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试图就提升和发展德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体育与德育并重是学校育人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充分挖掘学校体育中德育功能的潜力。
[关键词]体育与德育 育人 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先世友(1968- ),男,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陕西 西安 710302)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70-02
在国家大力提倡“道德规范”的今天,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以往对学校体育中的德育研究不能适应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限制了学校体育过程中德育功能的发挥。体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在“体育”的过程中充分注意体育与德育并重,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一、体育与德育并重的理论指导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邓小平理论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结晶。“以德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加强从严治党,从严治政,而且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道德建设重在教育。学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同时担负着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任。学校体育在“以德治国”思想指导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智能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丰富道德之舍也”,强调身体健康是前提,而另一方面德育是关键。由此可见,德、智、体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体育过程中的德育优势尤为明显。在新形势下,仅仅呼吁在体育过程中重视德育是不够的,应倡导在体育过程中实行体育与德育并重,这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体育与德育并重符合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与规律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党和国家要求未来的学校教育要“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由于道德教育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形式,是一种受多因素所决定的意识形态,按照不同时期特征而形成的道德规范,才有可能被不同时期不同特征的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应:第一,根据一定的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培养,直接传授特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思想品德等内容。第二,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师生的接触和教学环节之中。第三,道德教育是“集群活动”,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服人、以境育人的诸因素中实现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第四,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群众团体的政治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
三、体育与德育并重有利于体现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地位
教师是学校育人的主体。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主导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倡导与实行体育与德育并重有利于充分体现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地位,调动他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优良体育道德作风教育。主要包括: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教育。第二,注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坚毅、战胜困难,为祖国的需要、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体育道德作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团结合作、勇于拼搏、奋发进取的精神。第四,体育道德教育应符合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众所周知,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间接或直接推动物质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体育是精神文明的窗口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道德直接作用于体育,从而推动精神文明向前发展,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四、体育与德育并重有利于充分挖掘学校体育中德育功能的潜力
任何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形成,都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体现了一定社会和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共同要求,道德规范是参与道德活动的人的道德行为和关系的基本要求和概括,是判断参与者行为是非、善恶、美丑的一种道德标准,也是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学校体育除遵循以上基本准则外,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青少年一代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积极的贡献;指导学生锻炼身体,是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根据大纲的要求,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实行体育与德育并重有利于充分挖掘体育中德育功能的潜力。师生关系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环境等育人因素大有潜力可挖,例如:第一,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仪表、道德风貌、文化修养、业务程度等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教师用以身作则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内心世界。第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心理,这既是专业教育的前提又是道德教育的主题。第三,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用启发式教育达到举一反三的教育目的,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要求。第四,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思想状况、道德水准、社会阅历及涉世程度等的不同,应从学生所具有的各个不同层次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第五,根据“互通”原则,掌握学生心理。
五、体育与德育并重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体育本身孕育着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更为具体,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开眼界、长见识、壮志向的道德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追求真理的巨大动力,集体观念、爱国意识是智慧发展的催化剂,上述因素是人才成功的道德要素。这些要素都与体育教育紧密相连,并在体育中得到充分反映。体育与德育并重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体现在:第一,运用球类、健美操等课程的教学,注重集体主义的道德培养。体育活动中的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在参与体育活动的一切场合、一切过程中,人们的言论行动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球类、健美操等集体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第二,运用中长跑、武术等课程的教学,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锻炼意志必须从小困难开始,严格要求,坚持到底。通过中长跑、武术等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第三,运用攀岩、登山等身体素质练习活动,克服身体的承受极限,注重拼搏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过程既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时事政治报告式的宣传,而是充分运用体育的特性,以启发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只重视育体,而忽略放弃育德,培养的学生或者无才无德,或者有才无德。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的道德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它的主要规范是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尽所能各尽其长,坚持真理,向着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不断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教育、影响学生,做到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这个主战场,牢牢抓住体育与德育并重培养人才这一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既有健康体魄又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体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体育中体育与德育并重的育人新理念的内涵与外延将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论“德治”与“法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李春秋,等.公民道德建设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3]吴铎,等.道德教育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黄伟辉.体育教学与成材[J].体育教学,1998(2).
