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奕华试图在每一个作品中都能找到与现代观念对话、甚至是抗争的地方。《远大前程》跟这个时代对着干的地方是,它告诉观众:你要接受自己其实是多么的不诚实。你可以弱,你要面对自己
一个女人彷徨地夹在两个男人之间:一边是曾经一路陪伴的旧男友,一边是貌似前途似锦的建筑师;一边是自己的过去,一边是不可触碰的未来。她会如何选择?
无论是买包包还是看菜单,很多喜欢在“选择”上挑战自己、却也不见得懂得如何去选的女性,恐怕很容易能在张艾嘉编剧的《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戏剧导演林奕华“城市三部曲”的最终章,他希望告诉观众:对远大前程的“期望”原来和建筑物一样,过分僭建便会基础不稳,最终逃不过倒塌的命运。
香港导演林奕华自称在香港几乎是“不怎么能被看见的”。他不仅多次发表批评香港为“文化沙漠”的言论,更重要的是作品中一贯带有反消费主义的命题。如今,继2008年同样由张艾嘉编剧的《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和次年的《男人女人之战争与和平》后,林奕华在12月16日即将亮相北京的《远大前程》中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日益物化的都市人生活。
与城市三部曲类似,无论是告诉人们“男人是个神话”的《水浒传》,还是呈现“媒体正在制造现代都市中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夫人们》,先锋戏剧出身的林奕华此前的作品大都关注当下、反射现实。而在微博盛行、片段感受成为时尚的今天,面对观众们支离破碎的注意力,昔日对片段、切割和分裂极为在行的先锋导演林奕华,却开始越来越重视话剧的故事性,和观众对剧中日常生活经验的体验感。
“要接受自己
其实是多么的不诚实”
2010年初,为了响应上海世博会香港馆进行的演出,香港世博局找到近几年来作品经常与内地观众接触的林奕华,问他有没有兴趣创作一个与世博会主题相关的话剧。
在接手这一委约之初,林奕华就意识到,一些符号性的主题实际上已经存在:人们看世博,当然最想看到未来创意的具体化,这种具体化便是建筑物。他随即又联想到英国作家艾伦·狄波顿的《幸福建筑》中提出来的很多议题,决定做一个有关建筑与未来的话剧。
而他同时发现,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买房、结婚生子及如何功成名就的意义和重要性都被放到很大,而它们都与“家”字紧密联系。家是一个精神层面的追求,然而现在人们不过是想在物质层面上拥有和成就它。林奕华想同观众探讨,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家、什么是幸福?
3月,《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在澳门巡回演出的一个早上,曾与他成功合作这部话剧的张艾嘉想好了《远大前程》的大纲。因为事先找好了台湾演员、“鬼后”李心洁和连续出演林奕华数部作品的王耀庆出任男主角,她最早的基本思路定为“一个失明女孩和一个给回她视力的魔术师”。
林奕华则提议把魔术师变为建筑师。除了后者与房子的主题更为契合外,还因为在剧场里做魔术有一点重复和矛盾。“剧场本身就是一种魔术,我觉得倒不如反过来,用平凡来让大家看到魔术,而不是通过魔术让大家看到平凡。”
4月、5月,在《生活与生存》在大陆5个城市做封箱演出的同时,林奕华紧锣密鼓地启动了《远大前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此期间,他陆续拿到张艾嘉一幕幕写好的剧本,“像读侦探小说般揪心”地读下去。善于使用线索和符号的张艾嘉在故事中加入了很多伏笔,“扬州炒饭”等生活小细节在剧中被浓缩成令人唏嘘的情感线索。
其间,失明女子“由悲转喜”的思路也被倒过来,从正常视力发展到失明,因为“但凡对任何事或任何人抱有‘远大前程’者,都要面对命运之神可能仁慈、可能残酷的对待”。
