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区从今年起正式进入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模式,《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与以往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下面,笔者谈谈语文学科的情况及备考建议。
一、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核
在语文考核目标与要求中,2015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即6个层级;而往年的大纲版考纲中没有提到“探究”能力的考核。探究指的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是对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的考核。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其特点是对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有较强的个性,并且个性是符合情理的,而不是天马行空、任意为之的。
以往“探究”能力在课标卷中的考核主要是放在选考内容中进行。比如,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作品的阅读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14年全国高考课标2卷第12题第4小题:“作为一名爱国的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考点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F,属于“探究”能力的考核范围。这在2014年全国高考大纲卷文学作品阅读部分已经有所体现,如“‘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该题就是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变化,教师和考生应该予以重视。在回答这一类型的题目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观点明确,不可模棱两可;二是从文中找出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据;三是进行简单的分析,以理服人;四是鼓励有个性、有创新的表达。
二、试卷结构的改变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卷为阅读题,第二卷为表达题。阅读题由必考题和选考题组成;表达题由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组成。这样的试卷结构使语文学科的性质更加明确,而教材的体例也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几大部分。
往年的语文高考大纲卷的卷面结构以主观题、客观题作为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区分标准。第一卷包括字音、成语、语法、句子衔接等基础知识和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等客观题;第二卷由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文学作品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及作文组成,在知识系统上存在交叉,容易出现重复。比如,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大纲卷第18题:“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更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的能力”。该题的题目要求主要是用词不当,涉及语意连贯、语言得体几个方面,但是在第一卷的基础知识考题中已经涉及修改病句和语意连贯的问题,因此,该题的设置显得有些重复。
在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2卷语言文字运用考题中,识记型的考题较少出现,更多的是从运用的角度设题,如成语的恰当运用、病句辨析、语句衔接、语言得体、图文转换等,角度不同,涉及面较广,尤其是在题目中设置情境,从生活中提出问题。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大纲卷在这些方面也是改变最多的,体现了积极向新课程过渡的特点,删除了连续六年不变的仿写语句这一题型,没有出现往年的大热题——句式变换,只保留了短文改错的传统题型,这说明考题的题型更加灵活多变,积极向理性思维靠拢,力求表达更为准确。比如,第18题通过招聘经理的情境侧重考查考生对概念进行分类的能力:给出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前后似乎也没有关联,让考生辨识、判断、推理和归纳。再如,第19题要求考生指出文中五处用词不当之处并予以修改,题干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逻辑严密”,比2013年考题要求的“语言得体,语意连贯”的指向性更明确,要求更高。
考生在2015年高考语文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生活,紧跟时代。考生要从生活中寻找语用材料,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通过语文知识了解社会生活,通过社会生活巩固语文知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有将信息与文字进行相互转化的能力。第二,注重整体阅读,强化思维训练。教师要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意的能力,注意多种题型解题的规律与技巧,重视考生概括能力和准确表达逻辑语意关系能力的培养,强化思维训练。第三,重视图文转换题。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关键在于学会看构成、理关系,解读图表的构成,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它们所要表达的意向及含义,懂得借助对应的图像(印迹)、结果(表值)的变化来推断其意向,揣摩图表的意义,揭示图表的实质,给图表下结论,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古代诗文阅读新题型
备考时我们要重视近年全国语文高考古代诗文阅读中出现的新题型。
首先,断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考点。历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第二道选择题基本上是筛选文本信息,但是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中出现了“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这样的题目,而这种题目只是在2014年全国大纲卷、北京卷、广东卷中有出现,这是变化较大的一个题型。“习其句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这种变化回归了文言文阅读的原始能力,体现了文言文本色阅读的特点。题型示例中还有这样的题目:“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内容解说”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也是一个新的变化。 其次,在名篇名句默写题型示例中,增加了根据语境默写句子的题型,将理解与记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这在2014年高考语文大纲卷和课标卷中曾同时出现过,也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因此,我们在坚持文言文传统的复习方法的同时,要加强断句训练,将实词、虚词及句式的复习与断句训练结合起来,还要注意朝代、官职、地名、人名、风俗习惯、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的积累。考纲在附录部分还列举了“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其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有50篇,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有14篇,一共64篇,这个要求与往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考生也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四、重视阅读题的选考内容
语文试卷阅读题第一题为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设三题左右选择题”。考查的能力在考纲中主要指“理解”“分析综合”两个层级。试题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涉及的内容对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者是比较陌生的,可以称之为“新知识”。“新知识”包含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接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测验是为了检验人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如2009年关于甲骨文的知识,2011年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意象”的知识,2012年关于“扬子津”变迁的历史知识等,均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关于“沙尘暴”“人体干细胞”“心理学上情绪控制”等知识的介绍,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新成果,2013年选文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考题考查的是考生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应当具备的理解能力、筛选处理信息能力、综合推断能力。
