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章是2015年景德镇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景德镇文化遗产型景区旅游现状分析及外宣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1GLRK013)。
摘 要:文化遗产型景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载体,处于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矛盾的中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尤为突出。本文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發,以景德镇为例,研究景德镇作为一个由文化创造者,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动态发展的生命体系统。从而在此理念指导下,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对其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丰富宣传内容,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重,整合力量,提高质量,使得景德镇遵循其发展演化规律,实现可持续有效发展。
关键词:景德镇;文化生态;文化遗产型景区;旅游发展;对外宣传
作者简介:邬玲琳(1981.10-),女,汉族,江西景德镇人,硕士,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2
一、文化生态学理论背景
二十世纪以来,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交叉科学得以发展,涉及经济学、教育学和媒体学等众多学科。文化生态学这个术语是人类学家基于生物学中的生态学概念创立的。1866年德国著名生物学家赫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中最先提出了生态学这个概念,认为生态学指的是生物同其环境之间的关系,该环境包括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后来生态学被引入人文学科,形成了如教育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等。文化生态学概念最早于1953年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其著作《进化和过程》中提出,主要是应用生态学观点来探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怎样通过自身行为适应环境,利用和改造环境从而形成文化,并最终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的学科,它有助于分析人类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历经了理念的不断转变,学者们对文化生态学最初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自然环境直接决定人类文化,被称作“地理环境决定论”,其代表人物包括法国的孟德斯鸠和英国的巴克尔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自然环境只是可能对人类文化造成影响,也就是所谓的“环境可能论”。这两种观点博弈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它们都只将重点放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而没有意识到人类作为高智慧生物有能力并实现了通过自身行为来改变环境并使之为人类服务这样一个重要的现实,所以这两种观点都存在致命的缺陷。
因此,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单方向的影响,文化生态学研究应该注重环境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了解各种文化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二、文化遗产型景区概念
文化遗产指人类承袭下来的一切由前人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根据承袭主体的差异,我们将文化遗产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本文所涉及的文化遗产型景区,主要是指有形且无法移动的文化遗产型景区,例如历史文化名城、古代建筑和历史遗迹等。这些景区以其文化遗产为核心实力,吸引游客开展旅游活动,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名胜景区,也不同于后天人为打造的商业性景区。
文化遗产型景区的特征主要包括:(1)承袭性:文化遗产型景区因为承载了前人所创造的文化,因而具有被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旨在让后世子孙了解人类历史与文化;(2)唯一性:文化遗产型景区都具有其文化的唯一性,记载着某时期某地域独特的文化历史,无法被其他物品所替代,因而具有研究和旅游价值;(3)不可复制性:文化遗产型景区是当地人类数千年所积淀下来的历史印记,历史不会重演,这些文化遗产景区也就无法复制。
基于以上特征,文化遗产型景区的旅游开发都是以保护为前提,其发展旅游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欣赏人类杰出文化,而不是重在娱乐。
三、景德镇文化遗产型景区介绍
景德镇市,素有“瓷都”之称,隶属于江西省,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因制瓷技艺而享誉世界。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品种繁多、造型优美、风格独特,世间称赞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在众多的瓷器品种中,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和色釉瓷最受世人倾慕,被称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古代欧洲、东南亚、阿拉伯甚至是非洲地区的人们都极其喜爱中国瓷器,而景德镇瓷器更是各国人民争相收藏的名品。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历史上著名事件——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携带了大量的景德镇瓷器,由此可见景德镇瓷器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如今的景德镇作为中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列入中国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景德镇拥有多个国家级景区,文化遗产型景区古窑民俗博览区,高岭瑶里风景区,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浮梁古县衙更是景德镇旅游重点。