与林奕华20年来的每一部话剧一样,这出戏的排练时间仅有不到一个月。好在演员们都在张艾嘉娓娓道来的叙事中体会到了自己曾经的生活。“李心洁一直说,这个角色是她的一个回顾。虽然过去的伤痕已经结了疤或看不见了,但在演回去的时候,眼泪就不能停止。”林奕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话剧的最后,女主角失明并选择了自己的第三个男人——一个意味着“视觉”的平凡眼科医生。林奕华认为,这个结局并不“洒狗血”也不韩剧,而是暗示女主角最终接受了一个平凡的自己。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个时代,大部分的媒体都告诉你:你要装得很漂亮,不能让别人看穿你的死穴和弱点;而我和张艾嘉都相信,这种东西很多时候会反过来把‘自我’抢走。”
他正试图在每一个作品中都能找到與现代观念对话、甚至是抗争的地方。“《远大前程》跟这个时代对着干的地方是,它告诉观众:‘你要接受自己其实是多么的不诚实。你可以弱,你要面对自己’”林奕华说。
都市题材话剧:要做更多的思考
2006年起,林奕华开始与台湾的音乐厅和戏剧院合作,进行“四大名著”系列话剧的创作。但由于合作方艺术总监更替等一些原因,在完成《水浒》《西游记》后,他暂时中断了古典名著的改编,开始创作都市题材话剧。
《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和《男人女人之战争与和平》两部都市题材作品让林奕华在内地口碑票房双丰收,前者更是被媒体评为2008年度戏剧,全亚洲公演已逾70场,门票在演出前几乎都创下了售罄的纪录。
《远大前程》开排后,戏剧顾问王展对林奕华说:“三部戏的关注点分别是职场、父母灌输给我们的爱情价值和房子,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你不觉得它们其实是一个系列吗?”
这让林奕华得到一些启发,他决定将这三部城市人如何看待过去、把握现在、投射将来的话剧命名为“城市三部曲”。
实际上,包括之前的《半生缘》和《包法利夫人们》在内,林奕华近些年的几部话剧都接连在内地进行巡演,其对城市景观独特的把握视角得到了众多都市小资的追捧。林奕华更是被一些人归类为“都市戏剧导演”,即便他认为自己戏剧的题材应该被称为“当下”。
林奕华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他钟情于都市题材的原因,“我过去的生活经验几乎99.9%都来自于城市,城市景观本身已经给我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素材;而我又天生对都市人抱有好奇心。”
他观察都市人的方式是,用一个“镜子”式的视角去反射生活,给自己多一个角度。此外,他强调观察生活需要带着自己的态度,这样才能有取向、找到焦点。
林奕华正在将这些对城市景观、生活经验的观察,从香港、海外带到现在正在发展的内地。就《远大前程》的主题词“房子”而言,他早在1997之前就对香港的炒房投机有所感悟,而内地城市现在正一再经历这样的问题:“大家买房不是为了要有一个家,而是一种投资,这个心理活动会让人很疲惫。”他觉得“人们就在这样一个游戏中,像是你在玩游戏,其实游戏在玩你”。去年,林奕华在香港大学开了一门与中国电视剧相关的课程,带着学生看《蜗居》《奋斗》等片子,企图让他们看到“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梦想和压力”。
在内地的大小剧场中,都市类题材话剧也在层出不穷地出现。然而,大多数话剧多快好省地将创作变成了生存式的陈列,仅将流行和时髦语汇简单而泛泛地逐一搬上舞台,反响平平,很多甚至沦为闹剧。
林奕华认为,做都市戏剧有很重要的几点,“第一是你要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二,要做更多的思考。很多人可能都知道都市人有很多欲望,但它们是怎么来的?改变了些什么?不然的话,舞台上就只能秀出这样的欲望,成为一个城市的展览厅,而它们的符号性并没有被解读清楚。”
