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中国对伊朗文化研究综述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nki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伊朗文学、伊朗电影和中伊文化交流等方面,对近五年来我国对伊朗文化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综述,以展示研究内容和特点。
  [关键词]伊朗文化;伊朗文学;伊朗朗电影;文化交流;“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16-02
  中国和伊朗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公元前2世纪开通的丝绸之路将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对波斯文明的探究自古就没有中止过。1971年,中国和伊朗正式建交之后,两国高层互访增多,各领域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016年1月,访问了处于“一带一路”中转站的伊朗,中伊关系翻开全新篇章。随着两国关系的稳步发展,我国学者对伊朗的研究也渐趋广泛、深入,中国的伊朗学研究蓬勃发展。
  一、关于伊朗文学的研究
  对伊朗(波斯)文学的研究始终都是我国伊朗文化研究的传统和重点所在,在上世纪未到本世纪初的几年里,我国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伊朗文学作品和一系列研究伊朗文学的论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自本世纪初起,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学界加大了伊朗政治、外交关系等的研究力度,而对伊朗文学的研究有所减少。
  ㈠对伊朗作家、作品的介绍和研究
  伊朗的古典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仍是近年伊朗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如林姝的《一路荆棘,一路阳光——<列王纪>中的悲伤与美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专刊)介绍了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伟大史诗《列王纪》反映出的悲伤基调和人物及语言的优美。魏丕植的《读鲁米》(《黄河之声》,2013.10)介绍了波斯大诗人鲁米及其诗歌。王汝良的《<阿维斯塔>在中国》(《东方论坛》,2014.5)认为,《阿维斯塔》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宗教、神话学、历史学、文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在中国对其译介和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广阔的空间。穆宏燕的《<一千零一夜>主线故事探源》(《国外文学》,2015.1)分析了《一千零一夜》主线故事从印度到波斯再到阿拉伯的发展演变轨迹。
  当然,对现当代伊朗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思想的研究也是近年伊朗文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穆宏燕的《两大奖项与伊朗新世纪小说》(《外国文学动态》,2013.6)对获得古尔希里文学奖和贾拉勒·阿勒·阿赫玛德文学奖的新世纪伊朗小说进行了梳理。《20世纪的伊朗女性解放思潮与女性诗歌》(《职大学报》,2015.3)论述了伊朗几位女诗人在女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为20世纪伊朗诗歌的繁荣做出的重要贡献。武磊磊的《赫达雅特研究在中国》(《雪莲》,2015.21)对伊朗著名小说家萨迪克·赫达雅特的生平概况进行了介绍,对其作品的译介和研究现状也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㈢中国文学与伊朗文学比较研究
  中伊两国的文学都非常发达,这就使得文学比较研究成为可能,从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异同以及互动。张广兴的《酒里人生——李白饮酒诗与欧玛尔·海亚姆饮酒诗比较》(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论文)探讨了李白与欧玛尔·海亚姆饮酒诗思想内涵的异同,并从跨文化的角度探析了其异同的原因。韩文慧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学传播与影响——以<列王纪>对<玛纳斯>的影响为例》《昌吉学院学报》,2013.1)将波斯英雄史诗《列王纪》与中国新疆柯尔克孜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进行了比较,指出《列王纪》对《玛纳斯》在外部结构的谱系式与内部结构的悲剧意识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李丹的《从波斯文学中的儒道精神内涵看文化的相似与沟通》(《学理论》,2012.3)指出从中世纪波斯两位作家海亚姆与萨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影子。作者认为这种文化相似性是个体思维发展的共同之路、现实政治的被动引导以及两国文化的客观交流等因素所导致的。
  ㈢对伊朗文学名著翻译的研究
  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代表作《鲁拜集》,因英国学者菲兹杰拉德的英译而闻名于世,“五四”时期经胡适、郭沫若等人的译介传入中国。90多年来,《鲁拜集》的汉译层出不穷,它所引发的关于诗歌翻译的讨论也经久不衰。邵斌、缪佳的《互文性与诗歌衍译——以菲茨杰拉德和黄克孙翻译<鲁拜集>为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4)、王一丹的《跨越东西方的诗歌之旅——从(鲁拜集)的最初汉译看文学翻译成功的时代契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张建伟的《<鲁拜集>主要译本比较》(《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等论文对《鲁拜集》的各种译本及诗歌翻译的相关理论与途径进行了探讨。
  二、关于伊朗电影的研究
  伊朗电影经过100多年的曲折发展和几代电影人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品频频在世界各主要电影节上获奖,已成为一种独特的伊朗电影现象,引起中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㈠对著名导演及其作品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朗影坛涌现出贾法·帕纳西、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马基德·马基迪等一批优秀的电影导演,他们为伊朗电影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赞誉,我国学者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唐灿灿的《从遮蔽到解蔽——解析马基德·马基迪电影的叙事方法》(《电影评介》,2014.17)用存在主义理论从叙事角度解读了的马基德·马基迪电影的叙事方法。梅云慧的《贾法·帕纳西·节制的现实主义大师》(《电影文学》,2015.1),结合帕纳西的生平经历及电影作品,探讨了隐现在其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往返运动中的旅行者: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电影新作》,2014.1)论述了阿巴斯导演利用往返运动的主题深刻反思了伊朗现实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个体的生命哲学。
