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对高等教育来说,也同样如此,它的平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正确认识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教育平等问题,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我国高等教育平等的主要表现及对策思路作一简要分析。
一、 当前高等教育不平等的主要表现
1.经济阶层差异导致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经济收入差异明显,富有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差异悬殊的存在,导致贫困家庭的学生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毕业后前途的不平等。在美国,年收入在3000美元以下家庭的子女不能入大学的可能性要比年收入在15000美元以上家庭的子女的相应可能性大六倍以上。在我国,来自贫困家庭学生从接到入学通知书之日就开始为学费和生活费犯愁,靠四处举债才得以跨进大学校门。他们即使进了学校,但因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费用等经济问题极有可能中途退学。据统计,2001年,首次对北京高收入家庭调查结果显示,高收入家庭子女家庭费用人均达8042元,是湖北居民的1.5倍。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在湖北只能上专科的分数,在发达的北京却可以上一类大学。如果湖北的考生想读本科,就得交一笔高昂的“赞助费”。由此可见,经济阶层的差异导致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2.高校连续扩招使得学生面临教育质量的不平等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高等教育规模的显著扩展表明,中国正在为逐步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大学入学率的差距采取新的发展策略与行动,但也面临着困惑与挑战。从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录取分数差距过大,同班同级学生素质差异的加大,导致学生总体质量不同程度的有所下降。二是教师工作量负荷过重、教师配置等条件严重不足,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基础课及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任课教师严重缺乏,基础课甚至由缺乏教学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担任主讲教师。三是大多数高校思想准备尚不充分,校舍建设、图书资料、实验场所等条件创设不及时,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四是由于岗位津贴定级上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存在,使学校和教师把精力集中放在科研上和发表论文的数量上,产生不重视甚至敷衍本科教学的现象。
3.教育政策和规则取向上的不公导致教育权利的不平等
当前,关于高等教育政策和规则的不公,主要体现在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以及高校收费和贫困生等问题上。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形式上具备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实际上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地录取定额并非按考生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各地高教资源的状况。因此出现各地之间录取率、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加剧了不同省市和城乡之间原本已经存在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据统计,2003年高校重点文科院校北京录取分数线为470分,湖南为557分,相差87分;重点理科院校北京录取分数线为455分,湖北为507分,相差47分。一般文科院校和一般理科院校,北京的录取分数线也比湖北低86分和49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低分数线、高录取率”,欠发达城市的“高分数线、低录取率”,这种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距,反映的其实是不同地区高考录取率的差异。这看上去是由大城市的政策倾斜造成的,事实上存在着教育的“特权”,那么我们即便要行使它,为了符合社会公正的要求,也应当是对边远、贫困、教育基础欠发达的地区加以适当照顾。
4.社会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入学和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近年来,腐败现象构成高等教育平等的一个新的因素。高等教育在我国仍然属于十分短缺的教育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同时,教育部门在教育领域部分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扩大学校自主权的过程中,有了较多的自主权,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和规范,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没有跟上,社会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导致一些人的行为扭曲,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想方设法破坏制度和规则谋取私利,产生种种腐败行为。如高校招生过程中的“关系生”、“条子生”“特价生”等,属特殊利益集团学生。这些学生因某种特权、影响力和金钱或父母为本校教职工等条件,获得高效入学机会。就业过程中“找工作比谁的父母关系多,比谁的父母官大”等,都加剧了高等教育不平等。腐败是一种公然侵犯、践踏公理和规则的行为,其对教育平等的伤害远远大于任何一种制度或政策性的偏差,必须特别重视和防范。
二、 正确认识和消除
高等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对策
1.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分工和阶层差别的存在,正确对待高等教育的平等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一部分。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高等院校地区分布虽经调整,但仍不平衡。广大劳动人民内部由于社会分工而造成的各阶层经济收入的差别仍然存在。以上诸多差别就构成了高等教育不平等现象存在的主要社会基础,从而使得在享受教育机会时有的人处于有利地位,有的人处于不利地位,因而也就产生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2.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教师素质不高也是重要原因。如果一个教师的心理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对待学生一视同仁,那么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少得多。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平等,优等生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平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平等都与教师有关。因此,加强教师职业的道德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
3.政府要加大必要的法律、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保障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平等
针对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如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其高等教育比较落后,基础设施差、教育结构失衡、投资体制单一等,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给以适当倾斜。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对于偏僻农村地区儿童教育、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可以通过国家提供资金,让他们免费接受教育。对于一些贫困家庭子女,也可以给予政策上的照顾。
4.建立有效的平等体制,减少教育过程中不平等现象的产生
完善公开、平等、公正制度,消除招生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保证每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建立高考分数、试卷、录取的查询制度,以保证考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录取标准公开、录取结果公开等制度,避免暗箱操作。三是实施多种措施,利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录取的效率和科学性。四是建立灵活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咨询、指导制度,真正实现毕业生分配的双向选择。五是在招生时,适当降低来自教育基础差、学习条件不好的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考生的录取标准,实行分数适当照顾,以使这些地区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六是对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给予支持,在招收新生、教育培养、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消除对妇女的歧视或不平等对待,提高妇女参与高等教育的程度。七是根据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科学的高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市场机制,用市场来检验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一、 当前高等教育不平等的主要表现