早在做实验剧场时,他就得到了一个思考上的训练:自己要能够“跳进去,又跳出来”,了解到整个大环境的脉络,再看看把事情拿掉后局面会是怎样。
至于《远大前程》,林奕华得出的思考是,在这个消费主导的时代,“自我”正被各种商业行为所瓜分,城市人很难看清自己。我们的存在往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
“现在中国人的身体里有两个东西在同时发酵——我们接受并认同的西方自我主义观念,和原本传统的儒家文化。我们现在有中国人的自私,也有西方人的自我;但没有西方人对彼此的包容,也没有中国儒家传统的谦卑,”林奕华说,“整个社会因而都倾斜了。”
重新把“讲故事”做好
在新戏中继续选择张艾嘉作为编剧,林奕华看中的是她剧本中拥有的独特“张艾嘉语境”。在这个语境中,她能把想说的话放在一个自然的生活情境和故事里,使之充满提炼过的生活真实。
而这种生活式的话剧呈现语序与林奕华的惯有语序完全不同。早在1982年,林奕华就加入先锋剧团“进念·二十面体”,进行实验性戏剧的创作。他常常把故事放入一种“戏剧情境”,用符号化的语序来进行表达。他就像在邀请观众玩一个游戏,“有时候观众会觉得安全感或熟悉度没有那么大”。
但是,在积累近30年的戏剧生活经验后,林奕华觉得自己戏剧的理念渐渐产生了变化。比起电影、电视,戏剧相对小众,对观众的要求也高得多。“当你坐在剧院里,不是这出戏在愉悦你,而是你要找到一种跟它对话的方式,”林奕华说,“在这么高压力的社会底下,愿意这样主动开动脑筋的人不多。”
怎样才能够让观众自愿开动脑筋?林奕华认为必须给他们很多有趣的启发。由此,他对互动的设计和追求也不一样了。
90年代初,他从英国回港排演《我所知道的悲惨世界》时突然发现,如果把很多别人看起来很普通、但又隐藏有一些讯息的生活场景呈现在舞台上,再通过艺术处理与串联,观众就能够既能看到戏,又能在戏中看到自己。
他渐渐开始探索这样的表现手法,并开始尝试表演工作坊的方式:即让全體演员都一起参与创作。广为人知的是,2006年,林奕华想要把台湾很火的综艺节目一个个放进《包法利夫人们》,事先便让演员们完全没有压力地演了很多电视娱乐节目,并收录下来,最终裁剪成一个完整的剧本。
而今天的情况跟3年前又有所不同。林奕华认为,观众看《包法利夫人们》看得很乐,是因为那时还没有微博,Youtube、优酷也还没有那么普遍。现在流行更为短小精悍的微小说和网剧,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片段、切割,人们的精神状态很多时候也变成了块状,很难专注,他认为“在太多人习惯了分裂和片段后,大家再也不会讲故事了。今天要重新把‘讲故事’做好是有难度的”。
时至今日,昔日极为前锋的“进念”团队成员却把触角伸向当下社会,似乎越来越注重与社会大众的交流。甚至一些评论认为,这是“文化精英”与流行文化的暧昧融合。
“很多人都说我用流行明星是不是很商业化。但话剧在表面上当然需要一些商业吸引力——实际上,要吸引那么没有耐心的观众坐下来、看3小时的戏,是很大的一个挑战,”林奕华说。
看到张艾嘉的剧本后,他承认这种从容的剧本自己做不出来。与自己做戏剧“如临大敌地布阵、打仗”感觉不同,林奕华排《远大前程》时更像是在与张艾嘉对弈,在她那些潜台词中找到“破案的方式”,把原本完整的情境重新解读、甚至颠倒过来呈现。人们还可以在其中看到一些他一贯喜爱的那些实验性的处理方式:王耀庆跟李心洁对话时,后者时而会走出来、绕到他背后,进行某一种自私的抽离——她在想两人有没有未来,人家会怎么看他们;而王耀庆则对着空气在继续讲。
林奕华常常在想自己的下一部戏该怎么办。他明年开排的下一部戏应该不会由张艾嘉执笔,他必须要在他脑子里装满的剧本——《红楼梦》《洛丽塔》,还准备与刘若英合作的《剩女贞德》,甚至那部著名的禁片《索多玛的120天》都在他的计划之中,或是能找到另外一种“在各种排戏方式以外的方式”。★
一个女人彷徨地夹在两个男人之间:一边是曾经一路陪伴的旧男友,一边是貌似前途似锦的建筑师;一边是自己的过去,一边是不可触碰的未来。她会如何选择?
