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淼长江水 幽奇善卷洞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cxd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中国画流派之一。而笔者曾经采访过的钱松嵒先生,无疑是“新金陵画派”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他那创造性的劳动,构建出山水画的雄伟画面,开拓出山水画创新的广阔前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他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和写意精神,已成为宝贵的传统资源,亟待我们回顾、研究、继承和发展。
  ●   笔墨精神循规蹈矩
  1983年的下半年,我从政协机关转入新闻单位,从事文化记者工作,重点采访书画名人与艺术活动的新闻报道。1984年,我先后三次对钱松嵒先生及其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第一次是元月3日,雪后放晴,我随同美术评论家马鸿增(1940—2018)拜访钱老,地点是钱老的一个女儿家中。鸿增先生文革前就读于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是研究“新金陵画派”的权威专家,时任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后为中国美协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由于有他带我前来,因而与钱老的交流分外融洽。
  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大型文化纪录片《话说长江》,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席间,笔者言及《话说长江》第20回《古城南京》中,有钱老作画镜头。平时甚爱看此部纪录片的钱老,却没有看到这一回,有点惋惜。又因已记不清当时拍摄情景,他便问我是些什么镜头。我介绍了该片在反映錢松嵒、林散之等文化名人时的解说词,并告诉钱老,屏幕上他手握斗笔,时而审度,时而蘸墨,时而挥毫,正在覆盖于墙面的宣纸上作一幅大画。听到这里,老人似乎对自己的“表演”有些放了心,他说:电视是个大课堂,荧屏上写字作画,相当于教师在示范,学生就是观众中爱好书画的青少年。书画家在电视镜头前的表现,是循规蹈矩,还是故弄玄虚,将给青少年带来不同影响,名气越大者,影响越深广。
  松喦先生认为,电视上有时表现书画家的镜头不够真实。这大概是为了表现画家创作勤奋吧,有个画家做画时头上脸上竟然出现黄豆大汗珠。绘画是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真不知此汗从何而来。有的镜头表现书画家,抓起笔就像程咬金挥板斧,出手飞快,以示本领高强、技艺娴熟。据我所知,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写意画家,运笔均较为缓慢。运笔一快,飘、滑、浮、薄,在所难免,这是笔法之大忌。老人说:我讲的这些情况,不是指责哪一位书画家,更不是否定某人作品,而是提供电视摄制人员参考。有的书画家平时并非如此,导演这样安排拍摄也是想制造气氛,但违背艺术规律的任何作品,都将产生不良影响。因为书画属于造型艺术,书画创作本身亦非表演艺术,演员王景愚春晚中表演的哑剧小品《练书法》,所讽刺的个别书画家的怪模样,现实生活中是不足为训的。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远。钱老言毕,应笔者之请,静下心来作墨笔小品一幅。因当日话题自长江开始,老人下笔即以阔远之法,取长江中下游胜景一段:江矶两块,一立一卧,以其所擅长的折带皴法写就。矶头苍松劲拔,矶下江涛滚滚;彼岸滩头似隐似现,则以老笔淡墨浑擦;鸟瞰时构图所营造出来的宽阔江面上,群舸争流,近则可观桅樯矗立,远则只现帆影点点……画幅左侧款识:“长江万里写其一角,以应和生同志雅属。八十五叟,钱松嵒。”款下钤白文“松岩”名章一方。画右以闲章压脚,印文“生命不息”,既是对长江的礼赞,更是对自己丹青生涯的激励。
  这次采访,钱老除了为我作山水小品一幅之外,还送给我一张名为《香山会见松》的近作画照。根据老人在画幅右下的题记:“一九四九年一月,毛泽东主席在香山一乔松下会见傅作义将军,促成北京和平解放,因而人呼此松会见松云。当今炎黄子孙,渴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携手欢晤于一大家庭中。此会见松乃一和平嚆矢之明证,庶更饶有历史意义欤。”笔者以“记录历史,渴望统一,钱松嵒精绘《香山会见松》”为主题,撰短文一篇,配以画照,发表在当年1月21日民革中央的《团结报》之上。另外,我们有关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交谈内容,我则以《从“古城南京”说起——钱松嵒画师一席谈》为题,与上文同一天中,刊登在《南京广播电视》报刊之上。
  ●   江南胜境以此为最
  第二次采访为当年春天,地点是江苏省美术馆。为庆祝南京解放35周年,钱老在该馆举办近作展览。这是老人在世期间的最后一展,他本人却因病住院未能出席开幕仪式,而展品则是最为直接的代言人。笔者应邀到场,观展之余,曾以《祖国山河抖擞描——观“钱松嵒近作展”》为题,撰稿一篇,刊登于当年4月25日的《南京日报》。我在文中写道:
  “撩我发眸万象娇,策筇橐笔不辞遥。老夫耄矣掀髯笑,祖国山河抖擞描。钱老满怀爱国激情,不顾年迈体弱,坚持深入生活,特别是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笔墨更新,写出一幅幅荡漾着社会主义时代气息,体现着鲜明民族风格的山水画新作,为中国画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立下不朽丰功。
