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未正规地接受过摄影的培训,也从未认真地阅读过整套的摄影教材,自己胡冲乱撞地在摄影路上摸索了二十多年。如今,摄影竟成了我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
小学时我就开始集邮,特别喜欢那些印着各种名画的邮票,欣赏邮票成了我课余的爱好;接触摄影后,我见书店里有摄影画册就购买,并一遍一遍地阅读钻研;对各种摄影、美术展览我也兴致勃勃地认真参观。现在看来,那些都是我学习摄影的过程。
我只读到初中毕业,但我喜欢看书,高小四年级已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长篇小说。出生于抗战时期的我,也经历了我们这一代人所不能幸免的风风雨雨。而且因为出身关系,我遭遇的苦难更难以言表。数次的囹圄生活使我得以冷静、深刻地思考人生,触及灵魂,也使我比较了解人性。我在进行摄影创作时,小说里的情节、我的经历、我对事物的理解总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徘徊。也许,正是它们指导着我揿动照相机的快门。
从影伊始,目染的都是沙龙照片,以为那些才是好作品,以为拍照片就要拍风光。一段时间后觉得沙龙照片太公式化,而且那些一开始让人激动的唯美照片好像没多久就激动不起来了,于是抛弃那些清规戒律,跟着感觉“胡乱”地拍摄。
1993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时,认识了不少摄影名家,开始对摄影的来龙去脉有所认识。1997年,西藏风光摄影集《天界窥影》出版后,一位热心读者的来信使我深受启发,开始把镜头对准人文,但也没有冷落风光。同年,香港《中国旅游》杂志社聘我为特邀记者,一些报纸、刊物也相继约稿,他们拓宽了我的创作思路,增加了我的拍摄对象,调整了我的摄影风格,终于让我真正体会到摄影的成就感。
如今,我不囿于摄影的金科玉律,不囿于权威所定的什么风光呀、人物呀、纪实呀、艺术呀等等领域,只服从自己的意愿,为自己拍照片,拍自己喜欢的照片。凭自己的感觉拍,没有感觉时,阅读、思考,寻找感觉。大景、局部都拍,早晚、中午、什么样的天气都拍,按自己的思路拍,感兴趣的就拍。
虽然我在不惑之年才涉足摄影,但我起步很高,一开始就拥有专业的摄影器材,这与我要么不做,要做就追求高水准的办事作风有关。1992年,我第一次进西藏拍摄时已带了哈苏照相机,并用反转片拍摄。
我很注重照片的素质,只用定焦镜头、重点测光的模式,从不使用变焦镜头,也从不使用自动对焦、自动曝光模式。现在我仍然使用传统的中画幅照相机和35毫米照相机,仍然使用传统的反转片拍摄,由它们所创造出来的照片,其厚重、沉实的韵味是时下流行的数码相机所无法比拟的。
除非镜头和拍摄位置的限制,一般我拍好的照片都不需要重新裁剪构图,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器材所能提供的优势,让照片的素质达到客观允许的最佳状态。这里,我要感谢自己刚学摄影时一位老前辈的一段话,现在我把原话写出来:“在按下快门前你摆好相机,把不必要的景象全排除在取景框的外面,只留下你想要的部分。宁可错失一张照片,也不要拍一张素质很差的烂照片。”
在拍摄时,全神贯注地集中在你的拍摄对象上,不要考虑这张照片日后可以比赛得奖还是发表出版,更不要寄望于后期的修正而苟且马虎。把各种正确的摄影指数(光圈、速度、焦距)调整精确,等到取景框里完全达到你的要求时才按下快门。
经过电脑修改过的照片就像住院动过手术的病人。
摄影不同于绘画。绘画是加法,一笔一笔地画在白纸上造成一幅画;摄影是减法,对眼前的整个景象进行排除,减去不必要的,剩下一张心仪的照片。我们可以把照相机当笔,创造出一幅很有艺术分量的摄影作品,但它仍然不能算是一幅画。摄影有自己的语言,摄影的语言与绘画不尽相同。
摄影的本质是一种媒体。如果你把用价值昂贵的镜头拍摄的照片,通过电脑随心所欲地拼命提高反差、饱和度,弄成缺少层次、没有过渡、只是色块的堆砌、像从极低廉的照相机拍出来的一样,那就白掏你的钱包啦!