无论是买包包还是看菜单,很多喜欢在“选择”上挑战自己、却也不见得懂得如何去选的女性,恐怕很容易能在张艾嘉编剧的《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戏剧导演林奕华“城市三部曲”的最终章,他希望告诉观众:对远大前程的“期望”原来和建筑物一样,过分僭建便会基础不稳,最终逃不过倒塌的命运。
香港导演林奕华自称在香港几乎是“不怎么能被看见的”。他不仅多次发表批评香港为“文化沙漠”的言论,更重要的是作品中一贯带有反消费主义的命题。如今,继2008年同样由张艾嘉编剧的《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和次年的《男人女人之战争与和平》后,林奕华在12月16日即将亮相北京的《远大前程》中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日益物化的都市人生活。
与城市三部曲类似,无论是告诉人们“男人是个神话”的《水浒传》,还是呈现“媒体正在制造现代都市中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夫人们》,先锋戏剧出身的林奕华此前的作品大都关注当下、反射现实。而在微博盛行、片段感受成为时尚的今天,面对观众们支离破碎的注意力,昔日对片段、切割和分裂极为在行的先锋导演林奕华,却开始越来越重视话剧的故事性,和观众对剧中日常生活经验的体验感。
“要接受自己
其实是多么的不诚实”
2010年初,为了响应上海世博会香港馆进行的演出,香港世博局找到近几年来作品经常与内地观众接触的林奕华,问他有没有兴趣创作一个与世博会主题相关的话剧。
在接手这一委约之初,林奕华就意识到,一些符号性的主题实际上已经存在:人们看世博,当然最想看到未来创意的具体化,这种具体化便是建筑物。他随即又联想到英国作家艾伦·狄波顿的《幸福建筑》中提出来的很多议题,决定做一个有关建筑与未来的话剧。
而他同时发现,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买房、结婚生子及如何功成名就的意义和重要性都被放到很大,而它们都与“家”字紧密联系。家是一个精神层面的追求,然而现在人们不过是想在物质层面上拥有和成就它。林奕华想同观众探讨,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家、什么是幸福?
3月,《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在澳门巡回演出的一个早上,曾与他成功合作这部话剧的张艾嘉想好了《远大前程》的大纲。因为事先找好了台湾演员、“鬼后”李心洁和连续出演林奕华数部作品的王耀庆出任男主角,她最早的基本思路定为“一个失明女孩和一个给回她视力的魔术师”。
林奕华则提议把魔术师变为建筑师。除了后者与房子的主题更为契合外,还因为在剧场里做魔术有一点重复和矛盾。“剧场本身就是一种魔术,我觉得倒不如反过来,用平凡来让大家看到魔术,而不是通过魔术让大家看到平凡。”
4月、5月,在《生活与生存》在大陆5个城市做封箱演出的同时,林奕华紧锣密鼓地启动了《远大前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此期间,他陆续拿到张艾嘉一幕幕写好的剧本,“像读侦探小说般揪心”地读下去。善于使用线索和符号的张艾嘉在故事中加入了很多伏笔,“扬州炒饭”等生活小细节在剧中被浓缩成令人唏嘘的情感线索。
其间,失明女子“由悲转喜”的思路也被倒过来,从正常视力发展到失明,因为“但凡对任何事或任何人抱有‘远大前程’者,都要面对命运之神可能仁慈、可能残酷的对待”。