  欣赏这些意境深邃、笔墨浑厚、画风苍劲的新作,观者不禁惊叹钱老那永葆青春的艺术活力。在他笔下,无论《香山会见松》《长城老龙头》《梅园新村》,还是《水暖鸭肥》《家乡小景》《苦瓜》《雨蛙》,无不闪耀着老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真挚感情。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的丈二巨制《太湖伟观力》,烟波浩渺,湖石峥嵘,苍松挺劲,风帆竞秀;作者有记曰:‘泛舟梁溪入太湖,渡登三山,回眺湖上诸景于浪涛间,气象万千,伟观也,江南胜境以此为最。’此画气势磅礴,仿佛是老人将那万顷太湖水注入笔端,而又挥洒于画卷之上。
  钱老近作,结构更为严谨,画面分外清新,注重美的寻求,这体现了老人一贯的艺术主张,也为后学者开拓了一条继承优秀传统、攀登艺术高峰的正确道路。”
  ●   现身说法引导青年
  第三次采访则为当年的8月31日,地点在南京中山陵附近。东郊风景区内一处幽静的院落,那段时日成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纪录片《画家钱松嵒》的场地。年前85岁、春节后即为86高龄的钱老皓发银髯、精神矍铄。他根据拍片要求,有时在室外打拳散步,对景写生;有时,在挂着“顽石楼”斋名横匾为拍片而临时布置起来的画室中,读书作画,把玩奇石。由于钱老能够很好地领会导演方润南的意图,在摄像黄佾、胡兆洪的配合下,认真地参加“演出”,许多镜头是一次性拍摄成功。方导开玩笑地说钱老是“纪录片最佳男主角”。   是日中午,《钱》片内外景摄制工作结束以后,特地赶来探班的笔者询问钱老参加拍片的感想,老人回答:“首先,要感谢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从我个人来说,想现身说法,为学画青年留点形象资料。”制片黄智逸告诉笔者,《钱》片当年即可同观众见面。
  这次采访,我曾以《“纪录片最佳男主角”——<画家钱松岩>拍摄小记》为题,刊登于当年9月2日的《南京日报》之上。
  ●   偶遇佳作适时珍藏
  历史仅仅给了我这三次采访机会。拍摄完成电影纪录片不久,钱老便病重住院,在胃被切除百分之九十后,他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为第6届全国美展创作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幅大画,以太湖光明亭为背景的《光明万年》。1985年7月13日,老人留下遗言“春蚕到死丝方尽”。9月4日,钱松喦先生逝世,享年87岁。
  对钱老三次不同的采访,笔者有三种不同的收获。第一次采访,明白了书画家为何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要有认真的创作态度;第二次采访,了解了老人的作品特点,即最为善于创作江南胜景;第三次采访,知晓了老人在中国画坛上的重要地位,因為能够用美术电影的拍摄方式,极其宝贵地记录下艺术家的彩色创作资料,这在当时十分罕见,能够享受这种宣传待遇的书画家可谓凤毛麟角。
  采访是我在职期间的工作,而收藏则是我的终身爱好。掌握了以上信息,在对钱老作品的风格、题材与特色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能够拥有他的一件描绘江南胜景的作品,便成为我的收藏夙愿。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上世纪末的一天,南京金陵饭店内举办一场书画拍卖会,钱老的一件山水拍品引起笔者注意。此件描绘宜兴名胜善卷洞,只见洞内怪石嶙峋,幽深奇绝;洞外瓦舍石几,古风淳朴;数位游客,赏毕金秋红枫,正信步往洞内探奇览胜……画右款识:“善卷洞。一九五七年十月,钱松嵒写。”款下钤白文印鉴“松岩”一方。
  极其简约的款书,却反馈出极为丰富的内涵:首先,我们可以确定此时的钱老,已自无锡迁徙至南京,成为江苏省国画院的专职画师;其次,可以确定钱老当时的年龄为59岁,这是他成为专职画师之后,最为年富力强的生命阶段;第三,可以确定他创作此画的时间,是南京城一年四季之中最为美好的金秋十月。
  “如虹豪气如椽笔,挥洒松涛云影中。”江苏省国画院当年的工作地点是中山陵藏经楼,在这钱老所吟咏的风景如画的办公场所内,钱老所创作的《善卷洞》,依然是他所熟悉的江南胜景。因此,拍卖会上我抱着志在必得的亢奋心情,一举拿下此件,虽所付不菲,终夙愿以偿。
  当年江苏省国画院学员班首批学员之一、如今的美术鉴赏家萧平先生,对钱老的艺术创作特点十分熟悉。我请他分别为《长江万里写其一角》《善卷洞》题写诗塘,前件题书曰:“点点帆影万里流。钱松喦先生墨笔小品。”后件题书曰:“古洞幽奇名善卷。钱松嵒先生宜兴人,写宜兴佳胜其趣最真,斯图取细笔石涛,兼具王黄鹤笔意,颇耐玩味。”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着手经济恢复的同时,德化县充分利用陶瓷历史悠久、当地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组织扶持瓷业的生产发展,使长满蒿草的荒窑重新冒烟。1951年,全县仅有两家国营瓷厂,分别是利民瓷厂和劳改瓷厂。1956年,出现了国营、集体、公私合营、私营等多种体制的陶瓷企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化瓷厂、德化新建瓷厂、德化集联瓷厂(1966年更名为德化人民瓷厂)等。  德化陶瓷业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基础
期刊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文化、热爱艺术、富有创造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筑就了一座座光耀古今的文藝高峰,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有力领导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非凡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艺术作品,许多深受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不忘初心,牢记
