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曾经和毕福君打过交道的人都一致反映,毕福君是一个非常能吃苦、有毅力、有弹性的人。即使在毕福君三十几岁就身家上千万的时候,也依然保持着非常简朴的作风。
经商第一步
毕福君,1957年5月出生,河北唐山人。1977年参军入伍。20世纪80年代初期,毕福君被调转到唐山的部队,主管营房工作。没过多久,毕福君就和同事在河北省乐亭承包了一个养虾场。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在养殖场周围方圆几百里内几乎很少见到人。后来,在毕福君意气风发的时候,经常向他的属下提及当时的情形:二十几岁的毕福君仰天躺在空旷的沙滩上对天长叹,何时才是出头之日?
当时在养殖场的经营并没有什么起色,不但没有收益,反而亏损了将近30万元。毕福君开始转向虾产品的出口加工:购买唐山地区其他养殖场的虾,进行虾产品的冷冻加工,然后再出口到国外。
20世纪80年代后期,毕福君开始接触以鱼粉进出口贸易为主的饲料生意。鱼粉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饲料,不但在水产养殖中不可或缺,而且在其他养殖产业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毕福君承包的养殖场并没有进出口权,只能通过购买国内其他企业的进出口许可证才能实现贸易。后来毕福君也一直沿用了这种办法,在有条件申请进出口许可权的时候也不例外。并被其称为“以合同关系替代雇佣关系”的经营方法。
通过与中粮的合作,毕福君的养殖场开始有了一些稳定的收益。
从一千万到一个亿
1990年,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为毕福君赚来了第一笔数额庞大的“快钱”。
在一次鱼粉的进口贸易当中,一艘装有1万多吨鱼粉的散装船发生了火灾,散装鱼粉的表面一层也被烧到了。毕福君当时是这一批鱼粉的购买方之一。他主动代表其他购买方与承担该船保险业务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谈判,要求索赔。以毕福君为代表的购买方要求按照全损赔偿。经过艰苦的谈判之后,中国人保公司终于同意以全损赔偿,并支付了300万美元的赔偿金。同时,毕福君将没有被大火伤害到的鱼粉继续销售。由于毕福君在这次谈判中的主要掌控地位,同时也由于他一贯霸道的作风,使得他在最后的利益分配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据知情人士估计,这次成功的运作为毕福君带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1000万。
1992年11月,毕福君成立北京和德实业公司,公司为了方便运作,挂靠在了一家国有化工企业名下,成为一个徒具国有虚名的私营公司。这也是和德集团的企业性质为什么一直是国有的原因。起初,公司由毕福君的表妹王英玲担任法人代表,1994年,毕福君退伍之后,亲自担任法人代表,直到1999年,为了躲避债务问题换成了其他人。
由于饲料生意占用的资金数量大,同时利润也不是非常高,所以,毕福君并没有打算将饲料的生意进一步扩展,而是继续做虾的加工出口生意。
1992年,一次席卷全国的虾瘟又为毕福君带来了另一次生财的机会。当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中国生产的白虾由于供货不足而成为一种抢手货。而毕福君在唐山的一个冷藏库里积存了1000吨的货物。这时,本来让毕福君发愁的库存立刻成为生财的工具。几年下来,毕福君在冷冻虾产品加工的生意上就获得了上亿元的利润。
饲料大亨
到1993年的时候,和德的资产已经达到了3个亿。毕福君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兵买马,组织扩建他心中的和德帝国。一时间,和德的部门迅速膨胀,从房地产开发、生化工程、通讯交换机,到汽车俱乐部、服装生产等等,一应俱全。曾经在和德工作过的人回忆,当时和德新增的部门有十几个,连毕福君本人都不能一下子说清楚。突然上马这么多项目,其中又有很多是和德所不熟悉的行业,所以,收益不好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另一方面,1992年,和德集团和中粮合作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嘉瑞公司,进行鱼粉饲料生意。但是由于和德在这家香港公司中并不是大股东,所以,收益不是很多。一年之后,毕福君就因为利润分配的问题与中粮拆伙了。1994年,在和德其他产业进展不是非常顺利的情况下,毕福君开始委派一个手下的人着手恢复饲料生意。当时,由于和德是私营企业的运营机制,所以,做了很多在行业内非常醒目的创新。首先,和德公司每个星期将世界鱼粉市场的最新报价和信息整理在一页A4大的纸上,命名为《鱼粉市场信息》,发送给国内的客户。一个现在看毫无新意的普通营销手段,却给当时国内以计划体制为主的贸易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同时,和德的报价永远是同行业中最低的价位。和德在饲料行业中的名气和市场占有份额也因此而迅速攀升。1995年的销量是4.5万吨,1996年8万吨,1997年16万吨,1998年28万吨,每一年都是将近一倍的翻升。和德成为世界上公司进出口鱼粉贸易量最大的企业。同时,和德在国内饲料的销售中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了85%的垄断地位。
低价的背后
但是,和德在进行鱼粉饲料的贸易进口的转销中,定价之低乃国内罕见。大部分时候,和德出售的鱼粉每吨的销售价比进价要低将近100元左右。很多同行都非常不理解,这样的生意岂不是越做越赔吗?
