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人群CACNA1A基因CAG重复数目分布特点及其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6型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我国汉族人群CACNA1A基因CAG重复数目分布特点及其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6型(spinocerebellarataxias type 6,SCA6)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两步PCR法"、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PAGE)和测序等方法对300名健康对照及109例无血缘关系的SCA患者进行CACNA1A基因CAG三核苷酸重复数目分析.结果300名健康对照的CAG重复次数范围为3~18次,以13次最常见.在109例SCA患者中,发现1例SCA6患者,其CAG异常重复次数为24次,该患者的母亲和哥哥亦为SCA6患者,临床上均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眼震、轻度的振动及本体觉减退,遗传早现现象较明显.结论SCA6病例在我国较少见,进行CACNA1A基因突变分析有助于临床诊断."两步PCR法"可提高CACNA1A基因突变分析的效率。

其他文献
临床资料 患者男,30岁,曾于2004年7月癫NFDA1发作1次,此后出现一过性视物不清反复发作.2006年11月于近视矫正手术后第4天出现视物模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左侧枕叶大面积脑梗死,血同型半胱氨酸(Hcy) 20.30 μmol/L,余化验正常.2008年1月因"发作性视物模糊2年半,视力下降1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血清化验检查均正常(包括血乳酸、丙酮酸).肌肉活体组织检查:G
期刊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睡眠医学的发展,交流睡眠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探讨睡眠障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及发展方向,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定于2009年9月24—27日在西安举办“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睡眠障碍领域的著名专家做专题报告,欢迎神经科、精神科、心理科、呼吸科、耳鼻喉科、中医科、全科医生以及基础研究工作者踊跃投稿。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7岁,因"腹痛半个月,头痛、记忆力减退10余天,发热7 d"于2008年6月18日收入院.患者半个月前腹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或便秘,无呕血及便血,在当地医院诊治(具体不详)无好转,13 d前出现头痛,12 d前记忆力减退,中午不能记忆早餐内容,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当地医院MRI示颅内多发性病变(诊治不详).6 d前发热,最高达38℃,并出现呃逆,入我院神经内科.既往体健。
期刊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7岁,因"发现肝大4年"于2007年9月7日入我院.患儿于2003年7月底因感冒就诊时体检发现肝大,无其他不适.当地B超检查示肝脏、脾脏增大,胆囊蛔虫。
期刊
谷氨酸(glutamate)和天冬氨酸(asparte)在正常的学习、记忆及癫癎发作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海马中含有大量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且与学习记忆关系密切,同时它对缺血、缺氧和某些化学致害剂等致病因素较为敏感 [1-2].为了探讨脑内谷氨酸和天冬氨酸释放的调节机制,特别是了解海马内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过程,我们于2004年8月至2005年4月采用脑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
期刊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隐袭起病,临床以进行性记忆力损害和认知障碍为特征.AD的确切病因、病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与年龄老化密切相关。
期刊
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原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名誉总编辑、曾任中华神经科杂志名誉总编缉、现任中华神经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顾问、卫生部北京医院王新德教授一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对党的事业坚定不移.在他工作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1年1月他参加了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第一线,积极地为志愿军伤病员服务。
期刊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2岁,汉族,农民,因"左下肢无力1 d"就诊.患者于2008年9月1日中午突觉头晕、恶心,后迅速出现左下肢无力且进行性加重,致行走不能,自觉膝关节以上症状轻,乏力不明显,关节沉重,屈膝不能.而膝关节以下仅能轻微活动脚趾.患者诉发病时左下肢感觉减退,曾掉鞋而不自知.无言语不利,无视物模糊,无上肢及对侧肢体活动不灵,无外伤史,近期无用药史.患者至当地县人民医院就诊,未明确诊断,来
期刊
进行性面偏侧萎缩症(progressivefacial hemiatrophy,PFH)是一种表现为单侧面部进行性萎缩的少见疾病,同时伴癫痫及艾-迪瞳孔者更为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期刊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1岁,干部,因"发热10 d、左下肢抽搐2次"于2008年9月2日入院.入院前10 d有发热,最高达39.3℃,考虑"感冒",服用头孢替唑钠等药物,体温降至正常.9月2日突发左下肢抽搐2次,1~2 min后完全恢复正常。
期刊