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合对安徽省鳜鱼、鲈鱼、斑点叉尾鮰、黄颡鱼、黄鳝、乌鳢、光唇鱼、瓣结鱼8个养殖特色鱼类品种疫病的监测情况,分析疫病发生的趋势和原因,并提出特色鱼类养殖病防工作建议。
关键词 疫病监测;发病率;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 S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1-0103-04
Abstract Combined monitoring of eight diseases of fish breeds in Anhui Province such as Siniperca chuatsi,Lateolabrax japonicus,Ietalurus punetaus,Pelteobagrus fulvidraco,Monopterus albus,Channa argus,Acrossocheilus fasciatus,Tor brevifilis,the trend and causes of epidemic diseases were analyzed,and the suggestions of characteristic fish disease prevention work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Disease monitor;Morbidity;Mortality
内陆淡水养殖由低值鱼类向高值化鱼类、由大宗鱼类向特色鱼类转变并推动渔业养殖结构快速调整。缘于种质、水质、高密度养殖、应激反应、投喂方式等水产苗种本身和环境多种因素,鳜、鲈、斑点叉尾鮰、黄颡鱼、黄鳝、乌鳢、鲟、鲑鳟、光唇鱼、瓣结鱼等特色淡水鱼类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多种病原致使病害高发,既影响养殖效果与效益,又给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带来隐患(图1)。因此,养殖病害成为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社会管理部门和经营主体共同关注的焦点,需要多方面、多点位、长时段给予监测,立足于水产动物病原学、免疫学基础、药物学基础、病理学基础,开展水产动物病原的技术检测与监测,一则为及时诊断、对症下药提供基础信息,另外摸清鱼病发病规律,明晰致病病原和不同病害的危害程度。结合近年来监测数据,对主要特色鱼类可能暴发疫病提出研判,并对特色淡水鱼病害发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提出分析,以期促进安徽特色淡水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1]。
1 水产养殖特色鱼类病情监测情况
2017年在全省49个县(市、区)设立129个监测点,对水产养殖特色鱼类9个品种开展疫病测报。监测的特色鱼类为鳜、鲈、斑点叉尾鮰、黄颡鱼、黄鳝、鳢、光唇鱼、瓣结鱼、鲟。测报病原24种,其中病毒性疫病4种,细菌性疫病11种,寄生虫病5种,真菌性疫病1种,其他疫病3种(并发症按独立病种分别统计;病因不明的病样,保存后做实验室分析鉴定,不做病种统计)。病害高发期为5—10月,8—9月为测出病原数的高峰期,1—3月和11—12月测出病原数都在5个以下。从夏初至初秋气温居高,鱼类生理代谢快,各种病原和疫病也呈暴发态势(图2)。
据发生疫病的种类统计,2017年测报的养殖品种发生疫病种类以细菌性疫病为主,占60.4%,其次是寄生虫病22.8%,第三是真菌性和病毒性疫病,分别占9.6%和7.2%(图3)。
特色养殖品种细菌性疫病造成养殖特色鱼类的死亡占总死亡量的80.7%,依次是病毒性、寄生虫和真菌性疫病,引起的死亡量分别占9.2%、6.6%、3.5%(图4)。
2 主要水产养殖特色鱼类品种的发病情况