其实不然。
一方面,和德实业要求所有的买家在签订购买合同的同时预先支付40%~50%的订金,合同一般都是3个月以上的远期合同。这样,就有50%的货款至少提前90天进入和德实业的账户。然后在国外出口商发出装船通知单之后支付另外50%的货款。在将近30天的行船时间内,和德实业的资金占用权又是白白得来的。尽管和德实业的合同条件非常苛刻,但是众多商家也因为和德能够提供最低的价格而不得不委曲求全。
另一方面,由于饲料贸易的资金占用量非常大,而同时也由于和德在业内的绝对垄断地位,使得和德在银行中的信用非常之高。和德可以在不具备任何抵押的情况下,获得180天的信用证额度。
两者相加,和德实业在一年里就有至少大半年的时间可以有大量买方和卖方的资金在账。和德实业在最鼎盛的时期曾经一个月就到账3.6亿元的现金汇票。全年的现金流量达到几十个亿。
在1998年以前,用这部分的资金进行一级市场上的新股认购,成为毕福君的另外一项投资,20%甚至更高的投资收益率完全可以弥补在鱼粉贸易中的损失。这个经营模式正好应验了毕福君经常讲的一句话:“经商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卖!卖!卖!”大量的销售才能保证大量的现金流量。
而在贸易过程中,和德的贸易损失并没有像商家所看到的那么多。第一,表面上的亏损省掉了增值税的支付;第二,大量的货物贸易使和德可以在与保险公司、银行、码头方面的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
和德的人戏称,当时不知有多风光,最发愁的事情是每天这么多的钱存在哪里。那些年,在北京中关村酒店中的日本料理店里,几乎每天都有和德的人在和各种各样的客户吃饭。
和德集团从最初的3个亿成长到30个亿,其间仅仅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当然,这其中的收益并不仅仅来自于单纯的饲料贸易。
从高科技走向末路
从1996年开始,受长期生活在美国的前妻的影响,毕福君开始接触网络。毕福君当时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言必称网络,经常说“只有高科技才能带来高收益”。而闲暇时间阅读最多的书就是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
1996年年底到1997年年初,毕福君开始在国内寻找合适的公司,准备借壳上市。1997年11月,和德集团斥资1个多亿,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入主国嘉实业,并将原来的经营方向改为高科技信息产业,全面向互联网技术开发和电子商务进军。
从此,和德集团的生意从幕后走到了幕前,和德集团的成长道路也开始远离最初的方向。
遗憾的是,高科技的概念虽然时髦,但任何生意的实质都是要赚钱的,毕福君并没有从高科技身上找到赚钱的路子。和德领导下的国嘉,没有开发出一个赚钱的软件,所谓B2B 业务,一个被称为“蛋白饲料在线交易系统”的,不过就是把和德已經完成的贸易单据再重新输入电脑,在系统上过一遍,就成了电子商务。
钱虽然没赚到,开支却剧增,既然做了高科技,就要像个高科技,没有形象是不行了。公司搬到了北京最昂贵的地段王府井,新东安大厦一租就是5000平方米。高薪招聘,广告轰炸,凡是当时流行的烧钱方法,他都试了,结果都是赔钱买吆喝。
赚钱还得靠鱼粉,而此时的鱼粉已不是重要的事情,心不在焉,自然每况愈下,赚来的一点利润远远不够填补“高科技”的亏空。屡屡从“鱼粉”抽血,最后终于是连鱼粉生意本身也难以为继。
和德彻底地垮掉了。
1999年开始,追讨货款的人已经开始在和德集团定点上班,毕福君为了躲避接踵而来的官司,把和德唯一的法人代表“毕福君”,改成一个谁也不认识的“赵墨朝”,之后便不知去向。
2001年上半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准备拍卖和德的公寓抵债,在公寓清理现场,遇到一位五六十岁的公寓看门人,法院执行人员同意他暂时留住,继续看门,并请他签字。这位员工大笔一挥,写下“赵墨朝”三个字。法官恍然大悟,“你就是法人代表赵墨朝?我们已经找你很久了!”赵墨朝一脸茫然,不知所云。
经商第一步
毕福君,1957年5月出生,河北唐山人。1977年参军入伍。20世纪80年代初期,毕福君被调转到唐山的部队,主管营房工作。没过多久,毕福君就和同事在河北省乐亭承包了一个养虾场。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在养殖场周围方圆几百里内几乎很少见到人。后来,在毕福君意气风发的时候,经常向他的属下提及当时的情形:二十几岁的毕福君仰天躺在空旷的沙滩上对天长叹,何时才是出头之日?