(1)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该景区集中再现了景德镇的千年制瓷历史,尤其是十五至十六世纪期间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景象,被称为“活的陶瓷历史博物馆”,是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景区。古窑景区分为历代古窑展示区、陶瓷民俗展示区以及水岸前街创意休憩区三大区域。历代古窑展示区内设景德镇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的陶瓷生产作业线、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并向人们展示了明清时期景德镇高超的手工制瓷工艺;陶瓷民俗展示区以十二栋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为中心,设有天后宫、瓷碑长廊和水上舞台瓷乐演奏等景观;在这里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景德镇千年制瓷文化令人惊叹。 (2)瑶里风景名胜区,古名“窑里”,因景德镇是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该景区的高岭土矿遗址园区保留了若干古矿坑,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陶瓷考古工作者们研究古陶瓷原料具有重大意义。景区里的绕南陶瓷园,按照以旧修旧的原则复建了釉果手工作坊、陶瓷手工作坊、龙窑遗址等陶瓷文化遗址,使得景德镇东河流域悠久的陶瓷文化得到集中体現,对了解景德镇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东埠古街,包括明清时期的古街、古桥和古码头,是当时装运高岭土之地,这里林立的店铺和青石板上独轮车辗出的凹痕,真实记录了古代东埠码头装运高岭土的繁忙景象。
(3)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烧制时间最长、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所在地。该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位于景德镇市中心,地下文物丰富,经过五次挖掘,共清理出明代官窑11座,曾被列入中国2003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浮梁古县衙景区,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位于昌江之畔,周围山清水秀,融美景、历史、文化和民俗为一体,记录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浮梁历史,是目前我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古县衙。在该景区内游客可以观赏到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清代五品县衙、宋代红塔(佛塔),以及根据历史修复的雄伟城门和明清官窑。
正是这些景德镇文化遗产型景区,承载了景德镇的千年制瓷文化,不可复制亦不可替代,才使得景德镇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旅游价值,举世闻名,享誉国内外。
四、景德镇文化遗产型景区旅游现状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呈现出旅游消费和旅游投资均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大形势良好的前提下,江西省的旅游业也呈现出突破性的进展,各市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6年江西省共接待旅游人数4.7亿人次,同比增长22.11%;旅游总收入达到4993.29亿元,同期增长37.27%。而2016年景德镇全市接待游客总数为3981.37万人次,同比增长27.9%,其中国内游客人数为3937.60万人次,同比增长28.3%,在整个江西省旅游表现较好,但是就全国文化遗产型景区的旅游业来看,景德镇的旅游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在全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景德镇排名第21位,只超过了荆州、拉萨和延安,而在2016年庞大的游客数据中境外游客人数仅为43.76万人次,同比只增长了3.1%,由此可见,景德镇依靠其特色文化遗产型景区发展旅游有着明显的缺陷,例如规模小、效益低,尤其景德镇作为文化名城旅游形象和接待设施水平都有待提高,在域外宣传方面也显得动力不足,成效不够突出,因此景德镇文化遗产型景区旅游发展现实中存在以下问题:
(1)重景色轻文化
近年来景德镇大力发展旅游,高岭瑶里风景区,洪岩仙境风景区,金竹山寨风景区等处得到大力推广,希望以景德镇秀美的山水吸引众多游客,然而景德镇之所以举世闻名并不是依靠其独特的风景优势,而是它传承千年的陶瓷文化以及相关的陶瓷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才是景德镇独特的旅游魅力,由于景德镇旅游文化重点不够突出,所以导致旅游功能弱化。
(2)交通不便,接待能力弱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属于内陆城市,目前高铁仍在修建当中,与其它城市之间的航班也寥寥无几且价格高,游客只能依靠传统火车及大巴往返,或到周边城市例如南昌、九江转乘高铁,这就增加了境外及省外游客的旅游困难。此外,景德镇城市交通状况堪忧,市区道路体系混乱,交通拥堵,路面破损,给游客留下了较不好的印象。再加上旅游饭店接待能力不足,节假日住宿业常常供不应求,接待水平也良莠不齐,都严重限制了景德镇的旅游发展。
(3)宣传力度不够,投入不足
近年来,景德镇市政府发展旅游意识增强,但无奈景德镇传统陶瓷业发展滞后,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无法投入足够资金发展大旅游产业;此外,景德镇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在中国知道景德镇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在国外只有极少数陶瓷行业人员听说过景德镇,这都导致了景德镇以陶瓷文化遗产型景区为特色的旅游发展滞后。
五、小结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景德镇文化遗产型景区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通过研究文化生态平衡背景下的景德镇文化遗产型景区的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可以更加科学地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文化诉求。为了达到发展目的,首先市政府应该大力扶持文化遗产型景区的发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应该加强文化遗产传播及旅游开发,提升陶瓷产品附加值,提升景德镇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同时应该开发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创造景德镇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文化和社会人类学选读教材.纽约,1964.