[5]邹继豪,等.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体育与德育 育人 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先世友(1968- ),男,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陕西 西安 710302)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70-02
在国家大力提倡“道德规范”的今天,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以往对学校体育中的德育研究不能适应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限制了学校体育过程中德育功能的发挥。体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在“体育”的过程中充分注意体育与德育并重,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一、体育与德育并重的理论指导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邓小平理论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结晶。“以德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加强从严治党,从严治政,而且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道德建设重在教育。学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同时担负着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任。学校体育在“以德治国”思想指导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智能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丰富道德之舍也”,强调身体健康是前提,而另一方面德育是关键。由此可见,德、智、体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体育过程中的德育优势尤为明显。在新形势下,仅仅呼吁在体育过程中重视德育是不够的,应倡导在体育过程中实行体育与德育并重,这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体育与德育并重符合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与规律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党和国家要求未来的学校教育要“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由于道德教育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形式,是一种受多因素所决定的意识形态,按照不同时期特征而形成的道德规范,才有可能被不同时期不同特征的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应:第一,根据一定的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培养,直接传授特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思想品德等内容。第二,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师生的接触和教学环节之中。第三,道德教育是“集群活动”,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服人、以境育人的诸因素中实现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第四,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群众团体的政治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
三、体育与德育并重有利于体现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地位
教师是学校育人的主体。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主导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倡导与实行体育与德育并重有利于充分体现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地位,调动他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优良体育道德作风教育。主要包括: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教育。第二,注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坚毅、战胜困难,为祖国的需要、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体育道德作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团结合作、勇于拼搏、奋发进取的精神。第四,体育道德教育应符合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众所周知,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间接或直接推动物质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体育是精神文明的窗口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道德直接作用于体育,从而推动精神文明向前发展,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四、体育与德育并重有利于充分挖掘学校体育中德育功能的潜力
任何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形成,都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体现了一定社会和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共同要求,道德规范是参与道德活动的人的道德行为和关系的基本要求和概括,是判断参与者行为是非、善恶、美丑的一种道德标准,也是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学校体育除遵循以上基本准则外,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青少年一代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积极的贡献;指导学生锻炼身体,是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根据大纲的要求,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实行体育与德育并重有利于充分挖掘体育中德育功能的潜力。师生关系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环境等育人因素大有潜力可挖,例如:第一,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仪表、道德风貌、文化修养、业务程度等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教师用以身作则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内心世界。第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心理,这既是专业教育的前提又是道德教育的主题。第三,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用启发式教育达到举一反三的教育目的,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要求。第四,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思想状况、道德水准、社会阅历及涉世程度等的不同,应从学生所具有的各个不同层次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第五,根据“互通”原则,掌握学生心理。
五、体育与德育并重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体育本身孕育着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更为具体,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开眼界、长见识、壮志向的道德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追求真理的巨大动力,集体观念、爱国意识是智慧发展的催化剂,上述因素是人才成功的道德要素。这些要素都与体育教育紧密相连,并在体育中得到充分反映。体育与德育并重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体现在:第一,运用球类、健美操等课程的教学,注重集体主义的道德培养。体育活动中的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在参与体育活动的一切场合、一切过程中,人们的言论行动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球类、健美操等集体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第二,运用中长跑、武术等课程的教学,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锻炼意志必须从小困难开始,严格要求,坚持到底。通过中长跑、武术等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第三,运用攀岩、登山等身体素质练习活动,克服身体的承受极限,注重拼搏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过程既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时事政治报告式的宣传,而是充分运用体育的特性,以启发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只重视育体,而忽略放弃育德,培养的学生或者无才无德,或者有才无德。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的道德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它的主要规范是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尽所能各尽其长,坚持真理,向着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不断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教育、影响学生,做到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这个主战场,牢牢抓住体育与德育并重培养人才这一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既有健康体魄又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体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体育中体育与德育并重的育人新理念的内涵与外延将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论“德治”与“法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李春秋,等.公民道德建设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3]吴铎,等.道德教育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黄伟辉.体育教学与成材[J].体育教学,1998(2).
[5]邹继豪,等.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