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稳固之印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fla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海西左前旗扎萨克银印是青海省博物馆收藏的一方清代官印,该印材质精良,器形规整,铸造工艺精细,堪称印中精品。该印是研究清政府对青海地区蒙古族的统治的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关键词:清代;青海蒙古族;官印;扎萨克
  青海省博物馆收藏的青海西左前旗扎萨克银印,质地为银质,印面呈正方形。上部为虎形钮,虎双耳竖起,抬首前视,虎视眈眈,前腿直立,后腿卧地,呈半蹲状。虎全身装饰着细小的祥云纹饰,有吉祥美好的寓意,还有细小而密集的竖线纹装饰老虎全身,代表虎的皮毛,使虎看上去更加逼真。印面竖排阳刻满文,汉译为“青海西左前旗扎萨克之印”。虎钮两侧阴刻满文边款,内容与印文相同,印的前侧边和后侧边分别阴刻有汉文和满文的“礼部造”字样,左侧面阴刻满文“雍正二十一年造”字样。印面正方形边长10.7厘米,高11厘米,重3780克。此印材质精良,器形规整,铸造工艺精细,堪称印中精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 青海蒙古族历史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他们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蒙古”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它的意思是“永恒之火”。青海蒙古族是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又称“德都蒙古”,约在13世纪20年代进入青海地区。青海蒙古族一般为和硕特部,但也有来自喀尔喀与土默特、鄂尔多斯的部落。他们与早已在青海地区生活的藏族先民相生共处,很多风俗习惯相互交融。例如,青海蒙古族在服装上藏族化,但仍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等。青海蒙古族在青海地区的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四周、青海南部高原,已经繁衍生息了六七百年。
  17世纪30年代,应青海地区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要求,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带领本部人马,自蒙古一路南下,在青海地区与反对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派系进行了艰苦的战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自此,蒙古和硕特部统治青海、西藏地区长达七十余年。
  18世纪初,准噶尔部攻占西藏。为维护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1720年,清政府派军与准噶尔部作战,意图收复西藏。同时,联络固始汗之孙罗卜藏丹津,请其同时攻击准噶尔部。罗卜藏丹津在逐出准噶尔部的战斗中立有战功,但清政府在收复西藏后没有继续将西藏交给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管辖。罗卜藏丹津对清政府此举不满,于1723年反叛,欲脱离清政府管辖。清政府派遣川陕总督年羹尧平叛动乱,清军于1724年4月荡平罗卜藏丹津叛军,之后杀戮了大量的青海蒙古族。自此以后,青海地区蒙古族人口大减,蒙古族和藏族形势因此而反转,由蒙强藏弱转为藏强蒙弱,蒙古族在青海地区的实力大为减弱。
  2 扎萨克制度
  雍正二年(1724),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年羹尧上奏《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禁约青海十二事》,提出了管理青海蒙古族的初步设想,即分散和削弱青海蒙古部落力量,分而制之。所以就仿照蒙古扎萨克制度,划旗定界,将青海蒙古族部落统一编旗,共分编二十九旗,河北二十四旗、河南五旗。规定各旗不得互相统属,不得私自往来,不设盟,“恪守份地,不许强占、扩大领地”,从而加强清政府对青海蒙古族各旗的直接统治。青海地区的蒙古族每旗设扎萨克一人,“扎萨克”一词是蒙古语的音译,源出“扎撒”一词,意为“支配者”“尊长”,是清代蒙古族对一旗之长的称呼,同时也是清朝时期对蒙古王公贵族授予的军事、政治官职爵位。对于扎萨克的人选,清政府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受封的扎萨克都会得到清政府颁发的官印作为权力的象征,确保地方稳定和平安。扎萨克的主要职责是处理旗内的行政、司法、赋税、徭役、军事以及贸易等事务。
