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和“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发展对策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y_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是国家建设之大计,随着“双万计划”和“双一流”战略建设的推进,中西部高校的发展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难题与困境,结合国家政策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等多方因素,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改善发展现状,从而促进中西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万计划;双一流;发展问题;对策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高度支持中西部高校的发展。于2001年启动的《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便开始强调要积极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接着于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列为重要内容[1]。在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计划中,将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作为重大战略任务[1]。除此之外,专门针对高校建设的“双万计划”和“双一流”战略中也将政策向中西部倾斜。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社会组织的帮助配合与中西部高校的自主探索下,高等教育硕果累累。但中西部高校在获得契机的同时,仍面临不少问题与威胁,需要国家统筹解决与应对。
  一、面临困境
  中西部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潜力股。教育部十分重视中西部高校的发展并做出了不少努力,在21世纪10年代提出的“双一流”计划中鼓励政府、社会等多方主体对高校给予政策、资源支持,“双万计划”强调分赛道建设,将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均取得重大突破。中西部高校具有自身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以其独特的功能定位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政府新出台了“双万计划”与“双一流”政策,大力扶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教育投入资源、教学师资力量、治理体系制度等方面的制约,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形成了“东强西弱”的局面。
  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资源与政策,去面对并化解中西部发展难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的当务之急。我国应建立提高中西部高校自主性、积极性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学校之间相互合作与互助的交流机制,鼓励相关政府部门相互配合,构建执行部门负责落实、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实时监控、动态调整、评估效果的模式,最终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大突破与创新。
  二、建议对策
  在“双万计划”与“双一流”的双重建设背景下,面对中西部高校的发展难题,我国应挖掘中西部高校特色,采用政策引领、高校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激发高校自主发展的活力与激情,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飞跃式进步。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人才流动机制
  在推动“双一流”与“双万计划”的进程中,中西部高校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不足、教育制度不完善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为教育经费的不足,所以政府应先精准评估与定位,针对性地投入建设,以健全高等学校办学指标,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与质量。
  针对人才流失过快的现象,政府、学校、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一是为中西部地区高校招贤纳士。在经济上,政府可给中西部高校一笔教师补贴专项费用,作为吸引、留住、激励人才的筹码。在战略上,各地方高校要做好长远的人才部署战略,一方面要精准吸引人才,另一方面要留住新引荐人才。首先评估现有优秀师资的供给与需求,然后因地制宜制定人才规划,最后对新引荐人才做一系列的用人、培养、晋升的战略安排。在影响力上,注重对教师的人性化关怀,给予归属感,给教师好的福利待遇,比如住房补贴政策、子女教育优惠等,以情留人,除此之外,学校本身的名誉、地理位置等软实力同样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筹码,所以中西部高校应加强建设、评选评优,争做教育事业的“标杆”。
  二是构建人才弹性流动体系。制度是约束和规范人才流动的有力武器,所以要想从根本上维护一个良好的人才秩序,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由于前期对于人才培养的成本与精力的投入是巨大的,所以鼓励人才引进的高校对人才流失的高校给予补偿不失为一种好对策。同样可以采取人才柔性流动的新形式,打破传统的调动、轮岗、聘用的固有模式,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鼓励高层次人才以兼职、合作、咨询等方式在不同高校间流动,既可以发挥人才的价值,又可以帮忙解决高等教育研究问题,还不会加剧“东强西弱”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
  三是注重培养内部人才。在现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时代背景下,各地方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著名的“推拉理论”提出在自然的市场经济作用下,人口流动的根本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流入地中利于改善生活质量的因素为拉力,流出地中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形成推力,在推拉相互作用下,最终造成了人口迁移[2]。但毕竟资源与人才是有限的,一味地争夺而不去注重培养人才也是徒劳,所以得转换思维,将“人才争夺战”转变为“人才经营战”。中西部高校应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人才培养战略,重点提升自身实力,这样既可以发挥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引领作用,又能给普通学者起示范作用、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与环境,让学者们相互学习、创新、交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长此以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刺激内生性经济增长,提升教育投入精准性
