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金乡县大蒜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金乡县是全国著名的“大蒜之乡”,自上世纪80年代始,金乡县大力发展大蒜产业,是我国大蒜生产、加工和出口的重要基地,常年种植大蒜70万亩,年产80万吨,带动周边种植达200万亩,产量22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30%。
2 存在问题
2.1大蒜种性退化
随着金乡大蒜的长年种植,加之不注重留种和提纯复壮,大蒜种性逐年退化。大蒜为无性繁殖作物,生育周期不经过有性世代,这是引起大蒜种性退化的内在因素,而不合理的留种、贮藏、剥种、分级及栽培技术和不良气候条件,是引起大蒜种性退化的外在因素。
2.2 耕地質量下降,重茬病害趋重
随着连作时间的加长,以及不合理耕作、过量施用化肥、大水漫灌等因素的影响,大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已逐渐凸现出来,严重制约了大蒜产业的持续发展。
2.3 劳动力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
大蒜种植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收获等生产关键环节还没有真正突破,增加了大蒜用工成本。
2.4 集约化经营不够
农民目前仍以土地产出作为生活基本保障,恋土情节较为普遍,满足于守土经营,县域内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流转规模小。农户多年形成的种植习惯以及对于土地流转价格较高的预期,都使得大规模土地流转推进困难,导致大蒜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不利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2.5 精深加工薄弱。
一是大蒜加工骨干企业少,企业规模较小,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脱水大蒜制品、保鲜大蒜、腌制产品等简单的物理加工初、中级产品上;二是企业管理者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创新,企业主过多追求短平快的贸易模式,对实体经济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产品推广重视程度不够,阻碍了金乡大蒜产业做大做强。
2.6 功效研究及开发不深入。
大蒜作为小作物,从事大蒜研究的专家也相对较少,专业长期从事大蒜研究更少,大蒜及相关产品的功效研究不全面、不透彻,特别是对蒜苗、蒜黄、蒜薹及秸秆等大蒜附属产品的研究更少。
3 发展建议
3.1 提升蒜田土壤质量,大力推广优良品种
土壤质量是影响大蒜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不断加强土壤质量退化的修复和培育,将生物质肥料应用、测土配肥、调理剂与调节剂应用、微生物菌肥等各项技术集成效应,提高土壤回报率和肥料利用率。要做好大蒜的留种和提纯复壮工作,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促进金乡大蒜产业的持续发展。
3.2 开展大蒜种植机械化推广及应用
加快与中国一拖、国家农机智能装备创新中心等合作开展大蒜机械研究,实现大蒜耕种收全程机械化。采用大蒜耕种收全程机械化,降低每亩大蒜种收成本近530元,金乡县按60万亩计算,可节约成本3亿多元,加上周边200万亩可以节约成本10.6亿元,同时可增加种植收获效率。同时开展大蒜种收机械化配套的种植结构调整、延续传统的蒜套棉、蒜套辣椒习惯,选择和选育机械化收获后辣椒、棉花早熟、生长期短的品种和种植技术,更好地推广大蒜种收全程机械化及农机社会化服务。
3.3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造大蒜产业发展平台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紧扣农业高校资源,突出大蒜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精深加工等科研攻关。①继续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岛特种作物研究中心合作,组建中国农科院(金乡)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基地),带编制1-3人,深入开展大蒜种质资源及DNA测序、栽培与营养、病虫害及绿色防控和功能产品开发等方面研究。②强化与省产研院联系,力促在我县建设省产研院大蒜全程集约化机械化基地试点;③积极推进延边大学金乡创新研究院;④促进开发区食品产业园与陕西省功能食品研究中心合作。
3.4 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大蒜精深加工产品
通过引资金、出政策,合资、合作、招商等方式,发展大蒜精深加工,推进大蒜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和集群化方向发展,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主体,拓展大蒜精深加工产品在医疗、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应用,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促进大蒜产业全产业链开发,打造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大力发展优质大蒜精深加工,采取先进的深加工工艺生产风味食品、大蒜休闲食品等产品,推进优质大蒜出口加工业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更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二是发挥大蒜在抗菌、降血脂、降血糖、防治心脑血管、保肝、增强免疫等方面的功效,积极开发多种类型的功能食品、特殊需求的食品,逐步打造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和医药衍生产品。
3.5 实现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的有效融合对接,建立产业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覆盖大蒜全产业链的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和物联网等新一代基础设施(新基建)为手段,进行遥感监测、种植面积、产品估产、交易监测等技术,为蒜农、蒜商、蒜企、政府提供“种-产-销”一体化信息,从而规避生产、交易风险,利用大数据指导生产、交易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可靠的宏观调控依据,进一步引导大蒜产业健康、高效、平稳及可持续运行。