与林奕华20年来的每一部话剧一样,这出戏的排练时间仅有不到一个月。好在演员们都在张艾嘉娓娓道来的叙事中体会到了自己曾经的生活。“李心洁一直说,这个角色是她的一个回顾。虽然过去的伤痕已经结了疤或看不见了,但在演回去的时候,眼泪就不能停止。”林奕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话剧的最后,女主角失明并选择了自己的第三个男人——一个意味着“视觉”的平凡眼科医生。林奕华认为,这个结局并不“洒狗血”也不韩剧,而是暗示女主角最终接受了一个平凡的自己。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个时代,大部分的媒体都告诉你:你要装得很漂亮,不能让别人看穿你的死穴和弱点;而我和张艾嘉都相信,这种东西很多时候会反过来把‘自我’抢走。”
他正试图在每一个作品中都能找到與现代观念对话、甚至是抗争的地方。“《远大前程》跟这个时代对着干的地方是,它告诉观众:‘你要接受自己其实是多么的不诚实。你可以弱,你要面对自己’”林奕华说。
都市题材话剧:要做更多的思考
2006年起,林奕华开始与台湾的音乐厅和戏剧院合作,进行“四大名著”系列话剧的创作。但由于合作方艺术总监更替等一些原因,在完成《水浒》《西游记》后,他暂时中断了古典名著的改编,开始创作都市题材话剧。
《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和《男人女人之战争与和平》两部都市题材作品让林奕华在内地口碑票房双丰收,前者更是被媒体评为2008年度戏剧,全亚洲公演已逾70场,门票在演出前几乎都创下了售罄的纪录。
《远大前程》开排后,戏剧顾问王展对林奕华说:“三部戏的关注点分别是职场、父母灌输给我们的爱情价值和房子,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你不觉得它们其实是一个系列吗?”
这让林奕华得到一些启发,他决定将这三部城市人如何看待过去、把握现在、投射将来的话剧命名为“城市三部曲”。
实际上,包括之前的《半生缘》和《包法利夫人们》在内,林奕华近些年的几部话剧都接连在内地进行巡演,其对城市景观独特的把握视角得到了众多都市小资的追捧。林奕华更是被一些人归类为“都市戏剧导演”,即便他认为自己戏剧的题材应该被称为“当下”。
林奕华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他钟情于都市题材的原因,“我过去的生活经验几乎99.9%都来自于城市,城市景观本身已经给我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素材;而我又天生对都市人抱有好奇心。”
他观察都市人的方式是,用一个“镜子”式的视角去反射生活,给自己多一个角度。此外,他强调观察生活需要带着自己的态度,这样才能有取向、找到焦点。
林奕华正在将这些对城市景观、生活经验的观察,从香港、海外带到现在正在发展的内地。就《远大前程》的主题词“房子”而言,他早在1997之前就对香港的炒房投机有所感悟,而内地城市现在正一再经历这样的问题:“大家买房不是为了要有一个家,而是一种投资,这个心理活动会让人很疲惫。”他觉得“人们就在这样一个游戏中,像是你在玩游戏,其实游戏在玩你”。去年,林奕华在香港大学开了一门与中国电视剧相关的课程,带着学生看《蜗居》《奋斗》等片子,企图让他们看到“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梦想和压力”。
在内地的大小剧场中,都市类题材话剧也在层出不穷地出现。然而,大多数话剧多快好省地将创作变成了生存式的陈列,仅将流行和时髦语汇简单而泛泛地逐一搬上舞台,反响平平,很多甚至沦为闹剧。
林奕华认为,做都市戏剧有很重要的几点,“第一是你要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二,要做更多的思考。很多人可能都知道都市人有很多欲望,但它们是怎么来的?改变了些什么?不然的话,舞台上就只能秀出这样的欲望,成为一个城市的展览厅,而它们的符号性并没有被解读清楚。”