2.1 鳜感染疫病 鳜是安徽水产特色养殖的主要品种,翘嘴鳜、斑鳜、大眼鳜等养殖量较大,2017年产量4.81万kg,占监测养殖特色鱼类产量的24.33%。 全年发生鳜感染疫病8种,其中病毒性疫病1种、细菌性疫病3种、真菌性疫病1种、寄生虫病3种。鳜疫病发生率、死亡率的月度趋势是:5月鳜感染各种疫病发病率之和达25.9%,6月达37.2%,7月达36.6%,8月发病率最高,各种疫病发病率之和达71.8%。8月鳜死亡率也最高,达9.6%(图5)。
鳜感染疫病以虹彩病毒、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出血病)为主,其发病率和造成的死亡率最高,危害性最大;细菌性烂鳃病次之,寄生虫病以车轮虫、指环虫危害较大。在发病高峰期,常见到的是并发症:病死鱼体上能见到多种症状,既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症状,又有烂鳃病以及寄生虫病等症状,实验室内也能分离出多种病原体[2-3]。
出血病和烂鳃病是鳜感染的主要流行病,几乎贯穿整个养殖过程,其中5—8月虹彩病毒发病率分别为2.4%、7.2%、8.7%和13.9%;出血病发病率分别达10.4%、11.2%、18.7%和31.9%;烂鳃病的发病率分别达12.2%、12.7%、13.4%、25.7%(图6)。 鳜感染疫病4—9月死亡率见图7。
2.2
黃颡鱼感染疫病 黄颡鱼是安徽省广泛养殖的品种,2017年产量4.36万kg,占监测特色鱼类养殖总产量22.05%。测报统计,4—9月均有疫病发生,主要疫病有出血病、肠炎病、锚头鳋、爱德华氏菌病、水肿病、水霉病。5—9月出血病发病率分别为4.8%、15.7%、25.8%、28.3%、13.9%;锚头鳋4—9月整个生长季节均有发病,5—8月发病率分别达17.1%、22.7%、27.7%,12.6%(图8)。
时常发现黄颡鱼感染爱德华氏菌病(头顶一点红),发病率不高,但是潜在危害性越来越大的病原。细菌性肠炎和锚头鳋病是伴随整个养殖季节的疫病。由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鱼病死亡率不高。然而,安徽省黄颡鱼良种覆盖率低,苗种多数是自行繁育,多代混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抗病力弱,养殖季节发病,大剂量交替使用抗生素现象十分普遍。
2.3 黄鳝感染疫病 黄鳝也是池塘网箱养殖的特色品种,2017年产量4.56万kg,占监测养殖特色鱼类总产量23.06%。测报统计,发生疫病6种,在出血病、打印病、肠炎病、锚头鳋病、水霉病中,出血病危害大,6—9月发病率高,部分测报区的最高发病率达39.7%,死亡率9月达到最高点(图9、10)。
2.4 斑点叉尾鮰感染疫病 斑点叉尾鮰是安徽池塘养殖的重要品种,由于加工产品出口受到限制以及国内市场的波动,2017年全省养殖产量仅有1.37万kg。测报疫病6种,主要有出血病、鮰类肠败血症、腐皮烂尾病、套肠病、打印病。出血病、鮰类肠败血症、烂尾病、打印病4种发病率高,从3月开始一直到10月底均有发病(图11)。
2.5 鳢感染疫病 鳢也是池塘养殖的特色品种,安徽养殖以乌鳢为主,2017年产量3.65万kg,占养殖特色鱼类总产量18.46%。测报统计,发生疫病7种,主要危害乌鳢的为诺卡氏菌病、腐皮病、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孢子虫病、小瓜虫病,危害较大的诺卡细菌病在6—9月发病率最高,在部分测报区的最高发病率达27.3%,腐皮病也是造成乌鳢大量死亡的疫病之一[4-5]。
2.6 鱸感染疫病 鲈是安徽最为重视的特色养殖品种,主要品种是大口黑鲈,大口黑鲈最为集中的地区是青阳县,苗种培育以义安区和五河县为主,2017年产量0.83万t。测报统计,发生疫病6种,诺卡氏菌病、肠炎病、烂鳃病、腐皮病、水霉病、肝胆综合征,其中细菌性病4种[6]。诺卡氏菌病等细菌性疫病年发病率平均达20.7%,池塘养殖8月份发病率最高,平均发病率达12.6%。
2.7 瓣结鱼和光唇鱼感染疫病 瓣结鱼和光唇鱼是皖南、皖西山区流水养殖的主要品种,随着规模化繁殖、养殖技术突破,山区特色品种已形成一定规模养殖。随之而来的寄生虫疫病,如车轮虫、指环虫、小瓜虫病已经严重困扰瓣结鱼和光唇鱼的苗种培育,发病率16.3%,死亡率9.5%,出血病在商品鱼养殖过程中已经出现,在苗种销售运输过程中需要加强检疫。