1.经济阶层差异导致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经济收入差异明显,富有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差异悬殊的存在,导致贫困家庭的学生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毕业后前途的不平等。在美国,年收入在3000美元以下家庭的子女不能入大学的可能性要比年收入在15000美元以上家庭的子女的相应可能性大六倍以上。在我国,来自贫困家庭学生从接到入学通知书之日就开始为学费和生活费犯愁,靠四处举债才得以跨进大学校门。他们即使进了学校,但因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费用等经济问题极有可能中途退学。据统计,2001年,首次对北京高收入家庭调查结果显示,高收入家庭子女家庭费用人均达8042元,是湖北居民的1.5倍。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在湖北只能上专科的分数,在发达的北京却可以上一类大学。如果湖北的考生想读本科,就得交一笔高昂的“赞助费”。由此可见,经济阶层的差异导致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2.高校连续扩招使得学生面临教育质量的不平等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高等教育规模的显著扩展表明,中国正在为逐步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大学入学率的差距采取新的发展策略与行动,但也面临着困惑与挑战。从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录取分数差距过大,同班同级学生素质差异的加大,导致学生总体质量不同程度的有所下降。二是教师工作量负荷过重、教师配置等条件严重不足,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基础课及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任课教师严重缺乏,基础课甚至由缺乏教学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担任主讲教师。三是大多数高校思想准备尚不充分,校舍建设、图书资料、实验场所等条件创设不及时,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四是由于岗位津贴定级上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存在,使学校和教师把精力集中放在科研上和发表论文的数量上,产生不重视甚至敷衍本科教学的现象。
3.教育政策和规则取向上的不公导致教育权利的不平等
当前,关于高等教育政策和规则的不公,主要体现在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以及高校收费和贫困生等问题上。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形式上具备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实际上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地录取定额并非按考生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各地高教资源的状况。因此出现各地之间录取率、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加剧了不同省市和城乡之间原本已经存在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据统计,2003年高校重点文科院校北京录取分数线为470分,湖南为557分,相差87分;重点理科院校北京录取分数线为455分,湖北为507分,相差47分。一般文科院校和一般理科院校,北京的录取分数线也比湖北低86分和49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低分数线、高录取率”,欠发达城市的“高分数线、低录取率”,这种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距,反映的其实是不同地区高考录取率的差异。这看上去是由大城市的政策倾斜造成的,事实上存在着教育的“特权”,那么我们即便要行使它,为了符合社会公正的要求,也应当是对边远、贫困、教育基础欠发达的地区加以适当照顾。
4.社会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入学和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近年来,腐败现象构成高等教育平等的一个新的因素。高等教育在我国仍然属于十分短缺的教育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同时,教育部门在教育领域部分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扩大学校自主权的过程中,有了较多的自主权,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和规范,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没有跟上,社会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导致一些人的行为扭曲,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想方设法破坏制度和规则谋取私利,产生种种腐败行为。如高校招生过程中的“关系生”、“条子生”“特价生”等,属特殊利益集团学生。这些学生因某种特权、影响力和金钱或父母为本校教职工等条件,获得高效入学机会。就业过程中“找工作比谁的父母关系多,比谁的父母官大”等,都加剧了高等教育不平等。腐败是一种公然侵犯、践踏公理和规则的行为,其对教育平等的伤害远远大于任何一种制度或政策性的偏差,必须特别重视和防范。
二、 正确认识和消除
高等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对策
1.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分工和阶层差别的存在,正确对待高等教育的平等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一部分。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高等院校地区分布虽经调整,但仍不平衡。广大劳动人民内部由于社会分工而造成的各阶层经济收入的差别仍然存在。以上诸多差别就构成了高等教育不平等现象存在的主要社会基础,从而使得在享受教育机会时有的人处于有利地位,有的人处于不利地位,因而也就产生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2.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教师素质不高也是重要原因。如果一个教师的心理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对待学生一视同仁,那么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少得多。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平等,优等生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平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平等都与教师有关。因此,加强教师职业的道德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
3.政府要加大必要的法律、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保障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平等
针对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如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其高等教育比较落后,基础设施差、教育结构失衡、投资体制单一等,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给以适当倾斜。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对于偏僻农村地区儿童教育、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可以通过国家提供资金,让他们免费接受教育。对于一些贫困家庭子女,也可以给予政策上的照顾。
4.建立有效的平等体制,减少教育过程中不平等现象的产生
完善公开、平等、公正制度,消除招生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保证每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建立高考分数、试卷、录取的查询制度,以保证考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录取标准公开、录取结果公开等制度,避免暗箱操作。三是实施多种措施,利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录取的效率和科学性。四是建立灵活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咨询、指导制度,真正实现毕业生分配的双向选择。五是在招生时,适当降低来自教育基础差、学习条件不好的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考生的录取标准,实行分数适当照顾,以使这些地区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六是对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给予支持,在招收新生、教育培养、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消除对妇女的歧视或不平等对待,提高妇女参与高等教育的程度。七是根据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科学的高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市场机制,用市场来检验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