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伊始,从上到下,国家以及省市县各个层面,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一把标尺。从1954年开始,中国开启了政府工作报告的先河。直到今日,我们都可以从每一届政府的工作报告中,透视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社会变迁。
工作报告出台背后:一个国家的治理路径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当地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俗称“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
2015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政府工作报告》的部门责任和分工。
会议指出,已经全国人大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对全国人民承诺的“責任书”。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尽职尽责、勤政有为。
每到年底,国务院会成立一个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这个小组以国务院研究室人员为班底,同时又邀请有关部门、地方和专家学者参加;起草组在学习了中央精神、明确总理的要求后便开始以不同方式展开调研,尽可能多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报告初稿。
接下来进入密集征求各方面意见阶段。整个流程是这样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先讨论一遍,修改后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再次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并将其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征求意见。
与此同时,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分别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经济、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在汇总各方意见修改后,再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作修改。
最终,总理要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由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接受代表审议。
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往往有对应的英文翻译,全国人大会议秘书处亦将政府工作报告翻译成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7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供少数民族代表委员阅读。
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在中国境内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日益增多,对中国政府工作了解的需求也不断高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也逐渐出现了英文版。2004年,上海、深圳两城市率先发行英文版的政府工作报告。宁波市在2005年也将政府的工作报告译成英文发行。2006年,浙江省嘉兴市政府工作报告也被译成英文公布。2009年,全国大部分省、市政府都准备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
1954-2016,报告里的社会缩影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同苏联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是1954年,由周恩来总理作的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1954年以来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核心结论进行梳理,可以观察到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变化。
从时间来看,从1954年开始至2015年共有47份年度报告。可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从1954年开始,每年一次持续到1960年,1961年-1963年中断,1964年恢复,1965年至1974年中断了10年,这与文革的时间段几乎重合;1975年恢复一年,1976、1977年再度中断。二是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开始至今,政府工作报告没有中断。
在1954年至1975年的9次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有5次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所作,其他4次报告人分别为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薄一波、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
从1998年开始,“邓小平理论”的表述进入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开始,报告中增加“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2008年的报告中,增加了对“十一五”规划的回顾总结。
从2009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结论中,对常见的说法进行了简化,不再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主要强调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2014年、2015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梦”开始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其中,2014年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15年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同时,报告中11次出现“新常态”,“新常态”的表述和思路贯穿整个2015年的整体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折射出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缩影。对当今决策者来说,需要从历史轨迹中找到更多的借鉴。
政府工作报告的海外形态:
施政演说与国情咨文
政府工作报告并非中国特色,而是四海皆有。它或者叫施政演说,或者叫国情咨文,名称各有不同,但都是面向立法机构,而且主要内容都在于“承上启下”,总结过去一年工作的同时,为未来一年的施政勾勒蓝图,标志着新一年政治议程的开始。
不少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都由政府首脑来负责。比如中国,现任总理负责每一年向立法机构报告政府工作,仅有1956年等少数年份由副总理来代替这一角色。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1月12日晚,奥巴马进行其总统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呼吁改变美国政治。
聆听过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和中国政府总理发表政府工作报告的《华尔街日报》作家鲍勃·戴维斯曾撰文称,中国人大会议在许多方面与奥巴马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很像,如严密的安保、军乐团演奏国歌。
在俄罗斯、韩国和南非等总统制国家,总理虽然作为政府首脑而存在,但国情咨文一般由总统发表。各国发表国情咨文往往有宪法规定,但具体细节则受到政治习惯的很大影响。美国宪法写道,总统应不时向国会提供国情咨文,并对国会审议这些措施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宜的建议。宪法规定了要发表这份报告,但却并没有规定发表的形式。从一战时期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开始,在国会联席会议召开之前以演讲的形式发表这份报告逐渐成为惯例。
工作报告出台背后:一个国家的治理路径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当地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俗称“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
2015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政府工作报告》的部门责任和分工。
会议指出,已经全国人大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对全国人民承诺的“責任书”。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尽职尽责、勤政有为。
每到年底,国务院会成立一个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这个小组以国务院研究室人员为班底,同时又邀请有关部门、地方和专家学者参加;起草组在学习了中央精神、明确总理的要求后便开始以不同方式展开调研,尽可能多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报告初稿。
接下来进入密集征求各方面意见阶段。整个流程是这样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先讨论一遍,修改后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再次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并将其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征求意见。
与此同时,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分别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经济、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在汇总各方意见修改后,再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作修改。
最终,总理要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由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接受代表审议。
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往往有对应的英文翻译,全国人大会议秘书处亦将政府工作报告翻译成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7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供少数民族代表委员阅读。
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在中国境内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日益增多,对中国政府工作了解的需求也不断高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也逐渐出现了英文版。2004年,上海、深圳两城市率先发行英文版的政府工作报告。宁波市在2005年也将政府的工作报告译成英文发行。2006年,浙江省嘉兴市政府工作报告也被译成英文公布。2009年,全国大部分省、市政府都准备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
1954-2016,报告里的社会缩影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同苏联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是1954年,由周恩来总理作的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1954年以来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核心结论进行梳理,可以观察到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变化。
从时间来看,从1954年开始至2015年共有47份年度报告。可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从1954年开始,每年一次持续到1960年,1961年-1963年中断,1964年恢复,1965年至1974年中断了10年,这与文革的时间段几乎重合;1975年恢复一年,1976、1977年再度中断。二是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开始至今,政府工作报告没有中断。
在1954年至1975年的9次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有5次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所作,其他4次报告人分别为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薄一波、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
从1998年开始,“邓小平理论”的表述进入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开始,报告中增加“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2008年的报告中,增加了对“十一五”规划的回顾总结。
从2009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结论中,对常见的说法进行了简化,不再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主要强调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2014年、2015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梦”开始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其中,2014年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15年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同时,报告中11次出现“新常态”,“新常态”的表述和思路贯穿整个2015年的整体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折射出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缩影。对当今决策者来说,需要从历史轨迹中找到更多的借鉴。
政府工作报告的海外形态:
施政演说与国情咨文
政府工作报告并非中国特色,而是四海皆有。它或者叫施政演说,或者叫国情咨文,名称各有不同,但都是面向立法机构,而且主要内容都在于“承上启下”,总结过去一年工作的同时,为未来一年的施政勾勒蓝图,标志着新一年政治议程的开始。
不少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都由政府首脑来负责。比如中国,现任总理负责每一年向立法机构报告政府工作,仅有1956年等少数年份由副总理来代替这一角色。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1月12日晚,奥巴马进行其总统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呼吁改变美国政治。
聆听过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和中国政府总理发表政府工作报告的《华尔街日报》作家鲍勃·戴维斯曾撰文称,中国人大会议在许多方面与奥巴马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很像,如严密的安保、军乐团演奏国歌。
在俄罗斯、韩国和南非等总统制国家,总理虽然作为政府首脑而存在,但国情咨文一般由总统发表。各国发表国情咨文往往有宪法规定,但具体细节则受到政治习惯的很大影响。美国宪法写道,总统应不时向国会提供国情咨文,并对国会审议这些措施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宜的建议。宪法规定了要发表这份报告,但却并没有规定发表的形式。从一战时期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开始,在国会联席会议召开之前以演讲的形式发表这份报告逐渐成为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