3 养殖特色鱼类病害损失
水产特色养殖鱼类年度平均死亡率最高的是鳜19.7%,有少数监测点因鳜鱼苗从南方购进,鱼体携带病原,加之环境和养殖管理等方面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全军覆没”。鳢、黄颡鱼、斑点叉尾鮰、光唇鱼4个品种死亡率接近或逾10%。对各测报点统计,因病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达149.63万元。根据总养殖面积测算,2017年全省养殖特色鱼类年因病害导致经济损失2 022万元,甚至更多(表1)。
4 发病趋势分析和研判
据近年测报资料表明,养殖特色鱼类疫病出现的病种多达32种,其中病毒性疫病5种、细菌性疫病15种、寄生虫疫病7种、真菌性疫病2种、其他疫病3种。在现有养殖技术和物质装备技术条件下,未来一个时期,鳜感染的疫病中虹彩病毒、细菌性烂鳃、肠炎、肝胆综合症依然严重;黄颡鱼的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也继续严重发生,而且爱德华氏菌病影响危害逐渐增大;鲈、鳢的诺卡氏菌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死亡率逐年加大。随着人工颗粒饲料喂养大口黑鲈、黄颡鱼技术的突破,养殖量和养殖密度逐年加大,较为严重的细菌、寄生虫性烂鳃等也会随之而来,会造成鱼种和成鱼的重大损失;黄鳝的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体内寄生虫病对生产环节将产生严重困扰;斑点叉尾鮰生产因国内市场平稳,养殖量逐渐稳定,病毒性疫病以及鮰类肠败血症将有所下降。
5 疫病频发的原因
5.1 养殖环境退化,环境胁迫加大
全省池塘生态改造的面积只占26.7%,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档次较低。但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每年大约有15万kg不同类型的颗粒饲料进入特色鱼类养殖池塘,如按干物质换算,这些饲料中约有65%、9万多t的物质以不同形式进入养殖水体,养殖环境出现生态疲劳,环境压力和胁迫加大。
5.2 良种覆盖率低,苗种抗逆性弱
省级良种场只占苗种场总数的13.8%,苗种遗传改良率只有32%,技术力量弱的小型苗种场占了86.2%,繁育设施简陋、生产条件差,种质检测、选育、更新等工作滞后。目前,大口黑鲈大部分苗种购自外省,没有任何检疫。鳜除了从外省调入,一般取自养殖场周边的大中型水域,只要达到性成熟,就作为繁殖亲本使用;黄颡鱼、黑鱼繁殖亲本取自自然水域或自行养殖的商品鱼,基本没有引种更新或选育;黄鳝苗种主要从民间收购,苗种质量难以保证,存在潜在病害隐患。
5.3 实用技术模式没有重大改变和突破
池塘养殖特色鱼类仍然按传统方式管理,还没有从养殖容纳量、环境调控、营养均衡、病害管理以及养殖尾水处理等环境生态的角度强化标准化生产管理,大部分养殖企业没有制定或执行养殖标准和有效的应激管理程序。此外,技术成果数量少、水平低、应用慢是特色鱼类养殖的现实。
5.4 水产养殖用药管理缺失
对全省水产养殖渔药使用情况调查,池塘养殖水面平均施用量105kg/kh,如此巨大的抗生素类和化学药物、微生物制剂的使用量,会对产地生态环境、产品质量安全以及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较大影响。随机抽取安庆市、滁州市的4家养殖单位和5家渔药经销商店33个样品,经国家兽药基础信息查询系统查证,其中有6个已经注销,有8个已过5年有效期,3个商品名称不符,2个无法查证,仅有6个信息完全一致,符合率仅占18.2%。加强对渔药市场及使用环节的管理和检验检测刻不容缓,尤其是非药品系列的消毒剂、微生物制剂、水质和底质改良剂等[7]。
5.5 渔用高质量饲料研发与使用能力弱
