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亡人逸事》一文,是孙犁唯一一篇写给亡妻的散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写作技巧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更深入了解此文。只有体悟孙犁笔端隐含的对亡妻深深的敬重、赞赏与愧疚之情,才能发现文字表面背后的深意,真正参透其神韵。
【关键词】:张力;白描;亡人逸事
在文学史上,一篇洋洋洒洒动辄万字的著作,可能会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短文,却能经得起时光的漫长考验而独放异彩。孙犁的《亡人逸事》一文,大抵可归为后一类。作者用质朴有力的笔调勾勒出一位勤劳善良、恪守礼教却又区别于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此文言淡情深,虽语言朴素洗练,但仍难掩对亡妻的怀念与眷恋之情。
一、富有“成长性”的人物形象
对孙犁来说,妻子是她创作的“第二源泉”,并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小说”。 然而在此文中,孙犁却连亡妻的姓名都未曾提及,甚至称所叙之事为“逸事”。逸事通常指世人不太知道的事迹,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虽然怀念亡妻但却隐忍克制的情感。
笔者认为,本文虽是讲述逸事,却塑造了一位富有“成长性”的人物形象。
整体来看,孙犁笔下的亡妻坚定隐忍、不辞劳苦。但她是否从最初就具备这些特点呢?孙犁在文中提到:
她在娘家,因为是小闺女,娇惯一些,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了我们家,我母亲好下地劳动,尤其好打早起,麦秋两季,听见鸡叫,就叫起她来做饭。
又没个钟表,有时饭做熟了,天还不亮。她颇以为苦。回到娘家,曾像她父亲哭诉。
身为家里最小的姑娘,平常多被宠爱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初为人媳就要起早下地劳动,实在让她疲倦不堪,甚至回娘家哭诉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哪里是一位任劳任怨的妻子形象啊!可是作者笔锋一转,又写到:
后来,因为闹日本,家境越来越不好,我又不在家,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妻子因为推机杼,两个大拇指顶的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 与传统的温柔体贴、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形象不同,孙犁已经勾勒出了一位有脾气、有性格、富有“成长性”的妻子形象。
二、“无技巧”的艺术境界
这篇散文最善于捕捉生动细节来塑造人物。在阅读时,当然也需抓住细枝末节,读出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仅停留在一些空泛的概念化的理解。
巴金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1]作者以时间顺序截取了生活中四个极为普通的横断面:“缘定”“初识”“持家”“离别”进行描述,形成长线串珠式的叙事结构结构。其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清丽淡雅,言辞而情深;并多采用白描的手法,在不经意间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饱满妻子形象。
比如,文章写妻子礼教观念很重,性格中还是带有传统的封建色彩,这要如何体现呢?作者描写结婚前两人第一次相遇,她认出自己后,“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这一段写的极是生动有趣,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在婚前看到自己的未婚夫,深感意外;因为素未谋面,却又想知道未婚夫的样子,所以“盯”着细细打量;但碍于封建礼教,只匆匆忙忙的盯了“一眼”,便转身“钻”进轿车里。这一个“盯”字,既有对孙犁的好奇,也有对他突然出现的小埋怨;“钻”字更是将小女儿的娇羞腼腆表现的淋漓尽致。
文章还有一处重要的细节描写,母亲让她试试能否背的动一大筐北瓜,“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占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猛一立”一方面说明她還缺乏经验,另一方面说明她性格倔强要强;“哭”是她本想在婆婆面前做得好一点,结果却露出窘相,觉得难堪,又觉得委屈。
纵览全文,作者对亡妻的细节描写不胜枚举,从语言细节到动作细节,多维度构造妻子形象。全文几乎没有议论与抒情,只是撷取了生活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琐事,用“无技巧”的手法,去悼念他已故的妻子而已。
三、寓浓情于质朴
孙犁这篇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这种平淡与朴实,如果让人觉得亲切自然,则是它的绝妙之处;不过这也可能成为它的障碍。不成熟的读者可能被这种平淡所蒙蔽,往往会浮于表面,感受不到蕴含深处的隐忍克制的深厚情感。
文章开头提到自己与亡妻的婚姻是“天作之合”,但事情的缘由还是“据亡妻言”。作者每每想到此处,大概总能记起亡妻回忆当年时的音容样貌吧。
孙犁笔下的妻子可敬可爱,作者对她也是敬重有加。从他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就能看出:“我对你们,没付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甚至孙犁的老朋友也说“她在生活上,对你的照顾,自不待言。在文字工作上的帮助,我看也不小”。
孙犁对亡妻是怀有深深的愧疚之情的。他们的婚姻“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两人年少的青春,都被战争与炮火割裂开了。“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情分上,我做的很差。”甚至在妻子临终前,惦念的还是丈夫在北平做小职员时,寄至娘家的两丈花布。在得知丈夫是想让她做衣服更方便时,“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丈夫做了这么点小事就足叫她铭记一生,对于一位为家庭牺牲所有的妻子,让丈夫怎能不永远歉疚、感激和怀念呢?