  ㈢对某部电影作品的多角度研究   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在2011~2012年大放异彩,斩获了包括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内的40多个奖项。我国学者撰写了大量论文,从电影的主题、拍摄手法、叙事风格等多个角度对这部电影进行了全方位的评述,仅中国知网收录的就有40多篇。如唐灿灿的《“私欲”与“道德”的博弈——论<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中宗教力量的镜语表达》(《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5),王向辉的《西敏的离婚诉求——从<一次别离>看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朱自然、唐科霞的《浅析电影(一次别离)叙事中的新现实主义色彩》(《环球人文地理》,2014.14)等。
  对其他电影作品分析的论文也有一些,但数量上远远少于《一次别离》。如赵鑫、黄兵的《寻找与希望一(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读解》(《电影文学》,2012.24),黎燕敏的《电影(天堂的孩子)的叙事艺术》(《电影文学》,2012.14),张爱民的《残酷与爱的双向书写——(背马鞍的男孩)评析》(《名作欣赏》,2011.17)等。
  ㈢中伊电影作品比较研究
  中伊电影作品的比较研究,既有具体电影作品的比较,如肖鹰的《中国电影要国际化视野,不要全球化模式——<金陵十三钗>与<别离>的比较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2.3),张金尧、韩天棋的《文化背景和美学修养的比较一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和中国电影(亲爱的)为例》(《电影评介》,2015.21),唐仁跃的《真情摹写与矫情错位——<天堂的孩子>和<一个都不能少>之比较》(《当代文坛》,2014.3);地有类型电影的整体比较,如王春鸣的《伊朗与中国的儿童电影叙事风格比较》(《电影文学》,2013.19)。
  三、关于中伊文化交流的研究
  丝绸之路的打通为两国文化的接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两国的文化交流从政府到民间,从双边到多边,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检索的结果来看,有三篇硕士学位论文以中伊文化交流为题进行了研究。分别是田鸿坡的《中国——伊朗文化交流研究》(2011年西南大学硕士论文)、李巧茹的《论蒙元时期中国和西亚的文化交流》(2013年湖南师大硕士论文)和张欢的《元至明初中原地区与伊斯兰地区文化交流状况研究》(2013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前者回顾了中伊文化交流的历史,论述了交流现状,分析了影响因素,并对交流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后两者则论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和伊朗进行文化交流的情况。
  还有论文对中伊文化交流的成果进行了研究。如余朝霞的《元代青花瓷器的伊斯兰风格》(《中国陶瓷工业》,2012.3),认为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是中国文化与波斯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穆宏燕的《中国宫廷画院体制对伊斯兰细密画艺术发展的影响》(《回族研究》,2015.1)阐述了中国宫廷画院体制对波斯细密画书籍插图艺术的兴起、发展和繁荣起到的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林梅村的《波斯建筑艺术巡礼——2012年伊朗考察记之三》(《紫禁城》,2012.7)结合中国考古发现与在伊朗的实地考察,介绍了波斯建筑艺术及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五年来我国的伊朗文化研究领域广泛,参与研究的人员众多,特别是专门的伊朗研究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研究特点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从我们搜集到的论文看,无论是对伊朗文学作品的翻译还是解读,都偏重古典诗歌方面,对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译介较少;而且研究内容与以往多有重复,缺乏有深度的论文。另外,中伊朗文学的比较研究方面也比较欠缺,这与两国文学大国的地位是不符的,与中国和欧美文学的比较研究也相差甚远。关于伊朗电影的研究,多是对某位导演或某部获奖影片的解析,对伊朗电影的综合性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中伊两国的文化交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伊朗(波斯)文化对中国文化某个方面的影响上,中国文化对波斯文化影响的研究则较少;中国对伊朗当代文化的研究,除了一些游记、见闻之外,也不多见,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加强。
其他文献
讨论了RHIC能量下核一核碰撞中的横向集体扩张运动问题.利用高能核碰撞的模型——“相对论量子分子动力学(RQMD)”产生相应的数据予以分析,并与200GeV的^197Au+^197Au碰撞中的
理论创新是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实现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进一步发展邓小平理论.重视理论创新,表明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政治上清醒和坚定,反映了党中央第三代
[摘要]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民众参与政治、进行群众监督的重要形式,是社会反腐的一种新方式,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监督效用,在一定程度上震慑和遏制了腐败行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网络反腐理论研究的梳理,探讨对我国反腐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反腐;网络反腐;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8-0079-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一年,我们从城市走进农村 这一年,我们从油田来到农田 这一年,我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一年,我们与群众交流交心交感情 这一年,我们带领村干部创新党建夯实基础 这一年,
[摘要]乌兹别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十字路口,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的战略伙伴。本文通过对乌兹别克斯坦文化研究进行综述,提出我国学者对该国文化的研究空白以及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文化促进两国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乌兹别克斯坦文化;国别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14-02
北京市直机关“读书、荐书、评书”活动于4月19日启动,活动首轮向北京所有市直机关单位推荐了《毛泽东箴言》、《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
在植物抗胁迫响应中,脂氧合酶途径在抗性机制中非常重要.脂氧合酶是一种非血红素铁蛋白,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作用是催化含有顺,顺-1,4-戊二烯结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加合氧分子,生
[摘要]讲解员是博物馆与观众直接交流的一线工作人员,讲解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形象和观众的参观质量。目前,各基层博物馆讲解人员在自身业务水平、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讲解人员缺少、流动性大、讲解员缺乏讲解技巧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讲解员队伍;讲解技巧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