在课标卷中,阅读题的选考内容是我区考生在高考中首次遇到的,它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考生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考生要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等文章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考生比较熟悉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虽然在考纲中对文学作品的要求包含了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但是近年来大纲卷文学作品的选材大多数是散文,如2011年《针挑土》是写人叙事散文,2012年《听朗诵》是议论性散文,而2014年的《听雨》和2013年的《林肯中心的鼓声》均为抒情散文。
在题材方面,2007年至2009年的选文都是表现我国大西北的地域风貌与奋斗奉献精神的题材;2010年、2011年选文改为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题材;2012年的《听朗诵》是关于文化与道义传承的题材,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2013年的《林肯中心的鼓声》文学性较强,语言内涵丰富,作者的内心感受强烈。对考生来说,阅读一位出生于民国初期,经历了战乱和动乱,晚年久居海外,既是画家又是作家的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体会其复杂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2014年的《听雨》是作者通过“雨”描述自己在不同的时代留下难忘的记忆,表达自己深刻的内心,以及从雨声中看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考试时,考生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还要熟悉各种文学题材作品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实用类文本是我区考生比较陌生的。近年来,课标卷在这方面考查较多的是人物传记类作品。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叙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此外,考纲中还增加了新闻类的题型。新闻是传媒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人们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分为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此外,在题型上出现的“五选二”多选题,也是我区考生多年没有遇到过的。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明确文本特点,熟悉文本文体的写法。以传记为例,考生要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熟悉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特别要注意评与传的关系,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一方面要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准确到位。第二,无论哪一种体裁的作品,知人论世都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考生在解读文本时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还要有“对话”意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有了这样的意识,考生就会关注作者创作的背景,就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理解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所反映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三,教师要关注新课程改革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以教材文本为范式,用好教材,以教材文本为基点向外延伸,加强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第四,考生要增加阅读量,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都要有所涉猎。
(责编 欧孔群)
一、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核
在语文考核目标与要求中,2015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即6个层级;而往年的大纲版考纲中没有提到“探究”能力的考核。探究指的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是对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的考核。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其特点是对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有较强的个性,并且个性是符合情理的,而不是天马行空、任意为之的。
以往“探究”能力在课标卷中的考核主要是放在选考内容中进行。比如,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作品的阅读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14年全国高考课标2卷第12题第4小题:“作为一名爱国的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考点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F,属于“探究”能力的考核范围。这在2014年全国高考大纲卷文学作品阅读部分已经有所体现,如“‘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该题就是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变化,教师和考生应该予以重视。在回答这一类型的题目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观点明确,不可模棱两可;二是从文中找出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据;三是进行简单的分析,以理服人;四是鼓励有个性、有创新的表达。
二、试卷结构的改变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卷为阅读题,第二卷为表达题。阅读题由必考题和选考题组成;表达题由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组成。这样的试卷结构使语文学科的性质更加明确,而教材的体例也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几大部分。
往年的语文高考大纲卷的卷面结构以主观题、客观题作为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区分标准。第一卷包括字音、成语、语法、句子衔接等基础知识和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等客观题;第二卷由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文学作品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及作文组成,在知识系统上存在交叉,容易出现重复。比如,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大纲卷第18题:“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更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的能力”。该题的题目要求主要是用词不当,涉及语意连贯、语言得体几个方面,但是在第一卷的基础知识考题中已经涉及修改病句和语意连贯的问题,因此,该题的设置显得有些重复。
在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2卷语言文字运用考题中,识记型的考题较少出现,更多的是从运用的角度设题,如成语的恰当运用、病句辨析、语句衔接、语言得体、图文转换等,角度不同,涉及面较广,尤其是在题目中设置情境,从生活中提出问题。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大纲卷在这些方面也是改变最多的,体现了积极向新课程过渡的特点,删除了连续六年不变的仿写语句这一题型,没有出现往年的大热题——句式变换,只保留了短文改错的传统题型,这说明考题的题型更加灵活多变,积极向理性思维靠拢,力求表达更为准确。比如,第18题通过招聘经理的情境侧重考查考生对概念进行分类的能力:给出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前后似乎也没有关联,让考生辨识、判断、推理和归纳。再如,第19题要求考生指出文中五处用词不当之处并予以修改,题干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逻辑严密”,比2013年考题要求的“语言得体,语意连贯”的指向性更明确,要求更高。