然而,作者真的如自己所说,于夫妻情分“做得很差”吗?似乎也不是。否则怎么会细心的将花布寄到娘家而不是婆家呢?妻子恪守礼教,寄至婆家的花布必然不好全数拿走,还是要留一些给婆婆;又或者作者体谅妻子从婆家拿布奔波劳累,不如寄到家中方便舒服。妻子正是同样明白这一层深意,才会在久病的脸上露出满足而幸福的笑容吧。
在回忆亡妻时,孙犁并未用过多华丽辞藻讴歌妻子高大的形象,只是选择其中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片段稍作描述。然而就是这样不太伤感的片段,作者也是百感交集,难以继续了。这不禁让人想起巴金的《怀念萧珊》。同为悼亡文,巴金却是用饱含痛楚的笔触描写妻子为自己的牺牲,读来真是凄切哀婉、笔重情浓。
关于亡妻,孙犁还有一首悼亡诗:
《悼内子》
一落黄泉两渺茫,魂魄当念旧家乡。
三沽烟水笼残梦,廿年嚣尘压素妆。
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
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
诗中最后那句“老屋榆柳今尚在”,倒和《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总结
文章最后也提到写此文的目的:“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孙犁对亡妻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情到深处始无华,过于厚重的情感,反而只能用最朴实的方式才能表达的足够真挚。本文如此朴素洗练,却丝毫掩盖不住作者对亡妻的浓浓情意。
参考文献:
[1]巴金:《讲真话的书》,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2]王恒娟:《融浓情在平淡 寓质朴于叙事》,《名作欣赏》,2014年第14期。
【关键词】:张力;白描;亡人逸事
在文学史上,一篇洋洋洒洒动辄万字的著作,可能会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短文,却能经得起时光的漫长考验而独放异彩。孙犁的《亡人逸事》一文,大抵可归为后一类。作者用质朴有力的笔调勾勒出一位勤劳善良、恪守礼教却又区别于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此文言淡情深,虽语言朴素洗练,但仍难掩对亡妻的怀念与眷恋之情。
一、富有“成长性”的人物形象
对孙犁来说,妻子是她创作的“第二源泉”,并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小说”。 然而在此文中,孙犁却连亡妻的姓名都未曾提及,甚至称所叙之事为“逸事”。逸事通常指世人不太知道的事迹,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虽然怀念亡妻但却隐忍克制的情感。
笔者认为,本文虽是讲述逸事,却塑造了一位富有“成长性”的人物形象。
整体来看,孙犁笔下的亡妻坚定隐忍、不辞劳苦。但她是否从最初就具备这些特点呢?孙犁在文中提到:
她在娘家,因为是小闺女,娇惯一些,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了我们家,我母亲好下地劳动,尤其好打早起,麦秋两季,听见鸡叫,就叫起她来做饭。
又没个钟表,有时饭做熟了,天还不亮。她颇以为苦。回到娘家,曾像她父亲哭诉。
身为家里最小的姑娘,平常多被宠爱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初为人媳就要起早下地劳动,实在让她疲倦不堪,甚至回娘家哭诉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哪里是一位任劳任怨的妻子形象啊!可是作者笔锋一转,又写到:
后来,因为闹日本,家境越来越不好,我又不在家,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妻子因为推机杼,两个大拇指顶的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 与传统的温柔体贴、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形象不同,孙犁已经勾勒出了一位有脾气、有性格、富有“成长性”的妻子形象。
二、“无技巧”的艺术境界
这篇散文最善于捕捉生动细节来塑造人物。在阅读时,当然也需抓住细枝末节,读出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仅停留在一些空泛的概念化的理解。
巴金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1]作者以时间顺序截取了生活中四个极为普通的横断面:“缘定”“初识”“持家”“离别”进行描述,形成长线串珠式的叙事结构结构。其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清丽淡雅,言辞而情深;并多采用白描的手法,在不经意间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饱满妻子形象。