期刊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这是清代中期潍县令郑板桥眼中繁荣昌盛的潍县,从此,潍县便有了“小苏州”的美誉。  地处齐鲁中心腹地的潍坊,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向来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明初,政府组织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运动,不仅为潍坊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使得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促使南北东西各地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为地方文化发展注
期刊
众所周知,国画大师钱松嵒是以其山水画而闻名于世的,且有着当代中国“新山水画”代表名家的誉称。但大师被人称道的人物画,却鲜为人知。其实钱松嵒与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一样,在国画中于山水、花鸟、人物“三者并举”。不同于他人的,是大师在旧社会“三者并举”;新中国后则以山水为主,上世纪50年代兼画花鸟、人物;上世纪60年代以后仍兼画花鸟,少画人物;到了晚年,其人物画则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 臻于高妙的
期刊
东汉以来越地盛产青瓷,品类丰盛,及至宋代越窑鸟类纹饰独树一帜,或刻画于器物、或烧制成鸟塑飨于时人,概因这一时期养鸟之风盛行,唤得青鸟飞渡十万人家。据《东京梦华录》“相国寺内万姓交易”这一段记载,北宋汴京已有专门的鸟市,“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百姓交易,大三门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异兽,无所不有。”在《西湖老人繁胜录》中,对南宋临安驯养禽鸟种类的记载有几十种之多,常见的有百灵、画眉、相思、绣眼、倒挂儿、
期刊
黔西南居于贵州西南部,与滇、桂相接,历史上曾为夜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郎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国,存在时间大约300年。西汉武帝时期,归附汉朝,“其地分隶犍为郡和牂牁”。(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黔西南地区发掘清理以交乐墓群和万屯墓群为主的东汉时期墓葬约30座,出土的随葬器物种类颇为丰富,陶明器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汉代黔西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具有重要
期刊
在安徽全境尚未解放之时,中共中央已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的相关人事作出安排。但是鉴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复杂形势,没有马上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而是把安徽省沿长江划为皖北行署区和皖南行署区。随着形势转变,1952年8月,中央批准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随即撤销。安徽博物院藏三方“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印”“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印”即是对那段历史的见证。  1949年三大战役胜
期刊
同为早期海派工笔仕女画名家,潘振镛和钱慧安可谓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有多件作品见藏于代表中国书画最高收藏级别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都在晚清海派工笔九大名家(改琦、潘振镛、沈燧、胡锡珪、任熏、任熊、沈心海、冯超然、钱慧安)之列,还同为上海豫园书画善会的创始人之一(钱慧安为首任会长),都曾师法清代中期仕女名家费丹旭而仕女艺术风格相近……作为同时代(晚清民初)、同地域(生活或寓居于上海)、同画种(仕女画)、同师
期刊
2013年7月4日上午,台州学院离休教授蒋文韵将其珍藏多年的好友贺鸣声的版画作品捐赠给台州市博物馆,堪称善举。台州市博物馆此次接受捐赠的贺鸣声绘画作品共8件,其中木刻作品《鲁迅先生像》于1958年参加“全国第三届版画展”。  ● 贺鸣声生平  贺鸣声(1915-1984),原名普森,笔名老六,台州海门水门村人,师从倪贻德教授。  贺鸣声幼年时由椒江尚德小学毕业后考入海门东山中学,1930年失学做钱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徐州楚王汉墓出土的盘铭和器型,进一步论证认为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同类铜器命名为铜炒锅是不可取的,应命名为铜盘,其用途是沐浴,年代有可能是汉代。  《阜阳博物馆文物集萃》收录了一件“宽缘折腹圜底铜炒锅”,并记载了该器的形制:“口径69.7、高11.5厘米”“盘通体素面,直口竖壁,口缘宽平,折腹圜底”,器型如图1。  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名称为“宽缘折腹圜底铜炒锅”,介绍其形制却说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