把货囤积在手中。没多久,各地非典的阴影就渐渐散去了。当时由于北京城比较严重,戒严时间长。山西、内蒙古的一些二级批发商进不去,都前往石家庄进货。可整个石家庄服装市场的货物基本都已脱销了。但在这时,林友根手里的货物却是最充足的。短短20天,林友根所有的货物都卖了出去。他赚了足足60万。
“我感谢我的岳父,从他那,我学到了做批发的许多经验。”林友根深有体会地说,“现在做生意与以前已大不相同了,现在的竞争要激烈得多。要多给对方一些利润,互惠互利,以量取胜。如果对方批发去的服装不适应市场,难以销售,我会适当把比较畅销的服装调换给他们,销路不好的货物自己处理掉。赢取更多客户的信任和好感。”
林友根大方地告诉我们,在冬季,他主要做毛衣生意,而到了春夏秋则改经营衬衣和T恤。全国各处都各有自己的优势产品,如毛衣,浙江的长屿生产得不错,而衬衣和T恤广州的就要更好些。
当问起将来有什么打算时,林友根告诉记者,“现在家人都在身边,为了照顾他们,他会在石家庄好好发展,但计划去投资回报更大一点的事。”喜欢而乐于挑战,这就是林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