至于那些热衷于利用电脑,把照片去七加八、弄虚作假者,我们不妨引用美国摄影家约翰·菲尔德的一段话:“照片的最终用途应该决定摄影是否合乎职业道德准则,愚弄人的摄影只能损害这种媒体以及拍摄题材的真实性。”
文字记录也很有用,把拍摄的时间、地点、遇到的事物,甚至当地的习俗、传说、背景故事等等尽可能地记录下来,日后你会受益匪浅。
记得一本书里的一句话:学习规律是为了打破规律。所以这个摄影攻略只是我的一家之言,特别是数码相机已普及的今天,我这个依然秉持传统照相机的老顽固的观点,或许只是老生之谈,有些甚至相去远矣。读者不妨冷静点看待,正如任何真理和经验都不是绝对的,适度接受吧。
小学时我就开始集邮,特别喜欢那些印着各种名画的邮票,欣赏邮票成了我课余的爱好;接触摄影后,我见书店里有摄影画册就购买,并一遍一遍地阅读钻研;对各种摄影、美术展览我也兴致勃勃地认真参观。现在看来,那些都是我学习摄影的过程。
我只读到初中毕业,但我喜欢看书,高小四年级已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长篇小说。出生于抗战时期的我,也经历了我们这一代人所不能幸免的风风雨雨。而且因为出身关系,我遭遇的苦难更难以言表。数次的囹圄生活使我得以冷静、深刻地思考人生,触及灵魂,也使我比较了解人性。我在进行摄影创作时,小说里的情节、我的经历、我对事物的理解总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徘徊。也许,正是它们指导着我揿动照相机的快门。
从影伊始,目染的都是沙龙照片,以为那些才是好作品,以为拍照片就要拍风光。一段时间后觉得沙龙照片太公式化,而且那些一开始让人激动的唯美照片好像没多久就激动不起来了,于是抛弃那些清规戒律,跟着感觉“胡乱”地拍摄。
1993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时,认识了不少摄影名家,开始对摄影的来龙去脉有所认识。1997年,西藏风光摄影集《天界窥影》出版后,一位热心读者的来信使我深受启发,开始把镜头对准人文,但也没有冷落风光。同年,香港《中国旅游》杂志社聘我为特邀记者,一些报纸、刊物也相继约稿,他们拓宽了我的创作思路,增加了我的拍摄对象,调整了我的摄影风格,终于让我真正体会到摄影的成就感。
如今,我不囿于摄影的金科玉律,不囿于权威所定的什么风光呀、人物呀、纪实呀、艺术呀等等领域,只服从自己的意愿,为自己拍照片,拍自己喜欢的照片。凭自己的感觉拍,没有感觉时,阅读、思考,寻找感觉。大景、局部都拍,早晚、中午、什么样的天气都拍,按自己的思路拍,感兴趣的就拍。
虽然我在不惑之年才涉足摄影,但我起步很高,一开始就拥有专业的摄影器材,这与我要么不做,要做就追求高水准的办事作风有关。1992年,我第一次进西藏拍摄时已带了哈苏照相机,并用反转片拍摄。
我很注重照片的素质,只用定焦镜头、重点测光的模式,从不使用变焦镜头,也从不使用自动对焦、自动曝光模式。现在我仍然使用传统的中画幅照相机和35毫米照相机,仍然使用传统的反转片拍摄,由它们所创造出来的照片,其厚重、沉实的韵味是时下流行的数码相机所无法比拟的。
除非镜头和拍摄位置的限制,一般我拍好的照片都不需要重新裁剪构图,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器材所能提供的优势,让照片的素质达到客观允许的最佳状态。这里,我要感谢自己刚学摄影时一位老前辈的一段话,现在我把原话写出来:“在按下快门前你摆好相机,把不必要的景象全排除在取景框的外面,只留下你想要的部分。宁可错失一张照片,也不要拍一张素质很差的烂照片。”
在拍摄时,全神贯注地集中在你的拍摄对象上,不要考虑这张照片日后可以比赛得奖还是发表出版,更不要寄望于后期的修正而苟且马虎。把各种正确的摄影指数(光圈、速度、焦距)调整精确,等到取景框里完全达到你的要求时才按下快门。
经过电脑修改过的照片就像住院动过手术的病人。
摄影不同于绘画。绘画是加法,一笔一笔地画在白纸上造成一幅画;摄影是减法,对眼前的整个景象进行排除,减去不必要的,剩下一张心仪的照片。我们可以把照相机当笔,创造出一幅很有艺术分量的摄影作品,但它仍然不能算是一幅画。摄影有自己的语言,摄影的语言与绘画不尽相同。
摄影的本质是一种媒体。如果你把用价值昂贵的镜头拍摄的照片,通过电脑随心所欲地拼命提高反差、饱和度,弄成缺少层次、没有过渡、只是色块的堆砌、像从极低廉的照相机拍出来的一样,那就白掏你的钱包啦!
至于那些热衷于利用电脑,把照片去七加八、弄虚作假者,我们不妨引用美国摄影家约翰·菲尔德的一段话:“照片的最终用途应该决定摄影是否合乎职业道德准则,愚弄人的摄影只能损害这种媒体以及拍摄题材的真实性。”
文字记录也很有用,把拍摄的时间、地点、遇到的事物,甚至当地的习俗、传说、背景故事等等尽可能地记录下来,日后你会受益匪浅。
记得一本书里的一句话:学习规律是为了打破规律。所以这个摄影攻略只是我的一家之言,特别是数码相机已普及的今天,我这个依然秉持传统照相机的老顽固的观点,或许只是老生之谈,有些甚至相去远矣。读者不妨冷静点看待,正如任何真理和经验都不是绝对的,适度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