全省年颗粒饲料使用量达75万kg,总值在30亿元以上,省重点渔业养殖基地、省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平均饲料使用量20.55 kg/hm2,斑点叉尾鮰、黄颡鱼、鲈、鳢养殖平均饲料使用量15.30 kg/hm2,但本土的饲料生产厂只有6家,规模小,生产饲料档次低,水产养殖动物营养研究、开发和使用技术比较落后,特色鱼类饲料几乎全部依赖外购。 6 特色鱼类养殖病防工作建议
6.1 推动水生动物病防队伍和县级实验室能力建设
全省现有病害防治站技术人员86人,乡镇一级水生动物防疫技术人员213人,需要制定全省水生动物防疫站建设规划,强化省、县级实验室硬件、软件建设,加强检测能力监督考核,以省鱼病防治中心为龙头,以县级病害防治站为基础,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力争建成省级病害检测实验室,发挥其在疫病防控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6.2 建立检验检测信息服务体系,开展水生动物疫情应急防控工作
针对近年来养殖特色鱼类病害监测,部分地区发现重大疫病阳性样品,应探索建立重大疫情应急防控、对检测阳性样品的养殖场有效监控、处理大面积发病并造成重大损失的疫病区管理方法和机制。利用病害远程诊断服务网,建立统一的渔业环境、养殖生产、投入品质量、病害监测诊断结果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系统,将养殖生产各环节链接起来,通过实现数据采集和交换,达到病防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6.3 继续做好重大疫病专项监测、预警预报及诊疗服务工作
认真做好鳜鱼虹彩病毒、细菌性出血败血症,鲈鱼、黑鱼的诺卡氏菌病,斑点叉尾鮰的疱疹病毒、呼肠孤病毒、柱形菌病,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的爱德华菌病等重大疫病监测工作,加强养殖病害监测能力与信息预警能力建设,构建特色鱼类养殖病害风险预警信息平台,进行产前生態环境安全保障、渔业水域和养殖用水水质状况的检测,在监测范围上,能够满足养殖户、养殖企业的需求。
6.4 绿色养殖,生物防控
着力提高行业整体从业人员科学认知水平和专业素养,围绕产品和环境两大安全,勤于监测,快速检测,生物防控,防治兼用,我国古代《素问·刺热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未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衰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就是反映了这种思想。养殖户习惯使用的化学药品和抗生素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中草药防治疾病残留量低,不易产生耐药性。研究表明,石榴皮、五倍子、黄芩、山茱萸、芦荟、地榆等对乌鳢的溃疡病温和气单胞菌,五倍子、黄连、射干、大青叶等对黄颡鱼源维氏气单胞菌效果明显。黄芪、柴胡、党参、防风、石膏等加入饲料能有效减轻鱼类高温应激反应。黄芪、金银花、党归、板蓝根、茯苓、白芍、鱼腥草、大黄等可以降低鱼肌肉脂质、胆固醇,提升部分鲜味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改善品质[8]。
参考文献
[1] 战文斌主编.水产动物病害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1-200.
[2] 黄志坚,何建国.鳜鱼疾病的研究概况[J].水产科技情报,1999,26(6):268-271.
[3] 陈昌福,史维舟,赵桂珍,等.翘嘴鳜烂鳃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14(3):263-266.
[4] 王国良,袁思平,金珊.网箱养殖大黄鱼诺卡氏菌病初步研究[J].水产学报,2006,30(1):103-107.
[5] 杜佳垠.鱼类诺卡氏菌病危害状况与研究进展[J].北京水产,2007(5):27-31.
[6] 周景祥,张东鸣,黄权,等.加州鲈鱼细菌性疾病及防治[J].淡水渔业,2000,30(4):31.