  我国有许多兄弟民族生活在边疆地区,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加强与边疆各地区、各民族的团结,大多设有专门的机构处理边疆地区的民族事务,如秦代的典客、汉代的客曹尚书、隋唐时期的主客司、元代的宣政院等。到了清代,清太祖皇太极于公元1636年设立了蒙古衙门,主要管理蒙古族事务。之后,皇太极又将蒙古衙门改为理藩院,归礼部管理。康熙皇帝即位以后,认为理藩院责任重大,不应当再隶属于礼部,于是将其独立出来,与当时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同等级别。
  蒙古族各旗就是由清政府的理藩院管理。理藩院规定,旗与旗之间不得干预彼此的内部事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旗之间为争夺属民和牧场而引发的争端,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清政府在扎萨克职位以下还设有协理台吉、管理章京、梅伦章京和参领等官职,除了协理台吉必须由皇帝钦定以外,其他官职可由各盟旗自行任命。
  清政府对青海蒙古族的治理采用“恩威并施、刚柔相济”的政策,严格管理之外,赋予了各旗旗长扎萨克充分的权利和利益。清政府给每位扎萨克分封了广袤的土地,领地内的一切都归其所有。扎萨克不用给清政府缴纳税赋,对其领地内的民眾有绝对的统治权。这些权力可以世袭,蒙古王公贵族一代又一代地统治着自己的领地,生息繁衍。正是因为如此,清代青海蒙古族各部才能和谐共处、维持平衡,同时也确保了清代雍正以后时期青海地区的稳定,扎萨克制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 清代官印
  中国古代的官印由朝廷颁发,是各级官员权力的象征。清代官印的种类主要包括皇帝玉玺、各级朝官官印、地方行政官员官印、军事机构官印等。这些官印根据官职高低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主要从质地、印钮、尺寸、印文风格、款式等方面来区分。
  清代官员的官印质地主要有玉、金、银镀金、银、铜、木等,自皇帝依次而下使用。皇帝所用玺印质地以玉为主,兼用金质,玉又分为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不同品质。玉印为皇帝专用,其他臣僚不得使用。玉印之下为金质印,清代主要是后妃中的太后、皇后、皇贵妃、妃及皇太子、亲王、亲王世子的册封印。银质官印是除皇帝玺印外实际钤印中的最高品质,主要为一、二品要员用印。铜质印、木质印主要是地方各级官员所用印信。
  清代官印的印钮主要有龙钮、龟钮、麒麟钮、虎钮。龙钮印只能是皇帝的玉玺使用,代表大清政府至高无上的权力,除此之外,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子之印也可用龙钮。比龙钮印低一级的是龟钮印,一般妃子印、和硕亲王印、亲王世子印都可用龟钮。清代的龟钮并不完全像龟,其头部和尾部均为龙形,只有身体像龟,这种龟钮体现了持印人的特殊身份。麒麟钮官印是清代的独创,多用于受分封的郡王印。而虎钮印大多颁给有爵位的人和一二品武官、边政大臣。扎萨克作为青海蒙古族一旗之长,用的正是虎钮印,说明了清政府对青海蒙古族的重视。
  清代官印印面大小与官职高低成正比。皇帝的玺印尺寸最大,如皇帝“广运之宝”玉玺,“方六寸,厚二寸一分。交龙钮,高二寸”,各级官印尺寸依次而下,边长、印厚呈递减之势。
  青海省博物馆收藏的这枚青海西左前旗扎萨克银印,造型古朴简练,敦实厚重,印钮上的老虎雄壮威武,印文布局严整规范,字迹刚健有力,是不可多得的清代古印精品,同时也是清政府管理青海蒙古族各旗的历史见证,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为研究清代青海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
  参考文献
  [1]林冠群.“大西藏”之商榷——西藏境域变迁的探讨[J].中国藏学,2011(S1).
  [2]马梦玲,赵君.青海蒙古族汉语普通话使用中的语音偏误[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3]任万平.清代官印制度综论(第一辑)[M].编者不详.明清论丛.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12).