当时在养殖场的经营并没有什么起色,不但没有收益,反而亏损了将近30万元。毕福君开始转向虾产品的出口加工:购买唐山地区其他养殖场的虾,进行虾产品的冷冻加工,然后再出口到国外。
20世纪80年代后期,毕福君开始接触以鱼粉进出口贸易为主的饲料生意。鱼粉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饲料,不但在水产养殖中不可或缺,而且在其他养殖产业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毕福君承包的养殖场并没有进出口权,只能通过购买国内其他企业的进出口许可证才能实现贸易。后来毕福君也一直沿用了这种办法,在有条件申请进出口许可权的时候也不例外。并被其称为“以合同关系替代雇佣关系”的经营方法。
通过与中粮的合作,毕福君的养殖场开始有了一些稳定的收益。
从一千万到一个亿
1990年,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为毕福君赚来了第一笔数额庞大的“快钱”。
在一次鱼粉的进口贸易当中,一艘装有1万多吨鱼粉的散装船发生了火灾,散装鱼粉的表面一层也被烧到了。毕福君当时是这一批鱼粉的购买方之一。他主动代表其他购买方与承担该船保险业务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谈判,要求索赔。以毕福君为代表的购买方要求按照全损赔偿。经过艰苦的谈判之后,中国人保公司终于同意以全损赔偿,并支付了300万美元的赔偿金。同时,毕福君将没有被大火伤害到的鱼粉继续销售。由于毕福君在这次谈判中的主要掌控地位,同时也由于他一贯霸道的作风,使得他在最后的利益分配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据知情人士估计,这次成功的运作为毕福君带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1000万。
1992年11月,毕福君成立北京和德实业公司,公司为了方便运作,挂靠在了一家国有化工企业名下,成为一个徒具国有虚名的私营公司。这也是和德集团的企业性质为什么一直是国有的原因。起初,公司由毕福君的表妹王英玲担任法人代表,1994年,毕福君退伍之后,亲自担任法人代表,直到1999年,为了躲避债务问题换成了其他人。
由于饲料生意占用的资金数量大,同时利润也不是非常高,所以,毕福君并没有打算将饲料的生意进一步扩展,而是继续做虾的加工出口生意。
1992年,一次席卷全国的虾瘟又为毕福君带来了另一次生财的机会。当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中国生产的白虾由于供货不足而成为一种抢手货。而毕福君在唐山的一个冷藏库里积存了1000吨的货物。这时,本来让毕福君发愁的库存立刻成为生财的工具。几年下来,毕福君在冷冻虾产品加工的生意上就获得了上亿元的利润。
饲料大亨
到1993年的时候,和德的资产已经达到了3个亿。毕福君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兵买马,组织扩建他心中的和德帝国。一时间,和德的部门迅速膨胀,从房地产开发、生化工程、通讯交换机,到汽车俱乐部、服装生产等等,一应俱全。曾经在和德工作过的人回忆,当时和德新增的部门有十几个,连毕福君本人都不能一下子说清楚。突然上马这么多项目,其中又有很多是和德所不熟悉的行业,所以,收益不好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另一方面,1992年,和德集团和中粮合作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嘉瑞公司,进行鱼粉饲料生意。但是由于和德在这家香港公司中并不是大股东,所以,收益不是很多。一年之后,毕福君就因为利润分配的问题与中粮拆伙了。1994年,在和德其他产业进展不是非常顺利的情况下,毕福君开始委派一个手下的人着手恢复饲料生意。当时,由于和德是私营企业的运营机制,所以,做了很多在行业内非常醒目的创新。首先,和德公司每个星期将世界鱼粉市场的最新报价和信息整理在一页A4大的纸上,命名为《鱼粉市场信息》,发送给国内的客户。一个现在看毫无新意的普通营销手段,却给当时国内以计划体制为主的贸易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同时,和德的报价永远是同行业中最低的价位。和德在饲料行业中的名气和市场占有份额也因此而迅速攀升。1995年的销量是4.5万吨,1996年8万吨,1997年16万吨,1998年28万吨,每一年都是将近一倍的翻升。和德成为世界上公司进出口鱼粉贸易量最大的企业。同时,和德在国内饲料的销售中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了85%的垄断地位。
低价的背后
但是,和德在进行鱼粉饲料的贸易进口的转销中,定价之低乃国内罕见。大部分时候,和德出售的鱼粉每吨的销售价比进价要低将近100元左右。很多同行都非常不理解,这样的生意岂不是越做越赔吗?