[7] 黄琪琰.水产动物疾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1-76.
[8] 郑尧,陈家长.水产动物中草药的应用基础[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8):123-128.
关键词 疫病监测;发病率;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 S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1-0103-04
Abstract Combined monitoring of eight diseases of fish breeds in Anhui Province such as Siniperca chuatsi,Lateolabrax japonicus,Ietalurus punetaus,Pelteobagrus fulvidraco,Monopterus albus,Channa argus,Acrossocheilus fasciatus,Tor brevifilis,the trend and causes of epidemic diseases were analyzed,and the suggestions of characteristic fish disease prevention work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Disease monitor;Morbidity;Mortality
内陆淡水养殖由低值鱼类向高值化鱼类、由大宗鱼类向特色鱼类转变并推动渔业养殖结构快速调整。缘于种质、水质、高密度养殖、应激反应、投喂方式等水产苗种本身和环境多种因素,鳜、鲈、斑点叉尾鮰、黄颡鱼、黄鳝、乌鳢、鲟、鲑鳟、光唇鱼、瓣结鱼等特色淡水鱼类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多种病原致使病害高发,既影响养殖效果与效益,又给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带来隐患(图1)。因此,养殖病害成为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社会管理部门和经营主体共同关注的焦点,需要多方面、多点位、长时段给予监测,立足于水产动物病原学、免疫学基础、药物学基础、病理学基础,开展水产动物病原的技术检测与监测,一则为及时诊断、对症下药提供基础信息,另外摸清鱼病发病规律,明晰致病病原和不同病害的危害程度。结合近年来监测数据,对主要特色鱼类可能暴发疫病提出研判,并对特色淡水鱼病害发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提出分析,以期促进安徽特色淡水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1]。
1 水产养殖特色鱼类病情监测情况
2017年在全省49个县(市、区)设立129个监测点,对水产养殖特色鱼类9个品种开展疫病测报。监测的特色鱼类为鳜、鲈、斑点叉尾鮰、黄颡鱼、黄鳝、鳢、光唇鱼、瓣结鱼、鲟。测报病原24种,其中病毒性疫病4种,细菌性疫病11种,寄生虫病5种,真菌性疫病1种,其他疫病3种(并发症按独立病种分别统计;病因不明的病样,保存后做实验室分析鉴定,不做病种统计)。病害高发期为5—10月,8—9月为测出病原数的高峰期,1—3月和11—12月测出病原数都在5个以下。从夏初至初秋气温居高,鱼类生理代谢快,各种病原和疫病也呈暴发态势(图2)。
据发生疫病的种类统计,2017年测报的养殖品种发生疫病种类以细菌性疫病为主,占60.4%,其次是寄生虫病22.8%,第三是真菌性和病毒性疫病,分别占9.6%和7.2%(图3)。
特色养殖品种细菌性疫病造成养殖特色鱼类的死亡占总死亡量的80.7%,依次是病毒性、寄生虫和真菌性疫病,引起的死亡量分别占9.2%、6.6%、3.5%(图4)。
2 主要水产养殖特色鱼类品种的发病情况