其他文献
摘 要:对考古发现的齐国四座车马坑进行总结,认为齐国实行车马随葬有着充足的条件和悠久的历史;车马坑的埋葬位于墓室的后方与墓道方向垂直;西周车马坑的车呈前后摆放,春秋和战国车马坑的车采用横向摆放;马与车的配置有二马和驷马,高青陈庄的马呈站姿,临淄后李和东孙的马呈一侧侧卧或左右侧卧的形式;车、马的多少,反映了墓主人的等级。  关键词:齐国;车马坑;随葬  在齐国故都临淄,地面保存有数量众多的土冢,多是
期刊
摘 要:明清瓷器纹样的艺术特性主要体现为构图布局十分多元化、纹样题材十分丰富、纹样寓意极具鲜明的象征、形式美的表现极具差异化等。文章主要介绍彩瓷构图布局的多元化,融合其与水墨画的交织体现加以阐述。  关键词:明清瓷器;纹样形式;多元化  从纹样整体的美学特征来看,明清时期瓷器纹样布局形式的多元化特征整合之下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是构图整體十分协调,纹样元素结构复杂而元素连接手法十分清晰;其二是纹样的
期刊
摘 要:元代,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和保障有力的驿站运输,保证了由中原地区经河西走廊直达西域各地的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新疆考古发现的瓷器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也是元代陆上丝绸之路畅通繁盛的历史明证。  关键词:新疆;瓷器;丝绸之路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部,作为中国最大的边疆多民族省区和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历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汇聚之地,更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教育是以实物组成的陈列及其他辅助形式对观众进行的直观教育活动。我国博物馆越来越强调社会教育功能,致力于加强对各类藏品的科学诠释和知识传播。时任国家文物局团委副书记的李耀申书记也说:实践无止境,探索在路上。社会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永远是博物馆工作中最直面未来、最富于活力的因子。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社教活动中可以有哪些实质性的应用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呢?文章以安徽博物院社教活动为例,具体分析
期刊
摘 要:研学旅行,被称为孩子们的诗与远方。青少年通过一次轻松的研学之旅,可以收获书本外的知识,实施一次实验与理论的结合,获得自我提升。文章以陈嘉庚纪念馆为例,探讨以地方博物馆作为载体的研学教育的功效和研学活动实践的意义及问题,以期为地方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教效果;问题;意义  1 陈嘉庚纪念馆的社教效果分析  ①优势独特,定位精准。陈嘉庚先生是南洋华侨领袖,出生于福建厦门,早
期刊
摘 要:近几年,各地国学班纷纷成立,特别是一些有国学情节的爱心人士成立了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不收取任何读书费用的公益国学读经班。文章以问卷走访形式,对衡水民间国学班现状进行调查,试图分析国学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试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民间;公益;国学班  十八大以来,国学热遍及全国各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曲阜时发表关于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之后,教育部出台了关于
期刊
摘 要:《张猛龙碑》是魏碑的代表,有不少精良的拓本,是碑帖刻、拓对比研究的良好范本。文章列举了《张猛龙碑》的各种拓本,并从刻、拓的角度分析了《张猛龙碑》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化,以进一步了解其原貌,这也是对启功先生“透过刀锋看笔锋”学碑方法的具体运用。  關键词:《张猛龙碑》;启功;刻碑;拓本  启功先生《论书绝句》有云:“题记龙门字势雄,就中尤属《始平公》。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1
期刊
摘 要:元代景德镇创烧了一种形似竹节的瓷壶,名为“多穆”。其造型来源大概有蒙藏中亚说和欧洲起源说。明代汉族地区罕见多穆壶的使用,但在满族所在地有使用多穆的证据留下。清康熙开始,多穆瓷壶的制作又重新兴起,造型也进行了微调,外观更加精美,朝廷曾用其赏赉藏地,清代其他材质的器物中多穆造型亦很常见。现今蒙藏地区多穆容器仍然常见,尤其在藏地也发展出了独具当地特色的“多穆文化”。通过多穆瓷壶可以看到由元及满清
期刊
摘 要:革命遗址是我们了解先辈们峥嵘岁月历史的很好的载体,保护好并合理利用好这些革命遗址,其所发挥特有的宣传教育优势,能更好地诠释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在文化自信建设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红色基因。  关键词:革命遗址;查尼皮;宣传;教育  中共云南地下党在滇南蒙自查尼皮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正值是大革命后期到土地革命前期,就在这非常时期,云南这些胸怀坚定革命信念的年轻共
期刊
摘 要:牌坊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标志,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却是凤毛麟角,经历几个世纪的洗礼,现存的牌坊已非常稀少。新乡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牧野文化。新乡境内有多处古牌坊,在市区就曾伫立着三座石牌坊,它们分别是七世同居坊、功德坊和恩锡九源坊。  关键词:牌坊;古建筑遗存;保护  牌坊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门洞式建筑,一般用木、砖、石建成,多建于庙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