早在做实验剧场时,他就得到了一个思考上的训练:自己要能够“跳进去,又跳出来”,了解到整个大环境的脉络,再看看把事情拿掉后局面会是怎样。
至于《远大前程》,林奕华得出的思考是,在这个消费主导的时代,“自我”正被各种商业行为所瓜分,城市人很难看清自己。我们的存在往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
“现在中国人的身体里有两个东西在同时发酵——我们接受并认同的西方自我主义观念,和原本传统的儒家文化。我们现在有中国人的自私,也有西方人的自我;但没有西方人对彼此的包容,也没有中国儒家传统的谦卑,”林奕华说,“整个社会因而都倾斜了。”
重新把“讲故事”做好
在新戏中继续选择张艾嘉作为编剧,林奕华看中的是她剧本中拥有的独特“张艾嘉语境”。在这个语境中,她能把想说的话放在一个自然的生活情境和故事里,使之充满提炼过的生活真实。
而这种生活式的话剧呈现语序与林奕华的惯有语序完全不同。早在1982年,林奕华就加入先锋剧团“进念·二十面体”,进行实验性戏剧的创作。他常常把故事放入一种“戏剧情境”,用符号化的语序来进行表达。他就像在邀请观众玩一个游戏,“有时候观众会觉得安全感或熟悉度没有那么大”。
但是,在积累近30年的戏剧生活经验后,林奕华觉得自己戏剧的理念渐渐产生了变化。比起电影、电视,戏剧相对小众,对观众的要求也高得多。“当你坐在剧院里,不是这出戏在愉悦你,而是你要找到一种跟它对话的方式,”林奕华说,“在这么高压力的社会底下,愿意这样主动开动脑筋的人不多。”
怎样才能够让观众自愿开动脑筋?林奕华认为必须给他们很多有趣的启发。由此,他对互动的设计和追求也不一样了。
90年代初,他从英国回港排演《我所知道的悲惨世界》时突然发现,如果把很多别人看起来很普通、但又隐藏有一些讯息的生活场景呈现在舞台上,再通过艺术处理与串联,观众就能够既能看到戏,又能在戏中看到自己。
他渐渐开始探索这样的表现手法,并开始尝试表演工作坊的方式:即让全體演员都一起参与创作。广为人知的是,2006年,林奕华想要把台湾很火的综艺节目一个个放进《包法利夫人们》,事先便让演员们完全没有压力地演了很多电视娱乐节目,并收录下来,最终裁剪成一个完整的剧本。
而今天的情况跟3年前又有所不同。林奕华认为,观众看《包法利夫人们》看得很乐,是因为那时还没有微博,Youtube、优酷也还没有那么普遍。现在流行更为短小精悍的微小说和网剧,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片段、切割,人们的精神状态很多时候也变成了块状,很难专注,他认为“在太多人习惯了分裂和片段后,大家再也不会讲故事了。今天要重新把‘讲故事’做好是有难度的”。
时至今日,昔日极为前锋的“进念”团队成员却把触角伸向当下社会,似乎越来越注重与社会大众的交流。甚至一些评论认为,这是“文化精英”与流行文化的暧昧融合。
“很多人都说我用流行明星是不是很商业化。但话剧在表面上当然需要一些商业吸引力——实际上,要吸引那么没有耐心的观众坐下来、看3小时的戏,是很大的一个挑战,”林奕华说。
看到张艾嘉的剧本后,他承认这种从容的剧本自己做不出来。与自己做戏剧“如临大敌地布阵、打仗”感觉不同,林奕华排《远大前程》时更像是在与张艾嘉对弈,在她那些潜台词中找到“破案的方式”,把原本完整的情境重新解读、甚至颠倒过来呈现。人们还可以在其中看到一些他一贯喜爱的那些实验性的处理方式:王耀庆跟李心洁对话时,后者时而会走出来、绕到他背后,进行某一种自私的抽离——她在想两人有没有未来,人家会怎么看他们;而王耀庆则对着空气在继续讲。
林奕华常常在想自己的下一部戏该怎么办。他明年开排的下一部戏应该不会由张艾嘉执笔,他必须要在他脑子里装满的剧本——《红楼梦》《洛丽塔》,还准备与刘若英合作的《剩女贞德》,甚至那部著名的禁片《索多玛的120天》都在他的计划之中,或是能找到另外一种“在各种排戏方式以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