2.1 鳜感染疫病 鳜是安徽水产特色养殖的主要品种,翘嘴鳜、斑鳜、大眼鳜等养殖量较大,2017年产量4.81万kg,占监测养殖特色鱼类产量的24.33%。 全年发生鳜感染疫病8种,其中病毒性疫病1种、细菌性疫病3种、真菌性疫病1种、寄生虫病3种。鳜疫病发生率、死亡率的月度趋势是:5月鳜感染各种疫病发病率之和达25.9%,6月达37.2%,7月达36.6%,8月发病率最高,各种疫病发病率之和达71.8%。8月鳜死亡率也最高,达9.6%(图5)。
鳜感染疫病以虹彩病毒、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出血病)为主,其发病率和造成的死亡率最高,危害性最大;细菌性烂鳃病次之,寄生虫病以车轮虫、指环虫危害较大。在发病高峰期,常见到的是并发症:病死鱼体上能见到多种症状,既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症状,又有烂鳃病以及寄生虫病等症状,实验室内也能分离出多种病原体[2-3]。
出血病和烂鳃病是鳜感染的主要流行病,几乎贯穿整个养殖过程,其中5—8月虹彩病毒发病率分别为2.4%、7.2%、8.7%和13.9%;出血病发病率分别达10.4%、11.2%、18.7%和31.9%;烂鳃病的发病率分别达12.2%、12.7%、13.4%、25.7%(图6)。 鳜感染疫病4—9月死亡率见图7。
2.2
黃颡鱼感染疫病 黄颡鱼是安徽省广泛养殖的品种,2017年产量4.36万kg,占监测特色鱼类养殖总产量22.05%。测报统计,4—9月均有疫病发生,主要疫病有出血病、肠炎病、锚头鳋、爱德华氏菌病、水肿病、水霉病。5—9月出血病发病率分别为4.8%、15.7%、25.8%、28.3%、13.9%;锚头鳋4—9月整个生长季节均有发病,5—8月发病率分别达17.1%、22.7%、27.7%,12.6%(图8)。
时常发现黄颡鱼感染爱德华氏菌病(头顶一点红),发病率不高,但是潜在危害性越来越大的病原。细菌性肠炎和锚头鳋病是伴随整个养殖季节的疫病。由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鱼病死亡率不高。然而,安徽省黄颡鱼良种覆盖率低,苗种多数是自行繁育,多代混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抗病力弱,养殖季节发病,大剂量交替使用抗生素现象十分普遍。
2.3 黄鳝感染疫病 黄鳝也是池塘网箱养殖的特色品种,2017年产量4.56万kg,占监测养殖特色鱼类总产量23.06%。测报统计,发生疫病6种,在出血病、打印病、肠炎病、锚头鳋病、水霉病中,出血病危害大,6—9月发病率高,部分测报区的最高发病率达39.7%,死亡率9月达到最高点(图9、10)。
2.4 斑点叉尾鮰感染疫病 斑点叉尾鮰是安徽池塘养殖的重要品种,由于加工产品出口受到限制以及国内市场的波动,2017年全省养殖产量仅有1.37万kg。测报疫病6种,主要有出血病、鮰类肠败血症、腐皮烂尾病、套肠病、打印病。出血病、鮰类肠败血症、烂尾病、打印病4种发病率高,从3月开始一直到10月底均有发病(图11)。
2.5 鳢感染疫病 鳢也是池塘养殖的特色品种,安徽养殖以乌鳢为主,2017年产量3.65万kg,占养殖特色鱼类总产量18.46%。测报统计,发生疫病7种,主要危害乌鳢的为诺卡氏菌病、腐皮病、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孢子虫病、小瓜虫病,危害较大的诺卡细菌病在6—9月发病率最高,在部分测报区的最高发病率达27.3%,腐皮病也是造成乌鳢大量死亡的疫病之一[4-5]。
2.6 鱸感染疫病 鲈是安徽最为重视的特色养殖品种,主要品种是大口黑鲈,大口黑鲈最为集中的地区是青阳县,苗种培育以义安区和五河县为主,2017年产量0.83万t。测报统计,发生疫病6种,诺卡氏菌病、肠炎病、烂鳃病、腐皮病、水霉病、肝胆综合征,其中细菌性病4种[6]。诺卡氏菌病等细菌性疫病年发病率平均达20.7%,池塘养殖8月份发病率最高,平均发病率达12.6%。
2.7 瓣结鱼和光唇鱼感染疫病 瓣结鱼和光唇鱼是皖南、皖西山区流水养殖的主要品种,随着规模化繁殖、养殖技术突破,山区特色品种已形成一定规模养殖。随之而来的寄生虫疫病,如车轮虫、指环虫、小瓜虫病已经严重困扰瓣结鱼和光唇鱼的苗种培育,发病率16.3%,死亡率9.5%,出血病在商品鱼养殖过程中已经出现,在苗种销售运输过程中需要加强检疫。
3 养殖特色鱼类病害损失