  目前,国家高等教育聚焦质量的提升,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和学科专业建设领域,投入大量财政资源和精力,颇有成效,但存在资金投入不够精准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政府应实地考察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现状、评估现有需求、预测发展趋势与方向,再针对性地制定政策,解决中西部与东部、中西部内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从而刺激高校内生性经济增长,实现教育投入效应最大化。
  一是持续深入开展调研,推进中西部课题研究。中西部高校具有自身特质和特色,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分布密集程度各有千秋,国家应鼓励开展中西部地区实地调研和课题研究等工作,深入了解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教育、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等层面,挖掘中西部地区发展困难的潜在原因,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精准投入教育资源。   二是多方参与制定政策。政策不是简单地由政府单方面制定政策、发号施令,应当多方参与、集思广益、沟通交流来共同制定。政府可与地方教育局、高校领导通过会议讨论、民主协商的方式,了解实际需求,结合专家建议,参考调研结果,综合考虑各省人口基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特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政策以激发中西部教育内涵式发展。交流沟通之后,高校可根据专家建议、依托政府财政支撑构建合理的内部结构,刺激高校内生性经济增长。
  三是建构开放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政府可以鼓励高校建立教育开放机制,将市场机制引入高校,并打造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以便高校之间相互切磋、合作共赢。打破优质教育资源对公众的堡垒和屏障,将公共教育资源以无偿或部分有偿的形式与公众分享,创造学习空间,形成知识圈,顺应终身学习的热潮,并借机树立高校自身形象、提升社会影响力。
  (三)鼓励学科个性化,打造精品课程
  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与层次,国家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建设等工作,对高校的学科门类、占地面积、师资力量等方面提出要求并划分类别。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均朝着全面发展、研究开放的综合性大学建设,中西部高校自然也加快了自身建设步伐。完善教学设备、增设专业类别、提升师资力量必然会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但容易使发展趋于一致,陷入同质化竞争当中。对于这个学科发展瓶颈,政府要发挥政策指引、资源支持、监控执行的作用,引领高校科学精准定位,找准自身特色,克服学科同质化弊端,将区域资源作为学科发展的借力点,量体裁衣“裁”出新特点。
  一是鼓励特色学科发展。首先,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中西部高校结合区域资源和历史文化建设特色学科,定位自身品牌。比如四川有着悠久的中药历史,政府可以鼓励、支持四川高校依靠丰富的中医药资源,结合前沿优势,打造特色农业学科。其次,中西部高校要树立“质量强校”的意识,秉持着“特色化发展”的理念,发挥学校优势,传承历史文化,适应经济发展,结合政策资源,确定办学侧重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4]。
  二是倡导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高校应与国际机构保持紧密的联系与合作,了解学术发展前沿,学习国际新理念,并引进、培育国家栋梁之材,让国际理念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以本土化为基础,以特色化为核心,构建新型学科,使其焕发强大的生命力。顺应“双万计划”的时代背景,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3],致力于将特色学科打造成中国乃至国际一流学科。
  三是加大办学特色的权重。要想改善同质化、大力提倡特色化就得从制度上根本解决。政府在打造建设、考核评价高校时,得引导高校朝着个性化发展。可以加大办学特色的比重,将特色也作为一个考评标准纳入制度当中,或者专门设置“特色大学”“特色学科”的荣誉与称号来激励中西部高校发展,鼓励高校“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多元监督策略
  政府应根据中西部地区的客观条件,加大政策支持与统筹协调的力度,建立一整套关于政策制定、完善、落实、监督、反馈的流程体系,由政府监察组、社会公众、学校领导、学生等多方进行多元评估与反馈,发挥政策的正面积极作用。
  一是扩大政策支持范围。政府应因地制宜,将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以及区域资源等要素考虑在内,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政策支持范畴,打造特色专业,以推动“双一流”与“双万计划”的建设。
  二是采取多元政策监督策略。政府应制定详细的评估标准,将评估过程与结果尽可能量化,避免评估者的模糊性以及主观色彩。打破原有的政策的“发动者”又是“监督者”的局限,组建政府监察组、社会代表监察组、学生监察组等进行实时监督,以消除政府官员评估偏好或不清楚事实、盲目的弊端。
  三是完善政策的跟踪评估制度,及时反馈,化解难题。由于教育事业的建设和政策的落实成效本身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无法立竿见影,我国应建立“双一流”与“双万计划”政策落实跟踪评估制度,及时监察、发现并解决问题,积累实战经验,不断调整政策方向,突破政策难题,为中西部高校“双一流”与“双万计划”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组建跨区域科研团队,鼓励多方面共同扶持
  团队研究已逐步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形式和科研发展的有效方式,现在十分提倡多领域交叉、多学科重叠的新型研究模式,所以政府也应紧随学术前沿,制定政策鼓励中西部高校组建跨学科、跨领域团队。
