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儿”的山东列传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liu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年来,每一个版本的《白毛女》都承载着时代的深刻寓意,被不同艺术家演绎着。在山东这片土壤上,也承载了“喜儿”们的时代命运。
  三代人的“喜儿”记忆
  1945年伊始,王昆成功塑造了 “喜儿”形象,此时,还在山西梆子戏班唱戏的郭兰英并没有想到她会成为第二代“白毛女”。
  日本投降后,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到张家口演出《白毛女》。郭兰英趁着演“帽儿戏”和“靠轴儿戏”的时间,找到正在撤退的抗敌剧社,抛弃了名伶生活成为一名革命的文艺战士。1948年,在导演和演员们的帮助下,郭兰英如愿以偿地在石家庄第一次演出了新歌剧,并塑造了又一个成功的“喜儿”形象。
  198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和《白毛女》上演40周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决定重排歌剧《白毛女》,而这次的主角“喜儿”是已经闻名全国的山东“大嫚儿”彭丽媛。
  相比于第一代“喜儿”王昆和第二代“喜儿”郭兰英,对于彭丽媛来说,拥有大量词段和表演动作的大型歌剧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挑战。一遍遍的演唱,一丝丝的扣动作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复排的《白毛女》取得很大成功,原作者贺敬之看完演出后连声称赞:“出乎意料,出乎意料!”彭丽媛也凭借这一角色摘取了中国戏曲界的桂冠“梅花奖”,成为“梅花奖”最年轻得主。
  2015年是《白毛女》首演70周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起用青年歌唱家雷佳担任新一代“喜儿”,彭丽媛担任艺术指导。85岁高龄的郭兰英应邀专程从广州去北京,辅导演员排练长达20余天;彭丽媛多次抽出时间审看和指导剧目修改,并专门给主演上课,亲自为他们排戏示范——新的《白毛女》,不仅有三代人的影子,也是三个时代的精神传承。
  朱逢博到滕海伦:“白毛女”的山东命运
  首唱台湾电影《欢颜》主题歌的朱逢博被称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夜莺”,这位1937年4月生于山东济南的老人最为人知的却是与“喜儿”的渊源。
  1965年至1974年,朱逢博在上海舞蹈学校工作,主要演出是担任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喜儿一角的伴唱。那时, “我的高音一唱到G2就会紧张得破掉或虚掉,但‘喜儿哭爹’那段撕心裂肺的哭诉,一张口就要喊到更高一个全音的A2。”随着与乐队一次次地反复合乐,朱逢博的伴唱受到观众的喜欢,只要《北风吹》的音乐一起,观众纷纷转身去看乐队中现场伴唱的她,但“这一转”无疑影响到舞台上面的演出。于是领导决定把朱逢博“躲藏”在大乐队一旁的太平门后面,,她能看到外面,而外面的人却看不到她。
  可以说,“喜儿”的声音,让朱逢博成了上世纪中国70年代最美的女声。而在68岁的青岛大妈滕海伦的身份标签里,青岛第一个芭蕾舞“白毛女”的扮演者,显得格外特别。
  “当时是文革时期,全国各地都在学演样板戏。”滕海伦所在的青岛三中,一群单纯执着的学生们也开始自学《白毛女》。那时,几乎没有影像和录音资料,“一毛钱去电影院看,5分钱去大操场看,一次次跟学,再把刊登剧照中的动作加以编创添加进舞蹈。”滕海伦跟着这部舞剧红了,被派到上海芭蕾舞团系统学习。但因为她的父亲是右派,回青岛后,她被告知必须把整个舞剧排出来,而自己却不允许登台。
  老济南的《白毛女》印痕
  “最近我爸老是回忆他小时候在咱老济南的光明影院、中国电影院看《白毛女》的事情,说一个月至少能看3回,当时迷石忠琴迷得不行。”确实,《白毛女》承载了很多老济南的童年记忆。作为上海芭蕾舞团的“扛鼎之作”,芭蕾舞剧《白毛女》是在1964年根据同名歌剧创作改编而成,随后又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是当时“样板戏”中的时尚之作。
  今年6月,由上海芭蕾舞团带来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在山东会堂上演,本刊记者曾对其进行采访。“它不止是一个舞剧,还是一代人的青春和记忆。” 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告诉记者。作为石忠琴之后的上芭第二代“白毛女”,1989年在加拿大,辛丽丽第一次主演《白毛女》,而上海芭蕾舞团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每个女演员进上芭都要会跳《白毛女》。“如今时代有些变化,喜儿也不太一样了。”辛丽丽调侃。她也承认,如今的新一代们要体会《白毛女》的时代精神和爱恨情仇,并不容易,“要多与前辈演员沟通切磋,把自己完全沉浸到过去的时代里去。”
其他文献
激光除锈是一种利用激光去除金属锈蚀物的新颖去锈方法,激光除锈过程的实时监测系统是检测激光除锈效果的关键技术。采用价格便宜的光电二极管探测器件,检测除锈过程中激光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