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走出误区,回归本义

来源 :财会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nj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会计新领域研究所所长,管理学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应用经济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和投资者关系管理。
  一、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本科化”模式
  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根据笔者以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很多高校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适当、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混乱无序、教学过程与本科生差异不大、师资队伍素质较低、科研训练不足、培养管理水平较低等,这说明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实质上就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如果听任我国各高校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本科化”模式的推行和泛滥,这将势必导致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极大贬值,其最终必将沦落为大众化的本科生教育,失去研究生教育的本来要义。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将会导致我国原本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作为研究生教育成果的会计专业研究生自身价值的降低,这在根本上将会影响我国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战略实施,削弱我国会计行业和会计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也必将对我国经济建设事业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加大改革力度,重塑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回归研究生教育的本来要义,为我国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精英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走出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两大认识误区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这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目标。因此,必须要寻求突破,找出形成这种培养模式的成因,进而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大认识误区,必须对这一问题标本兼治,走出误区,回归本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效。
  (一)认识误区之一:研究生教育大众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战略的实施,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必将会对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带来很多深刻的影响,于是有人提出研究生教育也应该走大众化教育的观点。对此,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不应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领域,更不是普及的领域。社会永远是分层的,社会职业也永远是分层的,当多数或所有适龄青年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社会便可能从低学历层次向着注重高学历的方向发展,这也反映了学历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物以稀为贵,研究生教育永远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即使规模有所扩大,人数有所增加,但终究比例是有限的。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不会对研究生教育产生过大的冲击。就连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创始人马丁·特罗也认为,大众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一定要破坏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及其组成部分,或者是一定要转变成大众高等教育机构。精英高等教育确实仍在发挥着大众高等教育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其中的一些功用是教育和训练经过严格选拔的学生,以使它们适应高标准和高度创造性的脑力工作(马丁·特罗,1999)。
  因此,对于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虽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其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但我们认为,其发展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教育界、学术界或实务界精英人才的需要。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不仅不会“化”掉精英教育,而且还会进一步凸显精英教育的价值。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会计专业教育,高等院校必须要坚持精英教育的思想,时刻牢记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目标,充分认识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高标准、严要求,切实保障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精英人才的需求。
  (二)认识误区之二:唯市场导向的价值取向
  市场导向和学术导向是教育价值观的两个基本取向,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以哪个导向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其实施,并最终影响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在进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时,一味迎合市场的需要,唯市场导向决定取舍,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市场导向是指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着重于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培养会计专业研究生从事会计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这种市场导向源于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是“功利主义”的“工具论”教育价值观。它把市场需求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研究生教育的价值首先是满足社会和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它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功利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表现在很多问题上,它都以“是否有用”作为衡量的标准,比如对于“学”与“术”的关系问题,市场导向重“术”而轻“学”,必然会造成布鲁贝克所说的学术的“格雷欣法则”,导致“术”盛行而“学”衰落。而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与“术”应当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从长远来看,两者应当并重。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两者并重也未必最佳,比如对于会计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来说,两者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导向是指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着重于对学术、理性和知识的追求,培养会计专业研究生从事会计学术研究的能力。这种学术导向源于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是“理想主义”的“本体论”教育价值观。它强调教育不是为了社会的功利目标,而是为了受教育者个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各个学生在人性或理性方面的发展,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近代大学发展至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以至后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院的建立,使得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得以强调。学术导向应当是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的标准,它是研究生教育特性的标准,也是研究生教育内在发展逻辑的必然要求。   对于这两种价值取向,会计教育工作者应做何选择呢?我们认为,二者之间不应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在二者之间进行必要的协调和整合。唯市场导向,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将会陷入“适应论”的泥沼,始终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最终迷失方向;唯学术导向,将会使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日趋封闭,缺乏生机和活力,逐渐和社会脱节,从而失去社会的支持和合作,丧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因此,二者之间必须要做到很好的权衡和取舍,避免走两个极端。
  我们认为,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期,市场导向应当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基本标准,市场满意度是评价一个高校会计办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准。当然,我们同时还要强调的是,培养会计人才坚持市场导向,并不是说要一味地迎合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因为用人单位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有些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要和使用往往只顾眼前的工作需要,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也有的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素质的“大而全”、“小而全”。对于这些市场需求的不同认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既要坚持市场导向,又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人才培养一定要走在市场的前面,而不是跟在市场的后面,也就是说会计人才培养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而从人才培养规律来说,我们知道,作为会计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该具有精英性、专业性和研究性等本质特征,应当与会计本科生的培养有所区别,学术导向也应当是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同时考虑的一个基本标准。离开了学术导向这个标准的支撑,单纯的市场导向将违背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规律。因此,市场导向应与学术导向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合流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分流。总之,对于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来说,其目标应该是在充分考虑人才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保留一定程度的学术特色(学术特色应保留多少程度,与学校本身的办学定位有很大关系。研究型大学应突出学术特色,培养会计界学术精英;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科研、实践并重,培养具有很强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会计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型大学比如非重点财经类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则应突出实践特色,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的会计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科研能力的会计精英人才,这是我国高校今后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应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三、回归研究生教育的本义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教育后的一种教育形式,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既区别于大学本科教育,又与大学本科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才有可能据此针对性地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使研究生教育回归本义。