[2]邓先瑞. 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3]黄安民,李洪波. 文化生态旅游初探[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4]黄萍,王元珑,创建四川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5]尹得举,文化生态和民俗文化旅游规划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摘 要:文化遗产型景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载体,处于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矛盾的中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尤为突出。本文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發,以景德镇为例,研究景德镇作为一个由文化创造者,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动态发展的生命体系统。从而在此理念指导下,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对其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丰富宣传内容,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重,整合力量,提高质量,使得景德镇遵循其发展演化规律,实现可持续有效发展。
关键词:景德镇;文化生态;文化遗产型景区;旅游发展;对外宣传
作者简介:邬玲琳(1981.10-),女,汉族,江西景德镇人,硕士,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2
一、文化生态学理论背景
二十世纪以来,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交叉科学得以发展,涉及经济学、教育学和媒体学等众多学科。文化生态学这个术语是人类学家基于生物学中的生态学概念创立的。1866年德国著名生物学家赫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中最先提出了生态学这个概念,认为生态学指的是生物同其环境之间的关系,该环境包括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后来生态学被引入人文学科,形成了如教育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等。文化生态学概念最早于1953年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其著作《进化和过程》中提出,主要是应用生态学观点来探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怎样通过自身行为适应环境,利用和改造环境从而形成文化,并最终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的学科,它有助于分析人类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历经了理念的不断转变,学者们对文化生态学最初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自然环境直接决定人类文化,被称作“地理环境决定论”,其代表人物包括法国的孟德斯鸠和英国的巴克尔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自然环境只是可能对人类文化造成影响,也就是所谓的“环境可能论”。这两种观点博弈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它们都只将重点放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而没有意识到人类作为高智慧生物有能力并实现了通过自身行为来改变环境并使之为人类服务这样一个重要的现实,所以这两种观点都存在致命的缺陷。
因此,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单方向的影响,文化生态学研究应该注重环境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了解各种文化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二、文化遗产型景区概念
文化遗产指人类承袭下来的一切由前人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根据承袭主体的差异,我们将文化遗产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本文所涉及的文化遗产型景区,主要是指有形且无法移动的文化遗产型景区,例如历史文化名城、古代建筑和历史遗迹等。这些景区以其文化遗产为核心实力,吸引游客开展旅游活动,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名胜景区,也不同于后天人为打造的商业性景区。
文化遗产型景区的特征主要包括:(1)承袭性:文化遗产型景区因为承载了前人所创造的文化,因而具有被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旨在让后世子孙了解人类历史与文化;(2)唯一性:文化遗产型景区都具有其文化的唯一性,记载着某时期某地域独特的文化历史,无法被其他物品所替代,因而具有研究和旅游价值;(3)不可复制性:文化遗产型景区是当地人类数千年所积淀下来的历史印记,历史不会重演,这些文化遗产景区也就无法复制。
基于以上特征,文化遗产型景区的旅游开发都是以保护为前提,其发展旅游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欣赏人类杰出文化,而不是重在娱乐。
三、景德镇文化遗产型景区介绍
景德镇市,素有“瓷都”之称,隶属于江西省,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因制瓷技艺而享誉世界。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品种繁多、造型优美、风格独特,世间称赞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在众多的瓷器品种中,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和色釉瓷最受世人倾慕,被称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古代欧洲、东南亚、阿拉伯甚至是非洲地区的人们都极其喜爱中国瓷器,而景德镇瓷器更是各国人民争相收藏的名品。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历史上著名事件——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携带了大量的景德镇瓷器,由此可见景德镇瓷器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如今的景德镇作为中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列入中国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景德镇拥有多个国家级景区,文化遗产型景区古窑民俗博览区,高岭瑶里风景区,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浮梁古县衙更是景德镇旅游重点。
