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养浩(1270-1329),山东济南人,在他早期的从政经历中,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几件事:
一、“毁淫祠三十余所”,沉重打击了蛊惑人心的邪教组织。
二、“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取缔了小偷小摸的轻微犯罪者在服刑期满后,还要每月朔望两次到官府报到的制度。
三、大力打击地方黑社会势力。
某年,张养浩上书朝廷,严厉指出了政策中的失误之处多条。当国者不能容,免去了他翰林待制的身份,并进一步罗织罪名。张养浩不得已弃职逃亡。
政治斗争风云变幻,不久,张养浩复出,遇到了很欣赏他的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很快被提拔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张养浩仕途顺利,连升数级。元仁宗去世,元英宗硕德八剌继立,也很欣赏张养浩的才干,命他“参议中书省事”,算是进入了朝廷的最高决策圈。
不久,张养浩的父亲年老病重,张养浩辞官回家奉养亲人。此后,父亲去世后,张养浩在家守孝,其间,朝廷几次相诏,一概不就。
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得到灾情急报,也十分重视,在选派得力官员时不由得再次想到了不畏艰困、一心为民的张养浩。于是诏下,任命他为“陕西行台中丞”,赴关中赈灾。这一次张养浩没有再推辞,接到任命后,他立即将家产全部变卖,分济同乡中的贫乏者,登车就道,踏上了到陕西赴任的道路,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一路上,只要遇到饥困乏食的流民,张养浩都要尽力帮助他们,“饥则食之,死则葬之”,“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
張养浩经过干旱的土地,所到之处,田地抛荒,饿殍遍野,十室九空,逃难的人们一拨接着一拨,见到这样的情形,张养浩心情十分沉重,于路写下了《哀流民操》一首。
路经华山,张养浩不顾道路艰险,亲自登至岳祠参加祈雨法会,仪式进行中,张养浩泪下滂沱,以致“泣拜不能起”,在场的人们无不感动落泪。也是巧合,这时候天忽阴翳,大雨顷刻而至,连下了两天。到达官署以后,张养浩再次主持祈雨活动,一时大雨如注,水积三尺才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因为久旱,长安城中米价腾贵,斗米价值十三缗,民众昼夜排队争购。一部分买米的市民,手里持有的钞票稍微有点昏败,就被卖米的米商拒收,拿着昏钞到银库去换新钞,又被一般奸恶之徒欺弄,一百块钱只给换五十块,或者几天换不下来,总之民情汹汹,形势十分危殆。
面对复杂局面,张养浩当机立断,在银库中挑选出票面较为清晰的废钞,共得一千零八十五万五千余缗,在背面加盖上官府的印记,投入市场流通,又刻印了十贯、伍贯面额的救济券,发给急需救济的赤贫者,下令米商不得拒收这两种票据,官府担保可得兑换。
张养浩还鼓励富裕的市民拿出粮食来救济灾民,对乐于捐输的人,张养浩报告朝廷行“纳粟补官之令”,以解一时之急。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陕西的灾情有所缓解。
张养浩此番出山动了真感情,上任后的整整四个月里,他一次都没有回过家,“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他这样过分投入地工作,身体自然吃不消,不久就一病不起,年仅六十岁。陕西人民听到噩耗,“哀之如失父母”。
摘自《看历史》
一、“毁淫祠三十余所”,沉重打击了蛊惑人心的邪教组织。
二、“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取缔了小偷小摸的轻微犯罪者在服刑期满后,还要每月朔望两次到官府报到的制度。
三、大力打击地方黑社会势力。
某年,张养浩上书朝廷,严厉指出了政策中的失误之处多条。当国者不能容,免去了他翰林待制的身份,并进一步罗织罪名。张养浩不得已弃职逃亡。
政治斗争风云变幻,不久,张养浩复出,遇到了很欣赏他的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很快被提拔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张养浩仕途顺利,连升数级。元仁宗去世,元英宗硕德八剌继立,也很欣赏张养浩的才干,命他“参议中书省事”,算是进入了朝廷的最高决策圈。
不久,张养浩的父亲年老病重,张养浩辞官回家奉养亲人。此后,父亲去世后,张养浩在家守孝,其间,朝廷几次相诏,一概不就。
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得到灾情急报,也十分重视,在选派得力官员时不由得再次想到了不畏艰困、一心为民的张养浩。于是诏下,任命他为“陕西行台中丞”,赴关中赈灾。这一次张养浩没有再推辞,接到任命后,他立即将家产全部变卖,分济同乡中的贫乏者,登车就道,踏上了到陕西赴任的道路,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一路上,只要遇到饥困乏食的流民,张养浩都要尽力帮助他们,“饥则食之,死则葬之”,“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
張养浩经过干旱的土地,所到之处,田地抛荒,饿殍遍野,十室九空,逃难的人们一拨接着一拨,见到这样的情形,张养浩心情十分沉重,于路写下了《哀流民操》一首。
路经华山,张养浩不顾道路艰险,亲自登至岳祠参加祈雨法会,仪式进行中,张养浩泪下滂沱,以致“泣拜不能起”,在场的人们无不感动落泪。也是巧合,这时候天忽阴翳,大雨顷刻而至,连下了两天。到达官署以后,张养浩再次主持祈雨活动,一时大雨如注,水积三尺才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因为久旱,长安城中米价腾贵,斗米价值十三缗,民众昼夜排队争购。一部分买米的市民,手里持有的钞票稍微有点昏败,就被卖米的米商拒收,拿着昏钞到银库去换新钞,又被一般奸恶之徒欺弄,一百块钱只给换五十块,或者几天换不下来,总之民情汹汹,形势十分危殆。
面对复杂局面,张养浩当机立断,在银库中挑选出票面较为清晰的废钞,共得一千零八十五万五千余缗,在背面加盖上官府的印记,投入市场流通,又刻印了十贯、伍贯面额的救济券,发给急需救济的赤贫者,下令米商不得拒收这两种票据,官府担保可得兑换。
张养浩还鼓励富裕的市民拿出粮食来救济灾民,对乐于捐输的人,张养浩报告朝廷行“纳粟补官之令”,以解一时之急。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陕西的灾情有所缓解。
张养浩此番出山动了真感情,上任后的整整四个月里,他一次都没有回过家,“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他这样过分投入地工作,身体自然吃不消,不久就一病不起,年仅六十岁。陕西人民听到噩耗,“哀之如失父母”。
摘自《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