山东省金乡县是全国著名的“大蒜之乡”,自上世纪80年代始,金乡县大力发展大蒜产业,是我国大蒜生产、加工和出口的重要基地,常年种植大蒜70万亩,年产80万吨,带动周边种植达200万亩,产量22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30%。
2 存在问题
2.1大蒜种性退化
随着金乡大蒜的长年种植,加之不注重留种和提纯复壮,大蒜种性逐年退化。大蒜为无性繁殖作物,生育周期不经过有性世代,这是引起大蒜种性退化的内在因素,而不合理的留种、贮藏、剥种、分级及栽培技术和不良气候条件,是引起大蒜种性退化的外在因素。
2.2 耕地質量下降,重茬病害趋重
随着连作时间的加长,以及不合理耕作、过量施用化肥、大水漫灌等因素的影响,大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已逐渐凸现出来,严重制约了大蒜产业的持续发展。
2.3 劳动力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
大蒜种植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收获等生产关键环节还没有真正突破,增加了大蒜用工成本。
2.4 集约化经营不够
农民目前仍以土地产出作为生活基本保障,恋土情节较为普遍,满足于守土经营,县域内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流转规模小。农户多年形成的种植习惯以及对于土地流转价格较高的预期,都使得大规模土地流转推进困难,导致大蒜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不利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2.5 精深加工薄弱。
一是大蒜加工骨干企业少,企业规模较小,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脱水大蒜制品、保鲜大蒜、腌制产品等简单的物理加工初、中级产品上;二是企业管理者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创新,企业主过多追求短平快的贸易模式,对实体经济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产品推广重视程度不够,阻碍了金乡大蒜产业做大做强。
2.6 功效研究及开发不深入。
大蒜作为小作物,从事大蒜研究的专家也相对较少,专业长期从事大蒜研究更少,大蒜及相关产品的功效研究不全面、不透彻,特别是对蒜苗、蒜黄、蒜薹及秸秆等大蒜附属产品的研究更少。
3 发展建议
3.1 提升蒜田土壤质量,大力推广优良品种
土壤质量是影响大蒜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不断加强土壤质量退化的修复和培育,将生物质肥料应用、测土配肥、调理剂与调节剂应用、微生物菌肥等各项技术集成效应,提高土壤回报率和肥料利用率。要做好大蒜的留种和提纯复壮工作,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促进金乡大蒜产业的持续发展。
3.2 开展大蒜种植机械化推广及应用
加快与中国一拖、国家农机智能装备创新中心等合作开展大蒜机械研究,实现大蒜耕种收全程机械化。采用大蒜耕种收全程机械化,降低每亩大蒜种收成本近530元,金乡县按60万亩计算,可节约成本3亿多元,加上周边200万亩可以节约成本10.6亿元,同时可增加种植收获效率。同时开展大蒜种收机械化配套的种植结构调整、延续传统的蒜套棉、蒜套辣椒习惯,选择和选育机械化收获后辣椒、棉花早熟、生长期短的品种和种植技术,更好地推广大蒜种收全程机械化及农机社会化服务。
3.3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造大蒜产业发展平台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紧扣农业高校资源,突出大蒜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精深加工等科研攻关。①继续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岛特种作物研究中心合作,组建中国农科院(金乡)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基地),带编制1-3人,深入开展大蒜种质资源及DNA测序、栽培与营养、病虫害及绿色防控和功能产品开发等方面研究。②强化与省产研院联系,力促在我县建设省产研院大蒜全程集约化机械化基地试点;③积极推进延边大学金乡创新研究院;④促进开发区食品产业园与陕西省功能食品研究中心合作。
3.4 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大蒜精深加工产品
通过引资金、出政策,合资、合作、招商等方式,发展大蒜精深加工,推进大蒜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和集群化方向发展,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主体,拓展大蒜精深加工产品在医疗、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应用,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促进大蒜产业全产业链开发,打造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大力发展优质大蒜精深加工,采取先进的深加工工艺生产风味食品、大蒜休闲食品等产品,推进优质大蒜出口加工业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更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二是发挥大蒜在抗菌、降血脂、降血糖、防治心脑血管、保肝、增强免疫等方面的功效,积极开发多种类型的功能食品、特殊需求的食品,逐步打造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和医药衍生产品。
3.5 实现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的有效融合对接,建立产业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覆盖大蒜全产业链的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和物联网等新一代基础设施(新基建)为手段,进行遥感监测、种植面积、产品估产、交易监测等技术,为蒜农、蒜商、蒜企、政府提供“种-产-销”一体化信息,从而规避生产、交易风险,利用大数据指导生产、交易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可靠的宏观调控依据,进一步引导大蒜产业健康、高效、平稳及可持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