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其政策效果如何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受宏观经济状况、货币政策传导相关主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影响货币政策因素的变化情况,笔者认为,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要求我国应选择灵活的货币政策,积极预防通货膨胀成为当前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重中之重。
一、正确认识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诸多因素
1.宏观经济状况。金融是为经济服务的,货币政策的制定,要与宏观经济的状况相适应。宏观经济状况作为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同样也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效果。
(1)宏观经济运行的新特征影响货币政策效果。2004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与以前大不相同,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突出表现为结构矛盾,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增加了新的变数,给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新的课题,影响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结构性矛盾突出时期,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控制经济的过快增长,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重点,货币政策的运用主要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实施适度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2)“二元经济”结构影响货币政策效果。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结构呈现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发达的部门和区域与落后的部门和区域相对立而存在。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奉行单一性的货币政策势必会引起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的不同产出,出现苦乐不均的现象,并可能扭曲地区间的经济关系,诱发地区经济金融利益的冲突和摩擦,从而最总终不能很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弱化货币政策的效力。
2.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相关主体的状况。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居民个人、和金融市场等,它们的状况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主体,其对经济金融宏观状况的判断能力影响货币政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其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能力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力。就治理通货膨胀中的货币政策而言,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能力下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器,但是,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滞后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股改,但受计划经济传统习惯的影响,其运作方式仍带有旧体制的痕迹,导致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号反应不够敏锐,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第二,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的现实做法与近年来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的现实情况,使金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发展失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受改革过程中责任约束机制过度的限制出现了惜贷和慎贷的现象,使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受阻;同时,目前商业银行的分支行制的组织形式,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措施需要在商业银行的总行、分行、中心支行和支行逐级传导才得以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3)企业和居民个人。企业是货币政策信号的最终接受者,企业制度的扭曲和行为的非市场化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目前,企业改革虽然逐步深化,但是许多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仍然没有成为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预算约束软化,信用观念淡薄。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可想而知。居民个人也同样是货币政策信号的接受者。他们根据货币政策信号的变化,会及时调整自己的金融资产结构。但是在目前治理通货紧缩的过程中,受近年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的影响,启动居民消费的政策效用不大。
(4)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它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部分。从我国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看,货币市场发展比较缓慢,市场交易主体单一,市场交易品种较少,市场效率一直不高。这使得作为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公开市场操作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资本市场则存在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投机行为严重,市场监管乏力、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使得市场价值规律和投资理念出现偏差,使央行上调利率——股市投资减少——股票价格下降——企业减少投资——经济过热得到抑制这一机制出现扭曲,从而不利于货币政策意图的实现。
3.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关于货币供应量是内生与外生的问题源于20世纪60年代及后来的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对货币政策主张的分歧。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外生”变量,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独立决定的,它影响着真实经济关系,却不受这些关系及其变化的影响。而以托宾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则主张货币供应量是“内生”变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由实质经济的许多因素通过影响货币需求量来决定。客观地说近几年的金融实践证明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加强。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4.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其他因素。除上述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外,还有许多因素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如货币替代因素、金融创新因素、经济开放因素、预期因素以及货币化进程等。所以,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要正确判断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必须全面、正确地分析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还会增加,分析货币政策的效应将更具挑战性。
二、新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战略取向
1.实行灵活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选择扩张性的政策,还是选择紧缩性的政策,亦或是选择中性的政策,必须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状况具体确定。当前及未来几年,中央银行除面对比较复杂的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外,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宏观经济运行将受多种确定和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所以宏观经济形势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必然会有较大的变化,货币政策不可能在较长的时期内固定不变。因此,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中央银行应实行灵活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恰当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并在对经济发展状况正确判断的前提下随时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要正确把握“灵活”的程度,防止货币政策的随意性。
2.积极预防通货膨胀。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当前及未来几年都应积极预防通货膨胀。近年来,随着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经济发展形势喜人,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有企业改革还将继续,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等等。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还必须为此作出努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为治理结构性矛盾做出贡献的同时,还必须积极预防通货膨胀。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通货膨胀的风险是比较大的:(1)我国存在着总供给过剩而有效供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表明我国传统的低效益产出的经济总量增长模式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2)我国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3)结构失衡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诱因。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一、正确认识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诸多因素