  (一)精英性
  培养精英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体系设计的本来要义和根本宗旨。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其目的虽然从属于高等教育目的,但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要求却远远高于本专科教育,理应培养精英性高级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精英性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从世界各国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来看,培养精英性人才也一直是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追求的最主要目标。从世界大学发展史来看,大学在原创初期,乃为培养精英阶层的摇篮。不论是英国大学传统的牛津、剑桥等大学为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以传授知识、培育人才为主,目的在于培育优秀博雅的知识分子;还是像欧陆系统,以柏林大学为首的德国大学体系,为学者与研究者的集合体,以探究问题、创造新知为主要任务,均以培养社会与学术领导精英为目标。虽然在20世纪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进入到大众教育,甚至是普及教育阶段,使得研究生教育的功能不再只是培育社会领导阶层的精英,而是需要涵盖一般社会大众的职业准备,研究生教育目标和模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总体说来,都没有背离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性”这一本质特征。
  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甚至是普及教育阶段的背景下,如何对研究生教育进行合理定位,还要不要提精英性目标呢?笔者认为,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并不排斥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过程中也包含着实现精英教育的任务。西方国家一些著名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和斯坦福大学,法国的巴黎高师,日本的东京大学,无一不是以培养精英人才,包括政治人才和管理人才而闻名世界的,这些国家大量精英人才的培养,也正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而产生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2001)指出:“我并不相信,为什么大众化高等教育或普及高等教育必然是精英高等教育的敌人,有任何内在的理由,虽然这曾经常常是事实。确实,精英高等教育曾经是高等教育的全部,现在成为一个不断变小的部分。但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能够帮助鉴定新的才华转学到精英部门,能够使精英部门变得更加精英成为可能—今天,哈佛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事实上开展了更多选择性低的功能,比它们在没有大众化部门时更加精英化。”
  因此,我们认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或普及高等教育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精英教育阶段逐渐上移,而研究生教育在理论上就应该处于这个阶段。而且,研究生教育也不应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领域,更不是普及的领域。一方面原因是虽然研究生教育是知识和社会进步必须的动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的,也不是每一个人成长都必经的阶段。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对个体基本素质及潜质要求很高的教育,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受教育的人数会越来越多,研究生教育的类型也更加丰富,但研究生教育精英性的本质特征是不应该、也不会发生变化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精英性人才的培养,是不可能通过大规模生产或大规模扩张而生产出来的。精英性人才的培养及其质量的提高,是靠个性化培养、精雕细琢打磨出来的,而不可能是通过盲目扩张数量、粗放式经营而取得的。
  (二)专业性
  研究生教育是按照专业进行培养的一种专业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虽然本科生教育也是按专业培养的,但是随着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大学本科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或普及阶段,其专业性特征已经越来越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通才性教育。而研究生教育自产生以来,一直都是围绕着专业展开的,专业是研究生教育的载体。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来看,当研究未知领域的活动与培养人的活动相结合时,就会演变为一种实体,这个实体形成的依据是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而这个形成的实体就是专业,专业的任务是对知识的学习和创造。这种研究活动的任务是本科生所不能完成的,只有高级的研究生才可能去承担这个任务。   专业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这就相当于“学”与“术”的区别。蔡元培曾指出,学以学理、求真为旨趣,术以应用、求实为目标。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专业教育需要高深的学问,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因而专业学位代表着一种学术水平,如果放弃创造性思维,专业教育就会蜕变成职业教育。因此,实施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教育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研究性
  研究性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也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生教育的最显著特征。虽然从本质上讲,本科生教育也应该把把知识学习与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但本科生学习的基本要求还是应该是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反观研究生教育,虽然也肩负着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的任务,但从本质上来看应该是一种以研究为主要内容和特点的教育方式,它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学习和接受已有的现成知识,而是以探索知识、发展知识和创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研究性应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特征。
  研究既是发展科学的手段,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手段。所谓研究就是利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活动,是学问生产能力得以提高的手段。所谓学问的生产能力是指在科学的理论、法则、概念、物质的发现与发明方面的数量和质量(胡建华,2002)。而具有较高的学问生产能力正是研究生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是研究生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研究生教育正是科学研究进入大学的产物和标志。德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现代研究生教育发祥地,19世纪初洪堡就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思想,把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德国研究生教育模式,并以其高深的学问研究水平和对研究生发展独立的研究能力而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各国研究生教育效仿的模版,美、法、日等国都先后引进了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美国在1876年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制度,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不但要使研究生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重视智力发展和所学知识的紧密结合,培养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这种认识后来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哲学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只有走出目前两大认识误区,回归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性、专业性和研究性的本来要义,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事业才有希望成为“高大上”,进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精尖”的会计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端会计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其他文献
在远距离教学中,主讲教师与学生异地,师生之同信息交流薄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搞好辅导教学是电大远距离教学的当务之急,加强高数辅导教学应做到:归纳总结高数内容,提高辅导教学效果
当前,继续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它不仅改变着教育的固有模式,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由于改变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继续教育在中国也越
资产重组中货物转让增值税问题  我公司最近进行了资产重组。在实施资产重组过程中,有的货物发生多次转让行为,请问该行为是否需要缴纳增值税?(北京市 袁帅)  ★在线专家: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66号)规定,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经多次转让后,最终的
知识经济时代的脚步越来越近,世界各国都调整了科技战略,把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根据我国的国情,首先应改革单纯以升学为目的“应试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其次,在狠抓“两基”
机械制图是用图形来表达思想、分析事物、研究问题和交流经验的。如何教好这门应用性很强的工程技术课一直是业内人士比较关注的问题。愉当运用色彩教学和正确培养学生空间想
摘要:税收是指国家和政府为了实现它们的领导和管理职能,因此,运用他们的政治权利,并且依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在税收工具的强制作用下,向广大群众征收获得财政收入的过程。税收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税制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积极引导我国产业的发展。目前,在发展的阶段,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在税制改革中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本文阐释了营业税改进增值税的内容,并分析了营业税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