考生在2015年高考语文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生活,紧跟时代。考生要从生活中寻找语用材料,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通过语文知识了解社会生活,通过社会生活巩固语文知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有将信息与文字进行相互转化的能力。第二,注重整体阅读,强化思维训练。教师要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意的能力,注意多种题型解题的规律与技巧,重视考生概括能力和准确表达逻辑语意关系能力的培养,强化思维训练。第三,重视图文转换题。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关键在于学会看构成、理关系,解读图表的构成,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它们所要表达的意向及含义,懂得借助对应的图像(印迹)、结果(表值)的变化来推断其意向,揣摩图表的意义,揭示图表的实质,给图表下结论,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古代诗文阅读新题型
备考时我们要重视近年全国语文高考古代诗文阅读中出现的新题型。
首先,断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考点。历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第二道选择题基本上是筛选文本信息,但是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中出现了“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这样的题目,而这种题目只是在2014年全国大纲卷、北京卷、广东卷中有出现,这是变化较大的一个题型。“习其句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这种变化回归了文言文阅读的原始能力,体现了文言文本色阅读的特点。题型示例中还有这样的题目:“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内容解说”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也是一个新的变化。 其次,在名篇名句默写题型示例中,增加了根据语境默写句子的题型,将理解与记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这在2014年高考语文大纲卷和课标卷中曾同时出现过,也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因此,我们在坚持文言文传统的复习方法的同时,要加强断句训练,将实词、虚词及句式的复习与断句训练结合起来,还要注意朝代、官职、地名、人名、风俗习惯、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的积累。考纲在附录部分还列举了“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其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有50篇,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有14篇,一共64篇,这个要求与往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考生也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四、重视阅读题的选考内容
语文试卷阅读题第一题为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设三题左右选择题”。考查的能力在考纲中主要指“理解”“分析综合”两个层级。试题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涉及的内容对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者是比较陌生的,可以称之为“新知识”。“新知识”包含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接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测验是为了检验人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如2009年关于甲骨文的知识,2011年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意象”的知识,2012年关于“扬子津”变迁的历史知识等,均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关于“沙尘暴”“人体干细胞”“心理学上情绪控制”等知识的介绍,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新成果,2013年选文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考题考查的是考生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应当具备的理解能力、筛选处理信息能力、综合推断能力。
在课标卷中,阅读题的选考内容是我区考生在高考中首次遇到的,它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考生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考生要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等文章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考生比较熟悉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虽然在考纲中对文学作品的要求包含了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但是近年来大纲卷文学作品的选材大多数是散文,如2011年《针挑土》是写人叙事散文,2012年《听朗诵》是议论性散文,而2014年的《听雨》和2013年的《林肯中心的鼓声》均为抒情散文。
在题材方面,2007年至2009年的选文都是表现我国大西北的地域风貌与奋斗奉献精神的题材;2010年、2011年选文改为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题材;2012年的《听朗诵》是关于文化与道义传承的题材,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2013年的《林肯中心的鼓声》文学性较强,语言内涵丰富,作者的内心感受强烈。对考生来说,阅读一位出生于民国初期,经历了战乱和动乱,晚年久居海外,既是画家又是作家的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体会其复杂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2014年的《听雨》是作者通过“雨”描述自己在不同的时代留下难忘的记忆,表达自己深刻的内心,以及从雨声中看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考试时,考生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还要熟悉各种文学题材作品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实用类文本是我区考生比较陌生的。近年来,课标卷在这方面考查较多的是人物传记类作品。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叙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此外,考纲中还增加了新闻类的题型。新闻是传媒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人们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分为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此外,在题型上出现的“五选二”多选题,也是我区考生多年没有遇到过的。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明确文本特点,熟悉文本文体的写法。以传记为例,考生要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熟悉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特别要注意评与传的关系,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一方面要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准确到位。第二,无论哪一种体裁的作品,知人论世都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考生在解读文本时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还要有“对话”意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有了这样的意识,考生就会关注作者创作的背景,就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理解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所反映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三,教师要关注新课程改革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以教材文本为范式,用好教材,以教材文本为基点向外延伸,加强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第四,考生要增加阅读量,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都要有所涉猎。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