其实不然。
一方面,和德实业要求所有的买家在签订购买合同的同时预先支付40%~50%的订金,合同一般都是3个月以上的远期合同。这样,就有50%的货款至少提前90天进入和德实业的账户。然后在国外出口商发出装船通知单之后支付另外50%的货款。在将近30天的行船时间内,和德实业的资金占用权又是白白得来的。尽管和德实业的合同条件非常苛刻,但是众多商家也因为和德能够提供最低的价格而不得不委曲求全。
另一方面,由于饲料贸易的资金占用量非常大,而同时也由于和德在业内的绝对垄断地位,使得和德在银行中的信用非常之高。和德可以在不具备任何抵押的情况下,获得180天的信用证额度。
两者相加,和德实业在一年里就有至少大半年的时间可以有大量买方和卖方的资金在账。和德实业在最鼎盛的时期曾经一个月就到账3.6亿元的现金汇票。全年的现金流量达到几十个亿。
在1998年以前,用这部分的资金进行一级市场上的新股认购,成为毕福君的另外一项投资,20%甚至更高的投资收益率完全可以弥补在鱼粉贸易中的损失。这个经营模式正好应验了毕福君经常讲的一句话:“经商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卖!卖!卖!”大量的销售才能保证大量的现金流量。
而在贸易过程中,和德的贸易损失并没有像商家所看到的那么多。第一,表面上的亏损省掉了增值税的支付;第二,大量的货物贸易使和德可以在与保险公司、银行、码头方面的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
和德的人戏称,当时不知有多风光,最发愁的事情是每天这么多的钱存在哪里。那些年,在北京中关村酒店中的日本料理店里,几乎每天都有和德的人在和各种各样的客户吃饭。
和德集团从最初的3个亿成长到30个亿,其间仅仅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当然,这其中的收益并不仅仅来自于单纯的饲料贸易。
从高科技走向末路
从1996年开始,受长期生活在美国的前妻的影响,毕福君开始接触网络。毕福君当时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言必称网络,经常说“只有高科技才能带来高收益”。而闲暇时间阅读最多的书就是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
1996年年底到1997年年初,毕福君开始在国内寻找合适的公司,准备借壳上市。1997年11月,和德集团斥资1个多亿,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入主国嘉实业,并将原来的经营方向改为高科技信息产业,全面向互联网技术开发和电子商务进军。
从此,和德集团的生意从幕后走到了幕前,和德集团的成长道路也开始远离最初的方向。
遗憾的是,高科技的概念虽然时髦,但任何生意的实质都是要赚钱的,毕福君并没有从高科技身上找到赚钱的路子。和德领导下的国嘉,没有开发出一个赚钱的软件,所谓B2B 业务,一个被称为“蛋白饲料在线交易系统”的,不过就是把和德已經完成的贸易单据再重新输入电脑,在系统上过一遍,就成了电子商务。
钱虽然没赚到,开支却剧增,既然做了高科技,就要像个高科技,没有形象是不行了。公司搬到了北京最昂贵的地段王府井,新东安大厦一租就是5000平方米。高薪招聘,广告轰炸,凡是当时流行的烧钱方法,他都试了,结果都是赔钱买吆喝。
赚钱还得靠鱼粉,而此时的鱼粉已不是重要的事情,心不在焉,自然每况愈下,赚来的一点利润远远不够填补“高科技”的亏空。屡屡从“鱼粉”抽血,最后终于是连鱼粉生意本身也难以为继。
和德彻底地垮掉了。
1999年开始,追讨货款的人已经开始在和德集团定点上班,毕福君为了躲避接踵而来的官司,把和德唯一的法人代表“毕福君”,改成一个谁也不认识的“赵墨朝”,之后便不知去向。
2001年上半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准备拍卖和德的公寓抵债,在公寓清理现场,遇到一位五六十岁的公寓看门人,法院执行人员同意他暂时留住,继续看门,并请他签字。这位员工大笔一挥,写下“赵墨朝”三个字。法官恍然大悟,“你就是法人代表赵墨朝?我们已经找你很久了!”赵墨朝一脸茫然,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