水产特色养殖鱼类年度平均死亡率最高的是鳜19.7%,有少数监测点因鳜鱼苗从南方购进,鱼体携带病原,加之环境和养殖管理等方面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全军覆没”。鳢、黄颡鱼、斑点叉尾鮰、光唇鱼4个品种死亡率接近或逾10%。对各测报点统计,因病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达149.63万元。根据总养殖面积测算,2017年全省养殖特色鱼类年因病害导致经济损失2 022万元,甚至更多(表1)。
4 发病趋势分析和研判
据近年测报资料表明,养殖特色鱼类疫病出现的病种多达32种,其中病毒性疫病5种、细菌性疫病15种、寄生虫疫病7种、真菌性疫病2种、其他疫病3种。在现有养殖技术和物质装备技术条件下,未来一个时期,鳜感染的疫病中虹彩病毒、细菌性烂鳃、肠炎、肝胆综合症依然严重;黄颡鱼的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也继续严重发生,而且爱德华氏菌病影响危害逐渐增大;鲈、鳢的诺卡氏菌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死亡率逐年加大。随着人工颗粒饲料喂养大口黑鲈、黄颡鱼技术的突破,养殖量和养殖密度逐年加大,较为严重的细菌、寄生虫性烂鳃等也会随之而来,会造成鱼种和成鱼的重大损失;黄鳝的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体内寄生虫病对生产环节将产生严重困扰;斑点叉尾鮰生产因国内市场平稳,养殖量逐渐稳定,病毒性疫病以及鮰类肠败血症将有所下降。
5 疫病频发的原因
5.1 养殖环境退化,环境胁迫加大
全省池塘生态改造的面积只占26.7%,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档次较低。但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每年大约有15万kg不同类型的颗粒饲料进入特色鱼类养殖池塘,如按干物质换算,这些饲料中约有65%、9万多t的物质以不同形式进入养殖水体,养殖环境出现生态疲劳,环境压力和胁迫加大。
5.2 良种覆盖率低,苗种抗逆性弱
省级良种场只占苗种场总数的13.8%,苗种遗传改良率只有32%,技术力量弱的小型苗种场占了86.2%,繁育设施简陋、生产条件差,种质检测、选育、更新等工作滞后。目前,大口黑鲈大部分苗种购自外省,没有任何检疫。鳜除了从外省调入,一般取自养殖场周边的大中型水域,只要达到性成熟,就作为繁殖亲本使用;黄颡鱼、黑鱼繁殖亲本取自自然水域或自行养殖的商品鱼,基本没有引种更新或选育;黄鳝苗种主要从民间收购,苗种质量难以保证,存在潜在病害隐患。
5.3 实用技术模式没有重大改变和突破
池塘养殖特色鱼类仍然按传统方式管理,还没有从养殖容纳量、环境调控、营养均衡、病害管理以及养殖尾水处理等环境生态的角度强化标准化生产管理,大部分养殖企业没有制定或执行养殖标准和有效的应激管理程序。此外,技术成果数量少、水平低、应用慢是特色鱼类养殖的现实。
5.4 水产养殖用药管理缺失
对全省水产养殖渔药使用情况调查,池塘养殖水面平均施用量105kg/kh,如此巨大的抗生素类和化学药物、微生物制剂的使用量,会对产地生态环境、产品质量安全以及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较大影响。随机抽取安庆市、滁州市的4家养殖单位和5家渔药经销商店33个样品,经国家兽药基础信息查询系统查证,其中有6个已经注销,有8个已过5年有效期,3个商品名称不符,2个无法查证,仅有6个信息完全一致,符合率仅占18.2%。加强对渔药市场及使用环节的管理和检验检测刻不容缓,尤其是非药品系列的消毒剂、微生物制剂、水质和底质改良剂等[7]。
5.5 渔用高质量饲料研发与使用能力弱
全省年颗粒饲料使用量达75万kg,总值在30亿元以上,省重点渔业养殖基地、省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平均饲料使用量20.55 kg/hm2,斑点叉尾鮰、黄颡鱼、鲈、鳢养殖平均饲料使用量15.30 kg/hm2,但本土的饲料生产厂只有6家,规模小,生产饲料档次低,水产养殖动物营养研究、开发和使用技术比较落后,特色鱼类饲料几乎全部依赖外购。 6 特色鱼类养殖病防工作建议
6.1 推动水生动物病防队伍和县级实验室能力建设
