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语言和日本语言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究其原因不仅有历史传承的因素,还与两国的地域分布、文化传播等息息相关。日本与我国在地理位置上距离非常近,中间只隔着一条海峡,从唐朝开始,两国之间的交流就异常频繁。日本是世界上最善于学习的民族之一,它非常注重自身的文化发展和传统的保留。在古代时期,日本就开始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文化繁盛期,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密切,中华文化自然是日本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日语语言文学中也能够找到我国文化的踪迹,无论是文学内涵、表达手法还是结构上都可以窥探一二。本文就对日语语言文学中包含的中国文化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对日语语言文学的特点加以研究,找到两国文学的相同之处,从而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依据。
關键词:跨文化视角;语言艺术;文学;物哀之美
对日本文化和日语语言文学的研究,有助于我国自身文化的发展。在对日本文学的研究中,首先可以参考其本土的研究,早期日本本土对日本文学的研究的方向是以古典俳谐以及俳谐理论等作为研究重点,并提出了写生的艺术特征。后续研究者则是确立了日本的现代思辨美学,并利用西方的美学和西方文学来对日语语言文学进行分析,并划分出多个含义。而国内研究中,大多是从日语语言文学存在的特征出发,对整体的日语语言文学的特征进行研究,最后进行升华,分析日本人的精神走向。另外,还有其他研究以日本的文艺文化为起点,如:从茶道、艺伎等方面出发,从而在不同角度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虽然我国与日本文化相近,但仍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由于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的日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误解,基于此,在对日语语言文学进行研究时,需要遵循跨文化视角的原则,以得出更客观的研究结果。
一、日语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
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使得日本文化受到了两大主体的影响,因此其在语言文学上也呈现两段不同的特点。18世纪之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在世界都名列前茅,日本不断学习中国知识,在语言、服饰上都深刻体现着中国烙印。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以及西方国家的兴起,日本在19世纪开始轰轰烈烈的开展文化革新,开启了明治维新的道路,语言文学也受到了新的影响。因此,日语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日本语言文学社会性特征明显
所谓的社会性是语言文学所处的社会背景,也是作品的写作背景。其实,无论是早期文学作品还是近代的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集中反映着某种政治、经济特征,与国民的变迁和历史文化特点紧密相连。受到日本地域性的特征,其语言文学也与地区文化有关,体现着城市化变迁的因素。在日本政治中心还是京都的时候,语言文学的大背景都是京都。直到江户时期,随着武士成为日本国内的新贵族阶层,文学创作又开始偏转方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就是《古今著闻集》和《今昔物语》。
(二)日本语言文学具有语言标记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的语言是日本语的起源,日语在很多词汇的发音和书写上都借鉴了中华民族文化,文学创作中也体现了本土特征。同时,日本极强的学习能力,使其不断吸收外界的新知识,在语言文学的形式上呈现新旧不断交替的现象。
二、日语语言文学的物哀之美
研究相关文献发现,在日语语言文学中经常会出现以物哀为主旨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日本语言文学较为重要的特点和思想因素。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特征,从美学角度上来说是一种悲哀之美。这种物哀中存在着广泛的情感内涵。从日本文化中的物哀角度来讲,该情绪指的是对他人、自然、世间万物都存在悲伤的情感;而从广义上对物哀进行研究则会发现,在日本语言文学中,物哀从原本的悲哀中得到了一层层的消解,并升华为更高的超越。再通过对物哀心态进行深入研究后也可以发现,在日语文学中对物哀进行书写是日本文人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由于日本文人对世界的感受比常人更加敏感和柔软,因此在接触外界中,文人的思想以及情感将会伴随世间万物随心而动,并流露出自然的情感,或为喜悦、或为悲伤、或为痛苦,在文字中则是以物哀的形式展现。因此,从其本质而言,物哀这一表达形式在日本文学中是文人有感而发的情感表达方式。以人为主体,在面对他人或者物时,产生的一种内心触动,由心感物,也是物哀这种表达的意义。而物哀之美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存在三个显著特征,第一,代表着文人主体的感情流露,并借助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对情感进行展露,第二,物哀这一情感可以展现于真实事物中,也可以以此引申出对其它人或物的情感,并利用物哀这种生命感情形式以进行升华。第三,则是对人与自然,再到世间万物的一种感受,通过表达反映出其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在内心的情感中把握现实世界,从心出发从而形成多种复杂情感。这种物哀之美的形成与日本的历史环境有关,虽然日本本土存在雪山、温泉、樱花等美丽景象,但却属于板块活跃地区,自然灾害频繁,这使得日本民族在心中对美好事物存在不稳定的感情,认为美好如樱花一样在美丽的绽放后将迎来凋零,寄托着日本民族的悲剧意识。考虑到跨文化视角的研究,本文将日语语言文学中的物哀之美与我国文学文化进行对比和分析。我国魏晋时期的作品传播至日本时,也对日本语言文学的物哀艺术特征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影响,使得日本语言文学的物哀艺术特征和我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定相似之处。而且从国家的管理模式上来说,在现代化社会之前,我国和日本均采取了封建社会制度进行国家管理。同时期的日本社会也受到我国道家思想的影响,使其文艺思想观念与我国接近,因此,其物哀的抒情方法不仅仅在于情感上的悲哀,也广泛地应用于描写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上。
参考文献:
[1]叶伟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李远喜,风骨与“物哀”[J].日本问题研究,2003(4).
