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生活实践里,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具备超越普通人的理财能力。铁的事实也反复证明:“炒股必亏”简直就是经济学家的标配。
比如在学界拥有超强影响力的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凭借自己的判断参与各种投资,最终弄得差点儿破产。国内这些经济学家就更不用说了,学术成功与投资失败几乎同样耀眼。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则不一样。塞勒专攻行为经济学,他是第一位把心理学引进到经济学领域并做出卓越成果的大师。诺奖委员会对塞勒的颁奖词是这样介绍他的:塞勒将经济学和个体决策的心理学依据建立了桥梁,并且研究心理偏差导致的市場行为。这话显得很学术很抽象,不太好懂,用草根语言来说,那就是:塞勒洞察人性弱点,并据此找到了赚钱的方法。
作为行为经济学家,塞勒非常擅长洞察人们的不理性经济行为,他能从人们的非理性经济行为中找到赚钱的机会,关键是在实践中他的确把大钱赚到手而且揣兜儿里了。塞勒掌控的投资公司旗下基金UBVLX的业绩从基金成立日1998年12月28日始计,若当时投入1万美金,到今年9月底就变成了93 244美金,回报率高达832.44%,而同期大名鼎鼎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基金涨幅也才307%。
那么,作为经济学者的塞勒到底洞察了哪些人性的弱点并从这些弱点里挖掘出了哪些赚钱的机会呢?塞勒曾在他的公开演讲里谈到过几个故事,或许能让我们寻找到这些窍门儿的蛛丝马迹。
马克杯实验
塞勒和他的助手做了这么一个实验: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AB两组,A组同学拿到价值3美元的马克杯,B组同学拿到3美元现金,塞勒让这些学生进行自由交易。
拿到马克杯的A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杯子的价格高于3美元;而拿到3美金的同学则普遍认为马克杯的价格低于3美元。从这个实验里,塞勒发现了今天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禀赋效应。这意思就是说:同样一个东西,自己拥有时会觉得价值较高,别人拥有时会觉得价值较低。那么,如果要你放弃一项东西或权利,你要求的报酬会高得多;如果要你花钱购买这个东西或权利,你肯花的金额则少得多。
塞勒还进一步举了一个更接地气更通俗的例子,他将芝加哥大学MBA学生分成AB两组,分别问了这样两个问题:A.1998年,乔丹和公牛队的NBA总冠军决赛,票已经售完,你特别想看这场比赛,所以必须去二手市场买票,那么你会出多少钱买这张票呢?B.1998年,乔丹和公牛队的NBA总冠军决赛,你恰好有一张票,但是你有更重要的事情无法前往,你必须去二手市场卖掉这张票,那么你这张票会卖多少钱?回答是这样的:A组学生,我愿意花330美元买这张票;B组学生,我希望这张票能卖1 920美元。同样一个东西,买卖预期价格相差如此之巨,原因到底在哪儿呢?
塞勒认为,奥妙之一:所有权框架创造的价值,与在理性分析上商品带给个体的价值是不一致的。怎么个不一致呢?因为,准备出售的已有物品与自己紧密关联,是自我的一部分,定价必然高;准备购买的物品,它还不是自我的一部分,所以定价相应较低。从这个角度,也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何我们在家里囤积了那么多根本不用的东西却仍然不会被扔掉。奥妙之二:“厌恶损失”的心理。什么意思呢?在卖出常用的物品时,人们会激活与损失厌恶和痛苦有关的大脑区域。卖出常用的东西常常被视为一种损失,人们感觉到的损失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等值的获益带来的愉快。(未完待续)
比如在学界拥有超强影响力的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凭借自己的判断参与各种投资,最终弄得差点儿破产。国内这些经济学家就更不用说了,学术成功与投资失败几乎同样耀眼。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则不一样。塞勒专攻行为经济学,他是第一位把心理学引进到经济学领域并做出卓越成果的大师。诺奖委员会对塞勒的颁奖词是这样介绍他的:塞勒将经济学和个体决策的心理学依据建立了桥梁,并且研究心理偏差导致的市場行为。这话显得很学术很抽象,不太好懂,用草根语言来说,那就是:塞勒洞察人性弱点,并据此找到了赚钱的方法。
作为行为经济学家,塞勒非常擅长洞察人们的不理性经济行为,他能从人们的非理性经济行为中找到赚钱的机会,关键是在实践中他的确把大钱赚到手而且揣兜儿里了。塞勒掌控的投资公司旗下基金UBVLX的业绩从基金成立日1998年12月28日始计,若当时投入1万美金,到今年9月底就变成了93 244美金,回报率高达832.44%,而同期大名鼎鼎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基金涨幅也才307%。
那么,作为经济学者的塞勒到底洞察了哪些人性的弱点并从这些弱点里挖掘出了哪些赚钱的机会呢?塞勒曾在他的公开演讲里谈到过几个故事,或许能让我们寻找到这些窍门儿的蛛丝马迹。
马克杯实验
塞勒和他的助手做了这么一个实验: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AB两组,A组同学拿到价值3美元的马克杯,B组同学拿到3美元现金,塞勒让这些学生进行自由交易。
拿到马克杯的A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杯子的价格高于3美元;而拿到3美金的同学则普遍认为马克杯的价格低于3美元。从这个实验里,塞勒发现了今天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禀赋效应。这意思就是说:同样一个东西,自己拥有时会觉得价值较高,别人拥有时会觉得价值较低。那么,如果要你放弃一项东西或权利,你要求的报酬会高得多;如果要你花钱购买这个东西或权利,你肯花的金额则少得多。
塞勒还进一步举了一个更接地气更通俗的例子,他将芝加哥大学MBA学生分成AB两组,分别问了这样两个问题:A.1998年,乔丹和公牛队的NBA总冠军决赛,票已经售完,你特别想看这场比赛,所以必须去二手市场买票,那么你会出多少钱买这张票呢?B.1998年,乔丹和公牛队的NBA总冠军决赛,你恰好有一张票,但是你有更重要的事情无法前往,你必须去二手市场卖掉这张票,那么你这张票会卖多少钱?回答是这样的:A组学生,我愿意花330美元买这张票;B组学生,我希望这张票能卖1 920美元。同样一个东西,买卖预期价格相差如此之巨,原因到底在哪儿呢?
塞勒认为,奥妙之一:所有权框架创造的价值,与在理性分析上商品带给个体的价值是不一致的。怎么个不一致呢?因为,准备出售的已有物品与自己紧密关联,是自我的一部分,定价必然高;准备购买的物品,它还不是自我的一部分,所以定价相应较低。从这个角度,也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何我们在家里囤积了那么多根本不用的东西却仍然不会被扔掉。奥妙之二:“厌恶损失”的心理。什么意思呢?在卖出常用的物品时,人们会激活与损失厌恶和痛苦有关的大脑区域。卖出常用的东西常常被视为一种损失,人们感觉到的损失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等值的获益带来的愉快。(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