全省现有病害防治站技术人员86人,乡镇一级水生动物防疫技术人员213人,需要制定全省水生动物防疫站建设规划,强化省、县级实验室硬件、软件建设,加强检测能力监督考核,以省鱼病防治中心为龙头,以县级病害防治站为基础,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力争建成省级病害检测实验室,发挥其在疫病防控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6.2 建立检验检测信息服务体系,开展水生动物疫情应急防控工作
针对近年来养殖特色鱼类病害监测,部分地区发现重大疫病阳性样品,应探索建立重大疫情应急防控、对检测阳性样品的养殖场有效监控、处理大面积发病并造成重大损失的疫病区管理方法和机制。利用病害远程诊断服务网,建立统一的渔业环境、养殖生产、投入品质量、病害监测诊断结果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系统,将养殖生产各环节链接起来,通过实现数据采集和交换,达到病防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6.3 继续做好重大疫病专项监测、预警预报及诊疗服务工作
认真做好鳜鱼虹彩病毒、细菌性出血败血症,鲈鱼、黑鱼的诺卡氏菌病,斑点叉尾鮰的疱疹病毒、呼肠孤病毒、柱形菌病,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的爱德华菌病等重大疫病监测工作,加强养殖病害监测能力与信息预警能力建设,构建特色鱼类养殖病害风险预警信息平台,进行产前生態环境安全保障、渔业水域和养殖用水水质状况的检测,在监测范围上,能够满足养殖户、养殖企业的需求。
6.4 绿色养殖,生物防控
着力提高行业整体从业人员科学认知水平和专业素养,围绕产品和环境两大安全,勤于监测,快速检测,生物防控,防治兼用,我国古代《素问·刺热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未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衰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就是反映了这种思想。养殖户习惯使用的化学药品和抗生素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中草药防治疾病残留量低,不易产生耐药性。研究表明,石榴皮、五倍子、黄芩、山茱萸、芦荟、地榆等对乌鳢的溃疡病温和气单胞菌,五倍子、黄连、射干、大青叶等对黄颡鱼源维氏气单胞菌效果明显。黄芪、柴胡、党参、防风、石膏等加入饲料能有效减轻鱼类高温应激反应。黄芪、金银花、党归、板蓝根、茯苓、白芍、鱼腥草、大黄等可以降低鱼肌肉脂质、胆固醇,提升部分鲜味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改善品质[8]。
参考文献
[1] 战文斌主编.水产动物病害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1-200.
[2] 黄志坚,何建国.鳜鱼疾病的研究概况[J].水产科技情报,1999,26(6):268-271.
[3] 陈昌福,史维舟,赵桂珍,等.翘嘴鳜烂鳃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14(3):263-266.
[4] 王国良,袁思平,金珊.网箱养殖大黄鱼诺卡氏菌病初步研究[J].水产学报,2006,30(1):103-107.
[5] 杜佳垠.鱼类诺卡氏菌病危害状况与研究进展[J].北京水产,2007(5):27-31.
[6] 周景祥,张东鸣,黄权,等.加州鲈鱼细菌性疾病及防治[J].淡水渔业,2000,30(4):31.
[7] 黄琪琰.水产动物疾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1-76.
[8] 郑尧,陈家长.水产动物中草药的应用基础[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8):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