比如,文章写妻子礼教观念很重,性格中还是带有传统的封建色彩,这要如何体现呢?作者描写结婚前两人第一次相遇,她认出自己后,“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这一段写的极是生动有趣,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在婚前看到自己的未婚夫,深感意外;因为素未谋面,却又想知道未婚夫的样子,所以“盯”着细细打量;但碍于封建礼教,只匆匆忙忙的盯了“一眼”,便转身“钻”进轿车里。这一个“盯”字,既有对孙犁的好奇,也有对他突然出现的小埋怨;“钻”字更是将小女儿的娇羞腼腆表现的淋漓尽致。
文章还有一处重要的细节描写,母亲让她试试能否背的动一大筐北瓜,“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占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猛一立”一方面说明她還缺乏经验,另一方面说明她性格倔强要强;“哭”是她本想在婆婆面前做得好一点,结果却露出窘相,觉得难堪,又觉得委屈。
纵览全文,作者对亡妻的细节描写不胜枚举,从语言细节到动作细节,多维度构造妻子形象。全文几乎没有议论与抒情,只是撷取了生活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琐事,用“无技巧”的手法,去悼念他已故的妻子而已。
三、寓浓情于质朴
孙犁这篇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这种平淡与朴实,如果让人觉得亲切自然,则是它的绝妙之处;不过这也可能成为它的障碍。不成熟的读者可能被这种平淡所蒙蔽,往往会浮于表面,感受不到蕴含深处的隐忍克制的深厚情感。
文章开头提到自己与亡妻的婚姻是“天作之合”,但事情的缘由还是“据亡妻言”。作者每每想到此处,大概总能记起亡妻回忆当年时的音容样貌吧。
孙犁笔下的妻子可敬可爱,作者对她也是敬重有加。从他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就能看出:“我对你们,没付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甚至孙犁的老朋友也说“她在生活上,对你的照顾,自不待言。在文字工作上的帮助,我看也不小”。
孙犁对亡妻是怀有深深的愧疚之情的。他们的婚姻“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两人年少的青春,都被战争与炮火割裂开了。“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情分上,我做的很差。”甚至在妻子临终前,惦念的还是丈夫在北平做小职员时,寄至娘家的两丈花布。在得知丈夫是想让她做衣服更方便时,“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丈夫做了这么点小事就足叫她铭记一生,对于一位为家庭牺牲所有的妻子,让丈夫怎能不永远歉疚、感激和怀念呢?
然而,作者真的如自己所说,于夫妻情分“做得很差”吗?似乎也不是。否则怎么会细心的将花布寄到娘家而不是婆家呢?妻子恪守礼教,寄至婆家的花布必然不好全数拿走,还是要留一些给婆婆;又或者作者体谅妻子从婆家拿布奔波劳累,不如寄到家中方便舒服。妻子正是同样明白这一层深意,才会在久病的脸上露出满足而幸福的笑容吧。
在回忆亡妻时,孙犁并未用过多华丽辞藻讴歌妻子高大的形象,只是选择其中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片段稍作描述。然而就是这样不太伤感的片段,作者也是百感交集,难以继续了。这不禁让人想起巴金的《怀念萧珊》。同为悼亡文,巴金却是用饱含痛楚的笔触描写妻子为自己的牺牲,读来真是凄切哀婉、笔重情浓。
关于亡妻,孙犁还有一首悼亡诗:
《悼内子》
一落黄泉两渺茫,魂魄当念旧家乡。
三沽烟水笼残梦,廿年嚣尘压素妆。
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
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
诗中最后那句“老屋榆柳今尚在”,倒和《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总结
文章最后也提到写此文的目的:“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孙犁对亡妻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情到深处始无华,过于厚重的情感,反而只能用最朴实的方式才能表达的足够真挚。本文如此朴素洗练,却丝毫掩盖不住作者对亡妻的浓浓情意。
参考文献:
[1]巴金:《讲真话的书》,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2]王恒娟:《融浓情在平淡 寓质朴于叙事》,《名作欣赏》,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