關键词:跨文化视角;语言艺术;文学;物哀之美
对日本文化和日语语言文学的研究,有助于我国自身文化的发展。在对日本文学的研究中,首先可以参考其本土的研究,早期日本本土对日本文学的研究的方向是以古典俳谐以及俳谐理论等作为研究重点,并提出了写生的艺术特征。后续研究者则是确立了日本的现代思辨美学,并利用西方的美学和西方文学来对日语语言文学进行分析,并划分出多个含义。而国内研究中,大多是从日语语言文学存在的特征出发,对整体的日语语言文学的特征进行研究,最后进行升华,分析日本人的精神走向。另外,还有其他研究以日本的文艺文化为起点,如:从茶道、艺伎等方面出发,从而在不同角度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虽然我国与日本文化相近,但仍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由于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的日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误解,基于此,在对日语语言文学进行研究时,需要遵循跨文化视角的原则,以得出更客观的研究结果。
一、日语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
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使得日本文化受到了两大主体的影响,因此其在语言文学上也呈现两段不同的特点。18世纪之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在世界都名列前茅,日本不断学习中国知识,在语言、服饰上都深刻体现着中国烙印。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以及西方国家的兴起,日本在19世纪开始轰轰烈烈的开展文化革新,开启了明治维新的道路,语言文学也受到了新的影响。因此,日语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日本语言文学社会性特征明显
所谓的社会性是语言文学所处的社会背景,也是作品的写作背景。其实,无论是早期文学作品还是近代的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集中反映着某种政治、经济特征,与国民的变迁和历史文化特点紧密相连。受到日本地域性的特征,其语言文学也与地区文化有关,体现着城市化变迁的因素。在日本政治中心还是京都的时候,语言文学的大背景都是京都。直到江户时期,随着武士成为日本国内的新贵族阶层,文学创作又开始偏转方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就是《古今著闻集》和《今昔物语》。
(二)日本语言文学具有语言标记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的语言是日本语的起源,日语在很多词汇的发音和书写上都借鉴了中华民族文化,文学创作中也体现了本土特征。同时,日本极强的学习能力,使其不断吸收外界的新知识,在语言文学的形式上呈现新旧不断交替的现象。
二、日语语言文学的物哀之美
研究相关文献发现,在日语语言文学中经常会出现以物哀为主旨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日本语言文学较为重要的特点和思想因素。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特征,从美学角度上来说是一种悲哀之美。这种物哀中存在着广泛的情感内涵。从日本文化中的物哀角度来讲,该情绪指的是对他人、自然、世间万物都存在悲伤的情感;而从广义上对物哀进行研究则会发现,在日本语言文学中,物哀从原本的悲哀中得到了一层层的消解,并升华为更高的超越。再通过对物哀心态进行深入研究后也可以发现,在日语文学中对物哀进行书写是日本文人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由于日本文人对世界的感受比常人更加敏感和柔软,因此在接触外界中,文人的思想以及情感将会伴随世间万物随心而动,并流露出自然的情感,或为喜悦、或为悲伤、或为痛苦,在文字中则是以物哀的形式展现。因此,从其本质而言,物哀这一表达形式在日本文学中是文人有感而发的情感表达方式。以人为主体,在面对他人或者物时,产生的一种内心触动,由心感物,也是物哀这种表达的意义。而物哀之美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存在三个显著特征,第一,代表着文人主体的感情流露,并借助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对情感进行展露,第二,物哀这一情感可以展现于真实事物中,也可以以此引申出对其它人或物的情感,并利用物哀这种生命感情形式以进行升华。第三,则是对人与自然,再到世间万物的一种感受,通过表达反映出其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在内心的情感中把握现实世界,从心出发从而形成多种复杂情感。这种物哀之美的形成与日本的历史环境有关,虽然日本本土存在雪山、温泉、樱花等美丽景象,但却属于板块活跃地区,自然灾害频繁,这使得日本民族在心中对美好事物存在不稳定的感情,认为美好如樱花一样在美丽的绽放后将迎来凋零,寄托着日本民族的悲剧意识。考虑到跨文化视角的研究,本文将日语语言文学中的物哀之美与我国文学文化进行对比和分析。我国魏晋时期的作品传播至日本时,也对日本语言文学的物哀艺术特征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影响,使得日本语言文学的物哀艺术特征和我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定相似之处。而且从国家的管理模式上来说,在现代化社会之前,我国和日本均采取了封建社会制度进行国家管理。同时期的日本社会也受到我国道家思想的影响,使其文艺思想观念与我国接近,因此,其物哀的抒情方法不仅仅在于情感上的悲哀,也广泛地应用于描写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上。
参考文献:
[1]叶伟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李远喜,风骨与“物哀”[J].日本问题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