(1)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该景区集中再现了景德镇的千年制瓷历史,尤其是十五至十六世纪期间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景象,被称为“活的陶瓷历史博物馆”,是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景区。古窑景区分为历代古窑展示区、陶瓷民俗展示区以及水岸前街创意休憩区三大区域。历代古窑展示区内设景德镇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的陶瓷生产作业线、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并向人们展示了明清时期景德镇高超的手工制瓷工艺;陶瓷民俗展示区以十二栋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为中心,设有天后宫、瓷碑长廊和水上舞台瓷乐演奏等景观;在这里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景德镇千年制瓷文化令人惊叹。 (2)瑶里风景名胜区,古名“窑里”,因景德镇是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该景区的高岭土矿遗址园区保留了若干古矿坑,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陶瓷考古工作者们研究古陶瓷原料具有重大意义。景区里的绕南陶瓷园,按照以旧修旧的原则复建了釉果手工作坊、陶瓷手工作坊、龙窑遗址等陶瓷文化遗址,使得景德镇东河流域悠久的陶瓷文化得到集中体現,对了解景德镇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东埠古街,包括明清时期的古街、古桥和古码头,是当时装运高岭土之地,这里林立的店铺和青石板上独轮车辗出的凹痕,真实记录了古代东埠码头装运高岭土的繁忙景象。
(3)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烧制时间最长、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所在地。该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位于景德镇市中心,地下文物丰富,经过五次挖掘,共清理出明代官窑11座,曾被列入中国2003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浮梁古县衙景区,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位于昌江之畔,周围山清水秀,融美景、历史、文化和民俗为一体,记录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浮梁历史,是目前我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古县衙。在该景区内游客可以观赏到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清代五品县衙、宋代红塔(佛塔),以及根据历史修复的雄伟城门和明清官窑。
正是这些景德镇文化遗产型景区,承载了景德镇的千年制瓷文化,不可复制亦不可替代,才使得景德镇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旅游价值,举世闻名,享誉国内外。
四、景德镇文化遗产型景区旅游现状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呈现出旅游消费和旅游投资均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大形势良好的前提下,江西省的旅游业也呈现出突破性的进展,各市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6年江西省共接待旅游人数4.7亿人次,同比增长22.11%;旅游总收入达到4993.29亿元,同期增长37.27%。而2016年景德镇全市接待游客总数为3981.37万人次,同比增长27.9%,其中国内游客人数为3937.60万人次,同比增长28.3%,在整个江西省旅游表现较好,但是就全国文化遗产型景区的旅游业来看,景德镇的旅游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在全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景德镇排名第21位,只超过了荆州、拉萨和延安,而在2016年庞大的游客数据中境外游客人数仅为43.76万人次,同比只增长了3.1%,由此可见,景德镇依靠其特色文化遗产型景区发展旅游有着明显的缺陷,例如规模小、效益低,尤其景德镇作为文化名城旅游形象和接待设施水平都有待提高,在域外宣传方面也显得动力不足,成效不够突出,因此景德镇文化遗产型景区旅游发展现实中存在以下问题:
(1)重景色轻文化
近年来景德镇大力发展旅游,高岭瑶里风景区,洪岩仙境风景区,金竹山寨风景区等处得到大力推广,希望以景德镇秀美的山水吸引众多游客,然而景德镇之所以举世闻名并不是依靠其独特的风景优势,而是它传承千年的陶瓷文化以及相关的陶瓷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才是景德镇独特的旅游魅力,由于景德镇旅游文化重点不够突出,所以导致旅游功能弱化。
(2)交通不便,接待能力弱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属于内陆城市,目前高铁仍在修建当中,与其它城市之间的航班也寥寥无几且价格高,游客只能依靠传统火车及大巴往返,或到周边城市例如南昌、九江转乘高铁,这就增加了境外及省外游客的旅游困难。此外,景德镇城市交通状况堪忧,市区道路体系混乱,交通拥堵,路面破损,给游客留下了较不好的印象。再加上旅游饭店接待能力不足,节假日住宿业常常供不应求,接待水平也良莠不齐,都严重限制了景德镇的旅游发展。
(3)宣传力度不够,投入不足
近年来,景德镇市政府发展旅游意识增强,但无奈景德镇传统陶瓷业发展滞后,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无法投入足够资金发展大旅游产业;此外,景德镇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在中国知道景德镇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在国外只有极少数陶瓷行业人员听说过景德镇,这都导致了景德镇以陶瓷文化遗产型景区为特色的旅游发展滞后。
五、小结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景德镇文化遗产型景区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通过研究文化生态平衡背景下的景德镇文化遗产型景区的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可以更加科学地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文化诉求。为了达到发展目的,首先市政府应该大力扶持文化遗产型景区的发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应该加强文化遗产传播及旅游开发,提升陶瓷产品附加值,提升景德镇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同时应该开发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创造景德镇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文化和社会人类学选读教材.纽约,1964.
[2]邓先瑞. 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3]黄安民,李洪波. 文化生态旅游初探[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4]黄萍,王元珑,创建四川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5]尹得举,文化生态和民俗文化旅游规划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