1.宏观经济状况。金融是为经济服务的,货币政策的制定,要与宏观经济的状况相适应。宏观经济状况作为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同样也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效果。
(1)宏观经济运行的新特征影响货币政策效果。2004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与以前大不相同,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突出表现为结构矛盾,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增加了新的变数,给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新的课题,影响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结构性矛盾突出时期,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控制经济的过快增长,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重点,货币政策的运用主要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实施适度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2)“二元经济”结构影响货币政策效果。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结构呈现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发达的部门和区域与落后的部门和区域相对立而存在。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奉行单一性的货币政策势必会引起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的不同产出,出现苦乐不均的现象,并可能扭曲地区间的经济关系,诱发地区经济金融利益的冲突和摩擦,从而最总终不能很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弱化货币政策的效力。
2.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相关主体的状况。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居民个人、和金融市场等,它们的状况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主体,其对经济金融宏观状况的判断能力影响货币政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其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能力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力。就治理通货膨胀中的货币政策而言,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能力下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器,但是,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滞后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股改,但受计划经济传统习惯的影响,其运作方式仍带有旧体制的痕迹,导致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号反应不够敏锐,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第二,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的现实做法与近年来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的现实情况,使金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发展失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受改革过程中责任约束机制过度的限制出现了惜贷和慎贷的现象,使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受阻;同时,目前商业银行的分支行制的组织形式,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措施需要在商业银行的总行、分行、中心支行和支行逐级传导才得以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3)企业和居民个人。企业是货币政策信号的最终接受者,企业制度的扭曲和行为的非市场化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目前,企业改革虽然逐步深化,但是许多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仍然没有成为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预算约束软化,信用观念淡薄。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可想而知。居民个人也同样是货币政策信号的接受者。他们根据货币政策信号的变化,会及时调整自己的金融资产结构。但是在目前治理通货紧缩的过程中,受近年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的影响,启动居民消费的政策效用不大。
(4)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它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部分。从我国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看,货币市场发展比较缓慢,市场交易主体单一,市场交易品种较少,市场效率一直不高。这使得作为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公开市场操作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资本市场则存在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投机行为严重,市场监管乏力、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使得市场价值规律和投资理念出现偏差,使央行上调利率——股市投资减少——股票价格下降——企业减少投资——经济过热得到抑制这一机制出现扭曲,从而不利于货币政策意图的实现。
3.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关于货币供应量是内生与外生的问题源于20世纪60年代及后来的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对货币政策主张的分歧。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外生”变量,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独立决定的,它影响着真实经济关系,却不受这些关系及其变化的影响。而以托宾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则主张货币供应量是“内生”变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由实质经济的许多因素通过影响货币需求量来决定。客观地说近几年的金融实践证明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加强。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4.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其他因素。除上述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外,还有许多因素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如货币替代因素、金融创新因素、经济开放因素、预期因素以及货币化进程等。所以,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要正确判断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必须全面、正确地分析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还会增加,分析货币政策的效应将更具挑战性。
二、新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战略取向
1.实行灵活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选择扩张性的政策,还是选择紧缩性的政策,亦或是选择中性的政策,必须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状况具体确定。当前及未来几年,中央银行除面对比较复杂的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外,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宏观经济运行将受多种确定和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所以宏观经济形势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必然会有较大的变化,货币政策不可能在较长的时期内固定不变。因此,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中央银行应实行灵活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恰当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并在对经济发展状况正确判断的前提下随时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要正确把握“灵活”的程度,防止货币政策的随意性。
2.积极预防通货膨胀。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当前及未来几年都应积极预防通货膨胀。近年来,随着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经济发展形势喜人,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有企业改革还将继续,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等等。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还必须为此作出努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为治理结构性矛盾做出贡献的同时,还必须积极预防通货膨胀。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通货膨胀的风险是比较大的:(1)我国存在着总供给过剩而有效供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表明我国传统的低效益产出的经济总量增长模式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2)我国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3)结构失衡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诱因。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