  一是内部组建跨学科团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探索创新型学习模式,并且使得学科交叉融合、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提升高校整体教育水平。
  二是面向外部,成立各高校跨领域科研队伍。与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学者交流与合作,可以碰撞出学术的火花、开拓学术新天地。用较少的资金成本打造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最大效率实现教育投入效应最大化。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形式,展现科研成果,培养全能型人才,以提高中西部高校的影响力、名誉度和信誉度,博得政府、社会、高校更多的支持。
  三、结语
  随着“双万计划”和“双一流”战略的推进落实,中西部高校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师资、制度等方面的难题。如何抓住机会、整合资源、克服困境,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崛起,最终助力祖国繁荣昌盛是十分值得探索的。基于问题导向,从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精准制定政策、监督落实效果、鼓励学科特色到组建跨区域科研团队等方面对政府、学校的建设路径做了系统的阐述。这是对高等教育內涵式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中西部高校的困境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处于“东强西弱”的劣势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指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建设教育强国,要建成教育强国就不能只是一部分强,而是东中西部都能得到均衡、充分的发展,中西部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5]。”所以高等教育如何从“金字塔”转向“天平称”是一段漫长的建设之路,还需要国家、学校接下来去不断探索。中西部高校应把握“双万计划”“双一流”等政策扶持发展的机会、挖掘自身特色,优化高等教育建设战略,从而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121号建议的答复(教发建议〔2020〕49号)[EB/OL].(20200902)[20210302].
  [2]辛斐斐,范跃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失序的反思及矫治[J].高教探索,2017(10):2529.
  [3]中国人民政府.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EB/OL].(20190402)[20210302].
  [4]周佳.中西部地方高校发展中的困惑和路径选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04):149151.
  [5]中国教育新闻网.求解中西部高教振兴三道题[EB/OL].(20190312)[20210302].
  作者简介:吴小羽(2001— ),女,汉族,江西鹰潭人,本科,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其他文献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阶段进行了不同的定位。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定位为阶级矛盾和道路矛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我国社会主要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联合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66例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单纯
摘要:空气净化器和新风机是常用的两种空气净化设备,二者都是利用物理的方法吸附或者除去空气中的颗粒物,但具体原理有所不同:空气净化器是封闭循环方式净化室内空气,而新风机是开放循环方式,不断吸收新鲜空气并且排出室内旧空气。除了换气效果之外,新风机在净化能力上是否比空气净化器更胜一筹呢?本文利用微分方程建立了二者的数学模型,以数学的方法给出了这个问题的一个严谨答案。  关键词:空气净化器;新风机;微分方
2021年1月27日,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精神,党委书记盛新丰主持会议并讲话。
目的对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使用新生化颗粒与宫血宁胶囊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66例放置IUD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丁苯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的疗效。方法93例脑梗死后失语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丁苯肽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丁苯肽组静脉滴注丁苯肽注射液,对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抽签分为溶栓1组及溶栓2组,各23例。溶栓2组应用静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溶栓1组应用阿替普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采用特布他林与布地奈德不同联合方案治疗的效果。方法7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45例)。对照组同
随着十堰市县域经济不断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和经济之间的协调需求日益增加,这不仅关系到十堰市自身的创新发展,还牵动着"南水北调""汉江经济带"的发展质量。本文以十堰市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饮用水的质量方面,饮用水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针对以往饮水质量达标的乱象,如何保证饮水质量,提高饮水检测手段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保证居民能饮用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相关部门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水质量检测方面,饮用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保证饮用水的质量有其必要性。本文就对在生活饮用水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